粘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63619发布日期:2019-10-14 16:53阅读:153来源:国知局
粘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粘接装置。



背景技术:

粘接装置将两张片材隔着粘接剂重叠并借助粘接剂将它们粘接起来。日本特许公开2010年222140号公报的粘接装置具有喷嘴、带以及第一辊。粘接装置进行一边将上布料和下布料互相粘接起来一边对它们进行输送的粘接动作。喷嘴在下表面具有排出口,从排出口向下布料上表面排出粘接剂。第一辊设于比喷嘴靠上布料和下布料的输送方向下游侧的位置。带从喷嘴的下侧延伸到第一辊的下侧,并从下侧支承下布料。第一辊和带夹着上布料和粘接剂涂布后的下布料一边将该上布料和下布料互相压接在一起一边进行输送。

下布料有时含有在输送方向上厚度发生变化的台阶部。在台阶部经过排出口前后,排出口与下布料上表面之间的排出距离发生变化。当排出距离过大时,在下布料产生未涂布粘接剂的部分,当排出距离过小时,在下布料产生过度涂布粘接剂的部分。当排出距离小于下布料的厚度时,下布料与喷嘴相干扰,在输送时发生不良。因此,当排出距离发生变化时,有可能发生粘接不良。因此,粘接装置为了将适量的粘接剂涂布于下布料,需要维持预定的排出距离。因此,当把下布料的台阶部输送到排出口的下方时,操作者停止由粘接装置进行的粘接动作。操作者与下布料的台阶部的高度相应地调整带的上下位置,从而将排出距离保持为一定。操作者再次开始由粘接装置进行的粘接动作。因此,在粘接装置粘接下布料的台阶部时,工时增加,因此工作效率下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在粘接具有台阶部的片材时的工作效率的下降并且能够抑制因排出距离的变化导致的粘接不良的粘接装置。

技术方案1的粘接装置具有:输送部,其一边借助粘接剂将从下侧依次配置的下片材和上片材压接在一起,一边将它们沿与上下方向交叉的输送方向输送;喷嘴,其具有排出口,能够通过该排出口向所述下片材的上表面即粘接面排出所述粘接剂,该喷嘴配置于比所述输送部靠所述输送方向的上游侧,且是在上下方向上位于所述下片材与所述上片材之间的位置;供给部,其用于向所述喷嘴供给所述粘接剂;以及排出输送控制部,其控制所述输送部和所述供给部,从而一边从所述排出口排出所述粘接剂并将所述粘接剂涂布于所述下片材的所述粘接面,一边将所述下片材和所述上片材互相压接在一起并进行输送,该粘接装置的特征在于,其具有:喷嘴相对部,其具有在所述喷嘴的下侧从下侧支承所述下片材的支承面,并能够进行上下运动;下接触部,其具有支承构件、下辊以及下马达,该支承构件设于比所述支承面靠下侧且是所述输送方向上游侧的位置,该下辊以能够以所述输送方向为轴向进行旋转的方式被所述支承构件支承,并从下侧与所述下片材相接触,该下马达用于驱动所述下辊;夹持构件,在该夹持构件与所述下辊的上端之间夹着所述下片材;支承体,其设于比所述下辊靠下侧的位置,该支承体以所述支承构件能够以沿所述输送方向延伸的轴线为中心进行转动的方式支承所述支承构件;下检测部,其用于检测所述下片材之中与上下方向和所述输送方向正交的预定方向上的一端部是否位于所述排出口与所述下辊之间的所述输送方向上的预定位置即下检测位置;马达控制部,其在所述排出输送控制部控制所述输送部和所述供给部时,与所述下检测部的检测结果相应地控制所述下马达,来使所述下片材沿所述预定方向移动;位置检测部,其用于检测所述支承构件的转动位置;驱动部,其与所述喷嘴相对部相连结,并能够使所述喷嘴相对部沿上下方向移动;以及上下运动控制部,其在所述马达控制部控制所述下马达时,控制所述驱动部,所述上下运动控制部具有:下降控制部,其在所述位置检测部检测到所述支承构件向使所述下辊向下方移动的方向转动时,使所述喷嘴相对部向下方移动;以及上升控制部,其在所述位置检测部检测到所述支承构件向使所述下辊向上方移动的方向转动时,使所述喷嘴相对部向上方移动。当下片材之中比其他部位厚的部分(以下称作台阶部)进入夹持构件与下辊之间时,下辊向下方移动。支承构件与下辊的移动相应地转动。位置检测部检测到支承构件的转动,下降控制部使喷嘴相对部向下方移动。当台阶部从夹持构件与下辊之间脱离时,下辊向上方移动。位置检测部检测到支承构件的转动,上升控制部使喷嘴相对部向上方移动。因此,粘接装置能够与经过夹持构件和下辊的下片材的厚度相应地调节排出口与下片材的粘接面之间的距离(以下称作排出距离)。粘接装置能够抑制在粘接具有台阶部的片材时的工作效率的下降,并且能够抑制因排出距离的变化导致的粘接不良。

也可以是,在技术方案2的所述粘接装置中,所述支承构件具有:马达支承部,其沿所述输送方向延伸,并支承所述下马达;以及支承臂,其从所述马达支承部向上方且是所述预定方向延伸,并具有以所述下辊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所述下辊的顶端部,所述位置检测部具有:转动构件,其设于沿所述输送方向与所述支承臂排列的位置,并能够以所述输送方向为轴向进行转动;连结构件,其将所述支承臂和所述转动构件连结起来;以及第一检测部,其用于检测所述转动构件的转动位置。第一检测部用于检测与支承构件的转动位置相关的转动构件的转动位置。与第一检测部直接检测下辊的上下位置时相比,粘接装置能够将第一检测部配置在远离下辊的位置。因此,粘接装置容易确保下片材的输送区域。

也可以是,在技术方案3的所述粘接装置中,所述连结构件与所述支承臂的比所述支承臂的延伸方向中心靠所述顶端部侧的位置相连结。下辊沿上下方向移动时的连结构件的移动量变大。因此,粘接装置能够高精度地检测下辊的上下位置。

也可以是,在技术方案4的所述粘接装置中,所述转动构件具有:第一臂,其从转动中心与所述支承臂平行地延伸,并以能够滑动的方式与所述连结构件相连结;以及第二臂,其从所述转动中心向下方延伸,所述第一检测部用于检测所述第二臂的预定部位的转动位置,所述第二臂的预定部位距所述转动中心的距离大于所述连结构件与所述第一臂的连结位置距所述转动中心的距离。预定部位距转动构件的转动中心更远,因此,下辊沿上下方向移动时的预定部位的转动量变大。因此,粘接装置能够高精度地检测下辊的上下位置。

也可以是,在技术方案5的所述粘接装置中,所述第一检测部具有:第一磁性体,其设于所述第二臂的预定部位;以及第一磁传感器,其在所述输送方向上与所述第二臂相对地配置,并能够检测所述第一磁性体的磁场。第一磁传感器检测第一磁性体的磁场,因此,粘接装置能够抑制因线头、灰尘等导致第一检测部错误地检测第二臂的预定部位的转动位置。因此,粘接装置能够抑制下辊的上下位置的误检测。

也可以是,在技术方案6的所述粘接装置中,所述位置检测部具有:延伸构件,其从所述支承构件向下方延伸;以及第二检测部,其用于检测所述延伸构件的预定部位的转动位置。第二检测部检测延伸构件的转动位置。延伸构件的转动位置与下辊的上下位置相关。因此,粘接装置能够检测下辊的上下位置。与第二检测部直接检测下辊的上下位置时相比,粘接装置能够将第二检测部配置在远离下片材的位置。因此,粘接装置容易确保下片材的输送区域。

也可以是,在技术方案7的所述粘接装置中,所述延伸构件的预定部位距所述支承构件的转动中心的距离大于所述下辊的轴线与所述支承构件的转动中心之间的距离。预定部位距支承构件的转动中心更远,因此,下辊沿上下方向移动时的预定部位的转动量变大。因此,粘接装置能够高精度地检测下辊的上下位置。

也可以是,在技术方案8的所述粘接装置中,所述第二检测部具有:第二磁性体,其设于所述延伸构件的预定部位;以及第二磁传感器,其在所述输送方向上与所述延伸构件相对地配置,并能够检测所述第二磁性体的磁场。第二磁传感器检测第二磁性体的磁场,因此,粘接装置能够抑制因线头、灰尘等导致第二检测部错误地检测延伸构件的预定部位的转动位置。因此,粘接装置能够抑制下辊的上下位置的误检测。

附图说明

图1是粘接装置1的立体图。

图2是粘接装置1的内部构造的立体图。

图3是粘接装置1的左视图。

图4是喷嘴相对构件230的立体图。

图5是下输送机构260和位置调整机构240的立体图。

图6是上支承机构300的立体图。

图7是省略了支承台305的上支承机构300的立体图。

图8是下夹持辊501、夹持构件315以及上夹持辊601的放大立体图。

图9是下夹持辊501和喷嘴下辊275的左视图。

图10是下检测机构530和上检测机构660的主视图。

图11是下杆526位于下退却位置时的下气缸525的立体图。

图12是位置检测部700的立体图。

图13是上夹持机构600的立体图。

图14是粘接装置1的电气框图。

图15是主处理的流程图。

图16是可动体304位于退避位置时的上支承机构300的立体图。

图17是可动体304位于工作位置时的上支承机构300的立体图。

图18是下杆526位于下施力位置时的下气缸525的立体图。

图19是粘接处理的流程图。

图20是上片材6和附着粘接剂z之后的下片材8的左视图。

图21是位于下检测位置p的下特定端部8a和位于上检测位置q的上特定端部6a的主视图。

图22是不在下检测位置p的下特定端部8a和不在上检测位置q的上特定端部6a的主视图。

图23是下降处理的流程图。

图24是位置检测部700的主视图。

图25是位置检测部700的另一主视图。

图26是进入夹持构件315与下夹持辊501之间的台阶部8c的左视图。

图27是上升处理的流程图。

图28是从夹持构件315与下夹持辊501之间脱离的台阶部8c的左视图。

图29是粘接装置51的立体图。

图30是下输送机构860和下夹持机构900的立体图。

图31是省略了收纳体702的下输送机构860、下夹持机构900以及位置检测部950的立体图。

图32是下夹持机构900和位置检测部950的放大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以下说明使用在附图中由箭头所示的左右、前后、上下。粘接装置1利用粘接剂z(参照图20)将两张片材粘接起来。两张片材为下片材8和上片材6(参照图17)。上片材6从上侧重叠于下片材8。下片材8和上片材6例如是具有挠性的布料。本实施方式的粘接装置1借助粘接剂z将下片材8的右端部即下特定端部8a和上片材6的左端部即上特定端部6a粘接起来。

参照图1~图13来说明粘接装置1的机械结构。如图1~图3所示,粘接装置1具有机座部2、支柱部3、机臂部4以及头部5。机座部2呈长方体形状,固定于工作台。支柱部3呈柱状,从机座部2的上表面向上方延伸。机臂部4从支柱部3的上端部向左方延伸。头部5从机臂部4的左端部向左方突出。

机座部2支承固定部32。固定部32支承基座33,固定部32固定于机座部2的左表面。基座33在从左侧观察时呈字母u形状,基座33从固定部32向左方延伸。基座33的上端固定支承部52。支承部52具有左部53和右部54,支承部52沿左右方向和前后方向延伸,且在俯视时呈大致字母l形状。左部53在俯视时呈大致矩形形状,左部53从下侧支承下片材8。左部53的后端具有沿上下方向开口的开口孔59。右部54从左部53的右端前部向右方延伸。右部54的前后方向长度小于左部53的前后方向长度。

如图2、图3所示,头部5支承上输送机构70。上输送机构70具有支承臂16、上输送辊12、臂气缸122(参照图14)以及上输送马达112。支承臂16在头部5的下方从后方向前方延伸,再进一步向前下方延伸。支承臂16以能够摆动的方式被头部5支承。支承臂16在下端部以上输送辊12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该上输送辊12。上输送辊12以左右方向为轴向来进行旋转。臂气缸122以沿上下方向的姿态设于头部5的内部。臂气缸122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杆。臂气缸122的杆与支承臂16的后端部相连结。支承臂16在臂气缸122的驱动下沿上下方向摆动。上输送马达112设于支承臂16。上输送马达112经由设于支承臂16的内部的传递机构与上输送辊12相连结。上输送辊12在上输送马达112的动力的作用下旋转。

臂气缸122使支承臂16摆动,从而使上输送辊12在夹持位置与上退避位置之间移动。在图3中,用实线示出位于夹持位置的上输送辊12,用双点划线示出位于上退避位置的上输送辊12(图16也相同)。在位于上接触位置的上输送辊12与后述的下输送辊270之间夹着下片材8和上片材6。位于上退避位置的上输送辊12从上片材6向上方退避。

如图2所示,头部5(参照图1)具有杆摆动机构22。杆摆动机构22具有喷嘴马达113、支承轴26、杆9以及喷嘴11(参照图5)。喷嘴马达113是设于头部5的内部左侧的脉冲马达,喷嘴马达113具有固定有蜗杆的输出轴。支承轴26呈筒状,在蜗杆的上方沿左右方向延伸,支承轴26支承与蜗杆的上端啮合的蜗轮25。支承轴26在喷嘴马达113的动力的作用下与蜗轮25一同旋转。支承轴26在内部具有粘接剂z的流路。

杆9设于蜗轮25的左方,呈臂状,从支承轴26的左端向下侧延伸。杆9在内部具有杆流路。杆流路与支承轴26的内部的流路相连通。杆9的下端部为喷嘴安装部10。喷嘴11从喷嘴安装部10向下方突出,再进一步向右方突出。喷嘴11的右部为从右侧观察时呈大致三角形的棒状部分。喷嘴11在内部具有喷嘴流路。喷嘴流路为粘接剂z的流路,并与杆流路相连通。杆9在杆流路附近的内部具有加热器132(参照图14)。加热器132的热量经由喷嘴安装部10向喷嘴11传导。

喷嘴11具有上支承部11a(参照图5)和排出口11b(参照图9)。上支承部11a为喷嘴11右部的上端部,用于从下侧支承上片材6。排出口11b形成于喷嘴11的下表面,并位于上支承部11a的下方。排出口11b是沿左右方向大致等间隔地排列的多个圆形孔,用于向下特定端部8a的上表面即粘接面8b(参照图20)排出粘接剂z。喷嘴11能够在相对位置(参照图3)与离开位置(参照图16)之间位移。在喷嘴11位于相对位置时,排出口11b朝向下方,并从上侧与下片材8相对。离开位置是相对于相对位置而言处在从左侧观察时以支承轴26为中心的逆时针方向那一侧的位置。在喷嘴11位于离开位置时,排出口11b朝向前下方。

如图2所示,头部5具有安装部41和供给机构45。安装部41设于头部5的大致中央部。安装部41具有罩41a(参照图1)、收纳部41b、盖41c以及加热器131(参照图14)。罩41a呈大致长方体的箱状,从头部5的上表面向上方延伸。罩41a沿上下方向开口。收纳部41b设于罩41a的内部。收纳部41b呈大致长方体的箱状,从头部5的内部延伸到罩41a的上端。收纳部41b在上方开口,并在内部以能够装卸内胆的方式收纳该内胆。盖41c以能够装卸的方式设于收纳部41b的上侧,并能够开闭收纳部41b的上部。内胆收纳热熔融性的粘接剂z。粘接剂z处于预定温度以上时成为液体,在低于预定温度时成为固体。加热器131设于收纳部41b。加热器131对收纳于收纳部41b的内胆进行加热,使粘接剂z熔融成为液体。

供给机构45将内胆内的粘接剂z向喷嘴11供给。供给机构45具有泵马达114和齿轮泵46。泵马达114设于机臂部4(参照图1)的内部,并具有输出轴114a。齿轮泵46设于安装部41的前侧,并与支承轴26的右端部相连接。输出轴114a借助齿轮46a与齿轮泵46相连结。齿轮泵46抽吸内胆内的粘接剂z,并经由支承轴26和杆9向喷嘴11供给。

如图2~图5所示,粘接装置1具有位置调整机构240和下输送机构260。位置调整机构240用于调整后述的喷嘴相对构件230(参照图4)的上下位置。如图3、图5所示,位置调整机构240具有基台212、上下调整马达214、带轮215、螺杆223、带轮216、带221、啮合体222、连结体224、支承体228以及喷嘴相对构件230。基台212固定于基座33。上下调整马达214是设于基台212且能够正反旋转的马达,并具有向下方突出的输出轴214a。带轮215固定于输出轴214a的下端。螺杆223沿上下方向延伸,并在上下调整马达214的后方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设于基台212。螺杆223例如是形成有外螺纹的梯形丝杠。带轮216以与带轮215相同的上下位置固定于螺杆223。带221架设于带轮215和带轮216。啮合体222呈筒状,沿上下方向延伸,并具有开口孔222a。开口孔222a沿上下方向开口,并在内侧形成内螺纹。螺杆223贯穿开口孔222a,螺杆223的外螺纹与开口孔222a的内螺纹啮合。因此,螺杆223在上下调整马达214的动力的作用下旋转,啮合体222进行上下运动。连结体224固定于啮合体222,并沿左右方向延伸。支承体228是由连结体224支承的板状构件。支承体228具有沿左右方向排列的一对壁部227。

喷嘴相对构件230固定于支承体228的上端,呈板状,沿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延伸。喷嘴相对构件230的上表面为支承面231。支承面231从下侧与位于相对位置的喷嘴11的排出口11b相对。支承面231与支承部52(参照图2)一同从下侧支承下片材8。喷嘴相对构件230与支承体228一同进行上下运动。因此,位置调整机构240能够调整喷嘴相对构件230的上下位置。

如图4所示,喷嘴相对构件230具有矩形孔232、贯通孔235以及暴露孔229。矩形孔232是沿上下方向开口且俯视时呈矩形形状的孔,矩形孔232位于处于相对位置的喷嘴11的排出口11b的下侧。贯通孔235是在矩形孔232的右方沿上下方向开口的孔,并沿左右方向延伸。贯通孔235的内侧区域包含后述的下检测位置p。暴露孔229设于喷嘴相对构件230的后端部,并沿上下方向开口。

如图3~图5所示,下输送机构260被支承体228支承。下输送机构260在上下调整马达214的动力的作用下与啮合体222一同进行上下运动。下输送机构260具有下输送马达262、下输送辊270以及喷嘴下辊275。下输送马达262固定于右侧的壁部227的右表面,并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输出轴262a。输出轴262a从右侧的壁部227向左方突出。下输送辊270固定于输送轴268,并从喷嘴相对构件230的暴露孔229向上方突出。输送轴268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一对壁部227支承。下输送辊270从下侧与位于夹持位置的上输送辊12相接触。喷嘴下辊275固定于辊轴269,并从喷嘴相对构件230的矩形孔232向上方突出。辊轴269在比输送轴268靠前方的位置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一对壁部227支承。喷嘴下辊275从下侧与位于相对位置的喷嘴11的排出口11b空开间隙地相对。喷嘴下辊275的外径与下输送辊270的外径相同。输送轴268、辊轴269经由固定于输出轴262a的带轮、架设于带轮的带266等与输出轴262a相连结。因此,下输送辊270和喷嘴下辊275在下输送马达262的驱动力的作用下以左右方向为轴向进行旋转。这时,下输送辊270的外周面与喷嘴下辊275的外周面以同一方向且以同一速度相对于各自的旋转中心旋转。

以下,在对上输送机构70和下输送机构260进行总述时,将它们统称为输送机构80。输送机构80将下片材8和上片材6从前侧向后侧输送。下片材8和上片材6的输送方向为前后方向,输送方向上游侧为前侧,输送方向下游侧为后侧。

参照图6~图8来说明上支承机构300。上支承机构300是用于支承上片材6的机构,上支承机构300设于基座33。上支承机构300具有可动体304、支承台305、夹持构件315、基座气缸309以及两个引导构件302。

两个引导构件302固定于基座33的内侧且呈棒状,沿左右方向延伸,该两个引导构件302在前后方向上空开间隔地设置。可动体304以能够左右运动的方式被两个引导构件302支承。可动体304的上端呈平面状,可动体304位于比支承部52(参照图2)靠上方的位置。支承台305为俯视时呈大致矩形形状的板状构件,并固定于可动体304的上端。支承台305与可动体304一同进行左右运动。夹持构件315被可动体304的上端支承,并从可动体304的左后部向左方突出。夹持构件315沿左右方向和前后方向延伸,并与支承部52平行。夹持构件315在其与上夹持辊601的下端之间夹持上片材6,且在其与下夹持辊501的上端之间夹持下片材8。夹持构件315具有上支承面315a、上游侧下表面315b、下游侧下表面315c、收纳孔315d、上反射部315e以及下反射部315f。上支承面315a是从下侧支承上片材6的平面。上支承面315a位于与喷嘴11的上支承部11a(参照图5)的前端部相同的高度(参照图9)。上游侧下表面315b形成夹持构件315的下表面的前侧部分,下游侧下表面315c形成夹持构件315的下表面的后侧部分。下游侧下表面315c位于比上游侧下表面315b靠上方的位置。

收纳孔315d是在上支承面315a的左后部向下方凹陷且在左右方向上较长的凹部。上反射部315e是能够反射光的构件,上反射部315e收纳于收纳孔315d的底面。上反射部315e位于比上支承面315a靠下侧的位置。下反射部315f是能够反射光的构件,并设于下游侧下表面315c。

基座气缸309是设于基座33的内侧的气缸,并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杆。基座气缸309的杆与可动体304的下部相连结。通过基座气缸309使杆进行左右运动,可动体304在工作位置(参照图6)与退避位置(参照图16)之间移动。工作位置是可动体304的可动范围左端。退避位置是可动体304的可动范围右端。在可动体304位于工作位置时,夹持构件315处于位于相对位置的喷嘴11的前方,并进入喷嘴11的可动范围。在可动体304位于工作位置时,下游侧下表面315c从上方与喷嘴相对构件230的贯通孔235(参照图4)相对,下反射部315f位于贯通孔235的内侧区域的上方。在可动体304位于退避位置时,夹持构件315位于喷嘴11的可动范围的右方。

参照图3、图6~图11来说明下夹持机构500。下夹持机构500在其与夹持构件315的上游侧下表面315b之间夹持下片材8,且能够使下片材8进行左右运动。下夹持机构500具有下支承体502、下马达支承部504、下臂507、下旋转轴506、下夹持辊501、下马达505、连结轴508、下驱动连结部510(参照图9)、下保持体515、螺栓521、螺母522、下弹性构件509以及下气缸525。

下支承体502固定于基座33且呈箱状。下支承体502位于支承部52的左部53的下方,且位于比下夹持辊501靠下侧的上下位置。下马达支承部504沿前后方向延伸,其贯穿下支承体502且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被下支承体502支承。下马达支承部504的转动中心为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下轴线u。下马达支承部504从下支承体502向前方和后方突出。下马达支承部504在中央部具有下轴贯穿孔。下轴贯穿孔呈在主视时以下轴线u为中心的圆形形状,并沿前后方向贯通。

下臂507固定于下马达支承部504的后端,并从下马达支承部504向右上侧延伸。下臂507能够与下马达支承部504一同以下轴线u为中心进行转动。下臂507的顶端部507a在俯视时位于开口孔59的内侧(参照图8)。以下,在对下臂507和下马达支承部504进行总述时,将它们统称为支承构件550。支承构件550位于比喷嘴相对构件230的支承面231靠下侧且是靠前侧的位置。下旋转轴506(参照图10)是从顶端部507a向后方突出并能够以前后方向为轴向进行旋转的轴。下夹持辊501固定于下旋转轴506的后端部。即,下夹持辊501以能够以前后方向为轴向进行旋转的方式被支承构件550支承。

如图8、图9所示,下夹持辊501在俯视时位于开口孔59的内侧,并处于比位于相对位置的喷嘴11靠前侧的位置。下夹持辊501位于相对于喷嘴相对构件230的贯通孔235(参照图4)而言靠左侧的位置。在可动体304位于工作位置(参照图6)时,下夹持辊501能够在其与夹持构件315的上游侧下表面315b之间夹持下片材8。

下马达支承部504能够以下轴线u为中心在下接触位置与下分离位置之间转动。下接触位置为下夹持辊501的上端处于与上游侧下表面315b相同的上下位置时的下马达支承部504的转动位置。在图10中,用实线示出下马达支承部504位于下接触位置时的下夹持辊501。在可动体304位于工作位置且下马达支承部504位于下接触位置时,下夹持辊501的上端与夹持构件315的上游侧下表面315b相接触。下分离位置为下夹持辊501的上端处于比下接触位置靠下方的位置时的下马达支承部504的转动位置。在图10中,用双点划线示出下马达支承部504位于下分离位置时的下夹持辊501。

如图11所示,下马达505固定于下马达支承部504的前方,并能够进行正反旋转。下马达505能够与下马达支承部504一同以下轴线u为中心进行转动。下马达505具有壳体503。壳体503固定于下马达支承部504的前端。下马达505的输出轴从壳体503向后方突出,并贯穿下马达支承部504的下轴贯穿孔。连结轴508从下马达支承部504的前端向左方突出,连结轴508在左端部设置槽部519。槽部519在整个周向范围内形成于连结轴508的外周面,且向连结轴508的中心侧凹陷。

如图9所示,下驱动连结部510具有轴构件518、下驱动带轮511、下从动带轮以及下带513。轴构件518沿前后方向延伸,并贯穿下马达支承部504的下轴贯穿孔和下臂507。轴构件518的前端部借助接头与下马达505(参照图11)的输出轴的顶端部相连结。轴构件518的后端部位于下臂507的基端部的内部。下驱动带轮511固定于轴构件518的后端部。下从动带轮固定于下旋转轴506(参照图10)的前部。下带513架设于下驱动带轮511和下从动带轮。因此,下驱动连结部510将下马达505和下夹持辊501连结起来,下马达505能够驱动下夹持辊501。

如图11所示,下保持体515为从背面观察时呈字母l状的板状构件,并固定于下支承体502的左表面。下保持体515具有贯通孔516和下螺纹孔517。贯通孔516沿左右方向贯通下保持体515的上部,并在上下方向上较长。连结轴508贯穿贯通孔516,槽部519位于贯通孔516的左方。下螺纹孔517沿上下方向贯通下保持体515的左下部。下螺纹孔517位于槽部519的下方。

螺栓521拧入下螺纹孔517。螺母522外套于螺栓521,并按压于下保持体515的左下部的上表面,从而固定于该下保持体515的左下部的上表面。因此,螺栓521固定于下保持体515。螺栓521在上端具有连结孔521a。连结孔521a与螺栓521的轴向正交地开口。下弹性构件509例如是能够在上下方向上弹性变形的拉伸弹簧。下弹性构件509的上端卡合于槽部519,下弹性构件509的下端卡合于连结孔521a。下弹性构件509以拉伸的状态配置,并以下轴线u为中心向主视时的逆时针方向对下马达支承部504施力。

下气缸525固定于下保持体515的右上部的左表面,并位于连结轴508的下方。下气缸525具有下杆526。下杆526能够沿轴向即上下方向移动。下气缸525能够使下杆526在下施力位置(参照图18)与下退却位置(参照图11)之间进行上下运动。下施力位置是下杆526的可动范围上端,下退却位置是下杆526的可动范围下端。位于下施力位置的下杆526对连结轴508向上方施力。这时,下马达支承部504位于下分离位置。位于下退却位置的下杆526从下方与连结轴508分离。这时,下马达支承部504位于下接触位置。

参照图12、图24来说明位置检测部700。位置检测部700用于检测支承构件550的以下轴线u为中心的转动位置。位置检测部700具有支轴725、转动构件720、连结构件730以及第一检测部710。支轴725从基座33的后壁33b向前方延伸,并在基座33的内侧固定。转动构件720呈板状,在前后方向上具有厚度,并能够以支轴725为中心进行转动。转动构件720隔着后壁33b与下臂507沿前后方向排列。转动构件720具有连结部726、第一臂721以及第二臂722。连结部726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支轴725相连结。第一臂721从连结部726向右方延伸,第二臂722从连结部726向下方延伸。第一臂721在右端部具有长孔723。长孔723在以支轴725为基准的径向上较长,且沿前后方向开口。

连结构件730呈轴状,从下臂507的顶端部507a向前方延伸,连结构件730贯穿后壁33b的贯通孔33c。贯通孔33c沿前后方向贯通后壁33b。连结构件730的前端部以能够滑动的方式嵌合于长孔723。因此,连结构件730将下臂507与转动构件720连结起来。因此,当支承构件550以下轴线u为中心进行转动且下夹持辊501进行上下运动时,转动构件720以支轴725为中心进行转动。

第一检测部710用于检测转动构件720的下端部722a的以支轴725为中心的转动位置。下端部722a的以支轴725为中心的转动位置与支承构件550的以下轴线u为中心的转动位置相关。支承构件550的以下轴线u为中心的转动位置与下夹持辊501的上下位置相关。第一检测部710具有第一磁性体711和第一磁传感器712。第一磁性体711是固定于第二臂722的下端部722a的前表面的永磁体。第一磁传感器712设于基座33的内部,且与转动构件720的第二臂722的前方相对地配置。本实施方式的第一磁传感器712利用三个螺钉固定于后壁33b。第一磁传感器712用于检测第一磁性体711的磁场。第一磁传感器712检测到的磁场与第一磁性体711的左右位置的变化相伴随地发生变化。第一磁传感器712将与检测到的磁场相应的电压向后述的cpu101(参照图14)输出。第一磁传感器712检测到的磁场与第一磁性体711的左右位置相关。因此,成为第一磁传感器712的检测结果的电压示出第一磁性体711的左右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磁性体711距转动构件720的转动中心的距离(图24的尺寸l1)大于连结构件730的中心距转动构件720的转动中心的距离(图24的尺寸l2)。即,固定有第一磁性体711的第二臂722的下端部722a距转动构件720的转动中心的距离大于连结构件730与第一臂721的连结位置距转动构件720的转动中心的距离。

参照图4、图9、图10来说明下检测机构530。下检测机构530用于检测下片材8的下特定端部8a(参照图17)是否位于后述的下检测位置p。下检测机构530具有下固定构件532和下检测部535。下固定构件532在支承部52(参照图2)的下方固定于基座33。下检测部535是固定于下固定构件532的光学传感器,下检测部535位于喷嘴相对构件230的贯通孔235的内侧区域的下方。下检测部535具有下发光部535a(参照图14)和下光接收部535b(参照图14)。下发光部535a和下光接收部535b位于彼此相同的上下位置。下发光部535a向贯通孔235的内侧区域发出光。下光接收部535b能够接收由下反射部315f反射的光。下发光部535a和下光接收部535b位于在可动体304位于工作位置时的下反射部315f的下方。

在可动体304位于工作位置且下特定端部8a位于贯通孔235的上方时,下特定端部8a阻断下发光部535a发出的光。这时,下光接收部535b接收不到下发光部535a发出的光。在可动体304位于工作位置且下特定端部8a不在贯通孔235的上方时,下反射部315f将光向下方反射,下光接收部535b接收到光。因此,下检测部535能够检测出下特定端部8a是否位于贯通孔235的上方。以下,将在贯通孔235的内侧区域中的位于下发光部535a的正上方的位置称作下检测位置p。下检测位置p是可动体304位于工作位置时的下反射部315f与下发光部535a之间的位置。下检测位置p是位于相对位置的喷嘴11的排出口11b与下夹持辊501之间的预定的前后方向位置,且是比下夹持辊501靠右侧的左右方向位置。下检测部535用于检测下特定端部8a是否位于下检测位置p。

参照图8、图13来说明上夹持机构600。上夹持机构600具有固定台641、上连结构件642、卡合销647、上支承体602、上马达支承部604、上臂607、上旋转轴606、上夹持辊601、上马达605、抵接部608、上带613(参照图21)、上弹性构件609以及上气缸625。

固定台641是固定于机臂部4的板状构件。上连结构件642是固定于固定台641的右前部的上表面的板状构件,并具有多个卡合孔649。多个卡合孔649位于固定台641的前方,并沿左右方向等间隔地排列。卡合销647选择性地卡合于多个卡合孔649中的一者。图13的卡合销647卡合于右侧的卡合孔649。卡合销647从上连结构件642向下侧突出。

上支承体602在上连结构件642的左方固定于固定台641的下表面且呈箱状。上马达支承部604沿前后方向延伸,贯穿上支承体602且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被上支承体602支承。上马达支承部604的转动中心为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上轴线w。上马达支承部604从上支承体602向前方和后方突出。上马达支承部604的前端部具有连结销604a,连结销604a在卡合销647的左方向上侧突出。上马达支承部604在中央部具有上轴贯穿孔,上轴贯穿孔呈在主视时以上轴线w为中心的圆形形状,并沿前后方向贯通。

上臂607固定于上马达支承部604的前端,并从上马达支承部604向下侧且是向左侧延伸。上臂607能够以上轴线w为中心与上马达支承部604一同转动。上臂607的顶端部607a位于开口孔59的上侧。上旋转轴606是从顶端部607a向后方突出且能够以前后方向为轴向进行转动的轴。上夹持辊601固定于上旋转轴606的后端部,并位于夹持构件315的上侧。

上马达支承部604能够以上轴线w为中心在上接触位置与上分离位置之间转动。上接触位置是上夹持辊601的下端处于与夹持构件315的上支承面315a相同的上下位置时的上马达支承部604的转动位置。在图10中,用实线示出上马达支承部604位于上接触位置时的上夹持辊601。在可动体304位于工作位置且上马达支承部604位于上接触位置时,上夹持辊601与夹持构件315的上支承面315a相接触。上分离位置是上夹持辊601的下端位于比上接触位置靠上方的位置时的上马达支承部604的转动位置。在图10中,用双点划线示出上马达支承部604位于上分离位置时的上夹持辊601。

上马达605固定于上支承体602的后方,并能够进行正反旋转。上马达605具有壳体605a。壳体605a固定于上马达支承部604的后端。因此,上马达605能够与上马达支承部604一同以上轴线w为中心进行转动。上马达605的输出轴从壳体605a向前方突出,并贯穿上马达支承部604的上轴贯穿孔。抵接部608是主视时呈字母l状的板状构件,并固定于上马达支承部604的后端的右表面。上带613设于上臂607的内部,并与上马达605和上夹持辊601相连接。上马达605能够驱动上夹持辊601。

图13所示的上弹性构件609是能够在左右方向上弹性变形的拉伸弹簧。上弹性构件609的左端卡合于连结销604a,上弹性构件609的右端卡合于卡合销647。上弹性构件609以拉伸的状态配置,并以上轴线w为中心向主视时的顺时针方向对上马达支承部604施力。上马达支承部604在从上接触位置朝向上分离位置的转动方向上受到作用力。上马达支承部604因上臂607等的自重受到朝向上接触位置的转动力。上弹性构件609能够减小该转动力。

上气缸625固定于固定台641的右后部的下表面。上气缸625具有上杆626。上杆626位于抵接部608的右部的上方,并能够在上气缸625的驱动下沿轴向即上下方向移动。上杆626在位于可动范围上端时,对抵接部608向下方施力,从而以上轴线w为中心向主视时的顺时针方向对上马达支承部604施力。这时,上马达支承部604位于上分离位置。在上杆626位于可动范围下端时,从上方与抵接部608分离。这时,上马达支承部604位于上接触位置。

参照图10、图13来说明上检测机构660。上检测机构660具有上固定构件632、保持构件633以及上检测部635。上固定构件632是固定于机臂部4(参照图1)并从机臂部4向下方延伸的板状构件。保持构件633从上固定构件632向左方延伸,并利用螺钉637固定于上固定构件632的下端部。上检测部635是公知的光学传感器,被保持在保持构件633的左端部。在可动体304位于工作位置时,上检测部635位于夹持构件315的收纳孔315d(参照图8)的内侧区域的上方。上检测部635具有上发光部635a(参照图14)和上光接收部635b(参照图14)。上发光部635a和上光接收部635b彼此位于相同的上下位置。上发光部635a向收纳孔315d的内侧区域发出光。上光接收部635b能够接收到由上反射部315e反射的光。

在可动体304位于工作位置且上特定端部6a(参照图17)位于收纳孔315d的上方时,上特定端部6a阻断上发光部635a发出的光。这时,上光接收部635b接收不到上发光部635a发出的光。在可动体304位于工作位置且上特定端部6a不在收纳孔315d的上方时,上反射部315e将光向上方反射,上光接收部635b接收到光。因此,上检测部635能够检测出上特定端部6a是否位于收纳孔315d的上方。以下,将可动体304位于工作位置时在收纳孔315d的内侧区域位于上发光部635a的正下方的位置称作上检测位置q(参照图8)。上检测位置q是可动体304位于工作位置时的上反射部315e与上发光部635a之间的位置。上检测位置q是位于相对位置的喷嘴11的排出口11b与上夹持辊601之间的预定的前后方向位置,且是比上夹持辊601靠左侧的左右方向位置。上检测位置q与下检测位置p为大致相同的前后方向位置。上检测部635用于检测上特定端部6a是否位于上检测位置q。

参照图14来说明粘接装置1的电气结构。粘接装置1具有控制装置100。控制装置100具有cpu101、rom102、ram103、存储装置104、驱动电路105以及驱动电路106。cpu101统一控制粘接装置1的动作。cpu101与rom102、ram103、存储装置104、开关19、踏板7、下检测部535、上检测部635、第一磁传感器712、驱动电路105、驱动电路106、加热器131以及加热器132相连接。rom102存储用于执行各种处理的程序。ram103临时存储各种信息。存储装置104是非易失性的存储装置,用于存储各种设定值等。存储装置104存储下降标记、上升标记以及预定时间。下降标记和上升标记在后述的粘接处理(参照图19)中与在下夹持辊501与上游侧下表面315b之间台阶部8c的有无相应地进行切换。预定时间是下片材8经过下夹持辊501和上游侧下表面315b之后到达喷嘴下辊275之前的时间。该时间基于下夹持辊501与喷嘴下辊275之间的输送方向上的距离和输送机构80将下片材8和上片材6向后侧输送的速度。开关19设于头部5的前表面下部。操作者操作开关19来对粘接装置1输入各种指示。开关19将表示各种指示的信息作为检测结果向cpu101输出。踏板7设于工作台的下部,操作者通过用脚操作踏板7来输入粘接处理的开始指示或结束指示。踏板7将表示粘接处理的开始指示或结束指示的信息作为检测结果向cpu101输出。下检测部535和上检测部635将检测结果向cpu101输出。第一磁传感器712检测第一磁性体711的磁场,将与检测到的磁场相应的电压作为检测结果向cpu101输出。cpu101能够基于第一磁传感器712的检测结果来获取下夹持辊501的上下位置。

cpu101通过向驱动电路105发送控制信号,来控制下输送马达262、上输送马达112、喷嘴马达113、泵马达114、上下调整马达214、下马达505以及上马达605。cpu101通过向驱动电路106发送控制信号,来控制臂气缸122、基座气缸309、下气缸525以及上气缸625。cpu101控制加热器131和加热器132。

参照图15~图22来说明主处理。当操作者向开关19输入主处理的开始指示时,cpu101从rom102读出程序,开始主处理。在开始主处理之前,粘接装置1处于初始状态。在粘接装置1处于初始状态时,喷嘴11位于相对位置,上输送辊12位于夹持位置,下杆526位于下退却位置,下马达支承部504位于下接触位置,上马达支承部604位于上接触位置,可动体304位于工作位置。存储于存储装置104的下降标记和上升标记都是off。本实施方式的下片材8包括台阶部8c(参照图20)。台阶部8c是下片材8之中比其他部位厚的部位。本实施方式的台阶部8c在整个输送方向上具有大致相同的厚度。

cpu101执行初始化处理(s10)。在初始化处理中,cpu101控制加热器131和加热器132。cpu101基于开关19的检测结果来判断是否检测到辊移动指示(s11)。辊移动指示为分别使上输送辊12、下夹持辊501、上夹持辊601移动的指示。在检测到辊移动指示之前(s11:否),cpu101待机。当操作者向开关19输入辊移动指示时(s11:是),cpu101控制臂气缸122(参照图14)使上输送辊12上升(s13)。上输送辊12从夹持触位置向上退避位置上升(参照图16)。

cpu101控制下气缸525使下夹持辊501下降(s15)。下杆526在下气缸525的驱动下从下退却位置向下施力位置上升(参照图18)。下马达支承部504克服下弹性构件509的作用力从下接触位置向下分离位置转动(图16的箭头d1)。下夹持辊501向下方移动,从下方与上游侧下表面315b分离(参照图10)。

cpu101控制上气缸625使上夹持辊601上升(s17)。上杆626在上气缸625的驱动下下降。上马达支承部604克服上臂607等的自重从上接触位置向上分离位置转动(图16的箭头f1)。上夹持辊601从上方与夹持构件315的上支承面315a(参照图8)分离(参照图10)。cpu101控制基座气缸309使可动体304从工作位置向退避位置移动(s19)。夹持构件315从喷嘴11的可动范围向右方退出(参照图16)。

cpu101基于开关19的检测结果来判断是否检测到喷嘴位移指示(s21)。喷嘴位移指示是使喷嘴11在相对位置与离开位置之间位移的指示。在检测到喷嘴位移指示之前(s21:否),cpu101待机。当操作者向开关19输入喷嘴位移指示时(s21:是),cpu101控制喷嘴马达113来使喷嘴11从相对位置向离开位置位移(s23)。cpu101将预定的脉冲信号作为控制信号向驱动电路105输入。由于可动体304位于退避位置,因此,喷嘴11不会与支承台305接触地向离开位置位移(参照图16)。在喷嘴11到达离开位置时,喷嘴马达113停止驱动。

cpu101基于开关19的检测结果来判断是否检测到喷嘴位移指示(s25)。在检测到喷嘴位移指示之前(s25:否),cpu101待机。这时,操作者将下片材8载置于支承部52的左部53和喷嘴相对构件230。载置于喷嘴相对构件230的下特定端部8a例如位于比贯通孔235(参照图4)靠右侧的位置。下输送辊270和喷嘴下辊275从下侧与下片材8相接触。当操作者在载置完下片材8后,向开关19输入喷嘴位移指示时(s25:是),cpu101控制喷嘴马达113,使喷嘴11从离开位置向相对位置位移(s27)。喷嘴11向相对位置位移(参照图17),排出口11b从上方与下片材8相对。

cpu101执行高度调整处理(s29)。高度调整处理是用于调整喷嘴相对构件230的上下位置的处理。当操作者向开关19输入使喷嘴相对构件230上升或下降的指示时,cpu101控制上下调整马达214(参照图5),使喷嘴相对构件230进行上下运动(图5的箭头e)。操作者对开关19进行操作,以使排出距离适度。排出距离是喷嘴11的排出口11b与粘接面8b之间的距离。这时,可动体304位于退避位置,上片材6未载置于支承台305。因此,操作者容易用肉眼确认喷嘴相对构件230与排出口11b之间的上下方向距离。当操作者向开关19输入高度调整处理的结束指示时,cpu101将处理转移到s31。

cpu101控制基座气缸309使可动体304从退避位置向工作位置移动(s31)。夹持构件315向处于下夹持辊501的上方且是上夹持辊601的下方的位置移动(参照图17)。

cpu101基于开关19的检测结果来判断是否检测到辊移动指示(s33)。在检测到辊移动指示之前(s33:否),cpu101待机。这时,操作者将上片材6载置上支承部11a(参照图5)、上支承面315a和支承台305。上特定端部6a的后端部在下输送辊270与上输送辊12之间从上侧重叠于下特定端部8a的后端部(参照图20)。当操作者在载置完上片材6后,向开关19输入辊移动指示时(s33:是),cpu101控制臂气缸122使上输送辊12向夹持位置下降(s35)。上输送辊12在其与下输送辊270之间夹着下片材8和上片材6(参照图20)。

cpu101控制下气缸525使下夹持辊501上升(s37)。下杆526在下气缸525的驱动下从下施力位置向下退却位置下降(参照图11)。下马达支承部504在下弹性构件509的作用力的作用下从下分离位置向下接触位置转动(图17的箭头d2)。下夹持辊501在其与夹持构件315的上游侧下表面315b之间夹着下片材8(参照图20)。

cpu101控制上气缸625使上夹持辊601下降(s39)。上杆626在上气缸625的驱动下上升(参照图13)。上马达支承部604因上臂607等的自重从上分离位置向上接触位置转动(图17的箭头f2)。上夹持辊601在其与上支承面315a之间夹着上片材6(参照图20)。cpu101执行粘接处理(s41)。

参照图19~图22来说明粘接处理。粘接处理是利用粘接剂z将下片材8的下特定端部8a和上片材6的上特定端部6a粘接起来的处理。当操作者用脚操作踏板7来输入粘接处理的开始指示时,cpu101开始粘接处理。

cpu101控制上输送马达112和下输送马达262,开始对上输送辊12和下输送辊270进行驱动(s51)。上输送辊12和下输送辊270协同动作,将下片材8和上片材6向后侧输送(图20的箭头y)。喷嘴下辊275与下输送辊270一同旋转,辅助地输送下片材8。

cpu101控制泵马达114,开始粘接剂z的排出(s53)。粘接剂z通过加热器131、加热器132发出的热成为液体。供给机构45在泵马达114的驱动下将粘接剂z向喷嘴11供给。排出口11b(参照图9)向位于下方的下特定端部8a排出粘接剂z(参照图20)。

cpu101基于下检测部535的检测结果来判断下特定端部8a是否位于下检测位置p(s55)。在下检测部535检测到下特定端部8a位于下检测位置p时(s55:是,参照图21),cpu101控制下马达505,来驱动下夹持辊501使之向第一输出方向旋转(s57)。第一输出方向是下夹持辊501的上端朝向左侧的旋转方向(图21的箭头h1)。这时,下夹持辊501使下片材8向左侧移动(图21的箭头a1)。cpu101将处理转移到s61。

在下检测部535检测到下特定端部8a不在下检测位置p时(s55:否,参照图22),cpu101控制下马达505,来驱动下夹持辊501使之向第二输出方向旋转(s59)。第二输出方向是与第一输出方向相反的方向(图22的箭头h2)。这时,下夹持辊501使下片材8向右侧移动(图22的箭头a2)。cpu101将处理转移到s61。

cpu101基于上检测部635的检测结果来判断上特定端部6a是否位于上检测位置q(s61)。在上检测部635检测到上特定端部6a位于上检测位置q时(s61:是,参照图21),cpu101控制上马达605,来驱动上夹持辊601使之向第三输出方向旋转(s63)。第三输出方向是上夹持辊601的下端朝向右侧的旋转方向(图21的箭头h3)。这时,上夹持辊601使上片材6向右侧移动(图21的箭头b1)。cpu101将处理转移到s67。

在上检测部635检测到上特定端部6a不在上检测位置q时(s61:否,参照图22),cpu101控制上马达605,来驱动上夹持辊601使之向第四输出方向旋转(s65)。第四输出方向是与第三输出方向相反的方向(图22的箭头h4)。这时,上夹持辊601使上片材6向左侧移动(图22的箭头b2)。cpu101将处理转移到s67。

cpu101执行喷嘴相对构件230的下降处理、上升处理(s67、s69)。下降处理和上升处理的详细内容将在之后进行叙述。cpu101将处理转移到s71。

cpu101基于踏板7的检测结果来判断是否检测到粘接处理的结束指示(s71)。在检测到粘接处理的结束指示之前(s71:否),cpu101重复执行s55~s71。泵马达114、上输送马达112、下输送马达262、下马达505以及上马达605继续驱动,且加热器131、加热器132继续发热。

在cpu101重复执行s55~s71时,附着粘接剂z之后的下片材8进入下输送辊270与上输送辊12之间。上输送辊12和下输送辊270利用粘接剂z将下特定端部8a和上特定端部6a互相压接在一起并向后侧输送。在cpu101重复执行s55~s71时,驱动下夹持辊501使之向第一输出方向或第二输出方向旋转。粘接装置1能够抑制待经过排出口11b的下方的下特定端部8a和排出口11b在左右方向上的位置关系的偏差。

在cpu101重复执行s55~s71时,驱动上夹持辊601使之向第三输出方向或第四输出方向旋转。粘接装置1能够抑制待经过上支承部11a的上特定端部6a和下特定端部8a在左右方向上的位置关系的偏差。

cpu101重复执行s55~s71,从而粘接装置1对待经过喷嘴11的下特定端部8a和上特定端部6a的左右位置进行调整。因此,沿上下方向重叠于下特定端部8a的上特定端部6a的左右方向长度(以下称作上特定端部6a的重叠量)处于预定范围内。上特定端部6a的重叠量在图21中相当于尺寸m1,在图22中相当于尺寸m2。

当操作者用脚操作踏板7来输入粘接处理的结束指示时(s71:是),cpu101停止对上输送马达112、下输送马达262、泵马达114、下马达505以及上马达605的控制(s73)。cpu101结束粘接处理,结束主处理。

参照图12、图19、图23~图26来说明下降处理。在图24、图25中省略上片材6和上夹持辊601的图示。下降处理是在台阶部8c进入喷嘴11与喷嘴下辊275之间的时刻使喷嘴相对构件230下降的处理。cpu101基于第一磁传感器712的检测结果来判断下夹持辊501是否下降(s101)。在下片材8之中比台阶部8c靠后侧的部位经过下夹持辊501与上游侧下表面315b之间的过程中(参照图24),下夹持辊501不会下降。这时,转动构件720没有转动,第一磁传感器712的检测结果是恒定的。因此,cpu101判断为下夹持辊501没有下降(s101:否),将处理转移到s109。cpu101参照存储装置104来判断下降标记是否为on(s109)。在下降标记为off时(s109:否),cpu101结束下降处理,返回粘接处理(参照图19)。

在cpu101重复执行s55~s71时,台阶部8c进入下夹持辊501与上游侧下表面315b之间(参照图25)。这时,台阶部8c的后端部将下夹持辊501向下方压下与下片材8的厚度的变化量(以下称作台阶部8c的高度)相应的量。支承构件550以下轴线u为中心向主视时的顺时针方向转动(图12的箭头d1),连结构件730经由长孔723将第一臂721向下方压下。因此,转动构件720以支轴725为中心向主视时的顺时针方向转动(图25的箭头j),第一磁性体711向左方移动(图25的箭头c)。第一磁传感器712检测到第一磁性体711向左方的移动,且检测出移动后的左右位置。因此,cpu101判断为下夹持辊501下降(s101:是)。

cpu101基于第一磁传感器712的检测结果来获取下夹持辊501的下降量(s103)。在执行s101时,第一磁传感器712将移动前后时的第一磁性体711的左右位置作为检测结果向cpu101输出。cpu101基于第一磁传感器712的检测结果来获取第一磁性体711的左右方向移动量,基于获取到的移动量来获取下夹持辊501的下降量(s103)。

cpu101开始计时(s105)。cpu101将计时结果依次存储于ram103。cpu101将存储于存储装置104的下降标记设为on(s107)。cpu101判断在s105中开始计时之后是否经过了预定时间(s111)。在台阶部8c的后端部位于下夹持辊501与喷嘴下辊275之间时,未经过预定时间(s111:否)。cpu101结束下降处理,返回粘接处理(参照图19)。

在cpu101重复s55~s71时,经过预定时间(s111:是)。cpu101控制上下调整马达214,使喷嘴相对构件230下降与在s103中获取的下夹持辊501的下降量相应的量(s113)。喷嘴相对构件230下降与台阶部8c的高度相应的量。在台阶部8c的后端部进入喷嘴下辊275与喷嘴11之间的时刻,喷嘴相对构件230向下方移动(图26的箭头r)。因此,在台阶部8c进入喷嘴下辊275与喷嘴11之间前后,粘接装置1能够将排出距离保持为一定。cpu101结束计时(s115),将下降标记设为off(s119),结束下降处理。

参照图12、图19、图25~图28来说明上升处理。上升处理是在台阶部8c从喷嘴11与喷嘴下辊275之间脱离的时刻使喷嘴相对构件230上升的处理。cpu101基于第一磁传感器712的检测结果来判断下夹持辊501是否上升(s201)。在台阶部8c经过下夹持辊501与上游侧下表面315b之间的过程中(参照图26),下夹持辊501不会上升。这时,转动构件720没有转动,第一磁传感器712的检测结果是恒定的。因此,cpu101判断为下夹持辊501没有上升(s201:否),将处理转移到s209。cpu101参照存储装置104,判断上升标记是否为on(s209)。在上升标记为off时(s209:否),cpu101结束上升处理,返回粘接处理(参照图19)。

在cpu101重复执行s55~s71时,台阶部8c的前端部从下夹持辊501与上游侧下表面315b之间脱离(参照图28)。这时,下夹持辊501在下弹性构件509的弹性力的作用下向上方移动与台阶部8c的高度相应的量。支承构件550以下轴线u为中心向主视时的逆时针方向转动(图12的箭头d2),连结构件730经由长孔723将第一臂721向上方推起。因此,转动构件720以支轴725为中心向主视时的逆时针方向转动(图25的箭头s),第一磁性体711向右方移动。第一磁传感器712检测到第一磁性体711向右方的移动,且检测出移动后的左右位置。因此,cpu101判断为下夹持辊501上升(s201:是)。

cpu101基于第一磁传感器712的检测结果来获取下夹持辊501的上升量(s203)。在执行s201时,第一磁传感器712将移动前后时的第一磁性体711的左右位置作为检测结果向cpu101输出。cpu101基于第一磁传感器712的检测结果来获取第一磁性体711的左右方向移动量,基于获取到的移动量来获取下夹持辊501的上升量(s203)。

cpu101开始计时(s205)。cpu101将计时结果依次存储于ram103。cpu101将存储于存储装置104的上升标记设为on(s207)。cpu101判断在s205中开始计时之后是否经过了预定时间(s211)。在台阶部8c的前端部位于下夹持辊501与喷嘴下辊275之间时,未经过预定时间(s211:否)。cpu101结束上升处理,返回粘接处理(参照图19)。

在cpu101重复s55~s71时,经过预定时间(s211:是)。cpu101控制上下调整马达214,使喷嘴相对构件230上升与在s203中获取的下夹持辊501的上升量相应的量(s213)。喷嘴相对构件230上升与台阶部8c的高度相应的量。在台阶部8c的前端部从喷嘴下辊275与喷嘴11之间脱离的时刻,喷嘴相对构件230向上方移动。因此,在台阶部8c的前端部从喷嘴下辊275与喷嘴11之间脱离前后,粘接装置1能够将排出距离保持为一定。cpu101结束计时(s215),将上升标记设为off(s219),结束上升处理。

像以上说明的那样,在台阶部8c进入到下夹持辊501与夹持构件315之间时,下夹持辊501以下轴线u为中心向下方移动。第一磁性体711向左方移动,从而第一磁传感器712的检测结果即输出电压发生变化(s101:是)。这时,cpu101使喷嘴相对构件230下降与台阶部8c的高度相应的量(s113)。在台阶部8c的前端部经过了下夹持辊501与上游侧下表面315b之间后,下夹持辊501以下轴线u为中心向上方移动。第一磁性体711向右方移动,第一磁传感器712的输出电压发生变化(s201:是)。这时,在台阶部8c从喷嘴下辊275与喷嘴11之间脱离的时刻,cpu101使喷嘴相对构件230上升(s213)。因此,粘接装置1能够与经过夹持构件315和下夹持辊501的下片材8的厚度相应地调节排出距离。因此,粘接装置1能够抑制在粘接具有台阶部8c的下片材8时的工作效率的下降,能够抑制因排出距离的变化导致的粘接不良。

第一磁传感器712通过检测第一磁性体711的左右位置来检测转动构件720的转动位置。转动构件720的转动位置与支承构件550的以下轴线u为中心的转动位置相关。与利用光学传感器或限位开关等直接检测下夹持辊501的上下位置时相比,粘接装置1能够将第一磁传感器712配置于在上下方向上远离下片材8的位置。因此,粘接装置1容易确保下片材8的输送区域。

连结构件730与下臂507之中比下臂507的延伸方向中心靠上侧的位置即顶端部507a相连结。因此,连结构件730从下轴线u分离。在下夹持辊501沿上下方向移动时,连结构件730的移动量变大,因此,第一磁性体711的左右运动量变大。因此,粘接装置1能够高精度地检测下夹持辊501的上下位置。

固定有第一磁性体711的第二臂722的下端部722a距转动构件720的转动中心的距离(图24的尺寸l1)大于连结构件730与第一臂721的连结位置距转动构件720的转动中心的距离(图24的尺寸l2)。因此,在下夹持辊501沿上下方向移动时,由转动构件720的转动产生的下端部722a的移动量变大。因此,粘接装置1能够高精度地检测下夹持辊501的上下位置。

第一检测部710的第一磁传感器712检测第一磁性体711的磁场。粘接装置1能够抑制因线头、灰尘等导致第一检测部710错误地检测下端部722a的左右位置。因此,粘接装置1能够抑制下夹持辊501的上下位置的误检测。

在以上说明中,输送机构80是本发明的输送部的一例。供给机构45是本发明的供给部的一例。喷嘴相对构件230是本发明的喷嘴相对部的一例。下夹持辊501是本发明的下辊的一例。下夹持机构500是本发明的下接触部的一例。下支承体502是本发明的支承体的一例。下检测机构530是本发明的下检测部的一例。上下调整马达214是本发明的驱动部的一例。下马达支承部504是本发明的马达支承部的一例。下臂507是本发明的支承臂的一例。下端部722a是本发明的第二臂的预定部位的一例。下检测位置p是本发明的下检测位置的一例。左右方向是本发明的预定方向的一例。

执行s51、s53时的cpu101是本发明的排出输送控制部的一例。执行s57、s59时的cpu101是本发明的马达控制部的一例。执行s113时的cpu101是本发明的下降控制部的一例。执行s213时的cpu101是本发明的上升控制部的一例。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第一臂721也可以从转动构件720的转动中心向左方延伸。连结构件730也可以呈长方体形状,沿前后方向延伸。这时,也可以是,转动构件720具有从第一臂721向后方突出的销来替代长孔723,连结构件730在前表面具有长孔开口部。若销以能够滑动的方式嵌合于长孔开口部,则转动构件720能够与支承构件550的转动相伴随地转动。

位置检测部700也可以由圆盘和光传感器形成,该圆盘固定于轴构件518且由透光材料形成,该光传感器固定于下支承体502的内部且向圆盘照射光。这时,位置检测部700也能够检测支承构件550的以下轴线u为中心的转动位置。

也可以是,在s113中,cpu101使喷嘴相对构件230下降与预先存储于存储装置104的下夹持辊501的下降量相应的量。也可以是,在s213中,cpu101使喷嘴相对构件230上升与预先存储于存储装置104的下夹持辊501的上升量相应的量。这时,也可以省略s103、s203的处理。

参照图29~图32,说明粘接装置1的变形例即粘接装置51。以下,对于与粘接装置1相同的结构,在附图中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详细的说明。粘接装置51具有位置调整机构740、下输送机构860、下夹持机构900以及位置检测部950。

如图29~图31所示,位置调整机构740具有固定台701、收纳体702、摆动轴809、摆动体815、喷嘴相对构件230、上下调整马达802以及施力构件。固定台701是从背面观察时呈字母l状的板状构件。固定台701的右部固定于机座部2的左表面。收纳体702沿上下方向开口,且沿前后方向延伸。收纳体702具有彼此形成为一体的第一收纳体702a和第二收纳体702b。第一收纳体702a固定于固定台701的左部上表面。第二收纳体702b从第一收纳体702a的后上部向后方延伸。第二收纳体702b的前部呈随着朝向前方去在左右方向上变宽的形状。摆动轴809沿左右方向延伸,并固定在第二收纳体702b的前后方向大致中央部的内部。

摆动体815是收纳于收纳体702的内部的板状构件,摆动体815以能够摆动的方式被摆动轴809支承。摆动体815具有第一摆动板815a和第二摆动板815b。第一摆动板815a和第二摆动板815b从右方依次空开间隔地配置。第一摆动板815a的前部位于比第二摆动板815b靠前侧的位置。第一摆动板815a的前下部具有沿左右方向开口的开口孔部805。开口孔部805的下端部为开口抵接部805a。第一摆动板815a和第二摆动板815b分别具有沿左右方向排列的连结孔811。一对连结孔811在从侧面观察时呈圆形形状。摆动轴809以能够摆动的方式与一对连结孔811相连结。第一摆动板815a的右后部支承夹持构件915(参照图29)。

喷嘴相对构件230(参照图29)固定于第一摆动板815a和第二摆动板815b各自的后上端。喷嘴相对构件230从下方与位于相对位置的喷嘴11的排出口11b(参照图9)相对。上下调整马达802设于比第一摆动板815a靠右方的位置。上下调整马达802的输出轴802a向左方突出,并贯穿第一摆动板815a的开口孔部805。上下调整马达802的输出轴802a固定有从左侧观察时呈大致圆形的凸轮803。凸轮803的外周面与输出轴802a之间的最短距离沿输出轴802a的旋转方向发生变化。

施力构件与收纳体702和摆动体815相连结,施力构件以摆动轴809为中心向从左侧观察时的逆时针方向对摆动体815施力。因此,开口孔部805的开口抵接部805a始终与凸轮803的外周面抵接。当上下调整马达802驱动并且凸轮803旋转时,凸轮803的外周面与开口抵接部805a的接触位置沿上下方向发生变化。因此,摆动体815在上下调整马达802的驱动力的作用下以摆动轴809为中心进行摆动,喷嘴相对构件230沿上下方向移动。

下输送机构860收纳于收纳体702的内部。下输送机构860能够与摆动体815一同以摆动轴809为中心摆动。下输送机构860具有下输送马达841、喷嘴下辊275以及下输送辊270。下输送马达841在上下调整马达802的上方固定于第一摆动板815a的右表面。下输送马达841的输出轴贯穿沿左右方向贯通第一摆动板815a的孔部843。

喷嘴下辊275和下输送辊270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第一摆动板815a和第二摆动板815b的后端部支承。喷嘴下辊275和下输送辊270位于比位于工作转动位置时的夹持构件915靠后侧的位置。喷嘴下辊275从喷嘴相对构件230的矩形孔232(参照图4)向上方突出。下输送辊270从喷嘴下辊275的暴露孔229(参照图4)向上方突出。下输送辊270从下侧与位于夹持位置的上输送辊12(参照图29)相接触。下输送马达841经由配置于比摆动轴809靠下侧的位置的带845等与喷嘴下辊275和下输送辊270相连结。通过下输送马达841进行驱动,喷嘴下辊275和下输送辊270向同一方向且以同一速度旋转。

下夹持机构900固定于收纳体702的内部。下夹持机构900具有下支承体903、下马达支承部905、下马达902、基部906、辊轴908、下夹持辊909、下弹性构件946以及气缸931。

下支承体903是在第二收纳体702b的前部上表面固定的箱状构件。下马达支承部905沿前后方向延伸且贯穿下支承体903。下马达支承部905相对于下支承体903向前方和后方突出,且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被下支承体903支承。下马达支承部905的旋转中心为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下轴线g。下马达902固定于下马达支承部905的前端。下马达902具有固定于下马达支承部905的壳体902a和从壳体902a向后方突出的输出轴。下马达902的输出轴进入下马达支承部905的内部,并借助接头与特定轴构件的前端部相连结。特定轴构件沿前后方向延伸,并与下马达902的输出轴一同旋转。特定轴构件的后端部从下马达支承部905的后端部向后方突出。

基部906是沿以下轴线g为基准的径向延伸的箱状体,并固定于下马达支承部905的后端。基部906能够与下马达支承部905一同以下轴线g为中心进行转动。以下,在对基部906和下马达支承部905进行总述时,将它们统称为支承构件990。特定轴构件的后端部进入基部906的内侧。基部906的右上部是沿前后方向空开间隔地排列的一对板部906a。辊轴908在摆动轴809的上方沿前后方向延伸,并设于第二收纳体702b的内部。辊轴908的前端部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一对板部906a支承。辊轴908的前端部经由带907等与特定轴构件的后端部相连结。下夹持辊909固定于辊轴908的后端部,并设于下输送辊270的前方。即,下夹持辊909以能够以前后方向为轴向进行旋转的方式被支承构件990支承。下夹持辊909位于夹持构件915的下方。下夹持辊909的上端能够在其与夹持构件915的下表面之间夹持下片材8。下夹持辊909和辊轴908的轴线是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轴线k(参照图32)。轴线k与下轴线g之间的距离相当于图32的尺寸n1。

下弹性构件946与从下马达支承部905的前端向左方突出的轴部911和第一收纳体702a相连结。下弹性构件946对轴部911向下方施力。在下弹性构件946的作用力下,下夹持机构900对下夹持辊909向上方施力。因此,下夹持辊909的上端能够在其与夹持构件915之间夹持下片材8。

气缸931固定于下支承体903的上表面。气缸931具有向右方突出的杆和固定于杆的右端部的抵接构件933。突出轴940从下马达支承部905向上方突出,并位于抵接构件933的右方。通过气缸931进行驱动,从而抵接构件933进行左右运动。抵接构件933在向可动范围右端移动时,使突出轴940向右方移动。这时,下马达支承部905以下轴线g为中心向主视时的顺时针方向转动。这时,下夹持辊909从下方与夹持构件915分离。当抵接构件933向可动范围左端移动时,该抵接构件933从左方与突出轴940分离。在粘接装置51执行粘接处理(图15的s41)时,抵接构件933从左方与突出轴940分离。

如图31、图32所示,位置检测部950具有延伸构件951和第二检测部952。延伸构件951从下马达支承部905向下方延伸。第二检测部952具有第二磁性体962和第二磁传感器972。第二磁性体962是固定于延伸构件951的下端部951a的永磁体。延伸构件951以下轴线g为中心与下马达支承部905一同转动。伴随着延伸构件951的转动,第二磁性体962沿左右方向移动。下端部951a在以下轴线g为基准的径向上距下轴线g的距离相当于图32的尺寸n2。尺寸n2大于尺寸n1。第二磁传感器972是与第一磁传感器712相同的传感器,第二磁传感器972固定于支承板998。第二磁传感器972与延伸构件951的前方相对地配置。支承板998从下支承体903向下方延伸。第二磁传感器972检测第二磁性体962的磁场。第二磁传感器972检测到的磁场与第二磁性体962的左右位置的变化相伴随地发生变化。因此,第二磁传感器972能够检测出第二磁性体962的左右位置。cpu101(参照图14)能够基于第二磁传感器972的检测结果来检测下夹持辊909是否升降。cpu101能够控制上下调整马达802,来使喷嘴相对构件230沿上下方向摆动与下夹持辊909升降的量相应的量。在喷嘴相对构件230向下方摆动时,喷嘴下辊275和下输送辊270一体地向下方摆动。因此,在台阶部8c位于下输送辊270与夹持构件915之间时,粘接装置51也能够通过驱动上下调整马达802将排出距离调节为一定。

第二磁传感器972通过检测第二磁性体962的磁场,来检测延伸构件951的转动位置。因此,cpu101能够基于第二磁传感器972的检测结果来检测下夹持辊909的上下位置。与第二检测部952直接检测下夹持辊909的上下位置时相比,粘接装置51能够将第二检测部952配置在远离下夹持辊909的位置。因此,粘接装置51容易确保下片材8的输送区域。

在以下轴线g为基准的径向上,延伸构件951的下端部951a距下轴线g的距离(图32的尺寸n2)大于下夹持辊909的轴线k与下轴线g之间的距离(图32的尺寸n1)。因此,下夹持辊909以下轴线g为中心进行上下运动时的下端部951a的移动量变大。因此,粘接装置51能够高精度地检测下夹持辊909的上下位置。

第二检测部952的第二磁传感器972检测第二磁性体962的磁场。粘接装置51能够抑制因线头、灰尘等导致第二检测部952错误地检测下端部951a的左右位置。因此,粘接装置51能够抑制下夹持辊909的上下位置的误检测。

在上述变形例中,下夹持辊909是本发明的下辊的一例。下夹持机构900是本发明的下接触部的一例。支承构件990是本发明的支承构件的一例。下支承体903是本发明的支承体的一例。下端部951a是本发明的延伸构件的预定部位的一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