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阀及设有其的除霾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09929发布日期:2019-10-08 23:01阅读:178来源:国知局
风阀及设有其的除霾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风阀及设有其的除霾机。



背景技术:

在新风系统所使用的除霾机中,一般具有新风模式(室外新风进入除霾机中,经过除霾机的净化后进入室内)及内循环模式(室内回风进入除霾机中,经过除霾机的净化后再次进入室内)。

除霾机中一般设计风阀以切换风道,从而在上述两种模式之间切换。但是传统的除霾机,需要两个风阀实现新风模式与内循环模式之间的切换,结构较复杂。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除霾机结构较复杂的问题,提供一种减少除霾机复杂程度的风阀及设有其的除霾机。

一种风阀,包括第一风板及第二风板,所述第一风板上开设有第一新风口与第一回风口,所述第二风板与所述第一风板之间可产生相对运动,以使所述风阀在新风模式与内循环模式之间切换;

其中,在所述新风模式下,所述第二风板打开至少部分所述第一新风口且遮蔽全部所述第一回风口;在所述内循环模式下,所述第二风板遮蔽全部所述第一新风口且打开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回风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新风口具有新风轴线,所述第一回风口具有回风轴线;

其中,所述新风轴线相对于所述回风轴线倾斜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新风轴线与所述回风轴线相垂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风板包括第一底壁及呈环状的第一侧壁,所述第一侧壁连接于所述第一底壁的周缘且与所述第一底壁之间界定形成第一容纳腔,所述第一新风口开设于所述第一底壁上,所述第一回风口开设于所述第一侧壁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风板与所述第一风板之间相对转动以使所述风阀在所述新风模式与所述内循环模式之间切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风板包括第二底壁及呈环状的第二侧壁,所述第二侧壁连接于所述第二底壁的周缘且与所述第二底壁之间界定形成第二容纳腔,所述第一风板套接于所述第二风板的第二容纳腔内,或者所述第二风板套接于所述第一风板的第一容纳腔内;

其中,所述第二底壁上开设有第二新风口,所述第二侧壁上开设有第二回风口;在所述新风模式下,所述第二新风口与所述第一新风口连通,所述第二回风口与所述第一回风口断开;在所述内循环模式下,所述第二新风口与所述第一新风口断开,所述第二回风口与所述第一回风口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风阀还包括驱动件,所述驱动件与所述第一风板或所述第二风板连接,以使所述第一风板与所述第二风板之间产生相对运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新风口包括相互间隔的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回风口包括相互间隔的至少两个。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风板与所述第一风板之间可产生相对运动,以使所述风阀在所述新风模式、所述内循环模式及混风模式之间切换;

其中,在所述混风模式下,所述第二风板打开至少部分所述第一新风口及打开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回风口。

一种除霾机,包括净化件及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风阀,所述净化件连通于所述第一新风口及所述第一回风口与室内空间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除霾机还包括出风面板,所述出风面板设置于所述净化件背离所述风阀的一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除霾机还包括壳体,所述壳体设置于所述风阀背离所述净化件的一侧,且罩设于所述风阀与所述净化件外;

其中,所述壳体具有相互独立设置的新风通道及回风通道,所述新风通道连通于所述第一新风口与室外空间之间,所述回风通道连通于所述第一回风口与室内空间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除霾机还包括风机,所述风机设置于所述新风通道内,用于将外界新风抽向所述新风通道内。

上述风阀及除霾机,一个风阀即可使除霾机在新风模式(对应于风阀的新风模式)与内循环模式(对应于风阀的内循环模式)之间切换,相对于现有技术,结构较简单。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风阀在新风模式下的结构图;

图2为图1中所示的风阀的后视图;

图3为图1中所示的风阀的侧视图;

图4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除霾机在新风模式下的结构图;

图5图1中所示的风阀在内循环模式下的结构图;

图6为图5中所示的风阀的后视图;

图7为图5中所示的风阀的侧视图;

图8为图4中所示的除霾机在内循环模式下的结构图;

图9图1中所示的风阀在混风模式下的结构图;

图10为图9中所示的风阀的后视图;

图11为图9中所示的风阀的侧视图;

图12为图4中所示的除霾机在混风模式下的结构图;

图13为图4中所示的除霾机的室内送风原理图。

除霾机100风阀10第一风板11第一新风口111第一回风口112第一底壁113第一侧壁114第二风板12第二新风口121第二回风口122第二底壁123第二侧壁124第二容纳腔125驱动件13净化件20出风面板30壳体40新风通道41风机50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参阅图1-图3,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一种风阀10,其设置于出风设备上,用于室内的供风。其中,该出风设备为除霾机100(参阅图4),亦可以为其他出风设备,即只要是需要出风的设备均适用,在此不作限定。

下面以风阀10应用于除霾机100上为例,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说明。本实施例仅用作为范例说明,并不会限制本申请的技术范围。再者实施例中的图式亦省略不必要组件,以清楚显示本申请的技术特点。

参阅图4,除霾机100包括风阀10及净化件20,净化件20安装于风阀10位于室内的一侧或者安装于风阀10靠近室内的一侧,室外新风及室内回风可经风阀10流向净化件20,经过净化件20净化后流向室内。

参阅图1及图2,风阀10包括第一风板11及第二风板12,第一风板11上开设有第一新风口111与第一回风口112,第二风板12与第一风板11之间可产生相对运动,以改变第一新风口111与第一回风口1112与净化件20之间的连通关系,实现风阀10在新风模式与内循环模式之间切换。

具体地,在新风模式下,第二风板12打开至少部分第一新风口111且遮蔽全部第一回风口112,此时净化件20与第一新风口111连通,也即为此时第一新风口111连通于室外空间与净化件20之间,室外新风通过第一新风口111流向净化件20,并经净化件20净化后流向室内空间;在内循环模式下,第二风板12打开至少部分第一回风口112且遮蔽全部第一新风口111,此时净化件20与第一回风口112连通,也即为此时第一回风口112连通于室内空间与净化件20之间,室内回风通过第一回风口112流向净化件20,并经净化件20后再次流向室内空间。

通过上述设置,通过同一个风阀10即可实现除霾机100在新风模式与内循环模式之间的切换,结构较简单。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新风模式下,第二风板12可以打开第一新风口111的部分或者打开第一新风口111的全部,在上述内循环模式下,第二风板12可以打开第一回风口112的部分也可以打开第一回风口112的全部,在此不作限定。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风板12与第一风板11产生相对运动时,还可以使风阀10处于混风模式,在混风模式下,第二风板12打开至少部分第一新风口111及至少部分第一回风口112,此时第一新风口111连通于室外空间与净化件20之间,室外新风通过第一新风口111流向净化件20,第一回风口112连通于室内空间与净化件20之间,室内回风通过第一回风口112流向净化件20,且均经净化件20净化后流向室内空间。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混风模式下,第二风板12可以打开第一新风口111的部分或者打开第一新风口111的全部,以及可以打开第一回风口112的部分或者打开第一回风口112的全部,在此亦不作限定。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新风口111具有新风轴线,第一回风口112具有回风轴线,新风轴线相对于回风轴线倾斜设置,如此可以使第一新风口111与第一回风口112具有不同的进风角度,从而便于控制室外新风及室内回风的进风角度。具体地,新风轴线与回风轴线相垂直。

参阅图1及图2,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第一风板11包括第一底壁113及呈环状的第一侧壁114,第一侧壁114连接于第一底壁113的周缘且与第一底壁113之间界定形成第一容纳腔(图未示),第一新风口111开设于第一底壁113上,第一回风口112开设于第一侧壁114上。具体地,第一侧壁114与第一底壁113相垂直。可以理解地,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风板11还可依照其他方式设置,在此不作限定。

参阅图1,第二风板12包括第二底壁123及呈环状的第二侧壁124,第二侧壁124连接于第一底壁113的周缘且与第二底壁123之间界定形成第二容纳腔,第一风板11套接于第二风板12的第二容纳腔内或者第二风板12套接于第一风板11的第一容纳腔内。具体地,第二底壁123上开设有第二新风口121,第二侧壁124上开设有第二回风口122,第二风板12与第一风板11之间相对转动以使风阀10在新风模式、内循环模式及混风模式之间切换。

在具体装配时,第一风板11的第一容纳腔与第二风板12的第二容纳腔125均面向净化件20设置。

在新风模式下,第二新风口121与第一新风口111连通,第二回风口122与第一回风口112断开(参阅图1),此时第二新风口121与第一新风口111连通于室外空间与净化件20之间,室外新风通过第一新风口111及第二新风口121流向净化件20,并经净化件20净化后流向室内空间(参阅图4);在内循环模式下,第二新风口121与第一新风口111断开,第二回风口122与第一回风口112连通(参阅图5-图7),此时第二回风口122与第一回风口112连通于室内空间与净化件20之间,室内回风通过第一会风口与第二回风口122流向净化件20,并经净化件20净化后流向室内空间(参阅图8);在混风模式下,第二新风口121与第一新风口111连通,且第二回风口122与第一回风口112连通(参阅图9-图11),此时第二新风口121与第一新风口111连通于室外空间与净化件20之间,室外新风通过第一新风口111及第二新风口121流向净化件20,第二回风口122与第一回风口112连通于室内空间与净化件20之间,室内回风通过第一回风口112与第二回风口122流向净化件20,均经净化件20净化后流向室内空间(参阅图12)。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二新风口121与第一新风口111连通,可以是第二新风口121的部分与第一新风口111的部分连通,也可以是第二新风口121的全部与第一新风口111的全部连通,还可以是第二新风口121的部分与第一新风口111的全部连通,也可以是第二新风口121的全部与第一新风口111的部分连通,在此不作限定;第二回风口122与第一回风口112连通,可以是第二回风口122的部分与第一回风口112的部分连通,也可以是第二回风口122的全部与第一回风口112的全部连通,还可以是第二回风口122的部分与第一回风口112的全部连通,也可以是第二回风口122的全部与第一回风口112的部分连通,在此亦不作限定。

具体地,第一新风口111包括相互间隔的至少两个,第一回风口112包括相互间隔的至少两个,相应地,第二新风口121包括与第一新风口111数量相等的至少两个,第二回风口122包括与第一回风口112数量相等的至少两个。可以理解地,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新风口111、第二新风口121、第一回风口112及第二回风口122的数量不受限定,且第一新风口111与第二新风口121以及第一回风口112与第二回风口122的对应关系不受限定,即第一新风口111与第二新风口121的数量可以不等,第一回风口112与第二会风口的数量也可以不等。

参阅图1,在一个实施例中,风阀10还包括驱动件13,驱动件13与第一风板11或第二风板12连接,以使第一风板11与第二风板12之间产生相对运动。具体地,驱动件13为驱动电机,第一风板11或第二风板12与驱动电机的驱动轴连接,驱动电机通过其驱动轴驱动第一风板11与第二风板12中一者相对于另一者转动。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第二风板12套接于第一风板11内,驱动电机与第二风板12连接,且驱动电机容置于第二风板12的第二容纳腔125内,以驱动第二风板12相对于第一风板11转动。可以理解地,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设置第一风板11套接于第二风板12内,驱动电机与第一风板11连接,且驱动电机容置于第一风板11的第一容纳腔内,以驱动第一风板11相对于第二风板12转动,在此亦不作限定。

参阅图4,除霾机100还包括出风面板30,出风面板30设置于净化件20背离风阀10的一侧,从净化件20流出的风经出风面板30吹向室内空间。如此,可以通过出风面板30上设置不同角度的出风口,以改变流向室内空间的净化风的出风角度。参阅图13,在出风面板30的周向间隔设置有多个出风口,此时可以实现室内360°送风。

在一个实施例中,除霾机100还包括壳体40,壳体40设置于风阀10背离净化件20的一侧,且罩设于风阀10及净化件20外,壳体40具有相互独立设置的新风通道41及回风通道(图未示),新风通道41连通于第一新风口111与室外空间之间,回风通道连通于第一回风口112与室内空间之间。室外新风可从室外空间进入新风通道41内后流向第一新风口111,并从第一新风口111进入净化件20净化,室内回风可从室内空间进入回风通道内后流向第一回风口112,并从第一回风口112进入净化件20净化。

具体地,为了便于室外新风从室外空间进入新风通道41,以及便于室外新风从新风通道41进入第一新风口111,除霾机100还包括风机50,风机50设置于风阀10与净化件20之间,用于将从风阀20流出的风抽向净化件20净化。

本发明另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包括上述风阀10的除霾机100。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除霾机100的工作原理如下:

在新风模式下:

驱动电机驱动第二风板12绕第一风板11的轴线相对第一风板11转动,此时第二新风口121与第一新风口111连通,第二回风口122与第一回风口112断开(参阅图1-图3),室外新风在风机50的作用下抽向新风通道41,并从新风通道41流向第一新风口111及第二新风口121,而后进入净化件20净化,经净化件20净化后的净化风从出风面板30流向室内空间(参阅图4)。

在内循环模式下:

驱动电机驱动第二风板12绕第一风板11的轴线相对于第一风板11转动,此时第二新风口121与第一新风口111断开,第二回风口122与第一回风口112连通(参阅图5-图7),室内回风经回风通道流向第一回风口112及第二回风口122,而后进入净化件20净化,经净化件20净化后的净化风从出风面板30流向室内空间(参阅图8)。

在混风模式下:

驱动电机驱动第二风板12绕第一风板11的轴线相对于第一风板11转动,此时第二新风口121第一新风口111连通,第二回风口122第一回风口112连通(参阅图9-图11),室外新风在风机50的作用下抽向新风通道41,并从新风通道41流向第一新风口111及第二新风口121,而后进入净化件20净化,室内回风经回风通道流向第一回风口112及第二回风口122,而后进入净化件20净化,且经过净化件净化后的净化风从出风面板30流向室内空间(参阅图12)。

且无论是在新风模式,还是在内循环模式与混风模式下,经过净化件20净化后的风均通过出风面板30沿周向360°吹向室内(参阅图13)。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