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震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79404发布日期:2019-10-15 18:49阅读:330来源:国知局
一种抗震支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抗震支架。



背景技术:

抗震支架是限制其所承载的机电设备以及管线在受到地震力时位移,减轻振动及其带来的损坏的吊装、支撑装置。

现有技术中常常使用两根竖向设置的固定架以及设置在竖向的固定架之间的横向设置的固定架来组成抗震支架,机电设备以及管线等固定设置在横向的固定架上,而为了实现高度调节(指机电设备以及管线等的高度可调或者为了使横向的固定架适配一定高度的机电设备以及管线等的调节),固定架通常使用C型槽钢,通过直角连接件以及翼型螺母来相固定。这种方式虽然可以实现连续的横向的固定架位置可调,但是由于采用的是翼型螺母的固定方式,在长期使用或者受到巨大地震力时,翼型螺母容易松动,与C型槽钢的咬合作用失效,造成横向的固定架从竖向的固定架上脱落,失去对机电设备以及管线等的吊装、支撑以及抗震作用。

中国专利CN207470926U公开了一种抗震支架,其在固定架相对开槽一侧内壁设有齿条,第一支架的内部设有空腔,在空腔内靠近第一支架的端部安装有限位机构,限位机构包括与齿条配合的楔形块、与楔形块固定连接的连接杆、套设在连接杆上用于使得楔形块向齿条移动复位的弹性件和与连接杆连接用于带动其远离齿条移动的拉绳,通过上述形式来实现对第一支架(横向的固定架)的连续的高度调节。但是这种结构具有一定的缺陷,一是限位机构与第一支架的端部是活动设置的,使得第一支架与固定架(竖向的固定架)的连接并不稳固,承载力不强,抗震力极其薄弱;二是实现方式相对复杂,不利于制备、使用以及维护。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以上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的、稳固的、便于高度调节的抗震支架。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抗震支架,包括有两根平行设置的竖向固定架以及设置在两根所述竖向固定架之间的横向固定架,所述横向固定架上设有固定组件,两根所述竖向固定架中空设置且至少有一端敞口,两根所述竖向固定架在相向侧分别开设有沿所述竖向固定架的轴向延伸并延伸至敞口的开口,两根所述竖向固定架分别在相对所述开口的内侧壁上固定设置有多个凸齿,所述横向固定架在连接于所述竖向固定架的两侧端部上分别设有穿过所述开口延伸进所述竖向固定架内部并位于所述凸齿上的延伸部,所述延伸部在延伸进所述竖向固定架内部的位置处设有翼板用以限制所述延伸部从所述开口处横向拉出,所述延伸部的端部倾斜设置,所述横向固定架的两侧端部设有与同侧的所述延伸部的端部倾斜方向一致的斜面,且当所述横向固定架的端部的斜面贴在所述竖向固定架设有开口的侧面上时,所述延伸部伸进所述竖向固定架内部的深度小于所述凸齿与所述开口的距离。

进一步地,所述凸齿的顶面水平设置,所述延伸部的底面水平设置,当所述凸齿的顶面贴合于所述延伸部的底面时,所述翼板贴在所述竖向固定架开设有开口的一侧的内侧壁上。

进一步地,每个所述延伸部的所述翼板为两块,分别设置在所述延伸部的两侧。

进一步地,每个所述延伸部设有一个U型的嵌入件,所述嵌入件的开口处套设在所述延伸部与所述横向固定架相连的位置处,且所述嵌入件的一端贴合所述横向固定架的斜面,另一端贴合所述竖向固定架开设有开口的一侧的外侧壁。

进一步地,所述延伸部上设有穿孔,所述嵌入件对应设有穿孔,所述延伸部和嵌入件通过螺栓螺母组件相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横向固定架通过斜撑与所述竖向固定架的底部相连。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能够实现高度可调的抗震支架,从而可以很好地适应不同高度的机电设备以及管线等的固定或者将机电设备以及管线等固定在不同的高度上,且结构简单、安装简易、牢固可靠,适合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以下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局部剖视图(其中嵌入件未示出);

图3为横向固定架与竖向固定架的安装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照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抗震支架,包括有两根平行设置的竖向固定架10以及设置在两根竖向固定架10之间的横向固定架20。

继续参照图1和图2,横向固定架20上设有固定组件21,固定组件21选用抗震支架常用的固定组件用以固定住机电设备以及管线等,本优选的实施例中固定组件21选用设置在横向固定架20上的抱箍。两根竖向固定架10中空设置且在上端设有一个敞口,竖向固定架10的上端还固定设有一块固定板13,固定板13上设有通孔,通过该固定板13以及通孔可实现通过螺栓、锚栓等将竖向固定架10固定在建筑结构上。两根竖向固定架10在相向侧分别开设有沿竖向固定架10的轴向延伸并延伸至敞口的开口11,两根竖向固定架10分别在相对开口11的内侧壁上固定设置有多个凸齿12,凸齿12均匀分布,具有一定的间隙,间隙可根据高度调节的精度等来具体设定。

请继续参照图1和图2,横向固定架20在连接于竖向固定架10的两侧端部上分别设有穿过开口11延伸进竖向固定架10内部并位于凸齿12上的延伸部22,延伸部22呈板状结构,沿横向固定架20的端部横向延伸,并竖立设置,延伸部22的厚度约小于或者等于开口11的宽度,延伸部22放置于某个凸齿12上,凸齿12对延伸部22的下移具有限位作用,因此可以实现对横向固定架20的高度限制,避免横向固定架20脱落。延伸部22在延伸进竖向固定架10内部的位置处设有翼板23用以限制延伸部22从开口11处横向拉出,具体为,每个延伸部22的翼板23为两块,分别设置在延伸部的两侧,此时两块翼板23的端部距离大于开口11的宽度,因此延伸部22在翼板22作用下无法横向拉出,即实现对横向固定板20以及竖向固定板10的横向移动限制。延伸部22的端部倾斜设置,倾斜面向上,倾斜方向为从端部往内由低到高,横向固定架20的两侧端部设有与同侧的延伸部22的端部倾斜方向一致的斜面,且当横向固定架20的端部的斜面贴在竖向固定架10设有开口11的侧面上时,延伸部22伸进竖向固定架10内部的深度(指延伸部22最远端到竖向固定架10设有开口11的内侧壁的直线距离)小于凸齿12与开口11的距离。

使用时,先安装好整个抗震支架再将抗震支架安装在建筑结构上。抗震支架的安装具体为,如图3所示,先固定住一根竖向固定架10,然后倾斜横向固定架20,倾斜角度为将横向固定架20的一端的斜面与竖向固定架10设有开口11的侧面平行(如图3中虚线的横向固定架20所示),此时将该端部的延伸部22以及翼板23从竖向固定架10的上端的敞口沿着开口11从竖向固定架10的内部往下慢慢放入(如图3中点画线的横向固定架20所示),当到了预估位置,再慢慢转动横向固定架20,直至横向固定架20与竖向固定架10垂直设置,此时延伸部22位于凸齿12的上面(如图3中实线的横向固定架20所示),即完成了横向固定架20与一侧的竖向固定架10的安装。同理参照上述方法,将横向固定架20的另一端的斜面与另一侧的竖向固定架10设有开口11的侧面平行,再参照上述方法实现横向固定架20安装在另一侧的竖向固定架10上,安装完成后即实现抗震支架的安装。当然,也可以通过固定住横向固定架20,转动和移动竖向固定架10的方式来实现抗震支架的整体安装,因原理和方式与上述方法相仿,因此不再展开重复描述。

安装完成后,横向固定架20的两端的延伸部22放置在竖向固定架10的凸齿12上,此时横向固定架20不会从竖向固定架10上脱落,实现了竖向限位,而在翼板23的作用下,横向固定架20无法从开口11处横向拉出,实现了横向限位,基于此,当将机电设备以及管线固定在横向固定架20上时,可实现对机电设备以及管线的支撑、固定。

进一步地,凸齿12的顶面水平设置,延伸部22的底面水平设置,当凸齿12的顶面贴合于延伸部22的底面时,翼板23贴在竖向固定架10开设有开口11的一侧的内侧壁上,此时,竖向固定架10、延伸部22和翼板23互相紧贴配合又互相制约,以使得整个抗震支架实现稳固连接。

请参照图1,每个延伸部22设有一个U型的嵌入件24,嵌入件24的开口处向下并套设在延伸部22与横向固定架20相连的位置处,且嵌入件24的一端贴合横向固定架20的斜面,另一端贴合竖向固定架10开设有开口11的一侧的外侧壁。嵌入的嵌入件24能够填充原先竖向固定架10与横向固定架20的斜面之间的缺口,使得接触更为紧密、严实,能够防止竖向固定架10与横向固定架20发生晃动。延伸部22上设有穿孔,嵌入件24对应设有穿孔,延伸部22和嵌入件24通过螺栓螺母组件相固定,以实现嵌入部24的固定。

请参照图1和图2,横向固定架20通过斜撑30与竖向固定架10的底部相连。具体为,斜撑30的一端铰接在横向固定架20的底面上,竖向固定架10的下部的开口11处设有牙纹,当横向固定架20固定好后,斜撑30的另一端抵在竖向固定架10的开口处,并通过塑翼螺母31固定在竖向固定架10上。斜撑30与横向固定架20和竖向固定架10之间形成一个三角形结构,由于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性,因此,横向固定架20和竖向固定架10将会变得非常稳固,不易晃动,也即整个抗震支架将会非常稳固。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