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快拆锁止装置及折叠式助力箱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177109发布日期:2019-11-19 22:09阅读:164来源:国知局
一种快拆锁止装置及折叠式助力箱包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配件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快拆锁止装置及基于此锁止装置所装配成型的折叠式助力箱包。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箱包用品(诸如背包、行李包、行李箱等等)是人们出行时常用的装运衣物、日用品等物品的工具。传统的箱包在使用时一般是以背负或者提拉等方式进行携带运输,在箱包承装的物品重量较大时,往往会耗费用户很多体力,从而不但增加了箱包使用的困难程度,而且也给用户造成了诸多不变。而随着滑板车、学步车、独轮车等车体工具出现,为解决传统箱包所遇到的问题,目前市面上出现了一些助力箱包(如:专利申请号为201320124324.7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所公开的《新型多功能折叠箱包滑板车》(下文称现有方案一)、专利申请号为201810504502.6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所公开的《滑板折叠锁定机构及滑板箱包》(下文称现有方案二)以及专利申请号为201621379090.0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所公开的《一种折叠式助力箱包》(下文称现有方案三)),此类助力箱包主要是将车体工具与传统箱包进行结构改造和融合,从而形成兼顾箱包和交通工具的双重功能。

现有方案一主要是将折叠式滑板车的立把部分叠置在箱包体的背侧,然后利用固定杆以螺接的方式将折叠式滑板车的立把部分与箱包体锁固为一体;此方案需要采用多颗诸如螺丝等五金连接件进行锁固,很容易增加箱包体与滑板车拆装的难度,无法为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单体功能或结合功能;同时,立把部分直接叠置于箱包体的背侧不但很容易影响融合后的结构的外在观感,而且两者在折叠收纳后的体积无法被降至最小。

现有方案二主要是将滑板车的踏板部分装配于箱包体的底部,以箱包体原有的扶手拉杆作为滑板车的立把部分(亦或者是将滑板车的立把部分内置于箱包体内),同时在箱包体的背侧开设用于容纳踏板部分的容置槽;此方案缺陷主要在于:滑板车与箱包体为一体结构,无法进行拆解,不便于用户根据需要来选择箱包或滑板车的单体功能。

现有方案三主要是在箱包体的背侧开设用于容置滑板车的立把部分和踏板部分的容置槽,既可以解决滑板车与箱包体进行折叠收纳后体积过大的问题,也为滑板车与箱包体的拆解创造了结构条件;但此方案并没有给出立把部分与箱包体进行拼装结合的具体手段。

综上所述,鉴于现有的助力箱包普遍存在的箱包体与车体工具无法快速拆装的问题,有必要提供一种可便于将车体工具快速地装配到箱包体上或者从箱包体上快速拆卸的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快拆锁止装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上述锁止装置装配成型的折叠式助力箱包。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第一个技术方案为:

一种快拆锁止装置,它包括至少两个呈左右对称分布的锁具,所述锁具包括锁壳、开设于锁壳的其中一个侧面壁上的锁孔、贯穿于锁孔分布的锁杆以及装设于锁壳内并与锁杆的内端部相连的操纵器,所述操纵器带动锁杆相对于锁壳沿锁孔的中轴线作直线进给运动。

优选地,所述操纵器包括置于锁壳内并与锁杆的内端部连为一体的第一滑块、沿左右方向开设于锁壳的表面壁上的第一滑孔、贯穿于第一滑孔分布并与第一滑块连为一体的第一滑柄以及套设于锁杆上的锁止拉簧,所述锁止拉簧的外端与锁壳的侧面壁相连、内端与第一滑块的侧壁面相连,所述锁壳的内壁上且沿左右方向设置有第一滑轨,所述第一滑块上开设有对位嵌合于第一滑轨上的第一滑槽。

优选地,所述操纵柄包括置于锁壳内的第二滑块、沿上下方向开设于锁壳的表面壁上的第二滑孔、贯穿于第二滑孔分布并与第二滑块连为一体的第二滑柄、套设于锁杆上的第一解锁压簧以及沿上下方向布置于锁壳内并夹持于第二滑块的侧面壁与锁壳的侧面壁之间的锁止弹簧;

所述锁壳内且沿上下方向设置有第二滑轨,所述第二滑块上开设有对位嵌合于第二滑轨上的第二滑槽,所述第一解锁压簧的一端与锁壳的侧壁面相连、另一端与锁杆的内端部相连,且所述锁止弹簧的弹力大于第一解锁压簧的弹力;所述锁杆的内端端面设置有第一抵接斜面,所述第二滑块上设置有用于与第一抵接斜面作平行贴合的第二抵接斜面。

优选地,所述锁杆的外端部的径向截面形状和锁孔的径向截面形状相同且均为呈非圆形。

优选地,所述操纵器包括置于锁壳内并与锁杆呈同轴分布的第一电磁线圈以及同轴插套于第一电磁线圈内且外端部与锁杆的内端部对接为一体的第一电磁芯杆。

优选地,所述操纵器包括置于锁壳内并与锁杆的内端部连接为一体的滑动管套、形成于锁壳的内侧壁上且同轴插套于滑动管套内的限位锁柱、置于滑动管套内并套设于限位锁柱内的锁止压簧、开设于锁壳的表面壁上且整体呈类“l”形的限位滑孔以及贯穿于限位滑孔分布并一体连接于滑动管套的周面壁上的第三滑柄;所述锁止压簧的一端与滑动管套的端面壁相抵、另一端与锁壳的内侧壁相抵。

优选地,所述锁壳包括一具有相互连通的纵向端面口和横向端面口的底壳以及封盖于底壳的端面口上并与底壳锁固为一体的类“l”形的端盖,所述锁孔开设于端盖的纵向侧壁上;相互间呈左右对称分布的两个所述锁具之间设置有一支撑梁板,所述支撑梁板的左右两端分别与对应侧的端盖的纵向侧壁的端部连为一体。

优选地,所述操纵器包括置于锁壳内并与锁杆呈垂直分布的第二电磁线圈、同轴插套于第二电磁线圈内且外端端面设置有第三抵接斜面的第二电磁芯杆以及套设于锁杆上的第二解锁压簧,所述第二解锁压簧的一端与锁杆的内端部相连、另一端与锁壳的侧壁面相连,所述锁杆的内端端面设置有一与第三抵接斜面作平行贴合的第四抵接斜面。

优选地,所述锁壳包括沿上下方向设置的第一壳体以及沿水平方向设置并与第一壳体之间的相对位置为固定的第二壳体,所述第二电磁线圈沿上下方向装设于第一壳体内,所述第二电磁芯杆的外端部贯穿第一壳体的底面壁后穿设于第二壳体内,所述锁孔沿左右方向开设于第二壳体的纵向侧壁上,所述锁杆装设于第二壳体内。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第二个技术方案为:

一种折叠式助力箱包,它包括箱包体和车体工具,它还包括至少一个快拆锁止器,所述快拆锁止器为上述的一种快拆锁止装置;

所述箱包体的背侧开设有一用于容置支撑梁板的类“u”形的容置槽,所述锁孔贯穿于容置槽的纵向槽壁分布,所述锁壳锁固于箱包体内并位于容置槽的边侧,所述车体工具的立把部分开设有若干个与锁孔一一对应且同轴分布的车体锁孔;所述操纵器带动锁杆相对于锁壳沿锁孔的中轴线作直线进给运动以使锁杆的外端部插套于对应的车体锁孔内或拔离对应的车体锁孔;

和/或

所述箱包体的背侧开设有一用于容置车体工具的立把部分的类“u”形的容置槽,所述锁孔贯穿于车体工具的立把部分的纵向侧壁分布所述锁壳锁固于车体工具的立把部分内,且所述容置槽的纵向槽壁上开设有用于与锁孔一一对应且同轴分布的箱包锁孔。

由于采用了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能够有效增强部件之间快速装配锁固及快速拆解分离的效果,如将诸如车体立把等部件快速锁固于诸如箱包等部件上;而通过对锁止装置的应用所形成的助力箱包则具有组成部件快速拆装的特点,且拆装操作方便,省时省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锁止装置的结构装配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锁止装置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锁止装置的结构装配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锁止装置的结构装配示意图;

图5是图4中锁具的结构变异参考图(一);

图6是图4中锁具的结构变异参考图(二);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锁止装置的结构装配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锁止装置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的锁止装置的结构装配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的锁止装置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的锁止装置的结构装配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的锁止装置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的锁止装置在应用状态下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助力箱包在展开状态下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助力箱包在收纳状态下的结构装配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由权利要求限定和覆盖的多种不同方式实施。

如图1至图1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快拆锁止装置,主要起到将两个单体的功能部件、装置、设备等等进行快速装配锁固或快速拆解分离的作用;它包括至少两个呈左右对称分布的锁具,每个锁具均包括锁壳100、开设于锁壳100的其中一个侧面壁上的锁孔200、贯穿于锁孔200分布的锁杆300以及装设于锁壳100内并与锁杆300的内端部相连的操纵器400,操纵器400带动锁杆300相对于锁壳100沿锁孔200的中轴线作直线进给运动。由此,利用相互间呈左右对称分布的锁具可以夹持锁定的方式将其中一个部件锁定在另一个部件上(即:锁具所装配的部件)上,利用操纵器400来实现对锁杆300的运动形式及运动行程的限定,保证锁杆300的端部能够经由锁孔200从锁壳100中伸出以实现两两部件的锁固或者经由锁孔200伸入锁壳100内以实现对两两不见的解锁的作用;以整个锁止装置应用于助力箱包领域为例,可预先在箱包本体上开设用于收容助力车体的立把部分的槽体,将锁具分别预先锁固装配于箱包本体内并位于槽体的左右两侧,当将立板部分嵌合在槽体内后,即可利用操纵器400对锁杆300的控制作用使锁杆300由槽体的槽壁伸出并抵压立把部分的左右侧面上或插套于立把部分内,从而实现将助力车体与箱包本体的快速装配锁固;反之,则可对两者进行快速拆解。

为最大限度地简化每个锁具的结构,减小其在诸如箱包本体内的占用空间并便于对锁具进行快速装配及使用,本实施例的锁壳100包括一具有相互连通的纵向端面口和横向端面口的底壳101以及封盖于底壳101的端面口上并与底壳101锁固为一体(如利用螺丝等五金连接件)的类“l”形的端盖102,而锁孔200则开设于端盖102的纵向侧壁上。由此,利用底壳101可作为锁具的其他组成部件的装配承载部件,利用端盖102对底壳101进行封合,从而形成结构相对独立的锁体结构,为拆卸或装配使用锁具提供的结构条件。当然,本实施例的端盖102也可直接借用诸如箱包本体的侧壁,通过将底壳101连同其他组成部件直接锁固在诸如箱包本体的侧壁上,即可完成对锁具的装配。

为保证左右两个锁具对相关部件进行夹持锁固的效果,同时为快速拆装锁具创造便利条件,相互间呈左右对称分布的两个锁具之间设置有一支撑梁板500,支撑梁板500的左右两端分别与对应侧的端盖102的纵向侧壁的端部连为一体。由此,不但可使得由支撑梁板500和两个端盖102所构成的整体呈现出类似于纵向端部呈l形的u型结构体,以增强两个锁具之间的结构稳固性,而且利用支撑梁板500可嵌合于诸如箱包本体的槽体内,以增强槽体本身的结构稳固性,防止槽体发生变形,进而为诸如助力车体的立把部分提供充裕稳定的装配空间。

作为优选方案,为能够配合锁具对相应部件进行稳固地锁定,参考图7和图8,在支撑梁板500的开设有若干个挂孔501。由此,在将诸如助力车体的立把部分嵌合于诸如箱包本体的槽体内后,可利用设置于立把部分上的挂件支架挂靠在挂孔501上,而后再利用锁具进行锁固。

为最大限度地丰富整个锁止装置的结构,扩展其使用范围,本实施例的操纵器400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结构形式进行具体实施,如:

实施例一,如图1和2所示,操纵器400包括置于锁壳100内并与锁杆300的内端部连为一体的第一滑块401、沿左右方向开设于锁壳100的表面壁上(具体为:端盖102的横向侧壁上)的第一滑孔402、贯穿于第一滑孔402分布并与第一滑块401连为一体的第一滑柄403以及套设于锁杆300上的锁止拉簧404,其中,锁止拉簧404的外端与锁壳100的侧面壁(具体为:端盖102的纵向侧壁的内侧)相连、内端与第一滑块401的侧壁面相连,在锁壳100的内壁上(具体为底壳101的底面壁上)且沿左右方向设置有第一滑轨405,相应地,在第一滑块401上开设有对位嵌合于第一滑轨405上的第一滑槽406。

由此,可利用锁止拉簧404的弹力收缩效应实现锁杆300在左右方向上的直线运动,利用第一滑轨405与第一滑槽406之间的对位嵌合关系使操作人员在对第一滑柄403进行施力时,第一滑块401能够带动锁杆300进行定向移动,即:以处于右侧的锁具为例,当操作人员向右侧推动第一滑柄403时,第一滑块401在第一滑轨405与第一滑槽406对位关系的作用下会通过第一滑块401带动锁杆300向右进行直线移动(即:锁杆300的外端部经由锁孔200收入锁壳100内),此时锁止拉簧404被拉伸;当将被锁部件置于两个锁具之间内后,即可松开第一滑柄403,在锁止拉簧404的弹力收缩的作用下,锁杆300自动由锁孔200伸出,从而实现对相应部件的锁定。

在实施例一具体实施时,每个锁具内可设置呈上下并行分布的至少两个锁杆300,而所有锁杆300可同时对应一个第一滑柄403或分别对应一个第一滑柄403(即:每个锁杆300均分别对应一个第一滑块401、一根锁止拉簧404,而每个第一滑块401可分别连接一个第一滑柄403或者利用一个第一滑柄403直接将所有第一滑块401连为一体);可利用多根锁杆300来增强锁具本身的锁合能力。

实施例二,如图3至图6所示,操纵柄400包括置于锁壳100内的第二滑块407、沿上下方向开设于锁壳100的表面壁上(具体为:端盖102的横向侧壁上)的第二滑孔408、贯穿于第二滑孔408分布并与第二滑块407连为一体的第二滑柄409、套设于锁杆300上的第一解锁压簧410以及沿上下方向布置于锁壳100内并夹持于第二滑块407的侧面壁与锁壳100的侧面壁(即:上侧壁或下侧壁)之间的锁止弹簧(图中未示出);在锁壳100内(具体为底壳101的底面壁上)且沿上下方向设置有第二滑轨411,在第二滑块407上开设有对位嵌合于第二滑轨411上的第二滑槽412,第一解锁压簧410的一端与锁壳100的侧壁面(具体为:端盖102的纵向侧壁的内侧)相连、另一端与锁杆300的内端部相连,在锁杆300的内端端面设置有第一抵接斜面301,相应地,在第二滑块407上设置有用于与第一抵接斜面301作平行贴合的第二抵接斜面413。

由此,可利用第一抵接斜面301与第二抵接斜面413之间的对位贴合关系,使操作人员在沿上下方向推动第二滑柄409时,能够通过第二滑块407来推动锁杆300经由锁孔200从锁壳100中伸出以实现锁合,在此过程中,利用第一解锁压簧410的弹力小于锁止弹簧的弹力的关系来保证锁杆300伸出后保持状态稳定(根据抵接斜面设置方向的差异,锁止弹簧可由分别设置于滑块的上下两端侧的一个拉簧和一个压簧构成)。当需要解锁时,则可对第二滑柄409进行反向操作,此时在第一解锁压簧410的弹力释放作用下可辅助锁杆300收入锁壳100内,从而达到省力的效果。

在实施例二具体实施时,每个锁具内可设置呈上下并行分布的至少两个锁杆300,而所有锁杆300可同时对应一个第二滑柄409或分别对应一个第二滑柄409(即:每个锁杆300均分别对应一个第二滑块407、一根第一解锁压簧410,而每个第二滑块407可分别连接一个第二滑柄409或者利用一个第二滑柄409直接将所有第二滑块407连为一体);可利用多根锁杆300来增强锁具本身的锁合能力。

在实施例二的基础上,为保证抵接斜面之间的配合效果,可将锁杆300的外端部的径向截面形状和锁孔200的径向截面形状均设置为相同且均为呈非圆形,以利用锁孔200和锁杆300之间的形状吻合关系来保证锁杆300不会发生自转,从而保证抵接斜面之间的平行贴合效果。

实施例三,如图7和图8所示,操纵器400包括置于锁壳100内并与锁杆300呈同轴分布的第一电磁线圈414以及同轴插套于第一电磁线圈414内且外端部与锁杆300的内端部对接为一体的第一电磁芯杆415。由此,类似于电磁锁的结构形式,即:通过对第一电磁线圈414的通断电控制以及施加正反电流的操作,即可利用电生磁的原理使第一电磁芯杆415沿第一电磁线圈414的中轴线在第一电磁线圈414内作往复进给运动,当第一电磁芯杆415由第一电磁线圈414伸出时,即可使锁杆300的外端部经由锁孔200由锁壳100伸出以达到对相应部件进行锁定的效果;反之,则实现解锁;此种方式为锁止装置的智能化或自动化控制创造了条件。

实施例四,如图9和图10所示,操纵器400包括置于锁壳100内并与锁杆300的内端部连接为一体的滑动管套417、形成于锁壳100的内侧壁上且同轴插套于滑动管套417内的限位锁柱418、置于滑动管套417内并套设于限位锁柱418内的锁止压簧419、开设于锁壳100的表面壁上(具体为:端盖102的横向侧壁上)且整体呈类“l”形的限位滑孔420以及贯穿于限位滑孔420分布并一体连接于滑动管套417的周面壁上的第三滑柄421;锁止压簧419的一端与滑动管套417的端面壁相抵、另一端与锁壳100的内侧壁相抵。

由此,以处于右侧的锁具为例,当操作人员现有推动第三滑柄421时,滑动管套417会带动锁杆300现有进行直线移动(即:锁杆300的外端部经由锁孔200收入锁壳100内),此时锁止压簧419被压缩,在到达预定位置后即可再向下或向上推动第三滑柄421使其滑入限位滑孔420的纵向部分内,从而实现对锁具的收纳解锁;反之,当将第三滑柄421由限位滑孔420的纵向部分内推出时,锁止压簧419即会进行弹力释放,从而使第三滑柄421、滑动管套417和锁杆300同时向左进行直线运动,以最终使锁杆300的外端部经由锁孔200从锁壳100中伸出并在锁止压簧419的作用下保持锁定状态。

另外,基于锁止装置实际应用形式的不同,操纵器400及锁壳100也可作如下具体实施,即:

实施例五,如图11至图13所示,操纵器400包括置于锁壳100内并与锁杆300呈垂直分布的第二电磁线圈422、同轴插套于第二电磁线圈422内且外端端面设置有第三抵接斜面423的第二电磁芯杆424以及套设于锁杆300上的第二解锁压簧(图中未示出,其可由设置于锁杆300的内端部的凸环302与锁壳100对应侧的侧壁之间的间距来决定安装位置),第二解锁压簧的一端与锁杆300的内端部相连(即:与凸环302的端面作抵触连接)、另一端与锁壳100的侧壁面相连,同时,在锁杆300的内端端面设置有一与第三抵接斜面423作平行贴合的第四抵接斜面425。

由此,通过对第二电磁线圈422的通断电控制以及施加正反电流的操作,即可利用电生磁的原理使第二电磁芯杆424沿第二电磁线圈422的中轴线在锁壳100内作往复直线进给运动,同时基于可利用第三抵接斜面423与第四抵接斜面425之间的对位贴合关系,当第二电磁芯杆424由第二电磁线圈422伸出时,即可使第二电磁芯杆424的外端部推动锁杆300沿垂直于第二电磁线圈422的中轴线的方向进行位置移动(此时第二解锁压簧处于受压压缩状态以进行蓄能),以最终使其外端部经由锁孔200从锁壳100伸出以达到对相应部件进行锁定的效果;反之,当第二电磁芯杆424的外端部与锁杆300的内端部相分离时,锁杆300在第二解锁压簧的弹力释放作用下会自动收入锁壳100内,从而实现解锁;此种方式为锁止装置的智能化或自动化控制创造了条件

为保证实施例五中整个装置的结构紧凑性,增强各个组成部件之间的吻合动作效果,作为优选方案,锁壳100包括沿上下方向设置的第一壳体103以及沿水平方向设置并与第一壳体103之间的相对位置为固定的第二壳体104(可以理解为:第一壳体103与第二壳体104被装配到一个载体上后,两者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固定的),第二电磁线圈422沿上下方向装设于第一壳体103内,第二电磁芯杆424的外端部贯穿第一壳体103的底面壁后穿设于第二壳体104内,而锁孔200则沿左右方向开设于第二壳体104的纵向侧壁上,锁杆300装设于第二壳体104内。由此,利用相互分离且相对位置是固定的两个壳体可分别为电磁部分和锁杆部分提供装配空间,有利于第一电磁芯杆424对锁杆300进行定向平稳地推动,以实现锁止的功能;在具体实施时,以实施例五的锁止装置应用于助力箱包领域为例,可预先将整个锁止装置装设于助力车体的立把部分内,并在箱包本体上且与锁杆300呈同轴相对分布的位置开设相应的孔位,即可以电磁控制的方式将助力车体锁定在箱包本体上。

基于本实施例的锁止装置的结构形式以及锁止和解锁原理,如图14和图15所示,并结合图1至图13,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折叠式助力箱包,它包括箱包体a、车体工具b以及至少一个快拆锁止器,而快拆锁止器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实施例一至五的单体形式或组合形式的快拆锁止装置;其中,箱包体a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诸如行李箱、背包等箱包用品,而车体工具b则可采用诸如折叠式滑板车、学步车等等车体;

当快拆锁止器为实施例一至四的锁止装置时,可在箱包体a的背侧开设有一用于容置支撑梁板500的类“u”形的容置槽c,锁孔200贯穿于容置槽c的纵向槽壁分布,锁壳100锁固于箱包体a内并位于容置槽c的边侧,车体工具b的立把部分开设有若干个与锁孔200一一对应且同轴分布的车体锁孔(图中未示出);利用操纵器400带动锁杆300相对于锁壳100沿锁孔的中轴线作直线进给运动以使锁杆300的外端部插套于对应的车体锁孔内或拔离对应的车体锁孔,此种方式相当于将锁止装置隐藏于箱包体a。

当快拆锁止器为实施例五的锁止装置时,同样在箱包体a的背侧开设有一用于容置车体工具b的立把部分的类“u”形的容置槽c(当然,可同时将由支撑梁板500和端盖102所构成的组合体预先装配于容置槽c内,以保证容置槽c不会发生形变),锁孔200贯穿于车体工具b的立把部分的纵向侧壁分布(如底端部靠近脚轮的上方区域),锁壳100锁固于车体工具b的立把部分内,同时在容置槽c的纵向槽壁上开设有用于与锁孔200一一对应且同轴分布的箱包锁孔(图中未示出),此种方式相当于将锁止装置隐藏于车体工具b内。

由此,在需要将车体工具b与箱包体a进行结构组合时,只需将车体工具b的立把部分嵌合于容置槽c内并利用锁止装置进行快速锁定即可形成助力箱包,反之,则可对两者进行拆解,从而有效地解决了传统助力箱包中两大组成部件无法进行快速装配或无法进行相互分离的问题;而利用容置槽c也可在车体工具b处于折叠的状态下同时为立把部分和踏板部分提供收纳空间位置,从而降低整个整个箱包的体积,便于箱包的存放,并且消除因车体与箱包的结合而容易对箱包的外在观感造成不利影响的问题;另外,在具体选择何种锁止装置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实施例一至五中任意一种单一的装置,即:锁止装置隐藏于箱包体a中或隐藏于车体工具b中;也可采用实施例一至五中的多种组合方式,即:锁止装置分别隐藏于箱包体a中和车体工具b中。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