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态流量的监控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839480发布日期:2020-02-07 21:48阅读:141来源:国知局
一种生态流量的监控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利工程,具体涉及一种生态流量的监控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生态流量是指为保障河流环境生态功能,维持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而不至于发生生态环境恶化所必须保证下游河道的最小流量。其主要作用是保证河流所需要的自净扩散能力,不因流量及水流形态发生巨大变化,造成水体污染;维持下游河道内水生生物的生存和水生态系统的固有平衡;保证下游沿岸居民生活取水、农业生产取水等基本需求。水电站、水库大坝(闸)设计下泄生态流量对下游河流生态环境进行补偿,是对下游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的保护。水电站要严格遵守国家规定,规范水电站建设及运行各个时期的管理工作,在建设及运行的同时做到合理开发利用水电资源,既符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又确保了水电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对于水电站而言,由于取水发电,其往往存在过度利用水资源的情况,为对水电站用水进行必要的监管,有必要设置相应的生态流量监控装置,由于监控装置多位于河流或渠道岸边,其固定装置难以实现有效固定,尤其是监控装置如何实现固定,是生态流量监控的重要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生态流量的监控固定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生态流量的监控固定装置,用于河流或渠道生态流量的监控,其特征在于:包括立柱,横杆,斜撑,供电装置,电能储存装置,监控装置,所述立柱通过底座固定在河流或渠道的边坡上,所述立柱底部设置有固定件,所述横杆固定在立柱上部,所述斜撑连接所述立柱和所述横杆,且所述斜撑位于所述横杆下方,所述供电装置一端固定在所述立柱顶部,另一端固定在所述横杆的一端;所述横杆的另一端固定所述监控装置,所述监控装置与所述横杆通过固定座固定连接,所述供电装置与所述电能储存装置通过第一导线连接,所述监控装置与所述电能储存装置通过第二导线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供电装置为太阳能发电装置或风能发电装置或两者的组合。

作为优选,所述立柱和所述横杆上设置有安装架,所述安装架用于固定所述供电装置。

作为优选,所述固定件为缆绳,所述缆绳的一端与所述立柱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固定在所述河流或渠道的边坡上的地锚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电能储存装置为配电箱,所述立柱上设置有配电箱安装架,用于安装固定配电箱。

作为优选,所述监控装置为水位计或摄像头或两者的组合。

作为优选,所述水位计为超声波水位计或雷达水位计。

本实用新型的安装方式:

在地面组装立柱、横杆和斜撑,并进一步安装供电装置和电能储存装置的安装架,实现供电装置和电能储存装置的安装;在横杆上安装监控装置,并进一步安装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通电调试后,完成附属构建安装;通过在边坡上安装固定座,竖起立柱、横杆和斜撑组成的桁架体系,将立柱固定在固定座上,通过缆绳固定立柱。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通过设置底座和固定件,实现立柱的安装固定,利用立柱、横杆和斜撑,构建桁架体系,实现了供电装置、电能储存装置和监控装置的安装,并进一步利用所述桁架体系实现导线安装,从而实现对生态流量的监控,该装置结构简单,可以用于河流或渠道生态流量的监控。

附图说明: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以下针对说明书附图内容,对本实用新型限定的结构,进行具体的解释说明。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生态流量的监控固定装置,用于河流或渠道生态流量的监控,其特征在于:包括立柱1,横杆2,斜撑3,供电装置4,电能储存装置5,监控装置6,所述立柱1通过底座7固定在河流或渠道的边坡上,所述立柱1底部设置有固定件8,所述横杆2固定在立柱1上部,所述斜撑3连接所述立柱1和所述横杆2,且所述斜撑3位于所述横杆2下方,所述供电装置4一端固定在所述立柱1顶部,另一端固定在所述横杆2的一端;所述横杆2的另一端固定所述监控装置6,所述监控装置6与所述横杆2通过固定座固定连接,所述供电装置4与所述电能储存装置5通过第一导线9连接,所述监控装置6与所述电能储存装置5通过第二导线10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供电装置4为太阳能发电装置或风能发电装置或两者的组合。

作为优选,所述立柱1和所述横杆2上设置有安装架,所述安装架用于固定所述供电装置4。

作为优选,所述固定件8为缆绳,所述缆绳的一端与所述立柱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固定在所述河流或渠道的边坡上的地锚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电能储存装置5为配电箱,所述立柱1上设置有配电箱安装架,用于安装固定配电箱。

作为优选,所述监控装置6为水位计或摄像头或两者的组合。

作为优选,所述水位计为超声波水位计或雷达水位计。

上述实施方式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应当被视为仅限于实施例所陈述的具体形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也包括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实用新型构思所能够想到的等同技术手段。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