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开挖管道修复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552717发布日期:2020-04-28 20:51阅读:220来源:国知局
非开挖管道修复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管道修复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非开挖管道修复器。



背景技术:

市政地下管网在常年运行中,地下管道容易腐蚀、过载荷、基础沉陷或人为因素等造成局部损坏,发生管内介质泄漏甚至爆炸事故,为了防止管内介质之间交互所造成的污染,需要及时对管道进行修复。现有非开挖管道修复器,应用该装置无需对道路进行大规模开挖即可对管道的局部损坏进行修复。

现有的一种非开挖管道修复器,包括有气囊本体,气囊本体与两定位座形成有可膨胀的气囊腔,气囊本体由透明的弹性橡胶制成,气囊腔内部设置有紫外灯,修复材料捆绑于气囊本体外周面,当气囊本体膨胀时,将修复材料抵在管道损坏处的内壁,用紫外线加热固化。

但是,该非开挖管道修复器存在以下问题,当管道的局部损坏较大时需要长度较大的非开挖管道修复器进行修复,会较不易于将该装置输送至工作井下方,且需要增大工作井大小,增加土方开挖量;同时,但当管道损坏较大时,若使用长度较小的该装置则需要进行多次修复,增加管道修复的工作量,延长工期。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非开挖管道修复器,具有更易放入管道且减少修复的工作量的优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非开挖管道修复器,包括两组定位座与圆筒状的气囊本体,两组所述定位座相互平行且正对设置,两组所述定位座设置有行走轮,两组所述定位座相互朝向的两侧面分别与所述气囊本体的两端固定连接,两组所述定位座与所述气囊本体围成气囊腔,所述气囊腔内设置有紫外灯,其中一组所述定位座的侧面安装有第一套筒,所述第一套筒转动连接有丝杆,另一组所述定位座固定连接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转轴与所述丝杆固定连接,两组所述定位座安装有限制两组所述定位座相对转动的限位装置,所述气囊本体的外周面中间位置包裹有保鲜膜,所述保鲜膜外包裹有修复材料。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丝杆及与丝杆螺纹连接的第一套筒,当需要改变两组安装座之间的间距时,驱动电机转动丝杆,通过在两组定位座之间设置有限制两组安装座相对转动的限位装置,使得第一套筒以及与第一套筒连接的定位座不能跟随丝杆进行转动,实现两组安装座之间的相对移动,进而实现对两组安装座之间间距的调节。通过在气囊本体的外周面包裹有保鲜膜,通过保鲜膜将修复材料与气囊本体外周面隔离,使得修复材料不易与气囊本体相黏连,使得修复材料更易与气囊本体脱离。当需要修复较大的管道破损并从较小的工作井下放该管道修复器时,将修复材料套接在气囊本体上并通过缩小两组安装座之间的间距,实现对气囊本体和修复材料的收缩折叠,实现减少该管道修复器的轴线长度。当下放到管道内需要增大气囊本体的轴向长度时,驱动电机工作让修复材料沿气囊本体轴向长度舒展,让该管道修复器能修复管道较大的局部损坏,而无需进行多次修复操作,减少管道修复的工作量,使得工期减少,降低对交通秩序的影响;同时,非开挖管道修复器在输送至管道的途中能对气囊本体进行压缩,使得非开挖管道修复器轴向长度减小,使得该装置更易放下至管道,减少土方开挖量,减少工程量以及对道路交通的影响。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限位装置包括第二套筒,所述第二套筒设置于与所述第一套筒连接的所述定位座,所述第二套筒内滑动连接有固定杆,所述固定杆与远离所述第二套筒的所述定位座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与固定杆滑动连接的第二套筒,当丝杆转动时,第二套筒以及固定杆限制第一套筒与第一套筒所连接的定位座跟随丝杆转动,使得第一套筒沿丝杆轴向滑动,进而让第一套筒所连接的定位座跟随第一套筒运动,而固定杆跟随第一套筒所连接的定位座沿固定杆轴向方向滑动,使得两组定位座相互靠近或远离,与第一套筒以及丝杆配合实现对气囊本体大小的调节,从而实现对非开挖管道修复器的大小调节。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固定杆位于所述第二套筒内的一端设置有限位块,所述第二套筒开口处设置有限制所述限位块从所述第二套筒脱离的挡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挡板以及与固定杆固定连接的限位块,当两组定位座之间相互远离时,限位块逐渐远离第二套筒所连接的定位座,当限位块滑动至第二套筒远离其所连接的定位座时,限位块与挡板相抵接,从而使得固定杆不与第二套筒分离,减少固定杆与第二套筒之间分离情况发生,提高两组定位座之间的稳定性,使得气囊腔较为稳定,减少限位装置失效情况的发生。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紫外灯具有两组,两组所述紫外灯分别安装于两组所述定位座正对的侧面,两组所述紫外灯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套筒与所述第二套筒所在的平面的两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两组紫外灯在两组定位座分别交错设置,使得两组定位座相互靠近时,减少两组紫外灯相互干扰情况的发生。而且两组紫外灯分别位于第一套筒与第二套筒所在的平面的两侧,当开启紫外灯时,两组紫外灯配合产生光线能尽可能地覆盖气囊本体的内周面,使得紫外灯的光线对气囊本体照射的更为全面均匀,从而让光线穿过气囊本体照射至修复材料时能更为均匀,减少修复材料与管道粘接时的薄弱点。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紫外灯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套筒的长度或所述第二套筒的长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紫外灯的长度小于第一套筒的长度或第二套筒的长度,当固定杆与第二套筒所连接的侧面抵接时,使得紫外灯不与定位座碰撞,有利于气囊本体收缩的正常进行,并且降低紫外灯损坏的概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套筒与所述第二套筒平行设置,所述第一套筒的长度与所述第二套筒的长度相同。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第一套筒的长度与第二套筒的长度相同,当两组定位座相互远离时,减少因第一套筒较短导致丝杆与第一套筒分离状况的发生,提高第一套筒与丝杆套接的稳定性,或减少因第二套筒较短导致限位块与挡板较早抵接,使得两组定位座相互分离的更远,进而致使气囊本体舒展的更为完全,从而增大气囊腔的空间。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两组所述定位座的外周面固定有环形管套,两组所述环形管套套接于气囊本体的外周面,两组所述环形管套相对延伸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两组定位座的外周面固定有环形管套,当气囊本体膨胀时,减小气囊本体与两组定位座连接处的膨胀程度,使得气囊本体与两组定位座连接不易松动,提高气囊腔的密封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两组所述环形管套远离所述定位座的一端沿所述环形管套的开口设置有环形的倾斜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自环形管套的内周面向远离气囊本体方向倾斜的倾斜面,当气囊本体充气膨胀时,引导气囊本体由中间位置膨胀,从而更易将修复材料抵接至管道的内壁。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设置有与丝杆螺纹连接的第一套筒,启动电机让丝杆在第一套筒内转动,在限位装置的协同作用下,限位装置限制两组安装座的相对转动,使得第一套筒以及与第一套筒连接的定位座不能跟随丝杆进行转动,实现两组安装座之间的相对移动,进而实现对两组安装座之间间距的调节;具有减少管道修复的工作量,使得工期减少,降低对交通秩序的影响;同时,使得该装置更易放下至管道,减少土方开挖量,减少工程量以及对道路交通的影响;

2.通过将两组紫外灯在两组定位座分别交错设置,使得两组定位座相互靠近时,减少两组紫外灯相互干扰情况的发生;而且两组紫外灯分别位于第一套筒与第二套筒所在的平面的两侧,当开启紫外灯时,两组紫外灯配合产生光线能尽可能地覆盖气囊本体的内周面,使得紫外灯的光线对气囊本体照射的更为全面均匀;具有让光线照射至修复材料时更为均匀,减少修复材料与管道粘接时的薄弱点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的气囊本体的舒展工作状态图;

图2为本实施例的整体结构图;

图3为本实施例的内部结构图;

图4为本实施例的局部剖视图;

图5为本实施例的气囊本体的收缩状态图。

附图标记:1、定位座;11、行走轮;12、连接管;13、牵引件;14、电机;15、环形管套;151、倾斜面;2、气囊本体;3、气囊腔;4、保鲜膜;5、修复材料;51、定位绳;61、第一套筒;611、内螺纹;62、丝杆;71、第二套筒;711、挡板;72、固定杆;721、限位块;8、紫外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非开挖管道修复器,包括两组圆盘状的定位座1以及与两组定位座1连接的圆筒状的气囊本体2,气囊本体2与定位座1之间密封连接,两组定位座1相互平行且正对设置。气囊本体2与两组定位座1围合形成有通过充气使气囊本体2膨胀的气囊腔3,两组定位座1相对的侧面交错连接有安装在气囊腔3内部的两组紫外灯8,其中一组定位座1安装有与气囊腔3连通的连接管12,连接管12上包括有与电源连接为紫外灯8供电的充电端子以及给气囊腔3充气的充气管(如图4所示)。两组定位座1固定连接有行走轮11,行走轮11从两组定位座1的边缘伸出,两组定位座1相互远离的侧面分别设置有供输送绳对管道修复器进行牵引的两组牵引件13,两组牵引件13的形状为中间开孔的块状。

气囊本体2的外周面包裹有保鲜膜4,保鲜膜4的中间位置包裹有两面粘有紫外固化胶的修复材料5,修复材料5边缘的两侧捆有两组定位绳51,修复材料5通过定位绳51与气囊本体2捆绑固定,并通过保鲜膜4将修复材料5与气囊本体2分隔。

如图3至图4所示,两组定位座1相互朝向的两侧面边缘固定连接有环形管套15,环形管套15可采用橡胶等弹性材料,两组环形管套15位于气囊本体2的外侧并与展开状态的气囊本体2的外周面相抵。环形管套15远离定位座1的一端沿环形管套15的开口设置有环形的倾斜面151,所述倾斜面151自环形管套15的内周面向远离气囊本体2方向倾斜。

其中一组定位座1位于气囊腔3的侧面固定连接有第一套筒61,第一套筒61的长度方向与定位座1垂直设置,第一套筒61内开有内螺纹611,第一套筒61螺纹连接有丝杆62,丝杆62的长度大于第一套筒61的深度,另一组定位座1外侧面固定连接有电机14,电机14的转轴穿过定位座1,电机14的转轴与丝杆62固定连接。

两组定位座1安装有限制两组定位座1相对转动的限位装置,限位装置包括第二套筒71,第二套筒71与第一套筒61所在定位座1的侧面固定连接,第二套筒71与第一套筒61平行设置,第二套筒71与第一套筒61的长度相同,第二套筒71内滑动连接有固定杆72,固定杆72与远离第二套筒71的定位座1固定连接,固定杆72的长度大小与丝杆62的长度大小相同,第二套筒71远离其所在定位座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挡板711,固定杆72远离其所在定位座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限位块721,限位块721大小与第二套筒71大小相同,当气囊本体2处于舒展状态时,限位块721与挡板711相互抵接。

紫外灯8的长度小于第一套筒61长度或第二套筒71长度,两组紫外灯8分别安装于两组定位座1正对的侧面,两组紫外灯8分别位于第一套筒61与第二套筒71所在的平面的两侧。

本实施例的工况及原理如下:

当需要收缩该非开挖管道修复器使之轴线长度变短时,先启动电机14,使得电机14带动丝杆62进行转动,第二套筒71以及固定杆72对第一套筒61进行转动限位。使得丝杆62转动时第一套筒61沿丝杆62靠近丝杆62所在定位座1的轴线方向运动,从而使得第一套筒61所在的定位座1逐渐靠近丝杆62,进而让两组定位座1相互靠近,当限位块721与第一套筒61所在的定位座1抵接时,电机14停止工作并且气囊本体2呈收缩状态。再将保鲜膜4包裹于收缩状态下的气囊本体2,再将粘有紫外固化胶的修复材料5通过两组定位绳51固定于保鲜膜4。使得非开挖管道修复器在输送至管道的途中能对气囊本体2能进行压缩,让非开挖管道修复器轴向长度减小,使得该装置更易放下至管道,减少土方开挖量,减少工程量以及对道路交通的影响。

当需要舒展该非开挖管道修复器使之轴线长度变长时,先使得电机14的转轴反向转动,使得电机14带动丝杆62转动,第二套筒71以及固定杆72对第一套筒61进行转动限位,使得丝杆62转动时第一套筒61沿丝杆62远离丝杆62所在定位座1的轴线方向运动,从而使得第一套筒61所在的定位座1逐渐远离丝杆62,进而让两组定位座1相互远离。

当挡板711与限位块721相抵接时,电机14停止工作并且气囊本体2呈展开状态。同时,气囊本体2中间位置包裹的保鲜膜4伴随气囊本体2展开,从而带动修复材料5舒展。然后通过连接管12向气囊腔3充入气体,使得气囊本体2向外膨胀,从而将修复材料5与地下管道的内壁贴紧,停止充气,通过充电端子为两组紫外灯8供电,使两组紫外灯8发光,促使紫外固化胶固化,至紫外固化胶将修复材料5与地下管道的内壁固化后,通过充气管放气,使气囊本体2恢复原状并与保鲜膜4相分离,取出非开挖管道修复器,完成对地下管道的非开挖性修复。从而让修复材料5沿气囊本体2轴线长度增大,让非开挖管道修复器能一次修复管道较大的局部损坏,而无需进行多次修复操作,减少管道修复的工作量,使得工期减少,降低对交通秩序的影响。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