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捷更换的档位传感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414596发布日期:2020-04-17 17:24阅读:815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捷更换的档位传感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配件,具体涉及一种便捷更换的档位传感器。



背景技术:

汽车配件中的档位传感器是用于将档位与其它电路设备进行连接的配件。从而实现位于如前进挡、倒退档、空挡等不同的档位时,对应的电路连通,从而进行对应的驾驶操作。

现有的档位传感器一般包括档位连接部及输出端头,档位连接部用于与汽车中的档位杆联动设置,实现档位连接部在档位杆的驱动下转动而连通不同档位对应的线路,输出端头则以电路插头的形式实现与需要连接的部位进行插设连接,从而将档位杆的机械变化有效的转变为不同的电路导通变化来实现机械控制转电路控制,另外,档位连接部与输出端头之间通过导线连通,且导线的条数与档位的个数对应设置。

现有的档位传感器的缺点在于:1.档位连接部需要经常转动进行换挡工作、输出端头在安装检修时需要经常拔拉,因此档位连接部与输出端头属于易损坏的部件,现有的档位传感器在档位连接部或者输出端头部分或者全部损坏的情况下需要整体更换,不但整体拆卸更换麻烦,而且对于零部件未损坏的部位同步更换造成资源浪费;2.导线的长度在档位传感器制造完成时便已锁定,因此,使用者在未知情况下买到导线长度较短的档位传感器后,需要重新购买导线长度较长的档位传感器,而造成较短的档位传感器的资源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将导线分为三段,从而将档位连接部、输出端头分离,实现快速更换,且可选择不同长度的第二段体来实现适配长度使用的一种便捷更换的档位传感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包括档位连接部、输出端头及导线,所述导线包括第一段体、第二段体及第三段体,所述第一段体一端固定连接档位连接部,所述第三段体一端固定连接输出端头,所述第一段体背离档位连接部端及第三段体背离输出端头端分别设置有第一连接组件,所述第二段体设置于第一段体及第三段体之间,所述第二段体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与对应的第一段体配合的第二连接组件,各所述第一连接组件包括第一端头及第一导通片,各所述第一端头与对应的第一段体或者第二段体固定连接,各所述第一导通片固定设置于对应的第一端头,各所述第一导通片一端与对应的第一段体或者第三段体导通,另一端设置有用于与第二段体导通的导通插腔,各所述第二连接组件包括第二端头及第二导通片,各所述第二端头与第二段体对应端固定连接,各所述第二导通片固定设置于对应的第二端头,各所述第二导通片一端与第二段体对应端导通,另一端设置有插设对应的导通插腔的导通插块,各所述第一端头与对应的第二端头之间设置用于连接第一端头与第二端头的固定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1.将导线分为三段,使得档位连接部联合第一段体、输出端头联合第三段体与第二段体连接,因此档位连接部或者输出端头部分损坏,只需拆卸更换对应损坏部分,从而使得未损坏部分可继续使用保证资源的最大利用化,且更换拆装只需在部分部位进行,使得更换拆装更加的便捷;2.第二段体的设置,则保证了若整体结构使用于汽车之后发现长度过短或者过长,只需更换长度适配的第二段体则可进行使用,无需将整体档位传感器更换,保证资源使用率,降低置换成本;3.三段线路的连接通过导通插块插设导通插腔内实现,通过插设安装增大接触面积以及进行限位,从而保证接触的有效性以及安装的稳定性;4.固定组件的设置,则将第一端头及第二端头固定,进一步提高安装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各所述固定组件包括固定插杆及固定帽,各所述第一端头及第二端头上设置有供固定插杆插设贯穿第一端头及第二端头的连接孔,各所述固定插杆的轴向一端设置有用于相抵第一端头或者第二端头的固定端头,各所述固定帽滑移设置于固定插杆,且连接孔位于固定端头与固定帽之间,各所述固定插杆沿轴向排列设置有若干的防退卡齿,各所述固定帽上设置有与防退卡齿形状大小相适配的防退卡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1.固定组件采用固定插杆将第一端头及第二端头的径向及周向进行限位固定,并通过固定端头及固定帽进行轴向限位,从而完成第一端头与第二端头的固定连接;2.固定帽采用防退卡齿与防退卡槽的卡设配合实现与固定插杆的固定连接,利用防退卡齿卡设于防退卡槽内的轴向挤压力实现更加稳定的固定连接;3.固定卡齿沿轴向进行排列,因此,对于不同大小的第一端头及第二端头,固定组件只需调整深入固定插杆的深度均可有效的进行固定。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各所述固定帽上的防退卡槽的数量为至少两个。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固定帽上的防退卡槽的数量为多个,因此,固定帽在固定连接时同时多对防退卡齿与防退卡槽同步支撑固定连接,从而使得固定连接更加的有效。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各所述固定插杆呈圆柱形,各所述防退卡齿呈环状设置于固定插杆外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固定插杆呈圆柱形并配合环状设置的防退卡齿,不但使防退卡齿周向成型而大大增加了与防退卡槽的扣合面积,使固定更加的稳定,此外圆柱形的固定插杆保证了防退卡齿周向受力的稳定性,防止防退卡齿周向存在棱角而受力不均衡而发生脱扣现象。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各所述防退卡齿沿对应的固定插杆的轴向朝固定端头方向依次包括导向面及防退面,各所述导向面沿对应的固定插杆的轴向朝固定端头方向延伸,且相对对应的固定插杆的径向逐渐增大,各所述防退面与对应的固定插杆的轴向相互垂直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1.防退面的设置,使得固定帽若朝背离固定端头方向滑移,即打开固定组件,将会受到防退面平行固定插杆轴向的挤压力的限制而难以脱离,因此保证固定的稳定性;2.导向面的设置,固定帽则朝固定端头方向滑移时,可顺着导向面逐一的跨过防退卡齿而深入直至固定帽紧密的相抵第一端头或者第二端头,与固定端头配合完成有效固定;3.固定组件整体结构简单,使得造价便宜,因此设置防退面,使固定组件为一次性使用零件组而有效提高固定有效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各所述固定端头上设置有用于同轴旋转固定插杆的一字插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一字插槽的设置,使得当需要拆卸固定组件时,通过转动一字插槽使固定插杆扭动收缩而崩断,从而完成快速拆卸。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导线包括前进档线、空挡线及后退档线,各所述第一导通片对应前进档线、空挡线及后退档线分别包括第一片体、第二片体及第三片体,各所述导通插腔相对第一片体、第二片体及第三片体分别包括半圆插腔、三角插腔及方形插腔,各所述第二导通片对应前进档线、空挡线及后退档线分别包括第四片体、第五片体及第六片体,各所述导通插块相对第四片体、第五片体及第六片体分别包括半圆插块、三角插块及方形插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现有的档位传感器一般采用前进挡、空挡及后退档,因此具备三条相互分离的导线,为了防止第二段体在与第一段体及第三段体固定连接时因插设错误而导致接线错误,将三导向对应的导通插腔及导通插块设置成电路连接中常见但是各不相同的形状,从而保证电路连接的唯一性,防止错接导致驾车危险。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俯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主视图;

图3为图1的部分放大图;

图4为图2的部分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档位连接部与部分导线的放大图;

图6为图4中a的放大图;

图7为图1中b的放大图;

图8为图1中c的放大图;

图9为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固定组件的爆炸图;

图10为图9中d的放大图;

图11为图1的部分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便捷更换的档位传感器,包括档位连接部1、输出端头3及三根导线2,其中,档位连接部1用于与汽车上的档位杆联动设置,通过档位杆驱动档位连接部1工作来进行档位的切换,输出端头3用于将档位传感器连入其它电路,从而将档位连接部1的不同档位信号输出,从而进行不同档位的驾驶控制,另外,三根导线2分别为对应前进挡的前进挡线21、后退档的后退档线23及空挡的空挡线22,且各导线2一端连接档位连接部1,另一端连接输出端头3,从而实现将档位连接部1的三个不同档位信号通过单独的导线2传输给输出端头3。

优选的,本实施例中的三根导线2外周包裹有橡胶层24,通过橡胶层24将三根导线2束缚一体,从而防止导线2因乱序排列而干扰周边零部件、扯断断路、磨损短路等现象,起到整理、保护导线2的作用。

结合图3-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档位连接部1上侧设置有呈平面的档位调节面11,另外,档位连接部1上设置有转动柱12、导通插杆13及三片档位片14,其中,转动柱12的轴向与档位调节面11垂直,且转动柱12沿周向转动设置于档位调节面11,另外,导通插杆13轴向一端固定于转动柱12,另一端朝档位调节面11插设,对应的,档位调节面11在导通插杆13沿转动柱12转动的轨迹上设置有呈圆环形的转动槽15供导通插杆13插设转动,且转动槽15的径向宽度与导通插杆13的径向直径大小相适配,起到径向限位的导向作用,而实现优良稳定的转动,另外,三片档位片14分别对应前进挡、后退档及空挡,均插设粘接于档位连接部1内,并上端表面延伸至档位调节面11,且与档位调节面11共面设置,其中三者相互分离,并位于导通插杆13的转动轨迹上,且在转动槽15的区域内开设共同组建闭环的转动槽15,因此,通过将转动柱12与汽车的档位杆联动连接,使得驱动转动柱12转动,在转动柱12的转动下,带动导通插杆13进行周向转动而实现与不同的档位片14进行导通,从而实现档位切换。

优选的,本实施例中的导通插杆13的数量为两件,对称设置于转动柱12的转动中心,从而实现双边支撑,使得转动更加的流畅。

另外,本实施例中的导通插杆13位于转动槽15的内环及外环侧分别开设半球槽,并在半球槽内放置滚珠16,且转动槽15的内环及外环侧沿周向开设配合半球槽限位滚珠16的环形槽,用于滚动相抵环形槽及半球槽内,从而利用侧翼滚动来使转动的流畅性更好,此外,滚珠16的设置又实现了导通插杆13沿轴向的限位,使得插杆在汽车震动的过程中始终位于转动槽15内,从而保证了档位连接的稳定性。

其中,本实施例中的滚珠16的安装可采用将其中一档位片14上在滚珠16水平中心线位置拆分为上下部分,并通过螺栓进行连接上下部分。

结合7-10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各导线2包括第一段体25、第二段体26及第三段体27,其中,第一段体25的各导线2一端通过点焊的方式固定连接档位连接部1上对应的档位片14,第三段体27一端固定连接输出端头3,另外,第一段体25背离档位连接部1端及第三段体27背离输出端头3端分别设置有第一连接组件4,另外,第二段体26设置于第一段体25及第三段体27之间,且第二段体26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与对应的第一段体25配合的第二连接组件5,其中,各第一连接组件4包括第一端头41及第一导通片42,各第一端头41与对应的第一段体25或者第二段体26外周的橡胶层24通过胶水粘接、扣合、一体成型等方式固定连接,同一第一端头41上的第一导通片42的数量为三件分别对应三根导线2,各第一导通片42通过胶水粘接的方式分别相互隔离固定设置于对应的第一端头41,且各第一导通片42一端与对应的第一段体25或者第三段体27上的导线2点焊导通,另一端开设有用于与第二段体26导通的导通插腔421,同理,各第二连接组件5包括第二端头51及第二导通片52,各第二端头51与第二段体26对应端的橡胶层24固定连接,每一第二端头51对应的第二导通片52的数量为三件,分别固定设置于对应的第二端头51,且各第二导通片52一端与第二段体26对应端点焊导通,另一端一体成型凸出设置有插设对应的导通插腔421的导通插块521。因此,档位连接部1与输出端头3分别通过导通插腔421与导通插块521的插设实现与导线2的可分离连接,从而保证了各部位可快速便捷的拆卸,使得更换便捷,另外,可通过相互分离的第二段体26,便捷更换汽车适配长度的档位传感器。

另外,本实施例中的各第一端头41与对应的第二端头51之间设置用于连接第一端头41与第二端头51的固定组件6。从而进一步加强两者连接的有效性。其中,各固定组件6包括固定插杆61及固定帽62,各第一端头41及第二端头51上设置有连接孔63,使得固定插杆61通过插设的方式贯穿连接孔63,从而起到连接第一端头41与第二端头51的作用,另外,各固定插杆61的轴向靠近第二段体26侧一体成型设置有呈楔形的固定端头64,通过固定端头64与第二端头51相抵,从而实现一端定位,对应的,固定帽62与固定插杆61同轴开设有通孔,实现滑移设置于对应的固定插杆61外周,从而在固定帽62与固定端头64之间将第一端头41及第二端头51夹持,实现夹持固定,另外,各固定插杆61沿轴向排列设置有若干的防退卡齿611,对应的,各固定帽62在通孔内设置有与防退卡齿611形状大小相适配的防退卡槽621。因此,利用防退卡齿611卡设于防退卡槽621内的轴向挤压力实现更加稳定的固定连接,且固定卡齿沿轴向进行排列,对于不同大小的第一端头41及第二端头51,固定组件6只需调整深入固定插杆61的深度均可有效的进行固定。

优选的,本实施例中的各固定帽62上的防退卡槽621的数量为至少两个,本实施例中为五个,因此,固定帽62在固定连接时同时多对防退卡齿611与防退卡槽621同步支撑固定连接,从而使得固定连接更加的有效。

优选的,本实施例中的各固定插杆61呈圆柱形,各防退卡齿611呈环状设置于固定插杆61外周。因此,不但使防退卡齿611周向成型而大大增加了与防退卡槽621的扣合面积,使固定更加的稳定,此外圆柱形的固定插杆61保证了防退卡齿611周向受力的稳定性,防止防退卡齿611周向存在棱角而受力不均衡而发生脱扣现象。

优选的,本实施例中的各防退卡齿611沿对应的固定插杆61的轴向朝固定端头64方向依次包括导向面6111及防退面6112,其中,导向面6111沿对应的固定插杆61的轴向朝固定端头64方向延伸,且相对对应的固定插杆61的径向逐渐增大,而防退面6112与对应的固定插杆61的轴向相互垂直设置。因此,防退面6112的设置,使得固定帽62若朝背离固定端头64方向滑移,即打开固定组件6,将会受到防退面6112平行固定插杆61轴向的挤压力的限制而难以脱离,保证固定的稳定性,而导向面6111的设置,固定帽62则朝固定端头64方向滑移时,可顺着导向面6111逐一的跨过防退卡齿611而深入直至固定帽62紧密的相抵第一端头41或者第二端头51,与固定端头64配合完成有效固定,另外,固定组件6整体结构简单,使得造价便宜,因此设置防退面6112,使固定组件6为一次性使用零件组而有效提高固定有效性,且固定组件6可采用塑料等造价低、易崩坏的材料制备,使得安装拆卸均便捷。

另外,本实施例中的各固定端头64上设置有一字插槽641。使得当需要拆卸固定组件6时,通过一字刀转动一字插槽641使固定插杆61扭动收缩而崩断,从而完成快速拆卸。

优选的,本实施例中的每一第一端头41上的固定组件6为四组,且沿周向等间距排列,使得多组共同支撑,固定更加的有效。

另外,本实施例中的各第一导通片42对应前进档线、空挡线22及后退档线23分别包括第一片体422、第二片体423及第三片体424,各导通插腔421相对第一片体422、第二片体423及第三片体424分别包括半圆插腔4211、三角插腔4212及方形插腔4213,各第二导通片52对应前进档线、空挡线22及后退档线23分别包括第四片体522、第五片体523及第六片体524,各导通插块521相对第四片体522、第五片体523及第六片体524分别包括半圆插块5211、三角插块5212及方形插块5213。因此,将三导线2对应的导通插腔421及导通插块521设置成电路连接中常见但是各不相同的形状,从而保证电路连接的唯一性,防止错接导致驾车危险。

结合图1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输出端头3内开设有相互分离的安装腔31供三根导线2分别插设,且安装腔31内分别固定有插片32与导线2点焊或者缠绕导通,因此,输出端头3可通过插设,使插片32与线路连接,从而实现有效的导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