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低损耗的多级增速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062599发布日期:2020-09-01 17:55阅读:147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效低损耗的多级增速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增速机构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效低损耗的多级增速机构。



背景技术:

为了保证空压机等设备的持续高效工作,一般会设置一个增速装置,增速装置通常都是利用输入轴带动行星轮转动,行星轮再带动输出轴转动并对输出轴进行提速,然而常见的增速装置大都存在着传动效率差,能量损耗严重、结构复杂的缺点,实用价值也比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高效低损耗的多级增速机构。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高效低损耗的多级增速机构,包括一级行星轮部件、二级行星轮部件、顶盖及固定板;

一级行星轮部件与二级行星轮部件上下设置,顶盖套设在二级行星轮部件的外侧,一级行星轮部件上设有第一传动轴,二级行星轮部件上设有第二传动轴,第一传动轴与第二传动轴传动配合;

固定板设在一级行星轮部件与二级行星轮部件之间,固定板的外侧开设有安装卡块,顶盖的内侧开设有限位槽,安装卡块与限位槽对应。

分别设有一级行星轮部件和两级行星轮部件,通过多级行星轮结构的配合,使增速机构的传动比提高至少12倍,设有固定板在一级行星轮部件和二级行星轮部件之间,实现对一级行星轮部件的固定,固定板的外侧设有安装卡块与顶盖内侧的限位槽相对应,防止固定板径向松动,使固定效果更好,结构更加紧凑,整个增速机构的内部结构的有效利用率相比现有技术增加10%以上,从而降低了制造成本。

优选的,一级行星轮部件包括第一传动轴、第一传动板、第一传动环、第一固定座和多个第一滚轮,第一固定座的内腔与固定板上下设置形成多个第一安装腔,多个第一滚轮分别一一设在多个第一安装腔内,每个第一滚轮的一侧与第一传动轴传动配合,每个第一滚轮的另一侧与第一传动环配合,第一传动环套设在第一固定座的外侧,第一传动板的左右两端设有第一连接部,第一传动环的内侧开设有第一直槽口,第一传动板通过第一连接部与第一直槽口对应卡接于第一传动环的内侧。

通过第一传动环与第一滚轮以及第一滚轮与第一传动轴的相互摩擦,从而实现对第一传动轴增速。

优选的,二级行星轮部件包括第二传动轴、第二传动板、第二传动环、第二固定座和多个第二滚轮,顶盖与第二固定座的内腔上下设置形成多个第二安装腔,多个第二滚轮分别一一设在多个第二安装腔内,每个第二滚轮的一侧与第二传动轴传动配合,每个第二滚轮的另一侧与第二传动环配合,第二传动环套设在第二固定座的外侧,第二传动板的中部与第一传动轴螺纹连接,第二传动板的左右两端设有第二连接部,第二传动环的内侧开设有第二直槽口,第二传动板通过第二连接部与第二直槽口对应卡接于第二传动环的内侧。

通过第二传动环与第二滚轮以及第二滚轮与第二传动轴的相互摩擦,从而实现对第二传动轴增速,采用第二滚轮代替现有行星轮结构常用的齿轮,传动效率更高,且传动更加平稳连贯。

优选的,第一传动轴为阶梯轴,第一传动轴从上至下依次设有第一轴肩、第二轴肩及第三轴肩;第一轴肩和第三轴肩的半径大于第二轴肩的半径,多个第一滚轮的一侧均与第二轴肩贴合,第一轴肩及第三轴肩分别与第一滚轮的上下两端之间存在间隙。

第二轴肩为第一传动轴与第一滚轮传动配合的位置,第一轴肩与第三轴肩用于对第一滚轮的上下位置限位,且第一轴肩及第三轴肩分别与第一滚轮的上下两端存在间隙,减小了第一轴肩和第一滚轮上端之间以及第二轴肩和第一滚轮下端的磨损,第一传动轴及第一滚轮的使用寿命更长,减小传动阻力,使第一滚轮与第一传动轴的配合更加平稳连贯。

优选的,第二传动轴为阶梯轴,第二传动轴从上至下依次设有第四轴肩、第五轴肩和第六轴肩,第四轴肩和第六轴肩的半径大于第五轴肩的半径,多个第二滚轮的一侧均与第五轴肩贴合,第四轴肩及第六轴肩分别与第二滚轮的上下两端之间存在间隙。

第五轴肩为第二传动轴与第二滚轮传动配合的位置,第四轴肩与第六轴肩用于对第二滚轮的上下位置限位,且第四轴肩及第六轴肩分别与第二滚轮的上下两端存在间隙,减小了第四轴肩和第二滚轮上端之间以及第六轴肩和第二滚轮下端的磨损,第二传动轴及第二滚轮的使用寿命更长,减小传动阻力,使第二滚轮与第二传动轴的配合更加平稳连贯。

优选的,第一传动轴的底端设有轴套,第二传动轴的顶端与轴套的内侧对应,轴套的外侧与第二传动板螺纹连接。

第一传动轴的底端设有轴套套设在第二传动轴的顶端,用于增大第一传动轴与第二传动轴的之间接触面积,从而减少接触部分的磨损,延长了第一传动轴与第二传动轴的使用寿命。

优选的,一级行星轮部件还包括多个第一轴承,第一固定座以及固定板上均开设有多个第一轴承安装孔,多个第一轴承分别一一设在多个第一轴承安装孔上,第一滚轮的上下两端均设有第一连接柱,多个第一轴承的活动环分别与每个第一连接柱过盈配合。

第一轴承用于使第一滚轮可与第一固定座及固定板相对转动,降低第一滚轮和第一固定座及固定板支架的摩擦,使第一滚轮的转动更平稳。

优选的,二级行星轮部件还包括多个第二轴承,第二固定座以及顶盖上均开设有多个第二轴承安装孔,多个第二轴承分别设在多个第二轴承安装孔上,每个第二滚轮的上下两端均设有第二连接柱,每个第二轴承的活动环分别与每个第二连接柱过盈配合。

第二轴承用于使第二滚轮可与第二固定座及顶盖相对转动,降低第二滚轮和第二固定座及顶盖内侧的摩擦,使第一滚轮的转动更平稳。

优选的,第一滚轮的上下表面均开设有第一环形凹槽,第一环形凹槽与第一轴承的活动环上下位置对应;第二滚轮的上下表面均开设有第二环形凹槽,第二环形凹槽与第二轴承的活动环上下位置对应。

第一环形凹槽与第一轴承的活动环上下位置对应,避免第一轴承的转动环在转动时与第一滚轮的上下表面接触发生磨损;第二环形凹槽与第二轴承的活动环上下位置对应,避免第二轴承的转动环在转动时与第二滚轮的上下表面接触发生磨损。

优选的,顶盖上还开设有第三环形凹槽,第三环形凹槽与第二传动环上下对应。

第三环形凹槽与传动环上下位置对应,避免传动环在转动时与顶盖的表面接触发生磨损。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分别设有一级行星轮部件和两级行星轮部件,通过多级行星轮结构的配合,使增速机构的传动比提高至少12倍,设有固定板在一级行星轮部件和二级行星轮部件之间,实现对一级行星轮部件的固定,固定板的外侧设有安装卡块与顶盖内侧的限位槽相对应,防止固定板径向松动,使固定效果更好,结构更加紧凑,整个增速机构的内部结构的有效利用率相比现有技术增加10%以上,从而降低了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但附图中的内容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任何限制。

图1是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的其中一截面的横截面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的一级行星轮部件的分解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的第一滚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的固定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的第一传动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的第一固定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的二级行星轮部件的分解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的第二传动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的顶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的另外一截面的横截面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的第二滚轮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一级行星轮部件1、二级行星轮部件2、顶盖3、固定板4、安装卡块41、限位槽31、第一传动轴11、第一传动板12、第一传动环13、第一固定座14、第一滚轮15、第一安装腔16、第一连接部121、第一直槽口131、第二传动轴21、第二传动板22、第二传动环23、第二固定座24、第二滚轮25、第二安装腔26、第二连接部221、第二直槽口231、第一轴肩111、第二轴肩112、第三轴肩113、第四轴肩211、第五轴肩212、第六轴肩213、轴套114、第一轴承17、第一连接柱151、第一轴承安装孔141、第二轴承27、第二轴承安装孔241、第二连接柱251、第一环形凹槽152、第二环形凹槽252、第三环形凹槽3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本实施例的一种高效低损耗的多级增速机构,包括一级行星轮部件1、二级行星轮部件2、顶盖3及固定板4;

一级行星轮部件1与二级行星轮部件2上下设置,顶盖3套设在二级行星轮部件2的外侧,一级行星轮部件1上设有第一传动轴11,二级行星轮部件2上设有第二传动轴21,第一传动轴11与第二传动轴21传动配合;

固定板4设在一级行星轮部件1与二级行星轮部件2之间,固定板4的外侧开设有安装卡块41,顶盖3的内侧开设有限位槽31,安装卡块41与限位槽31对应。

分别设有一级行星轮部件1和两级行星轮部件,通过多级行星轮结构的配合,使增速机构的传动比提高至少12倍,设有固定板4在一级行星轮部件1和二级行星轮部件2之间,实现对一级行星轮部件1的固定,固定板4的外侧设有安装卡块41与顶盖3内侧的限位槽31相对应,防止固定板4径向松动,使固定效果更好,结构更加紧凑,整个增速机构的内部结构的有效利用率相比现有技术增加10%以上,从而降低了制造成本。

一级行星轮部件1包括第一传动轴11、第一传动板12、第一传动环13、第一固定座14和多个第一滚轮15,第一固定座14的内腔与固定板4上下设置形成多个第一安装腔16,多个第一滚轮15分别一一设在多个第一安装腔16内,每个第一滚轮15的一侧与第一传动轴11传动配合,每个第一滚轮15的另一侧与第一传动环13配合,第一传动环13套设在第一固定座14的外侧,第一传动板12的左右两端设有第一连接部121,第一传动环13的内侧开设有第一直槽口131,第一传动板12通过第一连接部121与第一直槽口131对应卡接于第一传动环13的内侧。

通过第一传动环13与第一滚轮15以及第一滚轮15与第一传动轴11的相互摩擦,从而实现对第一传动轴11增速,采用第一滚轮15代替现有行星轮结构常用的齿轮,传动效率更高,且传动更加平稳连贯;第一固定座14与固定板4形成第一安装腔16,用于安装第一滚轮15并使第一滚轮15在第一安装腔16内可与第一固定座14相对转动;第一传动板12通过第一连接部121与第一直槽口131对应卡接于第一传动环13的内侧,使第一传动环13在转动时带动第一传动轴11转动。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滚轮15为3个,结构简单且紧凑,即能达到较高的传动比,提升了增速效果。

二级行星轮部件2包括第二传动轴21、第二传动板22、第二传动环23、第二固定座24和多个第二滚轮25,顶盖3与第二固定座24的内腔上下设置形成多个第二安装腔26,多个第二滚轮25分别一一设在多个第二安装腔26内,每个第二滚轮25的一侧与第二传动轴21传动配合,每个第二滚轮25的另一侧与第二传动环23配合,第二传动环23套设在第二固定座24的外侧,第二传动板22的中部与第一传动轴11螺纹连接,第二传动板22的左右两端设有第二连接部221,第二传动环23的内侧开设有第二直槽口231,第二传动板22通过第二连接部221与第二直槽口231对应卡接于第二传动环23的内侧。

通过第二传动环23与第二滚轮25以及第二滚轮25与第二传动轴21的相互摩擦,从而实现对第二传动轴21增速,采用第二滚轮25代替现有行星轮结构常用的齿轮,传动效率更高,且传动更加平稳连贯;第二固定座24与顶盖3形成第二安装腔26,用于安装第二滚轮25并使第二滚轮25在第二安装腔26内可与第二固定座24相对转动;第二传动板22的中部与第一传动轴11连接,因此第一传动轴11的转速与第二传动板22的转速相同,第二传动板22卡接于第二传动环23的内侧,即第二传动板22带动第二传动环23转动,从而使第二传动环23在转动时与每个第二滚轮25传动配合,从而带动第二传动轴21转动,实现对第二传动轴21的增速。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滚轮25为3个,结构简单且紧凑,即能达到较高的传动比,提升了增速效果。

第一传动轴11为阶梯轴,第一传动轴11从上至下依次设有第一轴肩111、第二轴肩112及第三轴肩113;第一轴肩111和第三轴肩113的半径大于第二轴肩112的半径,多个第一滚轮15的一侧均与第二轴肩112贴合,第一轴肩111及第三轴肩113分别与第一滚轮15的上下两端之间存在间隙。

第二轴肩112为第一传动轴11与第一滚轮15传动配合的位置,第一轴肩111与第三轴肩113用于对第一滚轮15的上下位置限位,且第一轴肩111及第三轴肩113分别与第一滚轮15的上下两端存在间隙,减小了第一轴肩111和第一滚轮15上端之间以及第二轴肩112和第一滚轮15下端的磨损,第一传动轴11及第一滚轮15的使用寿命更长,减小传动阻力,使第一滚轮15与第一传动轴11的配合更加平稳连贯。

第二传动轴21为阶梯轴,第二传动轴21从上至下依次设有第四轴肩211、第五轴肩212和第六轴肩213,第四轴肩211和第六轴肩213的半径大于第五轴肩212的半径,多个第二滚轮25的一侧均与第五轴肩212贴合,第四轴肩211及第六轴肩213分别与第二滚轮25的上下两端之间存在间隙。

第五轴肩212为第二传动轴21与第二滚轮25传动配合的位置,第四轴肩211与第六轴肩213用于对第二滚轮25的上下位置限位,且第四轴肩211及第六轴肩213分别与第二滚轮25的上下两端存在间隙,减小了第四轴肩211和第二滚轮25上端之间以及第六轴肩213和第二滚轮25下端的磨损,第二传动轴21及第二滚轮25的使用寿命更长,减小传动阻力,使第二滚轮25与第二传动轴21的配合更加平稳连贯。

第一传动轴11的底端设有轴套114,第二传动轴21的顶端与轴套114的内侧对应,轴套114的外侧与第二传动板22螺纹连接。

第一传动轴11的底端设有轴套114套设在第二传动轴21的顶端,用于增大第一传动轴11与第二传动轴21的之间接触面积,从而减少接触部分的磨损,延长了第一传动轴11与第二传动轴21的使用寿命。

一级行星轮部件1还包括多个第一轴承17,第一固定座14以及固定板4上均开设有多个第一轴承安装孔141,多个第一轴承17分别一一设在多个第一轴承安装孔141上,第一滚轮15的上下两端均设有第一连接柱151,多个第一轴承17的活动环分别与每个第一连接柱151过盈配合。

第一轴承17用于使第一滚轮15可与第一固定座14及固定板4相对转动,降低第一滚轮15和第一固定座14及固定板4支架的摩擦,使第一滚轮15的转动更平稳。

二级行星轮部件2还包括多个第二轴承27,第二固定座24以及顶盖3上均开设有多个第二轴承安装孔241,多个第二轴承27分别设在多个第二轴承安装孔241上,每个第二滚轮25的上下两端均设有第二连接柱251,每个第二轴承27的活动环分别与每个第二连接柱251过盈配合。

第二轴承27用于使第二滚轮25可与第二固定座24及顶盖3相对转动,降低第二滚轮25和第二固定座24及顶盖3内侧的摩擦,使第一滚轮15的转动更平稳。

第一滚轮15的上下表面均开设有第一环形凹槽152,第一环形凹槽152与第一轴承17的活动环上下位置对应;第二滚轮25的上下表面均开设有第二环形凹槽252,第二环形凹槽252与第二轴承27的活动环上下位置对应。

第一环形凹槽152与第一轴承17的活动环上下位置对应,避免第一轴承17的转动环在转动时与第一滚轮15的上下表面接触发生磨损;第二环形凹槽252与第二轴承27的活动环上下位置对应,避免第二轴承27的转动环在转动时与第二滚轮25的上下表面接触发生磨损。

顶盖3上还开设有第三环形凹槽32,第三环形凹槽32与第二传动环23上下对应。

第三环形凹槽32与传动环上下位置对应,避免传动环在转动时与顶盖3的表面接触发生磨损。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第一传动环13的转动带动三个第一滚轮15转动,三个第一滚轮15的转动带动设在三个第一滚轮15之间的第一传动轴11转动,由于第一传动环13的半径大于第一滚轮15的半径,因此传动到第一传动轴11的转速大于第一传动环13的转速,形成了第一级增速;第一传动轴11与第二传动板22连接,且第二传动板22与第二传动环23卡接,因此第一传动轴11带动第二传动板22及第二传动环23的转动,第二传动环23的转速与第一传动轴11的转速相同,第二传动环23的转动带动三个第二滚轮25转动,三个第二滚轮25的转动带动设在三个第二滚轮25之间的第二传动轴21转动,由于第二传动环23的半径大于第二滚轮25的半径,因此传动到第二传动轴21的转速大于第二传动环23的转速,即第二传动轴21的转速大于第一传动轴11的转速,实现了第二级增速,本实施例的增速机构通过两级增速后,传动比相对现有技术提高至少12倍。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这些方式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