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手旋式线性致动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699412发布日期:2020-10-30 21:01阅读:64来源:国知局
一种手旋式线性致动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线性致动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手旋式线性致动器。



背景技术:

目前,手旋式线性致动器广泛的应用于各个领域,现有的手旋式线性致动器通过支撑座对内管进行轴向导向的同时也对内管进行径向定位,手旋式线性致动器的内管在推动物体的过程中,内管会受到径向力的作用,当内管受到的径向力过大时,内管在径向力的作用下压紧支撑座,需要用手转动内管时,因为内管与支撑座之间摩擦力过大,使得内管无法转动以缩回到外管中,使用体验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是提供一种便于手旋内管的手旋式线性致动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手旋式线性致动器,包括机壳、固定在机壳上的外管以及套接在外管内的内管,内管在外管内旋转或伸缩,外管的端部设有支撑座,支撑座和内管之间设有固定在支撑座上的支撑组件,支撑组件包括至少一个轴承,轴承套接在内管上。

进一步的,支撑组件还包括设于内管和轴承之间的支撑套。

进一步的,支撑套与轴承的内圈为一体结构;或者,支撑套与轴承的内圈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的,支撑组件包括多个轴承,相邻两个轴承的内圈之间设有固定在支撑套上的限位环。

进一步的,相邻两个轴承的外圈之间设有隔套环。

进一步的,支撑座上设有插槽,外管的端部与插槽插接。

进一步的,支撑座通过锁紧件固定在外管上;或者,支撑座与外管螺纹连接。

进一步的,支撑座设有用于安装轴承的限位槽,限位槽内设有将轴承固定在限位槽中的孔用卡簧。

进一步的,支撑座一端设有朝向内管的密封槽,密封槽内设有密封圈,密封圈与内管相抵以防止液体进入限位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支撑组件对内管进行径向定位和轴向导向,轴承套接在内管上,即使内管受到的径向力过大时,内管挤压轴承,也不会影响轴承内圈和轴承外圈之间的相对转动,即内管受到的径向力对内管的转动不会造成影响,进而在停电时用户可轻松转动内管以将内管缩回外管中,实现与内管相连的结构的下降,使用更加省力便捷。

2、内管在径向力的作用下通过支撑套挤压轴承,内管转动时,内管、轴承套和轴承的内圈共同发生转动,轴承套增大了内管和轴承内圈之间的接触面积,也增强了轴承内圈和内管外壁之间的贴合效果,使得内管和轴承内圈之间的连动效果更好,防止轴承内圈和内管之间发生相对转动以磨损内管的外壁和轴承的内圈,延长内管和轴承的使用寿命。

3、支撑套可以与轴承的内圈为一体结构,也可以与轴承的内圈可拆卸连接,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是,支撑套和轴承的内圈可拆卸连接,以便于支撑套和轴承的单独维修和更换,降低维修难度和维修成本。

4、当支撑组件包括多个轴承时,支撑套上设有向相邻两个轴承之间凸起的限位环,限位环分别与两个轴承的内圈侧壁相抵,限位环与支撑套一体设置,轴承通过限位环对支撑套进行轴向上的限位,防止支撑套相对于轴承发生轴向上的移动。

5、相邻两个轴承的外圈之间设有隔套环,隔套环对相邻两个轴承之间进行分隔,使得相邻两个轴承的内圈和外圈之间的间距保持一致。

6、支撑座上设有插槽,外管的端部插接到插槽中,使得支撑座安装到外管上,在对内管进行支撑的同时,保护外管的端部。

7、支撑座可以通过锁紧件固定在外管上,支撑座也可以在插槽中设置螺纹,通过螺纹外管螺纹连接,以实现支撑座和外管之间稳固固定,同时便于支撑座和外管之间的安装和拆卸,便于维修和更换。

8、限位槽和孔用卡簧分别对限位槽内的轴承的两端进行限位,防止轴承沿外管的轴向发生移动,保证支撑组件对于内管的稳定支撑。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支撑组件对内管进行径向定位和轴向导向,使得内管受到的径向力不会影响内管的转动,在停电时用户可轻松转动内管以将内管缩回外管中,实现与内管相连的结构的下降,使用更加省力便捷。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手旋式线性致动器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部放大图。

其中:1、机壳;2、外管;3、内管;4、支撑座;41、插槽;42、限位槽;43、密封槽;5、支撑组件;51、轴承;52、支撑套;521、限位环;6、隔套环;7、孔用卡簧;8、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手旋式线性致动器,包括机壳、固定在机壳上的外管以及套接在外管内的内管,内管在外管内旋转或伸缩,外管的端部设有支撑座,支撑座和内管之间设有固定在支撑座上的支撑组件,支撑组件包括至少一个轴承,轴承套接在内管上。本实用新型通过支撑组件对内管进行径向定位和轴向导向,使得内管受到的径向力不会影响内管的转动,在停电时用户可轻松转动内管以将内管缩回外管中,实现与内管相连的结构的下降,使用更加省力便捷。

实施例一:

一种手旋式线性致动器,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机壳1、固定在机壳1上的外管2以及套接在外管2内的内管3,内管3通过沿外管2的轴向进行伸缩,以推动与内管3相连的结构上升或拉动与内管3相连的结构下降,当因为停电等原因内管3无法缩回外管2中时,还可以通过手动旋转手旋式线性致动器的内管3,使得内管3沿外管2的轴向向外管2内收缩。外管2的端部设有供内管3穿过的支撑座4,支撑座4和内管3之间设有支撑组件5,支撑组件5固定在支撑座4上,支撑组件5包括至少一个轴承51,轴承51套接在内管3上。

现有的手旋式线性致动器通过支撑座4对内管3进行轴向导向的同时也对内管3进行径向定位,手旋式线性致动器的内管3在推动需要升降的结构的过程中,内管3会受到径向力的作用,当内管3受到的径向力过大时,内管3在径向力的作用下压紧支撑座4,需要用手转动内管3时,因为内管3与支撑座4之间摩擦力过大,使得内管3无法转动以缩回到外管2中,使用体验差。

本实用新型通过支撑组件5对内管3进行径向定位和轴向导向,轴承51套接在内管3上,即使内管3受到的径向力过大时,内管3挤压轴承51,也不会影响轴承51内圈和轴承51外圈之间的相对转动,即内管3受到的径向力对内管3的转动不会造成影响,进而在停电时用户可轻松转动内管3以将内管3缩回外管2中,实现与内管3相连的结构的下降,使用更加省力便捷。

本实施例中,支撑组件5还包括设于内管3和轴承51之间的支撑套52,内管3在径向力的作用下通过支撑套52挤压轴承51,内管3转动时,内管3、轴承51套和轴承51的内圈共同发生转动,轴承51套增大了内管3和轴承51内圈之间的接触面积,也增强了轴承51内圈和内管3外壁之间的贴合效果,使得内管3和轴承51内圈之间的连动效果更好,防止轴承51内圈和内管3之间发生相对转动以磨损内管3的外壁和轴承51的内圈,延长内管3和轴承51的使用寿命。

本实施例中的轴承51可以设置有一个或多个(两个或两个以上),轴承51可采用向心轴承、推力轴承和/或向心推力轴承,优选的轴承51设置有多个,采用向心轴承和推力轴承的组合,或者,采用向心轴承、推力轴承和向心推力轴承的组合,向心轴承承受较大的径向力和较小的轴向力,同时推力轴承承受较大的轴向力和较小的径向力,向心轴承和推力轴承的组合可以同时保证轴承51对于内管3的径向定位和轴向导向效果,因为向心推力轴承可同时承受径向力和轴向力,所以向心推力轴承与向心轴承和推力轴承的组合也可以保证轴承51对于内管3的径向定位和轴向导向效果。

支撑套52可以与轴承51的内圈为一体结构,也可以与轴承51的内圈可拆卸连接,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是,支撑套52和轴承51的内圈可拆卸连接,以便于支撑套52和轴承51的单独维修和更换,降低维修难度和维修成本。当支撑组件5包括多个轴承51时,支撑套52上设有向相邻两个轴承51之间凸起的限位环521,限位环521分别与两个轴承51的内圈侧壁相抵,限位环521与支撑套52一体设置,轴承51通过限位环521对支撑套52进行轴向上的限位,防止支撑套52相对于轴承51发生轴向上的移动。相邻两个轴承51的外圈之间设有隔套环6,隔套环6对相邻两个轴承51之间进行分隔,使得相邻两个轴承51的内圈和外圈之间的间距保持一致。

本实施例中的支撑座4上设有插槽41,外管2的端部插接到插槽41中,使得支撑座4安装到外管2上,支撑座4可以通过锁紧件固定在外管2上(例如贯穿外管2和支撑座4的螺钉等结构),支撑座4也可以在插槽41中设置螺纹,通过螺纹外管2螺纹连接,以实现支撑座4和外管2之间稳固固定,同时便于支撑座4和外管2之间的安装和拆卸,便于维修和更换。

本实施例中,支撑座4位于外管2内的部分设有用于安装轴承51的限位槽42,所有轴承51安装到限位槽42中后,限位槽42内设有将所有轴承51固定在限位槽42中的孔用卡簧7,孔用卡簧7部分设于限位槽42内壁上设置的环形槽中,轴承51最靠近限位槽42槽底的一端与限位槽42的槽底相抵,另一端与孔用卡簧7的侧壁相抵,牢固限位的同时,易于安装和拆卸。

本实施例中,支撑座4的一端设有朝向内管3的密封槽43,密封槽43内设有密封圈8,支撑座4与内管3之间有一定的间隙,以防止支撑座4磨损内管3,内管3通过与密封圈8相抵以防止液体通过间隙进入限位槽42,保证内管3和外管2之间的密封性。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