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冲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101259发布日期:2021-07-30 18:12阅读:99来源:国知局
缓冲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缓冲器。

本申请基于2018年12月25日在日本提出申请的特愿2018-241206号主张优先权,此处引用其内容。



背景技术:

在缓冲器中,有并列配置有两个在同一行程中开阀的阀的缓冲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公平2-41666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将要解决的课题

通过并列配置在同一行程中开阀的阀,能够在活塞速度为低速的区域中,仅使一方的阀开阀,在比其高速的区域中,使两方的阀开阀。在这种构造中,特别要求提高低速侧的阀的耐久性。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阀的耐久性的缓冲器。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式,缓冲器具备:活塞,其能够滑动地设于缸体内,将该缸体内划分为一侧室与另一侧室;第一通路以及第二通路,供工作流体通过所述活塞的移动而从缸体内的成为上游侧的室向成为下游侧的室流出;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其设于在所述活塞设置的所述第一通路,产生阻尼力;以及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其设于在另一侧室配置的环状的阀座部件,设于与所述第一通路并列的所述第二通路,产生阻尼力。所述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具备:设于在所述阀座部件设置的所述第二通路的一侧的第一副阀以及设于另一侧的第二副阀;以及有底筒状的帽部件,其设于所述第二通路中的所述活塞与所述阀座部件之间。所述阀座部件设于所述帽部件内。所述第一副阀设于所述另一侧室。所述第二副阀设于所述帽部件的底部与所述阀座部件之间的帽室内。在所述第二通路中,在所述第一副阀开阀的流动的上游侧或者下游侧配置有节流部。在活塞速度为低速的区域,在所述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闭阀的状态下,所述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开阀。在活塞速度大于低速的速度区域中,所述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以及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都开阀。

发明效果

根据上述的缓冲器,能够提高阀的耐久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剖面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活塞周边的局部剖面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节流部周边的局部剖面图。

图4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液压回路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伸长行程中的阻尼力特性的特性线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节流部周边的局部剖面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节流部周边的局部剖面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八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九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基于图1~图5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以下,为了方便说明,以附图中的上侧为“上”、以附图中的下侧为“下”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1是所谓的多筒型的液压缓冲器。缓冲器1具备封入有作为工作流体的油液(省略图示)的缸体2。缸体2具有圆筒状的内筒3与比该内筒3大径且以覆盖内筒3的方式设为同心状的有底圆筒状的外筒4。在内筒3与外筒4之间形成有储液室6。

外筒4包括圆筒状的主干部件11和嵌合固定于主干部件11的下部侧并封堵主干部件11的下部的底部件12。在底部件12,在与主干部件11相反的外侧位置固定有安装环13。

缓冲器1具备能够滑动地设于缸体2的内筒3的内部的活塞18。该活塞18在内筒3内划分出作为一方的缸体内室的上室19(一侧室)和作为另一方的缸体内室的下室20(另一侧室)这两个室。换言之,活塞18能够滑动地设于缸体2内而将缸体2内划分为一侧的上室19与另一侧的下室20。在内筒3内的上室19以及下室20内封入有作为工作流体的油液。在内筒3与外筒4之间的储液室6内封入有作为工作流体的油液与气体。

缓冲器1具备活塞杆21,该活塞杆21以轴向的一端侧部分配置于缸体2的内筒3的内部而连结固定于活塞18,并且,另一端侧部分向缸体2的外部延伸突出。活塞杆21贯通上室19内,不贯通下室20。由此,上室19是活塞杆21所贯通的杆侧室,下室20是缸体2的底侧的底侧室。

活塞18以及活塞杆21一体地移动。在活塞杆21从缸体2的突出量增加的缓冲器1的伸长行程中,活塞18向上室19侧移动。在活塞杆21从缸体2的突出量减少的缓冲器1的压缩行程中,活塞18向下室20侧移动。

在内筒3以及外筒4的上端开口侧嵌合有杆引导件22。在外筒4的比杆引导件22靠缸体2的外部侧即上侧嵌合有密封部件23。杆引导件22以及密封部件23都呈圆环状。活塞杆21能够滑动地插通于这些杆引导件22以及密封部件23各自的内侧而从缸体2的内部向外部延伸突出。活塞杆21的轴向的一端侧部分在缸体2的内部固定于活塞18,另一端侧部分经由杆引导件22以及密封部件23向缸体2的外部突出。

杆引导件22将活塞杆21在限制其径向移动的同时将其支承为能够沿轴向移动,并引导该活塞杆21的移动。密封部件23在其外周部紧贴于外筒4,在其内周部滑动接触于沿轴向移动的活塞杆21的外周部。由此,密封部件23防止内筒3内的油液与外筒4内的储液室6的高压气体以及油液向外部泄漏。

杆引导件22的外周部呈上部比下部大径的台阶状。杆引导件22在小径的下部嵌合于内筒3的上端的内周部,在大径的上部嵌合于外筒4的上部的内周部。在外筒4的底部件12上设置有划分下室20与储液室6的基阀25。在该基阀25嵌合有内筒3的下端的内周部。外筒4的上端部在径向内侧被铆接而成为卡定部26。该卡定部26与杆引导件22夹持密封部件23。

活塞杆21具有主轴部27和比其小径的安装轴部28。活塞杆21的主轴部27能够滑动地嵌合于杆引导件22以及密封部件23,安装轴部28配置于缸体2内而连结于活塞18等。主轴部27的安装轴部28侧的端部成为在与轴正交方向上扩展的轴台阶部29。在安装轴部28的外周部,在轴向的中间位置形成有沿轴向延伸的一对通路缺口部30,在轴向上与主轴部27相反的一侧的前端位置形成有外螺纹31。通路缺口部30呈将安装轴部28的周向的以180度不同的两处位置以平面状平行地切割而形成的、所谓的两面宽度的形状。

关于缓冲器1,例如活塞杆21从缸体2的突出部分配置于上部而由车身支承,缸体2侧的安装环13配置于下部而连结于车轮侧。也可以与此相反,缸体2侧由车身支承,活塞杆21连结于车轮侧。

如图2所示,活塞18包括连结于活塞杆21的金属制的活塞主体35、及一体地安装于活塞主体35的外周面而在内筒3内滑动的圆环状的合成树脂制的滑动部件36。

在活塞主体35设有能够使上室19与下室20连通的多个(在图2中,由于剖面的关系,仅图示了一处)通路孔37、和能够使上室19与下室20连通的多个(在图2中,由于剖面的关系,仅图示了一处)通路孔39。活塞主体35是烧结品,通路孔37、39在烧结时形成。或者通过钻头切削形成。

在活塞主体35的圆周方向上,多个通路孔37在彼此之间隔着一处通路孔39等间距地形成,构成通路孔37、39中的半数。多个通路孔37具有有着两处拐点的曲柄形状。多个通路孔37的活塞18的轴向一侧(图2的上侧)向活塞18的径向上的外侧开口,活塞18的轴向另一侧(图2的下侧)向比一侧靠活塞18的径向上的内侧开口。

在这些通路孔37的下室20侧设有开闭通路孔37内的通路而产生阻尼力的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41。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41配置于下室20侧,使得多个通路孔37内的通路成为如下伸长侧的通路:在活塞18向上室19侧移动时、换句话说是在伸长行程中,油液从成为上游侧的上室19朝向成为下游侧的下室20流出。对于这些通路孔37内的通路设置的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41成为如下伸长侧的阻尼力产生机构:抑制油液从伸长侧的通路孔37内的通路向下室20的流动而产生阻尼力。

构成通路孔37、39中的剩余的半数的通路孔39在活塞主体35的圆周方向上在彼此之间隔着一处通路孔37等间距地形成。

多个通路孔39具有有着两处拐点的曲柄形状。多个通路孔39活塞18的轴线方向另一侧(图2的下侧)在活塞18的径向上的外侧开口,活塞18的轴线方向一侧(图2的上侧)在比另一侧靠活塞18的径向上的内侧开口。

在这些通路孔39的上室19侧设有开闭通路孔39内的通路而产生阻尼力的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42。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42配置于上室19侧,使得多个通路孔39内的通路成为如下压缩侧的通路:在活塞18向下室20侧移动时、换句话说是在压缩行程中,油液从成为上游侧的下室20朝向成为下游侧的上室19流出。对于这些通路孔39内的通路设置的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42成为如下压缩侧的阻尼力产生机构:抑制油液从压缩侧的通路孔39内的通路向上室19的流动而产生阻尼力。

活塞主体35呈大致圆板形状。在活塞主体35的径向的中央,沿轴向贯通地形成有供活塞杆21的安装轴部28插入的插入孔44。插入孔44具有使活塞杆21的安装轴部28嵌合的轴向一侧的小径孔部45和比小径孔部45大径的轴向另一侧的大径孔部46。

在活塞主体35的轴向的下室20侧的端部,在比通路孔37的下室20侧的开口靠活塞主体35的径向上的内侧,形成有圆环状的内侧座部47。在活塞主体35的轴向的下室20侧的端部,在比通路孔37的下室20侧的开口靠活塞主体35的径向上的外侧,形成有构成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41的一部分的圆环状的阀座部48。

在活塞主体35的轴向的上室19侧的端部,在比通路孔39的上室19侧的开口靠活塞主体35的径向上的内侧形成有圆环状的内侧座部49。在活塞主体35的轴向的上室19侧的端部,在比通路孔39的上室19侧的开口靠活塞主体35的径向上的外侧形成有构成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42的一部分的圆环状的阀座部50。

活塞主体35的插入孔44的大径孔部46设于比小径孔部45靠轴向的内侧座部47侧。活塞主体35的大径孔部46内的通路始终与活塞杆21的通路缺口部30内的通路连通。

在活塞主体35中,比阀座部48靠径向外侧呈轴线方向高度比阀座部48低的台阶状。在该台阶状的部分配置有压缩侧的通路孔39的下室20侧的开口。同样,在活塞主体35中,比阀座部50靠径向外侧呈轴线方向高度比阀座部50低的台阶状。在该台阶状的部分配置有伸长侧的通路孔37的上室19侧的开口。

压缩侧的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42包含活塞18的阀座部50,从轴向的活塞18侧起依次具有一个盘62、同一内径以及同一外径的多个(具体而言是四个)盘63、同一内径以及同一外径的多个(具体而言是两个)盘64、一个盘65、一个盘66、及一个环状部件67。盘62~66以及环状部件67为金属制。盘62~66以及环状部件67都呈能够在内侧嵌合活塞杆21的安装轴部28的一定厚度的有孔圆形平板状。

盘62成为比活塞18的内侧座部49的外径大径并且比阀座部50的内径小径的外径。盘62始终抵接于内侧座部49。多个盘63成为与活塞18的阀座部50的外径大致同等外径。多个盘63能够落座于阀座部50。

多个盘64成为比盘63的外径小径的外径。盘65成为比盘64的外径小径并且比活塞18的内侧座部49的外径小径的外径。盘66成为比盘64的外径大径并且比盘63的外径小径的外径。环状部件67成为比盘66的外径小径并且比活塞杆21的轴台阶部29的外径大径的外径。环状部件67相比于盘62~66更厚且成为高刚性。环状部件67抵接于轴台阶部29。

多个盘63以及多个盘64构成了能够相对于阀座部50离开、落座的压缩侧的主阀71。主阀71通过从阀座部50离开而使通路孔39内的通路连通于上室19,并且抑制与阀座部50之间的油液的流动而产生阻尼力。环状部件67与盘66一同限制主阀71向打开方向的规定以上的变形。

在开阀时出现的主阀71以及阀座部50之间的通路与通路孔39内的通路构成了油液通过活塞18的移动而从缸体2内的成为上游侧的下室20向成为下游侧的上室19流出的压缩侧的第一通路72。产生阻尼力的压缩侧的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42包含主阀71与阀座部50。由此,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42设于该第一通路72。第一通路72设于包含阀座部50的活塞18,在活塞杆21以及活塞18向压缩侧移动时供油液通过。

在压缩侧的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42中,在阀座部50以及抵接于其的主阀71的任一方都未形成有即使它们处于抵接状态也使上室19与下室20连通的固定节流部。即,如果阀座部50以及主阀71在整周上处于抵接状态,则压缩侧的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42不会使上室19与下室20连通。换言之,第一通路72未形成有使上室19与下室20始终连通的固定节流部,并非使上室19与下室20始终连通的通路。

伸长侧的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41包含活塞18的阀座部48,从轴向的活塞18侧起依次具有一个盘82、同一内径以及同一外径的多个(具体而言是五个)盘83、一个盘84、及一个盘85。盘82~85为金属制。盘82~85都呈能够在内侧嵌合活塞杆21的安装轴部28的一定厚度的有孔圆形平板状。

盘82成为比活塞18的内侧座部47的外径大径并且比阀座部48的内径小径的外径。盘82始终抵接于内侧座部47。如图3所示,在盘82上,使通路孔37内的通路始终连通于活塞18的大径孔部46内的通路以及活塞杆21的通路缺口部30内的通路的缺口部88从径向的外周缘部侧的中途位置形成至内周缘部。

如图2所示,多个盘83成为与活塞18的阀座部48的外径大致同等外径,能够落座于阀座部48。盘84成为比盘83的外径小径并且比活塞18的内侧座部47的外径小径的外径。盘85成为比盘84的外径大径并且比盘83的外径小径的外径。

多个盘83构成了能够相对于阀座部48离开、落座的伸长侧的主阀91。主阀91从阀座部48离开,从而使通路孔37内的通路连通于下室20,并且抑制与阀座部48之间的油液的流动而产生阻尼力。

在开阀时出现的主阀91以及阀座部48之间的通路与通路孔37内的通路构成了油液通过活塞18的移动而从缸体2内的成为上游侧的上室19向成为下游侧的下室20流出的伸长侧的第一通路92。产生阻尼力的伸长侧的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41包含主阀91与阀座部48。由此,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41设于该第一通路92。第一通路92设于包含阀座部48的活塞18,在活塞杆21以及活塞18伸长侧移动时供油液通过。

在伸长侧的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41中,在阀座部48以及抵接于其的主阀91的任一方都未形成有即使它们处于抵接状态也使上室19与下室20连通的固定节流部。即,如果阀座部48以及主阀91在整周上处于抵接状态,则伸长侧的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41不会使上室19与下室20连通。换言之,第一通路92未形成有使上室19与下室20始终连通的固定节流部,并非使上室19与下室20始终连通的通路。

在伸长侧的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41的与活塞18相反的一侧,从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41侧起依次设有使活塞杆21的安装轴部28嵌合于各自的内侧的一个帽部件101、一个通路形成部件102、一个盘103、一个盘104、同一内径以及同一外径的多个(具体而言是两个)盘105、在外周侧设有一个o型环107的一个阀座部件106、同一内径以及同一外径的多个(具体而言是三个)盘108、同一内径以及同一外径的多个(具体而言是两个)盘109、一个盘110、一个环状部件111。在活塞杆21的安装轴部28上,在比环状部件111向与活塞18相反的一侧突出的部分形成有外螺纹31。在该外螺纹31螺合有螺母112。螺母112抵接于环状部件111。

帽部件101、通路形成部件102、盘103~105、阀座部件106、盘108~110以及环状部件111都为金属制。盘103~105、108~110以及环状部件111都呈能够在内侧嵌合活塞杆21的安装轴部28的一定厚度的有孔圆形平板状。帽部件101、通路形成部件102以及阀座部件106都呈能够在内侧嵌合活塞杆21的安装轴部28的圆环状。

帽部件101为有底筒状的一体成形品。帽部件101通过金属板的深冲加工而形成。帽部件101具有有孔圆板状的底部122、从底部122的外周缘部向底部122的轴向一侧扩径并且延伸突出的中间锥部123、从中间锥部123的与底部122相反的一侧的端缘部向与底部122相反的方向延伸突出的圆筒状的筒状部124、及从筒状部124的与中间锥部123相反的一侧的端缘部向与中间锥部123相反的方向扩径并且延伸突出的开口扩径部125。帽部件101以底部122向活塞18侧的朝向配置。帽部件101在底部122的内周部嵌合于安装轴部28。

帽部件101大致为一定厚度,底部122的外径与构成主阀91的盘83的外径同等。帽部件101比盘83厚,呈有底筒状,也由此相比于盘83成为高刚性。由此,帽部件101利用抵接于其的盘85,限制由多个盘83构成的主阀91向打开方向的规定以上的变形。

阀座部件106具有在径向的中央形成有贯通孔131的有孔圆板状的主体部132。贯通孔131沿厚度方向贯通主体部132。在贯通孔131中插入安装轴部28。阀座部件106在主体部132的轴向一侧,从主体部132的径向上的内侧依次具有内侧座部134、中间阀座部135以及外侧阀座部136,在主体部132的轴向另一侧,从主体部132的径向上的内侧依次具有内侧座部138以及阀座部139。

内侧座部134呈圆环状,从主体部132的内周缘部沿主体部132的轴向向一侧突出。中间阀座部135也呈圆环状,从主体部132的径向的中间位置沿主体部132的轴向向与内侧座部134相同的一侧突出。外侧阀座部136也呈圆环状,从主体部132的径向的外周侧沿主体部132的轴向向与内侧座部134相同的一侧突出。

内侧座部138也呈圆环状,从主体部132的内周缘部沿主体部132的轴向向与内侧座部134相反的一侧突出。内侧座部134、138都是径向内侧成为贯通孔131,且成为同等外径。阀座部139也呈圆环状,从主体部132的径向的中间位置沿主体部132的轴向向与内侧座部138相同的一侧突出。中间阀座部135以及阀座部139为同等内径,并且为同等外径。

在主体部132中,在内侧座部134、138与中间阀座部135以及阀座部139之间形成有沿轴向贯通主体部132的内侧通路孔141。内侧通路孔141在主体部132的周向上等间隔地形成有多个。在主体部132中,在中间阀座部135与外侧阀座部136之间、并且是比阀座部139靠径向外侧,形成有沿轴向贯通主体部132的外侧通路孔143。外侧通路孔143在主体部132的径向上配置于比内侧通路孔141靠外侧。外侧通路孔143沿主体部132的周向等间隔地形成有多个。

在主体部132的外周部的轴向中间位置,形成有向径向内侧凹陷的圆环状的密封槽145。在该密封槽145内配置有o型环107。阀座部件106在使内侧座部134、中间阀座部135以及外侧阀座部136朝向底部122侧的状态下,在主体部132中嵌合于帽部件101的筒状部124。由此,阀座部件106设于帽部件101内。在该状态下,o型环107将帽部件101的筒状部124与阀座部件106的主体部132的间隙密封。阀座部件106在贯通孔131中嵌合于安装轴部28。

帽部件101、阀座部件106以及o型环107构成了在内侧形成帽室146的壳体147。帽室146设于壳体147内的帽部件101的底部122与阀座部件106之间。通路形成部件102、盘103、盘104、多个盘105设于该帽室146内。阀座部件106的中间阀座部135以及外侧阀座部136配置于帽室146侧,阀座部139配置于下室20侧。壳体147包含环状的阀座部件106在内配置于下室20。阀座部件106划分帽室146与下室20,面向帽室146以及下室20这两方地设置。

通路形成部件102成为比帽部件101的底部122的外径小径的外径。在通路形成部件102的径向中央,在轴向一侧形成有小径嵌合孔151,在轴向另一侧形成有比小径嵌合孔151大径的大径孔152。在通路形成部件102中,在轴向的大径孔152侧形成有从大径孔152沿径向贯通至外周面的通路槽153。通路槽153沿通路形成部件102的周向等间隔地排列设有多个。通路形成部件102由一个部件例如通过切削加工形成为这种形状。通路形成部件102以大径孔152以及通路槽153向底部122侧的朝向配置。通路形成部件102在小径嵌合孔151中嵌合于安装轴部28。通路形成部件102的大径孔152内的通路始终与活塞杆21的通路缺口部30内的通路连通。

通路形成部件102的大径孔152内的通路以及通路槽153内的通路始终连通于帽室146与活塞杆21的通路缺口部30内的通路。由此,帽室146经由通路形成部件102的大径孔152内的通路以及通路槽153内的通路、活塞杆21的通路缺口部30内的通路、活塞18的大径孔部46内的通路、盘82的缺口部88内的通路、及活塞18的通路孔37内的通路始终连通于上室19。

多个盘105成为与阀座部件106的外侧阀座部136的外径大致同等的外径。多个盘105始终抵接于内侧座部134,能够落座于外侧阀座部136以及中间阀座部135。在多个盘105中,在成为内侧座部134与中间阀座部135之间的径向的中间位置分别形成有沿轴向贯通的贯通孔161。贯通孔161内的通路使阀座部件106的内侧通路孔141内的通路始终连通于帽室146。

盘104成为比盘105的外径以及通路形成部件102的外径小径、并且与阀座部件106的内侧座部134的外径大致同径的外径。盘103成为比通路形成部件102的最大外径大径、并且比盘105的外径小径的外径。

多个盘105构成了能够相对于外侧阀座部136以及中间阀座部135离开、落座的副阀171(第二副阀)。副阀171设于帽室146内。副阀171在帽室146内离开外侧阀座部136,从而使外侧通路孔143内的通路与帽室146连通,使下室20连通于通路孔37内的通路、即上室19。此时,副阀171抑制与外侧阀座部136之间的油液的流动而产生阻尼力。副阀171是在使油液从下室20经由外侧通路孔143内的通路流入帽室146内时打开的流入阀。副阀171是限制经由外侧通路孔143内的通路的油液从帽室146向下室20的流入的单向阀。

外侧通路孔143内的通路、在开阀时出现的副阀171以及外侧阀座部136之间的通路、帽室146、通路形成部件102的通路槽153内以及大径孔152内的通路、活塞杆21的通路缺口部30内的通路、活塞18的大径孔部46内的通路、盘82的缺口部88内的通路、及通路孔37内的通路构成了供油液通过活塞18的移动从缸体2内的成为上游侧的下室20向成为下游侧的上室19流出的第二通路172。第二通路172成为如下压缩侧的通路:在活塞18向下室20侧移动时、在换句话说是在压缩行程中,供油液从成为上游侧的下室20朝向成为下游侧的上室19流出。第二通路172包含将活塞杆21切割而形成的通路缺口部30内的通路。换言之,第二通路172的一部分通过切割活塞杆21而形成。

副阀171、外侧阀座部136以及中间阀座部135、盘103、104、通路形成部件102、及帽部件101构成了压缩侧的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173。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173设于压缩侧的第二通路172。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173将该第二通路172开闭,抑制油液从该第二通路172向上室19的流动而产生阻尼力。换言之,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173的外侧阀座部136以及中间阀座部135设于阀座部件106。构成压缩侧的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173的副阀171是压缩侧的副阀。

在第二通路172中,在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173处于打开状态时,盘82的缺口部88内的通路在流路截面面积固定的部分之中变得最窄,成为第二通路172中的节流部175。节流部175供油液在第二通路172中流动,配置于比副阀171开阀时的油液的流动的副阀171靠下游侧。

压缩侧的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173在外侧阀座部136、中间阀座部135以及这些抵接于的副阀171的任一方中都未形成有即使它们处于抵接状态也使上室19与下室20连通的固定节流部。即,如果外侧阀座部136以及中间阀座部135与盘105在整周上处于抵接状态,则压缩侧的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173不会使上室19与下室20连通。换言之,第二通路172未形成有使上室19与下室20始终连通的固定节流部,并非使上室19与下室20始终连通的通路。通路形成部件102比构成副阀171的盘105厚且成为高刚性。通路形成部件102与盘103一同限制副阀171向打开方向的规定以上的变形。

能够连通上室19与下室20的压缩侧的第二通路172与同样能够连通上室19与下室20的压缩侧的通路即第一通路72并列。在第一通路72设有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42。在第二通路172设有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173。由此,压缩侧的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42以及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173并列地配置。

多个盘108成为与阀座部件106的阀座部139的外径大致同等的外径,始终抵接于内侧座部138,能够落座于阀座部139。盘108比盘105的外径小径,比盘105高刚性。

多个盘109成为比盘108的外径小径、并且与阀座部件106的内侧座部138的外径大致同径的外径。盘110成为比盘109的外径大径并且比盘108的外径小径的外径。

环状部件111成为比盘110的外径大径并且比盘108的外径小径一些的外径,比盘108厚且为高刚性。

多个盘108构成了能够相对于阀座部139离开、落座的副阀181(第一副阀)。副阀181设于下室20内。副阀181通过离开阀座部139,使帽室146与下室20经由盘105的贯通孔161内的通路与内侧通路孔141内的通路而连通。由此,副阀181使上室19连通于下室20。此时,副阀181抑制与阀座部139之间的油液的流动而产生阻尼力。副阀181是从帽室146内将油液经由盘105的贯通孔161内的通路以及内侧通路孔141内的通路向下室20排出时打开的排出阀。副阀181是限制经由内侧通路孔141内的通路的油液从下室20向帽室146内的流入的单向阀。

活塞18的通路孔37内的通路、盘82的缺口部88内的通路、活塞18的大径孔部46内的通路、活塞杆21的通路缺口部30内的通路、通路形成部件102的大径孔152内以及通路槽153内的通路、帽室146、盘105的贯通孔161内的通路、内侧通路孔141内的通路、在开阀时出现的副阀181以及阀座部139之间的通路构成了供油液通过活塞18的移动从缸体2内的成为上游侧的上室19向成为下游侧的下室20流出的第二通路182。第二通路182成为如下伸长侧的通路:在活塞18向上室19侧移动时、换句话说是在伸长行程中,供油液从成为上游侧的上室19朝向成为下游侧的下室20流出。第二通路182包含将活塞杆21切割而形成的通路缺口部30内的通路。换言之,第二通路182的一部分通过将活塞杆21切割而形成。

副阀181、阀座部139、多个盘109、盘110、及环状部件111构成了伸长侧的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183。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183设于伸长侧的第二通路182。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183将第二通路182开闭,抑制油液从该第二通路182向下室20的流动而产生阻尼力。换言之,该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183的阀座部139设于阀座部件106。构成伸长侧的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183的副阀181是伸长侧的副阀。

在第二通路182中,在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183处于打开状态时,盘82的缺口部88内的通路在流路截面面积固定的部分之中变得最窄,在第二通路182中也成为节流部175。节流部175在第二通路172、182中共用。节流部175供油液在第二通路182中流动,配置于比副阀181开阀时的油液的流动的副阀181靠上游侧。节流部175通过将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41中的抵接于活塞18的盘82切割而形成。

构成副阀181的盘108比构成副阀171的盘105为高刚性,副阀181比副阀171为高刚性。由此,作为向帽室146内流入的流入阀的副阀171相比于作为从帽室146内排出的排出阀的副阀181,打开阀压更低。副阀181与副阀171独立地开闭。

伸长侧的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183在阀座部139以及抵接于其的盘108的任一方都未形成有即使它们处于抵接状态也使上室19与下室20连通的固定节流部。即,如果阀座部139与盘108在整周上处于抵接状态,则伸长侧的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183不会使上室19与下室20连通。换言之,第二通路182未形成有使上室19与下室20始终连通的固定节流部,并非使上室19与下室20始终连通的通路。环状部件111利用盘110限制副阀181向打开方向的规定以上的变形。

关于缓冲器1,至少作为在活塞18内沿轴向使油液通过的流动,上室19与下室20仅能够经由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41、42以及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173、183连通。由此,缓冲器1至少在沿轴向通过活塞18内的油液的通路上未设有使上室19与下室20始终连通的固定节流部。

能够连通上室19与下室20的伸长侧的第二通路182与同样能够连通上室19与下室20的伸长侧的通路即第一通路92除了上室19侧的通路孔37内的通路之外并列。在第二通路182与第一通路92的并列部分,在第一通路92设有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41,在第二通路182设有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183。由此,伸长侧的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41以及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183并列地配置。

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173、183具备阀座部件106、在设于阀座部件106的第二通路172、182的一侧(下室20侧)设置的副阀181以及在另一侧(上室19侧)设置的副阀171、及设于第二通路172、182中的活塞18与阀座部件106之间的有底筒状的帽部件101。副阀181设于阀座部件106的下室20侧,副阀171设于帽部件101的底部122与阀座部件106之间的帽室146内。

如图1所示,在外筒4的底部件12与内筒3之间设有上述的基阀25。该基阀25具有分隔下室20与储液室6的基阀部件191、设于该基阀部件191的下侧换句话说是储液室6侧的盘192、设于基阀部件191的上侧换句话说是下室20侧的盘193、及将盘192以及盘193安装于基阀部件191的安装销194。

基阀部件191呈圆环状。在基阀部件191的径向的中央插通安装销194。在基阀部件191形成有能够使油液在下室20与储液室6之间流通的多个通路孔195、及在比这些通路孔195靠基阀部件191的径向的外侧能够使油液在下室20与储液室6之间流通的多个通路孔196。储液室6侧的盘192允许油液从下室20经由通路孔195向储液室6的流动,另一方面,抑制油液从储液室6经由通路孔195向下室20的流动。盘193允许油液从储液室6经由通路孔196向下室20的流动,另一方面,抑制油液从下室20经由通路孔196向储液室6的流动。

盘192利用基阀部件191构成了在缓冲器1的压缩行程中开阀而从下室20向储液室6流入油液、并且产生阻尼力的压缩侧的阻尼阀机构197。盘193与基阀部件191构成了在缓冲器1的伸长行程中开阀而从储液室6向下室20内流入油液的吸入阀机构198。另外,吸入阀机构198主要发挥如下功能:使油液从储液室6流向下室20而实质上不产生阻尼力,以补偿因活塞杆21从缸体2的伸出而产生的液体的不足量。

如图2所示,在将活塞18等组装于活塞杆21的情况下,一边使活塞杆21的安装轴部28插通,一边在轴台阶部29依次重叠环状部件67、盘66、盘65、多个盘64、多个盘63、盘62、及活塞18。此时,活塞18成为小径孔部45面向轴台阶部29侧的朝向。除此之外,一边使安装轴部28插通,一边在活塞18依次重叠盘82、多个盘83、盘84、盘85、及帽部件101。此时,帽部件101成为开口扩径部125面向与活塞18相反的一侧的朝向,在底部122抵接于盘85。进而,一边使安装轴部28插通,一边在帽部件101的底部122重叠通路形成部件102。此时,通路形成部件102成为大径孔152以及通路槽153面向底部122侧的朝向。

在此基础上,一边使安装轴部28插通,一边在通路形成部件102重叠盘103、盘104、多个盘105、及安装有o型环107的状态的阀座部件106。此时,阀座部件106成为内侧座部134、中间阀座部135以及外侧阀座部136面向多个盘105侧的朝向,使主体部132以及o型环107嵌合于帽部件101的筒状部124。进而,一边使安装轴部28插通,一边在阀座部件106重叠多个盘108、多个盘109、盘110、及环状部件111。在该状态下,使螺母112螺合于比环状部件111突出的活塞杆21的外螺纹31,利用螺母112与轴台阶部29在轴向上夹紧它们的内周侧。

在该状态下,主阀71经由盘62被活塞18的内侧座部49与盘65夹紧内周侧,并且在整周上抵接于活塞18的阀座部50。在该状态下,主阀91经由盘82被活塞18的内侧座部47与盘84夹紧内周侧,并且在整周上抵接于活塞18的阀座部48。在该状态下,副阀171被阀座部件106的内侧座部134与盘104夹紧内周侧,并且在整周上抵接于阀座部件106的中间阀座部135与外侧阀座部136。在该状态下,副阀181被阀座部件106的内侧座部138与盘109夹紧内周侧,并且在整周上抵接于阀座部件106的阀座部139。

图4中示出以上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1的液压回路图。如图4所示,在将上室19与下室20连结的伸长侧的第一通路92设置伸长侧的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41。与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41并列地在将上室19与下室20连结的伸长侧的第二通路182设有伸长侧的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183。在将下室20与上室19连结的压缩侧的第一通路72设置压缩侧的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42。与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42并列地在将下室20与上室19连结的压缩侧的第二通路172设有压缩侧的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173。而且,在第二通路172、182的比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173、183靠上室19侧的共用部分设有节流部175。另外,如上述那样,在该缓冲器1未设有使上室19与下室20始终连通的固定节流部。

如图2所示,伸长侧的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41以及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183中的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41的主阀91相比于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183的副阀181,刚性高且开阀压高。由此,在伸长行程中,在活塞速度比规定值低速的极低速区域中,在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41闭阀的状态下,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183开阀。在活塞速度为该规定值以上的通常速度区域中,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41以及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183都开阀。副阀181是在活塞速度为极低速的区域开阀而产生阻尼力的极低速阀。

即,在伸长行程中,活塞18向上室19侧移动,使得上室19的压力变高,下室20的压力降低,但由于在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41、42以及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173、183的哪一方中都没有固定节流部,因此直到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183开阀为止都未流过油液。因此,如图5所示,在活塞速度(ps)小于第一规定值v1的伸长行程中,阻尼力(df)急剧地上升。在活塞速度(ps)比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183开阀的第一规定值v1高速的区域、并且是速度低于比第一规定值v1高速的第二规定值v2的极低速区域(v1以上且小于v2)中,在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41闭阀的状态下,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183开阀。

即,副阀181离开阀座部139,利用伸长侧的第二通路182使上室19与下室20连通。由此,上室19的油液经由活塞18的通路孔37内的通路、节流部175、活塞18的大径孔部46内的通路、活塞杆21的通路缺口部30内的通路、通路形成部件102的大径孔152以及通路槽153内的通路、帽室146、副阀171的贯通孔161内的通路、内侧通路孔141内的通路、副阀181以及阀座部139之间的通路而流向下室20。由此,即使在活塞速度(ps)比第二规定值v2低速的极低速区域(v1以上且小于v2),也可获得阀特性(阻尼力与活塞速度大致成比例的特性)的阻尼力。

在伸长行程中,在活塞速度为第二规定值v2以上的通常速度区域中,在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183仍为开阀的状态下,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41开阀。即,副阀181离开阀座部139,利用伸长侧的第二通路182使油液从上室19流向下室20。此时,利用在第二通路182中设于比主阀91靠下游侧的节流部175使油液的流动节流,使得施加于主阀91的压力变高,差压提高,主阀91离开阀座部48而利用伸长侧的第一通路92使油液从上室19流向下室20。由此,上室19的油液经由通路孔37内的通路、主阀91以及阀座部48之间的通路而流向下室20。

这里,在伸长行程中,在活塞速度(ps)为第二规定值v2以上的通常速度区域中,上室19与下室20的差压大于第一规定值v1以上且小于第二规定值v2的低速区域,但由于第一通路92没有基于节流部的节流,因此能够通过主阀91开阀使油液经由第一通路92以大流量流动。而且,利用节流部175将第二通路182节流,从而能够抑制副阀181的变形。

此时,从下室20与帽室146向闭状态的副阀171施加相反方向的压力。即使上室19与下室20的差压变大,也由于在第二通路182中在比副阀171靠上游侧形成有节流部175,因此帽室146的压力上升相对于上室19的压力上升变得缓慢,抑制帽室146与下室20的压力差变大。由此,能够抑制关闭状态的副阀171受到的帽室146与下室20的压力差变大,能够抑制副阀171被施加从帽室146侧朝向下室20侧的较大的背压。

缓冲器1在伸长行程中通过第一通路92与第二通路182的并列设置从上室19向下室20流过油液的流路,且并列设置有主阀91与副阀181。节流部175与副阀181以串联的方式连接。

如以上那样,在伸长行程中,在活塞速度(ps)为第二规定值v2以上的通常速度区域中,主阀91开阀,从而能够使油液经由第一通路92以大流量流动。由此,流经副阀181以及阀座部139之间的通路的流量变小。因此,能够降低副阀181的阀刚性。

由此,例如如图5所示,能够使活塞速度(ps)为通常速度区域(v2以上)中的阻尼力(df)相对于活塞速度的上升的增加率从虚线x1如实线x2所示那样下降等。换言之,能够使通常速度区域(v2以上)中的伸长侧的阻尼力(df)相对于活塞速度(ps)的上升的增加率的倾斜相比于极低速区域(小于v2)放平。由此,能够扩大设计自由度。

都在压缩侧的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42以及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173中的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42的主阀71相比于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173的副阀171,刚性高且开阀压高。由此,在压缩行程中,在活塞速度比规定值低速的极低速区域中,在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42闭阀的状态下,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173开阀。在活塞速度为该规定值以上的通常速度区域中,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42以及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173都开阀。副阀171是在活塞速度为极低速的区域开阀而产生阻尼力的极低速阀。

即,在压缩行程中,活塞18向下室20侧移动而使得下室20的压力变高,上室19的压力降低。然而,由于在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41、42以及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173、183的哪一方中都没有固定节流部,因此直到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173开阀为止都不流过油液。因此,阻尼力急剧地上升。在活塞速度比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173开阀的第三规定值高速的区域、并且是速度低于比第三规定值高速的第四规定值的极低速区域中,在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42闭阀的状态下,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173开阀。

即,副阀171离开外侧阀座部136而利用压缩侧的第二通路172使下室20与上室19连通。由此,下室20的油液经由外侧通路孔143内的通路、副阀171以及外侧阀座部136之间的通路、帽室146、通路形成部件102的通路槽153以及大径孔152内的通路、活塞杆21的通路缺口部30内的通路、活塞18的大径孔部46内的通路、节流部175、及活塞18的通路孔37内的通路而流向上室19。由此,即使在活塞速度比第四规定值低速的极低速区域,也可获得阀特性(阻尼力与活塞速度大致成比例的特性)的阻尼力。

在压缩行程中,在活塞速度为上述第四规定值以上的通常速度区域中,在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173仍为开阀的状态下,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42开阀。即,副阀171离开外侧阀座部136,利用压缩侧的第二通路172使油液从下室20流向上室19。此时,第二通路172利用节流部175使油液的流量节流,因此在主阀71产生的差压变大,主阀71离开阀座部50,利用压缩侧的第一通路72使油液从下室20流向上室19。由此,下室20的油液经由通路孔39内的通路与主阀71以及阀座部50之间的通路而流动。由此,即使在活塞速度为第四规定值以上的通常速度区域,也可获得阀特性(阻尼力与活塞速度大致成比例)的阻尼力。通常速度区域中的压缩侧的阻尼力相对于活塞速度的增加的增加率比极低速区域中的压缩侧的阻尼力相对于活塞速度的增加的增加率低。换言之,能够使通常速度区域中的压缩侧的阻尼力相对于活塞速度的上升的增加率的倾斜比极低速区域放平。

在压缩行程中,在活塞速度为第四规定值以上的通常速度区域中,下室20与上室19的差压比低速区域变大。然而,由于第一通路72没有基于节流部的节流,因此能够通过主阀71开阀而使油液经由第一通路72以大流量流动。由此,流经副阀171的流量变小,因此能够降低副阀171的阀刚性。由此,能够降低活塞速度为通常速度区域中的阻尼力等,能够扩大设计自由度。

在活塞速度快的情况下,下室20与上室19的差压变大,但是通过由节流部175将第二通路172节流,使得经由节流部175连通于上室19的帽室146内的压力成为下室20与上室19之间的压力。因此,能够抑制下室20与上室19的差压变得过大。而且,能够通过主阀71开阀而使油液经由第一通路72以大流量流动,从而能够抑制副阀171的变形。

关闭状态的副阀181被从下室20与帽室146施加相反方向的压力。此时,虽然下室20与上室19的差压较大,但是下室20与帽室146通过副阀171打开而连通,在成为副阀181的下游侧的帽室146与上室19之间设有节流部175。因此,能够抑制帽室146内的压力过度降低,能够与下室20的压力上升相应地使帽室146的压力也上升。由此,在副阀181的上游侧与下游侧的面产生的差压较小,能够抑制副阀181被施加从下室20侧朝向帽室146侧的较大的背压。

以上的缓冲器1在压缩行程中通过第一通路72与第二通路172的并列设置从下室20向上室19流过油液的流路,且并列设置有主阀71与副阀171。节流部175在第二通路172中与副阀171以串联的方式连接。

另外,在压缩行程中,阻尼阀机构197的阻尼力特性也成为匹配的特性。

在伸长行程中,在活塞速度为第二规定值以上的通常速度区域,上室19与下室20的差压变大,但由于能够利用形成于比副阀171靠上游侧的节流部175抑制帽室146的压力上升,因此能够抑制副阀171的背压引起的变形。在压缩行程中,在活塞速度为第四规定值以上的通常速度区域,下室20与上室19的差压大于低速区域,但通过利用第一通路72使油液以大流量流动,并利用节流部175对比第二通路172的副阀171靠下游侧进行节流,能够抑制副阀171的变形。由此,能够提高副阀171的耐久性。

在伸长行程中,在活塞速度为第二规定值以上的通常速度区域,上室19与下室20的差压大于低速区域,但通过利用第一通路92使油液以大流量流动,并利用节流部175将第二通路182节流,能够抑制副阀181的变形。在压缩行程中,在活塞速度为第四规定值以上的通常速度区域,下室20与上室19的差压变大,但下室20与帽室146通过副阀171的开阀而连通,并且帽室146利用设于其与上室19之间的节流部175将油液向上室19的流动节流。因此,下室20与帽室146的差压较小,能够抑制副阀181的背压引起的变形。由此,能够提高副阀181的耐久性。

由于具有在压缩行程以及伸长行程中独立的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173、183,因此阻尼力特性的设定的自由度变高。

在上述的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利用并列的流路将两个油室相连,在这些流路分别设置阀,从而并列配置了在同一行程中开阀的阀。通过采用如此并列配置在同一行程中开阀的阀的构造,能够使一方的阀相比于另一方的阀在活塞速度为低速的区域开阀,在活塞速度为比此高速的区域使两方的阀开阀。在这种构造中,特别要求提高低速侧的阀的耐久性。

与此相对,第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1将与设置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41、42的活塞18的第一通路72、92并列的第二通路172、182的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173、183的副阀181以及副阀171设于在下室20配置的阀座部件106。并且,在第二通路172、182中的活塞18与阀座部件106之间配置有底筒状的帽部件101、在其内侧配置阀座部件106而设置。此时,将副阀181设于下室20侧,将副阀171设于帽部件101的底部122与阀座部件106之间的帽室146内。而且,在第二通路172的副阀181开阀的伸长行程时的流动的上游侧配置节流部175。由此,在压缩行程时,从下室20打开副阀171而流入帽室146内并流向上室19的油液的流动由节流部175来节流。因此,帽室146与下室20的差压变小,从下室20受到背压的关闭状态的副阀181从帽室146受到与下室20同等的压力,可抑制所受到的背压(差压)。由此,能够提高副阀181的耐久性。

第二通路172、182并非始终连通的通路,不具有始终连通的固定节流部。因此,抑制副阀181受到的背压的效果较高。

由于是在活塞18、帽部件101以及阀座部件106中插入活塞杆21的构造,因此能够紧凑地配置活塞18、帽部件101以及阀座部件106。

由于节流部175是将伸长侧的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41中的抵接于活塞18的盘82切割而形成,因此能够容易地形成节流部175。

由于第二通路172、182各自的一部分切割活塞杆21而形成,因此能够容易地形成第二通路172、182。

由于作为向帽室146内的流入阀的副阀171相比于副阀181打开阀压更低,因此在压缩行程时容易从下室20打开副阀171而向帽室146内流入油液。由此,在下室20的压力更低的状态下,关闭状态的副阀181从帽室146受到与下室20同等的压力,可抑制所受到的背压。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副阀181的耐久性。

由于帽室146与下室20的差压在伸缩两行程中不会变大,因此能够对于帽部件107使用薄板的冲压部件。因此,在制造性、轻量化的方面较有利。

[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主要基于图6,对于第二实施方式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部分为中心进行说明。另外,对与第一实施方式共同的部位,用同一名称、同一附图标记来表示。

在第二实施方式的缓冲器1a中,如图6所示,将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由帽部件101、阀座部件106以及o型环107构成的壳体147、设于其内部的通路形成部件102、盘103、盘104以及压缩侧的副阀171、阀座部件106的与副阀171相反的一侧的伸长侧的副阀181设置成轴向的朝向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朝向相反。

在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伸长侧的主阀91的与活塞18相反的一侧未设有第一实施方式的盘85,而是设有多个(具体而言是三个)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盘84。在这些盘84的与主阀91相反的一侧重叠有多个(具体而言是三个)盘108所构成的副阀181。在副阀181的与盘84相反的一侧,阀座部件106朝向副阀181侧重叠有内侧座部138以及阀座部139。

而且,在该阀座部件106的形成与副阀181相反的一侧的内侧座部134、中间阀座部135以及外侧阀座部136,重叠有多个(具体而言是两个)盘105所构成的压缩侧的副阀171。在该副阀171依次重叠有盘104、盘103以及通路形成部件102。通路形成部件102成为小径嵌合孔151面向盘103侧的朝向。

而且,帽部件101以覆盖阀座部件106、副阀171、盘104、盘103以及通路形成部件102的方式使底部122抵接于通路形成部件102的大径孔152以及通路槽153侧,使筒状部124嵌合于阀座部件106的主体部132以及o型环107地覆盖。

在该帽部件101的底部122的与通路形成部件102相反的一侧重叠有一个盘211、一个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盘109、及都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盘110以及环状部件111。而且,在环状部件111的与盘110相反的一侧螺合于外螺纹31地设有螺母112。盘211为金属制。盘211呈能够在内侧嵌合活塞杆21的安装轴部28的一定厚度的有孔圆形平板状。盘211的外径与盘110的外径同等。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通过上述配置,通路形成部件102的距活塞18的轴向的距离与第一实施方式相比变长。由此,与此相对应,第二实施方式的活塞杆21a形成有在轴向上比第一实施方式的活塞杆21的通路缺口部30长的通路缺口部30a。该通路缺口部30a内的通路连通于通路形成部件102的大径孔152内的通路。

在这种第二实施方式中,在压缩行程中,经由外侧通路孔143内的通路、开阀的副阀171以及外侧阀座部136之间的通路、帽室146、通路形成部件102的通路槽153内以及大径孔152内的通路、活塞杆21a的通路缺口部30a内的通路、活塞18的大径孔部46内的通路、盘82的缺口部88内的通路所构成的节流部175、及通路孔37内的通路,从下室20向上室19流入油液。它们构成了压缩侧的第二通路172a。

在伸长行程中,经由活塞18的通路孔37内的通路、盘82的缺口部88内的通路所构成的节流部175、活塞18的大径孔部46内的通路、活塞杆21a的通路缺口部30a内的通路、通路形成部件102的大径孔152内以及通路槽153内的通路、帽室146、盘105的贯通孔161内的通路、内侧通路孔141内的通路、及开阀的副阀181以及阀座部139之间的通路,从上室19向下室20流入油液。它们构成了伸长侧的第二通路182a。

这种第二实施方式的缓冲器1a的液压回路、工作以及阻尼力特性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1相同。

[第三实施方式]

接下来,主要基于图7,对于第三实施方式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部分为中心进行说明。另外,对与第一实施方式共同的部位,用同一名称、同一附图标记来表示。

在第三实施方式的缓冲器1b中,如图7所示,具有结构与活塞杆21部分不同的活塞杆21b。在活塞杆21b替换通路缺口部30而形成有延伸至轴台阶部29的通路缺口部30b。在活塞杆21b的主轴部27的轴台阶部29形成有沿径向延伸而连通于通路缺口部30b内的槽部215。通路缺口部30b内的通路连通于通路形成部件102的大径孔152内的通路。由此,通路形成部件102的大径孔152以及通路槽153内的通路经由通路缺口部30b内的通路以及槽部215内的通路始终连通于上室19。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具有结构与活塞18部分不同的活塞18b。该活塞18b具备结构与活塞主体35部分不同的活塞主体35b。在活塞主体35b取代第一实施方式的具有小径孔部45以及大径孔部46的插入孔44而形成有与小径孔部45同径的插入孔44b。

而且,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具有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41部分不同的伸长侧的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41b。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41b取代形成有第一实施方式的缺口部88的盘82而具有未形成有缺口部88的盘82b。

在这种第三实施方式中,在压缩行程中,经由外侧通路孔143内的通路、开阀的副阀171以及外侧阀座部136之间的通路、帽室146、通路形成部件102的通路槽153内以及大径孔152内的通路、活塞杆21b的通路缺口部30b内以及槽部215内的通路而从下室20向上室19流入油液。它们构成了压缩侧的第二通路172b。

在该第二通路172b中,通路形成部件102的通路槽153内的通路成为流路截面面积在固定的部分之中最窄的节流部175b。节流部175b使油液在第二通路172b中流过,配置于比副阀171开阀时的油液的流动的副阀171靠下游侧。

在伸长行程中,经由活塞杆21b的槽部215内以及通路缺口部30b内的通路、通路形成部件102的大径孔152内以及通路槽153内的通路、帽室146、副阀171的贯通孔161内的通路、内侧通路孔141内的通路、开阀的副阀181以及阀座部139之间的通路从上室19向下室20流入油液。它们构成了伸长侧的第二通路182b。

在该第二通路182b中,也是通路形成部件102的通路槽153内的通路成为流路截面面积在固定的部分之中最窄的节流部175b。节流部175b使油液流过第二通路182b,配置于比副阀181开阀时的油液的流动的副阀181靠上游侧。

这种第三实施方式的缓冲器1b的液压回路、工作以及阻尼力特性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1相同。

[第四实施方式]

接下来,主要基于图8,对于第四实施方式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部分为中心进行说明。另外,对与第一实施方式共同的部位,用同一名称、同一附图标记来表示。

在第四实施方式的缓冲器1c中,如图8所示,未设有第一实施方式的通路形成部件102以及盘103。另外,具有结构与壳体147部分不同的壳体147c。壳体147c具备结构与阀座部件106部分不同的阀座部件106c以及结构与帽部件101部分不同的帽部件101c。

阀座部件106c在主体部132的径向中央设有贯通孔131c。贯通孔131c包括轴向的内侧座部134侧的大径孔部221与轴向的内侧座部138侧的小径孔部222。大径孔部221比小径孔部222大径。阀座部件106c在小径孔部222中嵌合于安装轴部28。在阀座部件106c沿周向等间隔地形成有多个沿径向贯通内侧座部134的通路缺口部223。

为了连通于阀座部件106c的大径孔部221内的通路,第四实施方式的活塞杆21c的通路缺口部30c的活塞杆21c的轴向上的长度比第一实施方式的活塞杆21长。

第四实施方式的帽部件101c具有外径比第一实施方式的底部122的外径大径的底部122c、轴向长度以及径向宽度比第一实施方式的中间锥部123小的中间锥部123c、及轴向长度比筒状部124长的筒状部124c。帽部件101c限制其底部122c向压缩侧的副阀171的打开方向的规定以上的变形。

在第四实施方式中,设有多个(具体而言是二个)盘104。盘104抵接于帽部件101c的底部122c。

在这种第四实施方式中,在压缩行程中,经由外侧通路孔143内的通路、开阀的副阀171以及外侧阀座部136之间的通路、帽室146、副阀171的贯通孔161内的通路、阀座部件106c的通路缺口部223内以及大径孔部221内的通路、活塞杆21c的通路缺口部30c内的通路、活塞18的大径孔部46内的通路、盘82的缺口部88内的通路所构成的节流部175、及通路孔37内的通路从下室20向上室19流入油液。它们构成压缩侧的第二通路172c。

在伸长行程中,经由活塞18的通路孔37内的通路、盘82的缺口部88内的通路所构成的节流部175、活塞18的大径孔部46内的通路、活塞杆21c的通路缺口部30c内的通路、阀座部件106c的大径孔部221内以及通路缺口部223内的通路、内侧通路孔141内的通路、及开阀的副阀181以及阀座部139之间的通路从上室19向下室20流入油液。它们构成了伸长侧的第二通路182c。通路缺口部223内的通路与盘105的贯通孔161内的通路始终连通。

这种第四实施方式的缓冲器1c的液压回路、工作以及阻尼力特性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1相同。

[第五实施方式]

接下来,主要基于图9以及图10,对于第五实施方式以与第三、第四实施方式的不同部分为中心进行说明。另外,对于与第三、第四实施方式共同的部位,用同一名称、同一附图标记来表示。

在第五实施方式的缓冲器1d中,如图9所示,设有与第三实施方式相同的包含盘82b的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41b、活塞18b以及活塞杆21b、及与第四实施方式相同的帽部件101c以及多个(具体而言是两个)盘104。

在第五实施方式中,具有结构与壳体147c部分不同的壳体147d。壳体147d具备未形成有通路缺口部223这一点与阀座部件106c不同的阀座部件106d。

另外,具有结构与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173部分不同的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173d。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173d具备相对于副阀171来说、抵接于阀座部件106d的盘105d的结构与盘105部分不同的副阀171d。如图10所示,在盘105d形成有从比径向的贯通孔161靠内侧延伸至内周缘部的缺口部231。缺口部231内的通路使活塞杆21b的通路缺口部30b内的通路以及阀座部件106d的大径孔部221内的通路始终连通于内侧通路孔141内的通路。

在这种第五实施方式中,在压缩行程中,经由图9所示的外侧通路孔143内的通路、开阀的副阀171d以及外侧阀座部136之间的通路、帽室146、副阀171d的贯通孔161内的通路、盘105d的缺口部231内的通路、阀座部件106d的大径孔部221内的通路、及活塞杆21b的通路缺口部30b内的通路从下室20向上室19流入油液。它们构成压缩侧的第二通路172d。

在第二通路172d中,盘105d的缺口部231内的通路成为流路截面面积在固定的部分之中最窄的节流部175d。节流部175d使油液流过第二通路172d,配置于比副阀171d开阀时的油液的流动的副阀171d靠下游侧。

在伸长行程中,经由活塞杆21b的通路缺口部30b内的通路、阀座部件106c的大径孔部221内的通路、盘105d的缺口部231内的通路、阀座部件106c的内侧通路孔141内的通路、及开阀的副阀181与阀座部139之间的通路从上室19向下室20流入油液。它们构成了伸长侧的第二通路182d。

在第二通路182d中,盘105d的缺口部231内的通路成为流路截面面积在固定的部分之中最窄的节流部175d。节流部175d使油液流过第二通路182d,配置于比副阀181开阀时的油液的流动的副阀181靠上游侧。

这种第五实施方式的缓冲器1d的液压回路、工作以及阻尼力特性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1相同。

[第六实施方式]

接下来,主要基于图11以及图12,对于第六实施方式以与第四实施方式的不同部分为中心进行说明。另外,对于与第四实施方式共同的部位,用同一名称、同一附图标记来表示。

在第六实施方式的缓冲器1e中,如图11所示,具有结构与帽部件101c部分不同的帽部件101e。帽部件101e没有第四实施方式的中间锥部123c,而是具有增大了底部122c的外径的底部122e与加长了筒状部124c的轴向长度的筒状部124e。

缓冲器1e具有结构与第四实施方式的阀座部件106c部分不同的阀座部件106e。阀座部件106e未形成有通路缺口部223。阀座部件106e在径向的中央具有贯通孔131e。在贯通孔131e中,在轴向的内侧座部138以及阀座部139侧形成有大径孔部221e,在轴向的内侧座部134、中间阀座部135以及外侧阀座部136侧形成有比大径孔部221e小径且嵌合于安装轴部28的小径孔部222e。

在由帽部件101e、阀座部件106e以及o型环107构成的壳体147e的内部,与第四实施方式相同,设有多个(具体而言是两个)盘104以及压缩侧的副阀171。副阀171抵接于阀座部件106e的内侧座部134、中间阀座部135以及外侧阀座部136。多个盘104设于副阀171与帽部件101e的底部122e之间。

壳体147e、压缩侧的副阀171、及多个盘104被设置为轴向的朝向与第四实施方式的朝向相反。

缓冲器1e具有结构与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183部分不同的伸长侧的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183e。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183e具备副阀181e。副阀181e相对于第四实施方式的副阀181来说,抵接于阀座部件106e的内侧座部138以及阀座部139的盘108e的结构与盘108部分不同。如图12所示,在盘108e形成有从比径向的阀座部139靠内侧的中间位置延伸至内周缘部的缺口部241。

如图11所示,副阀181e也与阀座部件106e相同地设置成轴向的朝向与第四实施方式的朝向相反。即,在伸长侧的主阀91依次重叠多个(具体而言是三个)盘84与副阀181e。此时,副阀181e在轴向的盘84侧配置多个(具体而言是两个)盘108,在轴向的与盘84相反的一侧配置一个盘108e。而且,在副阀181e的轴向的与盘84相反的一侧,依次重叠有安装有o型环107的状态的阀座部件106e、副阀171、多个盘104,以覆盖阀座部件106e、副阀171、多个盘104的方式覆盖有帽部件101e。

副阀181e的盘108e的缺口部241形成于比阀座部139靠径向内侧的范围。缺口部241内的通路使活塞杆21c的通路缺口部30c内的通路以及阀座部件106e的大径孔部221e内的通路连通于副阀181e与阀座部139之间的通路。该缺口部241内的通路经由内侧通路孔141内的通路以及副阀171的贯通孔161连通于帽室146。

在帽部件101e的底部122e的与盘104相反的一侧重叠有一个盘242、一个盘109、一个盘110、及环状部件111。盘242为金属制。盘242呈能够在内侧嵌合活塞杆21的安装轴部28的一定厚度的有孔圆形平板状。盘242的外径与盘110的外径同等。

在这种第六实施方式中,在压缩行程中,若副阀171离开外侧阀座部136,则经由外侧通路孔143内的通路、开阀的副阀171以及外侧阀座部136之间的通路、帽室146、副阀171的贯通孔161内的通路、阀座部件106e的内侧通路孔141内的通路、盘108e的缺口部241内的通路、阀座部件106e的大径孔部221e内的通路、活塞杆21c的通路缺口部30c内的通路、盘82的缺口部88内的通路、活塞18的通路孔37内的通路从下室20向上室19流入油液。它们构成压缩侧的第二通路172e。

此时,除了盘82的缺口部88内的通路成为节流部175之外,盘108e的缺口部241内的通路成为节流部245。节流部175以及节流部245使油液流过第二通路172e,串联地配置于比副阀171开阀时的油液的流动的副阀171靠下游侧。

在伸长行程中,经由活塞18的通路孔37内的通路、盘82的缺口部88内的通路、活塞18的大径孔部46内的通路、活塞杆21c的通路缺口部30c内的通路、阀座部件106e的大径孔部221e内的通路、盘108e的缺口部241内的通路、及副阀181e以及阀座部139之间的通路从上室19向下室20流入油液。它们构成了伸长侧的第二通路182e。

此时,也是除了盘82的缺口部88内的通路成为节流部175之外,盘108e的缺口部241内的通路成为节流部245。节流部175以及节流部245使油液流过第二通路182e,串联地配置于比副阀181e开阀时的油液的流动的副阀181e靠上游侧。

第六实施方式的缓冲器1e利用节流部175以及节流部245的两处串联节流部提高节流部的设定自由度。

[第七实施方式]

接下来,主要基于图13,对于第七实施方式以与第三实施方式的不同部分为中心进行说明。另外,对于与第三实施方式共同的部位,用同一名称、同一附图标记来表示。

在第七实施方式的缓冲器1f中,如图13所示,具有结构与第三实施方式的活塞18b部分不同的活塞18f。活塞18f的活塞主体35f与活塞主体35b不同。

在活塞主体35f的径向的中央,沿轴向贯通地形成有插入孔44f。插入孔44f使活塞杆21的安装轴部28嵌合。活塞主体35f设有能够连通上室19与下室20的多个(在图13中,由于剖面的关系,仅图示一处)通路孔37f、和能够连通上室19与下室20的多个(在图13中,由于剖面的关系,仅图示一处)通路孔39f。活塞主体35f为烧结品。在活塞主体35f上,通路孔37f,39f在烧结时形成,或者通过钻头切削形成。

多个通路孔37f与活塞主体35f的轴向平行。多个通路孔39f也与活塞主体35f的轴向平行。

在活塞主体35f的轴向的下室20侧的端部,在比通路孔37f的下室20侧的开口靠活塞主体35f的径向上的内侧形成有圆环状的内侧座部47f。在活塞主体35f的轴向的下室20侧的端部形成有阀座部48f,该阀座部48f与内侧座部47f呈环状地包围通路孔37f各自的下室20侧的开口。

在活塞主体35f的轴向的上室19侧的端部,在比通路孔39f的上室19侧的开口靠活塞主体35f的径向上的内侧形成有圆环状的内侧座部49f。在活塞主体35f的轴向的上室19侧的端部形成有阀座部50f,该阀座部50f与内侧座部49f呈环状地包围通路孔39f各自的上室19侧的开口。

在活塞主体35f的轴向的下室20侧的端部,在周向的通路孔39f各自的开口位置,以与内侧座部47f相比位于轴向内侧的方式切割地形成有台阶部251。台阶部251使位置一致的通路孔39f始终连通于下室20。在活塞主体35f的轴向的上室19侧的端部,在周向的通路孔37f各自的开口位置,以与内侧座部49f相比位于轴向内侧的方式切割地形成有台阶部252。台阶部252使位置一致的通路孔37f始终连通于上室19。

在第七实施方式中,设有结构与主阀71部分不同的压缩侧的主阀71f。主阀71f在多个盘63的层叠方向的中间规定位置设有盘63f。在盘63f的径向外侧形成有向轴向一侧突出的突起部255。突起部255向阀座部50f侧突出。突起部255将比盘63f靠阀座部50f侧所在的一个盘63的外周侧按压于阀座部50f。主阀71f始终抵接于内侧座部49f,相对于阀座部50f离开、落座。主阀71f与阀座部50f构成了压缩侧的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42f。

在第七实施方式中,设有结构与主阀91部分不同的延伸侧的主阀91f。主阀91f在多个盘83的层叠方向的中间规定位置设有盘83f。在盘83f的径向外侧形成有向轴向突出的突起部256。突起部256向阀座部48f侧突出。突起部256将比盘83f靠阀座部48f侧所在的一个盘83的外周侧按压于阀座部48f。主阀91f始终抵接于内侧座部47f,相对于阀座部48f离开、落座。主阀91f与阀座部48f构成了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41f。

在第七实施方式中,在压缩行程中的开阀时出现的主阀71f以及阀座部50f之间的通路、通路孔39f内的通路、及台阶部251内的通路构成了压缩侧的第一通路72f。在伸长行程中的开阀时出现的主阀91f以及阀座部48f之间的通路、通路孔37f内的通路、台阶部252内的通路构成了伸长侧的第一通路92f。

[第八实施方式]

接下来,主要基于图14,对于第八实施方式以与第三实施方式的不同部分为中心进行说明。另外,对于与第三实施方式共同的部位,用同一名称、同一附图标记来表示。

在第八实施方式的缓冲器1g中,如图14所示,具有结构与部第三实施方式的活塞18b分不同的活塞18g。活塞18g的活塞主体35g的结构与活塞主体35b部分不同。

在活塞主体35g的径向的中央,沿轴向贯通地形成有插入孔44g。插入孔44g使活塞杆21b的安装轴部28嵌合。活塞主体35g设有能够连通上室19与下室20的多个通路孔37g与能够连通上室19与下室20的多个通路孔39g。活塞主体35g为烧结品。在活塞主体35g上,通路孔37g、39g在烧结时形成,或者通过基于钻头的切削加工形成。

多个通路孔37g与活塞主体35g的轴向平行地延伸。多个通路孔39g也与活塞主体35g的轴向平行地延伸。多个通路孔37g形成于比多个通路孔39g靠活塞主体35g的径向上的内侧。

在活塞主体35g的轴向的下室20侧的端部的径向的中央形成有凹部261。凹部261朝向轴向的上室19侧凹陷。在该凹部261的底位置,在比通路孔37g的下室20侧的开口靠活塞主体35g的径向上的内侧形成有圆环状的内侧座部47g。在凹部261的底位置,在比通路孔37g的下室20侧的开口靠活塞主体35g的径向上的外侧、并且是比通路孔39g的下室20侧的开口靠活塞主体35g的径向上的内侧形成有圆环状的阀座部48g。

在活塞主体35g的轴向的上室19侧的端部,在比通路孔37g的上室19侧的开口靠活塞主体35g的径向上的内侧形成有圆环状的内侧座部49g。在活塞主体35g的轴向的上室19侧的端部,在比通路孔37g的上室19侧的开口靠活塞主体35g的径向上的外侧、并且是比通路孔39g的上室19侧的开口靠活塞主体35g的径向上的内侧形成有圆环状的中间阀座部265。在活塞主体35g的轴向的上室19侧的端部,在比通路孔39g的上室19侧的开口靠活塞主体35g的径向上的外侧形成有圆环状的外侧阀座部50g。

在第八实施方式中,取代主阀71而设有压缩侧的主阀71g。主阀71g由多个(具体而言是两个)盘63g构成。主阀71g始终抵接于内侧座部49g,能够离开、落座地抵接于中间阀座部265以及外侧阀座部50g。主阀71g将压缩侧的通路孔39g内的通路开闭。中间阀座部265以及外侧阀座部50g与主阀71g构成了压缩侧的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42g。

在主阀71g的轴向的与活塞18g相反的一侧设有外径比主阀71g的外径小径的多个(具体而言是两个)盘65g。在盘65g的轴向的与主阀71g相反的一侧设有环状部件67g。环状部件67g的外径与主阀71g的外径同等,抵接于轴台阶部29。环状部件67g限制主阀71g向打开方向的规定以上的变形。在盘63g中,在中间阀座部265以及内侧座部49g之间的位置形成有贯通孔267。在盘65g上,也将径向的位置与贯通孔267对准地形成有贯通孔268。这些贯通孔267、268使通路孔37g内的通路始终连通于上室19。

在第八实施方式中,取代主阀91而设有延伸侧的主阀91g。主阀91g由多个(具体而言是五个)盘83g构成。主阀91g始终抵接于内侧座部47g,能够离开、落座地抵接于阀座部48g。主阀91g将伸长侧的通路孔37g内的通路开闭。主阀91g的与活塞18g相反的一侧抵接于盘84。

在第八实施方式中,在压缩行程中的开阀时出现的主阀71g以及外侧阀座部50g之间的通路、及通路孔39g内的通路构成了压缩侧的第一通路72g。另外,在伸长行程中的开阀时出现的主阀91g以及阀座部48g之间的通路、通路孔37g内的通路、及贯通孔267、268内的通路构成了伸长侧的第一通路92g。

在活塞18g的活塞主体35g的凹部261内插入配置有主阀91g、盘84、盘85、帽部件101的底部122以及中间锥部123。由此,缩短了安装于活塞杆21b的安装轴部28的部件整体的轴向长度。

[第九实施方式]

接下来,主要基于图15,对于第九实施方式以与第三实施方式的不同部分为中心进行说明。另外,对于与第三实施方式共同的部位,用同一名称、同一附图标记来表示。

在第九实施方式的缓冲器1h中,如图15所示,具有结构与第三实施方式的活塞18b部分不同的活塞18h。活塞18h的活塞主体35h的结构与活塞主体35部分不同。

在活塞主体35h的径向的中央沿轴向贯通地形成有插入孔44h。插入孔44h使活塞杆21的安装轴部28嵌合。活塞主体35h设有能够连通上室19与下室20的多个(在图15中,由于剖面的关系,仅图示了一处)通路孔37h与能够连通上室19与下室20的多个(在图15中,由于剖面的关系,仅图示了一处)通路孔39h。活塞主体35h通过切削加工形成有通路孔37h、39h。

多个通路孔37h整体呈直线状。多个通路孔37h相对于活塞主体35h的轴向倾斜。多个通路孔39h也整体呈直线状。多个通路孔39h也相对于活塞主体35h的轴向倾斜。多个通路孔37h的上室19侧位于比下室20侧靠活塞主体35h的径向上的外侧。多个通路孔39h的下室20侧位于比上室19侧靠活塞主体35h的径向上的外侧。活塞主体35h为没有表面和背面的区别的形状,在轴向上以哪个朝向安装于活塞杆21都成为相同的形状。

在活塞主体35h的轴向的下室20侧的端部,在比通路孔37h的下室20侧的开口靠活塞主体35h的径向上的内侧形成有圆环状的内侧座部47h。在活塞主体35h的轴向的下室20侧的端部,在比通路孔37h的下室20侧的开口靠活塞主体35h的径向上的外侧形成有圆环状的阀座部48h。内侧座部47h比阀座部48h向活塞主体35h的轴向的内侧凹陷。

在活塞主体35h的轴向的上室19侧的端部,在比通路孔39h的上室19侧的开口靠活塞主体35h的径向上的内侧形成有圆环状的内侧座部49h。在活塞主体35h的轴向的上室19侧的端部,在比通路孔39h的上室19侧的开口靠活塞主体35h的径向上的外侧形成有圆环状的阀座部50h。

在第九实施方式中,设有结构与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42部分不同的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42h。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42h具有主阀71h,该主阀71h在设有多个(具体而言是三个)盘62这一点与主阀71不同。

在第九实施方式中,设有结构与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41b部分不同的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41h。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41h具有主阀91h。主阀91h在于盘82b的与盘83相反的一侧设有多个(具体而言是两个)盘82h这一点与主阀91不同。盘82h的与盘82b相反的一侧抵接于内侧座部47h。盘82h的外径比盘82b的外径小径。

在第九实施方式中,在压缩行程中的开阀时出现的主阀71h以及阀座部50h之间的通路、及通路孔39h内的通路构成了压缩侧的第一通路72h。另外,在伸长行程中的开阀时出现的主阀91h以及阀座部48h之间的通路、及通路孔37h内的通路构成了伸长侧的第一通路92h。

另外,在第七~第九实施方式中,以相对于第三实施方式的变更为例进行了说明,但第七~第九实施方式中的任一构造都能够应用于第一、第二、第四~第六实施方式。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示出了将本发明使用于多筒式的液压缓冲器的例子,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使用于没有外筒而在缸体2内的下室20的与上室19相反的一侧通过能够滑动的划分体形成气体室的单筒式的液压缓冲器,还能够使用于包含使用了在盘设有密封部件的构造的填料阀的压力控制阀在内的各种缓冲器。

根据以上所述实施方式的第一方式,缓冲器具备:缸体,其封入有工作流体;活塞,其能够滑动地设于所述缸体内,将该缸体内划分为一侧室与另一侧室;活塞杆,其连结于所述活塞,并且向所述缸体的外部延伸突出;第一通路以及第二通路,供工作流体通过所述活塞的移动而从所述缸体内的成为上游侧的室向成为下游侧的室流出;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其设于在所述活塞设置的所述第一通路,产生阻尼力;以及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其设于在所述另一侧室配置的环状的阀座部件,设于与所述第一通路并列的所述第二通路,产生阻尼力。所述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具备:设于在所述阀座部件设置的所述第二通路的一侧的第一副阀以及设于另一侧的第二副阀;以及有底筒状的帽部件,其设于所述第二通路中的所述活塞与所述阀座部件之间。所述阀座部件设于所述帽部件内,所述第一副阀设于所述另一侧室,所述第二副阀设于所述帽部件的底部与所述阀座部件之间的帽室内。在所述第二通路中,在所述第一副阀开阀的流动的上游侧或者下游侧配置有节流部。在活塞速度为低速的区域,在所述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闭阀的状态下,所述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开阀,在活塞速度大于低速的速度区域,所述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以及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都开阀。由此,能够提高阀的耐久性。

第二方式为,在第一方式中,所述第二通路并非始终连通的通路。

第三方式为,在第一或者第二方式中,在所述活塞、所述帽部件以及所述阀座部件插入有所述活塞杆。

第四方式为,在第一至第三的任一方式中,所述节流部通过将所述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中的抵接于所述活塞的盘切割而形成。

第五方式为,在第一至第四的任一方式中,所述第二通路通过切割所述活塞杆而形成。

第六方式为,在第一至第五的任一方式中,所作为向所述帽室内的流入阀的所述第二副阀相比于所述第一副阀,开阀压更低。

第七方式为,在第一至第六的任一方式中,使所述帽部件为冲压部件。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根据上述的缓冲器,能够提高阀的耐久性。

附图标记说明

1、1a~1h缓冲器

2缸体

18、18b、18f~18h活塞

19上室(一侧室)

20下室(另一侧室)

21、21b活塞杆

41、41b、41f~41h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

42、42b、42f~42h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

72、72f~72h第一通路

92、92f~92h第一通路

101、101c、101e帽部件

106、106c~106e阀座部件

122、122c、122e底部

146帽室

171、171d副阀(第二副阀)

172、172a~172e第二通路

173、173d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

175、175b、175d、245节流部

181、181e副阀(第一副阀)

182、182a~182e第二通路

183、183e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