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气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700540发布日期:2020-10-30 21:04阅读:161来源:国知局
通气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通气装置(breatherdevice),且特别是一种用于对搭载于车辆的部件所用的壳体内进行通气的通气装置。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在车辆内通常设有引擎(engine)、传动系统(transmissionsystem)、分动箱(transfercase)、差速器(differential)等包含有壳体的部件,而这些部件所用的壳体能够安装有对壳体内进行通气的通气装置。通气装置安装在壳体上,并经由吸气用的孔(即呼吸口)来连通壳体的内侧与外侧。如此,当壳体内的温度伴随着车辆的行走而上升时,壳体内的气体的压力因体积膨胀而上升。此时,在壳体内的压力上升的气体能够流入通气装置,并经由通气装置的呼吸口流至壳体的外侧。另一方面,当壳体内的温度降低时,壳体内的气体的压力因体积收缩而降低。此时,壳体的内侧变成负压,壳体的外侧的气体经由呼吸口被吸入通气装置,进而经由通气装置而流入壳体的内侧。

作为通气装置,通常是在壳体的外侧另外设置形成有呼吸口的小型箱体(或称通气箱),据此来连通壳体的内侧与外侧。这样的通气装置也称为别置型通气装置。然而,为了确保搭载于车辆的其他部件的间隙(clearance),且必须将通气装置设置在不容易溅到水等流体的环境中,因此这类别置型通气装置存在空间应用效率差的问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第2002-364736号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公开第2004-068848号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公开第2013-108514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通气装置,采用伸缩自如地变化的半密闭容器来吸收壳体内的增减压,进而能够提升空间应用效率。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通气装置,用于对搭载于车辆的部件所用的壳体内进行通气,所述通气装置包括:通气管,连通至所述壳体;连结管,连结至所述通气管;以及半密闭容器,连结至所述连结管,所述半密闭容器具有位在中央部且与所述连结管连结的腔室、以及位在两端部且伸缩自如的波纹管,据此所述半密闭容器伴随所述壳体内的增减压而伸缩自如地变化。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半密闭容器设置在搭载于所述车辆并邻近所述壳体的安装支架管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波纹管的相反于所述中央部的端部内设有呼吸口以及减压阀,所述减压阀在所述壳体内的压力为耐受压力以下时关闭所述呼吸口,并在所述壳体内的压力超过所述耐受压力时打开所述呼吸口。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部件为引擎、传动系统、分动箱、以及差速器中的至少一个。

基于上述,在本实用新型的通气装置中,通气管连通至壳体,连结管连结至通气管,半密闭容器连结至连结管,其中半密闭容器具有位在中央部的腔室、以及位在两端部且伸缩自如的波纹管,据此伴随壳体内的增减压而伸缩自如地变化。如此,通气装置能够通过半密闭容器来吸收壳体内的增减压,且不需要在搭载于车辆的部件(如差速器)所用的壳体的周围保留与周边部件之间的间隙便能够进行安装。据此,本实用新型的通气装置采用伸缩自如地变化的半密闭容器来吸收壳体内的增减压,进而能够提升空间应用效率。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是依照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通气装置与安装有所述通气装置的搭载于车辆的部件所用的壳体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通气装置在增压时的状态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的通气装置在减压时的状态示意图;

图4是图2所示的通气装置的其中一个波纹管在区域a的放大示意图;

图5是图3所示的通气装置的另一个波纹管在区域b的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50:壳体;

60:部件;

70:安装支架管;

100:通气装置;

110:通气管;

120:连结管;

130:半密闭容器;

132:腔室;

134a、134b:波纹管;

136a、136b:通道;

138a、138b:呼吸口;

140a、140b:减压阀;

142:阀球体;

144:阀座体;

a、b:区域;

c:中央部;

e1、e2:两端部。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依照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通气装置与安装有所述通气装置的搭载于车辆的部件所用的壳体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的通气装置在增压时的状态示意图,图3是图1所示的通气装置在减压时的状态示意图,图4是图2所示的通气装置的其中一个波纹管在区域a的放大示意图,图5是图3所示的通气装置的另一个波纹管在区域b的放大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通气装置100用于对搭载于车辆的部件所用的壳体50内进行通气。所述车辆虽未示出,但所述车辆的部件可以列举为车辆内所设的包含有壳体的引擎、传动系统、分动箱、以及差速器中的至少一个。然而,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通气装置100的用途,其可依据需求调整。以下将以图1至图5来说明在本实施例的通气装置100的整体构成。

请参考图1,在本实施例中,通气装置100包括通气管110、连结管120、以及半密闭容器130。通气管110连通至壳体50,连结管120连结至通气管110,而半密闭容器130连结至连结管120。更进一步地说,图1所示出的结构是搭载于车辆的部件60(如差速器等)所用的壳体50与其他周边部件的集合。在此例中,车辆还搭载有安装支架管(mountbracketpipe)70,而安装支架管70具有中空结构。因此,本实施例的通气装置100进一步将半密闭容器130设置在搭载于车辆并邻近壳体50的安装支架管70内,通过连结管120往外延伸,且通过通气管110连通至壳体50,进而对壳体50进行通气。然而,在其他未示出的实施例中,通气装置100可以安装在壳体50的周围并与壳体50连接。只要通气装置100能对壳体50进行通气即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通气装置100的安装位置,其可依据需求调整。

针对通气装置100的具体结构,请参考图1至图5。在本实施例中,半密闭容器130为大致上呈现长条形的管体。半密闭容器130具有位在中央部c且与连结管120连结的腔室132、以及位在两端部e1、e2且伸缩自如的波纹管134a、134b。也就是说,半密闭容器130的中央部c设有与连结管120连结的腔室132,而半密闭容器130的两端部e1、e2设有伸缩自如的波纹管134a、134b,据此伴随壳体50内的增减压而伸缩自如地变化。

更进一步地说,当壳体50的内侧的压力增加时,壳体50的内侧的气体经由通气装置100排出至壳体50的外侧。此时,壳体50的内侧的气体经由通气管110、连结管120流入半密闭容器130的位在中央部c的腔室132与位在两端部e1、e2的波纹管134a、134b,进而使波纹管134a、134b伸长,如图2所示。

当壳体50的内侧的压力降低时,壳体50的外侧的气体经由通气装置100被吸入壳体50的内侧。此时,半密闭容器130的位在中央部c的腔室132与位在两端部e1、e2的波纹管134a、134b的气体经由通气管110、连结管120流入壳体50的内侧,进而使波纹管134a、134b收缩,如图3所示。

再者,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半密闭容器130是指,其内部的空间并非密闭。具体来说,半密闭容器130的位在两端部e1、e2的波纹管134a、134b的相反于中央部c的端部内对应地设有连通至外侧的通道136a、136b、位在通道136a、136b的端部的呼吸口138a、138b、以及用于开启或关闭呼吸口138a、138b的减压阀140a、140b。进而,减压阀140a、140b在壳体50内的压力为耐受压力以下时关闭呼吸口138a、138b,并在壳体50内的压力超过耐受压力时打开呼吸口138a、138b。

更进一步地说,减压阀140a、140b的压力设定成比耐受压力略小。所述耐受压力是指壳体50内的构件如油封(oilseal)等能够承受的压力。在壳体50内的压力为耐受压力以下时,减压阀140a、140b维持关闭状态。所述关闭状态是指减压阀140a、140b的阀球体142抵靠在阀座体144上而关闭半密闭容器130的两端部e1、e2上的呼吸口138a、138b(如图4与图5所示)。此时,半密闭容器130在耐受压力以下的范围内伴随壳体50内的增减压而伸缩自如地变化。

相对于此,当壳体50内的压力超过耐受压力时,减压阀140a、140b转变成开启状态。所述开启状态是指减压阀140a、140b的阀球体142沿着通道136a、136b移动而离开阀座体144,进而打开半密闭容器130的两端部e1、e2上的呼吸口138a、138b(如阀球体142在图4与图5所示的状态下进一步往附图的图面右侧移动而开启呼吸口138a、138b的状态)。如此,在壳体50内的压力超过耐受压力的情况下,通气装置100的外侧的气体能够通过呼吸口138a、138b进入通气装置100的内侧,并进而经由通气装置100的半密闭容器130、连结管120、以及通气管110而进入壳体50的内侧,来对壳体50进行通气。

由此可知,通气装置100不仅能够通过半密闭容器130伸缩自如地变化来吸收壳体50的气体或排出气体至壳体50,还能够在通常情况(即耐受压力以下)下通过减压阀140a、140b关闭呼吸口138a、138b来避免水等流体的进入。如此,通气装置100不需要在搭载于车辆的部件60(如差速器等)所用的壳体50的周围保留与周边部件之间的间隙,也不需限于设置在不容易溅到水等流体的环境中,因此通气装置100的空间应用效率得到提升。

综上所述,在本实用新型的通气装置中,通气管连通至壳体,连结管连结至通气管,半密闭容器连结至连结管,其中半密闭容器具有位在中央部的腔室、以及位在两端部且伸缩自如的波纹管,据此伴随壳体内的增减压而伸缩自如地变化。并且,通气装置还设有呼吸口以及减压阀,减压阀在壳体内的压力为耐受压力以下时关闭呼吸口,并在壳体内的压力超过耐受压力时打开呼吸口。如此,通气装置能够通过半密闭容器来吸收壳体内的增减压,且不需要在搭载于车辆的部件(如差速器)所用的壳体的周围保留与周边部件之间的间隙便能够进行安装,也不需限于设置在不容易溅到水等流体的环境中。据此,本实用新型的通气装置采用伸缩自如地变化的半密闭容器来吸收壳体内的增减压,进而能够提升空间应用效率。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