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浮动螺母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776507发布日期:2021-04-21 05:20阅读:228来源:国知局
一种浮动螺母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紧固零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浮动螺母结构。


背景技术:

2.目前国内大力发展电动汽车,但伴随着电动汽车的普及也带来了很多新的问题,电池包对安装处螺母结构的相对位置精度和强度,提出了新的高标准要求。
3.传统汽车装配部件的安装螺母结构通常采用直焊固定式,螺母直接凸焊在车身钣金上。
4.采用直焊固定式螺母结构,装配件与螺母孔的相对位置精度难以保证,需要后期大量精度匹配验证工作,同时车型量产后需进行质量重点监控,一旦装配件和螺母孔不匹配将无法进行安装。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进行浮动调节的浮动螺母结构。
6.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提供一种浮动螺母结构,包括安装底板、安装在所述安装底板上的螺母限位结构和能够在所述螺母限位结构中活动的螺母件;
7.所述螺母件包括方形的螺母底座和具有内螺纹的螺母套筒,所述螺母套筒设置在所述螺母底座上;
8.所述螺母限位结构包括有布置在所述螺母底座的前后两侧的两块第一限位板和布置在所述螺母底座的左右两侧的两块第二限位板;
9.两块所述第一限位板之间的距离和两块所述第二限位板之间的距离分别大于所述螺母底座的侧边的长度,并分别小于所述螺母底座的对角线的长度;
10.每块所述第二限位板的顶端都朝向另一块所述第二限位板延伸有限位板翻边,两块所述限位板翻边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螺母底座的侧边的长度,并大于所述螺母套筒的外径;
11.所述螺母套筒的顶端从两块所述限位板翻边之间穿出。
12.螺母件可以在两块第一限位板之间前后移动调节,可以在两块第二限位板之间左右移动调节,还可以在安装底板与限位板翻边之间上下浮动调节,两块第一限位板和/或两块第二限位板还可以限制螺母件的随意转动,方便装配件与螺母套筒匹配安装。
13.螺母件采用上圆下方的自对称结构设计,免受方向、防错以及空间尺寸等限制,整个结构可根据需要横向或者纵向布置,通用化使用率高。
14.进一步地,所述螺母限位结构包括有连接底板,所述连接底板安装在所述安装底板上;
15.所述第一限位板和所述第二限位板分别安装在所述连接底板上;
16.所述第一限位板从所述连接底板上朝向所述螺母底座倾斜延伸。
17.通过将连接底板连接在安装底板上,方便螺母限位结构的安装,并提高了连接稳
定性。通过将第一限位板设置为朝向螺母底座倾斜延伸的斜板,可以更好地与螺母底座接触,以对螺母件的前后移动调节进行限位。
18.通过将连接底板连接在安装底板上增加了该处的连接厚度,无需在安装钣金上再设置加强板。
19.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限位板和所述第二限位板分别与所述连接底板一体成型,方便成型,并提高了结构强度。
20.进一步地,所述螺母底座设置有与所述螺母套筒的中心孔同轴的底座通孔,所述连接底板上设置有与所述底座通孔同轴的连接底板通孔,所述安装底板上设置有与所述底座通孔同轴的安装底板通孔。
21.螺栓等连接件可以从两侧与螺母套筒连接,满足更多的安装环境需要。
22.进一步地,每块所述限位板翻边面向所述螺母套筒的一侧具有翻边凹部,为螺母套筒的活动提供一定的间隙或空间。
23.进一步地,所述翻边凹部为弧形凹槽;所述弧形凹槽与所述螺母套筒同轴布置,利于布置和保持螺母套筒与弧形凹槽之间的间隙一致。
24.进一步地,所述螺母底座包括方形的底座基部和方形的底座主体;
25.所述底座主体与所述底座基部连接,所述螺母套筒与所述底座主体连接;
26.其中,所述底座基部的面积小于所述底座主体的面积;
27.两块所述第一限位板之间的距离和两块所述第二限位板之间的距离分别大于所述底座主体的侧边的长度,并分别小于所述底座主体的对角线的长度;
28.两块所述限位板翻边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底座主体的侧边的长度。
29.通过将底座基部的面积设置为小于所述底座主体的面积,使得底座基部的外轮廓尺寸小于底座主体的外轮廓尺寸,避免在实际装配移动过程中底座基部与连接底板的根部圆角位置干涉,达不到预定设计的可调整量。
30.进一步地,所述螺母底座与所述螺母套筒一体成型,便于加工成型,并提高了结构强度。
31.进一步地,所述螺母底座为正方形,方便布置和装配。
32.进一步地,两块所述第二限位板之间的距离为d1,所述螺母底座的侧边的长度为l,两块所述限位板翻边之间的距离为d2,所述螺母套筒的外径为r;
33.其中,d2‑
2r>d1‑
l。
34.如此布置,可以避免限位板翻边与第二限位板重复限制螺母件的左右活动。
35.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3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浮动螺母结构,其螺母件可以在螺母限位结构中浮动调节,并且只能转动一定角度,而不能随意转动,方便将装配件与螺母套筒对准装配。
37.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浮动螺母结构,螺母件采用上圆下方的自对称结构设计,免受方向、防错以及空间尺寸等限制,整个结构可根据需要横向或者纵向布置,通用化使用率高。
附图说明
38.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浮动螺母结构的俯视图;
39.图2为图1所示的浮动螺母结构沿着a

a向的剖视图;
40.图3为图2的局部放大图;
41.图4为图1所示的浮动螺母结构沿着b

b向的剖视图;
42.图5为图4的局部放大图;
43.图6为螺母件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44.下面结合附图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45.如图1

6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浮动螺母结构,包括安装底板1、安装在安装底板1上的螺母限位结构2和能够在螺母限位结构2中活动的螺母件3。
46.螺母件3包括方形的螺母底座31和具有内螺纹的螺母套筒32,螺母套筒32设置在螺母底座31上。
47.螺母限位结构2包括有布置在螺母底座31的前后两侧的两块第一限位板22和布置在螺母底座31的左右两侧的两块第二限位板23。
48.两块第一限位板22之间的距离和两块第二限位板23之间的距离分别大于螺母底座31的侧边的长度,并分别小于螺母底座31的对角线的长度。
49.每块第二限位板23的顶端都朝向另一块第二限位板23延伸有限位板翻边231,两块限位板翻边231之间的距离小于螺母底座31的侧边的长度,并大于螺母套筒32的外径。
50.螺母套筒32的顶端从两块限位板翻边231之间穿出。
5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浮动螺母结构包括有安装底板1、螺母限位结构2和螺母件3。安装底板1用于安装在指定位置,例如车身钣金上。
52.螺母限位结构2用于对螺母件3进行限位。螺母限位结构2固定安装在安装底板1上。
53.螺母件3装配在螺母限位结构2中,并能够在螺母限位结构2中活动或浮动,实现三维调节,方便与装配件对准连接。
54.具体地,螺母件3采用上圆下方的结构方式,其包括方形的螺母底座31和圆筒形的螺母套筒32,螺母套筒32安装在螺母底座31上,螺母套筒32中具有内螺纹。
55.螺母限位结构2包括有两块第一限位板22和两块第二限位板23。两块第一限位板22和两块第二限位板23间隔布置在方形的螺母底座31的四周。
56.两块第一限位板22布置在螺母底座31的前后两侧,两块第二限位板23布置在螺母底座31的左右两侧。
57.本实用新型中的前后左右仅为附图中的方向或为了描述方便而定义的方向,并不代表产品的实际使用时的方向。
58.方形的螺母底座31可以是长方形,也可以是正方形。
59.为了满足螺母底座31可以在两块第一限位板22和两块第二限位板23之间调节,采用如下方式布置:
60.两块第一限位板22之间的距离大于螺母底座31的侧边的长度,两块第二限位板23之间的距离也大于螺母底座31的侧边的长度。如螺母底座31为正方形,两块第一限位板22之间的距离与两块第二限位板23之间的距离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
61.如螺母底座31为长方形,其具有长边和短边,则有如下两种情形:
62.第一种情形为:两块第一限位板22之间的距离大于螺母底座31的长边的长度,则两块第二限位板23之间的距离大于螺母底座31的短边的长度。
63.第二种情形为:两块第一限位板22之间的距离大于螺母底座31的短边的长度,则两块第二限位板23之间的距离大于螺母底座31的长边的长度。
64.螺母底座31前后调节的间隙与左右调节的间隙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等。
65.如此布置,螺母底座31可以在两块第一限位板22之间前后移动调节,可以在两块第二限位板23之间左右移动调节,进而带而螺母套筒32前后左右调节。
66.为了限制螺母底座31在两块第一限位板22和两块第二限位板23之间随意转动,采用如下设置方式:
67.两块第一限位板22之间的距离小于螺母底座31的对角线的长度,同时两块第二限位板23之间的距离也小于螺母底座31的对角线的长度。
68.方形的螺母底座31的两条对角线的长度一致,螺母底座31的对角线不能在两块第一限位板22之间通过,也不能在两块第二限位板23之间通过,从而限制了螺母底座31在两块第一限位板22和两块第二限位板23之间随意转动。螺母底座31在两块第一限位板22和两块第二限位板23之间最多能转动90
°

69.为了限制螺母底座31的浮动或为了限制螺母底座31沿着垂直于安装底板1的方向移动,采用如下设置方式:
70.在每块第二限位板23的顶端都设置有限位板翻边231,每块第二限位板23上的限位板翻边231都朝向另一块第二限位板23延伸,从而缩小两块第二限位板23之间的顶部豁口。
71.将两块限位板翻边231之间的距离设置为小于螺母底座31的侧边的长度。螺母底座31的侧边可以是长方形的长边或短边,也可以正方形的任一条边。从而使得螺母底座31只能在安装底板1与限位板翻边231浮动或上下移动。
72.将两块限位板翻边231之间的距离设置为大于螺母套筒32的外径,使得螺母套筒32可以从两块限位板翻边231之间穿出,方便与装配件对准连接。
73.如此布置,实现了螺母件3可以在螺母限位结构2中进行三维调节,方便装配件与螺母套筒32匹配安装。
74.螺母件3采用上圆下方的自对称结构设计,免受方向、防错以及空间尺寸等限制,整个结构可根据需要横向或者纵向布置,通用化使用率高。
7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

3所示,螺母限位结构2包括有连接底板21,连接底板21安装在安装底板1上。
76.第一限位板22和第二限位板23分别安装在连接底板21上。
77.第一限位板22从连接底板21上朝向螺母底座31倾斜延伸。
78.通过将连接底板21连接在安装底板1上,方便螺母限位结构2的安装,并提高了连接稳定性。
79.通过将第一限位板22设置为朝向螺母底座31倾斜延伸的斜板,可以更好地与螺母底座31接触,从而对螺母件3的前后移动调节进行限位。
80.连接底板21可以焊接在安装底板1上,第一限位板22和第二限位板23可以分别焊接在连接底板21上。
81.通过将连接底板连接在安装底板上增加了该处的连接厚度,无需在安装钣金上再设置加强板。
8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限位板22和第二限位板23分别与连接底板21一体成型。可以通过挤压工艺成型或铸造工艺成型,方便成型,并提高了结构强度。
83.本实用新型中的安装底板1、螺母限位结构2和螺母件3可以采用钢、铝、合金等。
8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图4和图5所示,螺母底座31设置有与螺母套筒32的中心孔320同轴的底座通孔310,连接底板21上设置有与底座通孔310同轴的连接底板通孔210,安装底板1上设置有与底座通孔210同轴的安装底板通孔10。
85.螺栓等连接件或装配件可以正侧直接与螺母套筒32连接,也可以从背侧依次插入安装底板通孔10、底板通孔210、底座通孔310后再与螺母套筒32连接,满足更多的安装环境需要。
8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每块限位板翻边231面向螺母套筒32的一侧具有翻边凹部232,为螺母套筒32的活动提供一定的间隙或空间。
8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翻边凹部232为弧形凹槽。弧形凹槽与螺母套筒32同轴布置,利于布置和保持螺母套筒32与弧形凹槽之间的间隙一致。
8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

6所示,螺母底座31包括方形的底座基部311和方形的底座主体312。
89.底座主体312与底座基部311连接,螺母套筒32与底座主体311连接。
90.其中,底座基部311的面积小于底座主体312的面积。
91.两块第一限位板22之间的距离和两块第二限位板23之间的距离分别大于底座主体311的侧边的长度,并分别小于底座主体311的对角线的长度。
92.两块限位板翻边231之间的距离小于底座主体311的侧边的长度。
93.底座基部311的面积设置为小于底座主体312的面积,即是底座基部311的外轮廓尺寸小于底座主体312的外轮廓尺寸。底座基部311位于底座主体312的正下方,从而使得底座基部311的四周边缘收缩在底座主体312的底部,在底座主体312与连接底板21之间形成了避让凹槽,可以避免在实际装配移动过程中,底座基部311与连接底板21的根部圆角位置干涉,达不到预定设计的可调整量。
94.本实施例中,第一限位板22、第二限位板23和限位板翻边231分别与轮廓大的底座主体312作用,进行限位。
9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螺母底座31与螺母套筒32一体成型,可以采用铸造成型,便于加工成型,并提高了结构强度。
9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螺母底座31为正方形,方便布置和装配。
9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两块第二限位板23之间的距离为d1,螺母底座31的侧边的长度为l,两块限位板翻边231之间的距离为d2,螺母套筒32的外径为r。其中,d2‑
2r>d1‑
l。使得限位板翻边231与螺母套筒32之间的活动间隙大于第二限位板23与螺母底座31之间的
活动间隙,可以避免限位板翻边231与第二限位板23重复限制螺母件3的左右活动。螺母件3的左右活动主要靠第二限位板23限位调节。
98.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浮动螺母结构,其螺母件可以在螺母限位结构中浮动调节,并且只能转动一定角度,而不能随意转动,方便将装配件与螺母套筒对准装配。
99.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浮动螺母结构,螺母件采用上圆下方的自对称结构设计,免受方向、防错以及空间尺寸等限制,整个结构可根据需要横向或者纵向布置,通用化使用率高。
100.根据需要,可以将上述各技术方案进行结合,以达到最佳技术效果。
101.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较佳的实施例。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若干其它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