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径球异接触角轮毂轴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852557发布日期:2021-04-30 09:15阅读:51来源:国知局
等径球异接触角轮毂轴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轮毂轴承单元技术领域,具体为等径球异接触角轮毂轴承。



背景技术:

轮毂轴承的主要作用是承重和为轮毂的转动提供精确引导,它既承受轴向载荷又承受径向载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零部件。传统的汽车车轮用轴承是由两套圆锥滚子轴承或球轴承组合而成的,轴承的安装、涂油、密封以及游隙的调整都是在汽车生产线上进行的。这种结构使得其在汽车生产厂装配困难、成本高、可靠性差,而且汽车在维修点维护时,还需要对轴承进行清洗、涂油和调整。轮毂轴承单元是在标准角接触球轴承和圆锥滚子轴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将两套轴承作为一体,具有组装性能好、可省略游隙调整、重量轻、结构紧凑、载荷容量大、为密封轴承可事先装入润滑脂、省略外部轮毂密封及免于维修等优点,已广泛用于轿车中,在载重汽车中也有逐步扩大应用的趋势。

随着技术的发展,轿车已经广泛的使用轿车轮毂单元。轮毂轴承单元的使用范围和使用量日益增长,如今已经发展到了第三代:第一代是由双列角接触轴承组成。第二代在外滚道上有一个用于将轴承固定的法兰,可简单的将轴承套到轴轮上用螺母固定。使得汽车的维修变的容易。第三代轮毂轴承单元是采用了轴承单元和防抱刹系统abs相配合。轮毂单元设计成有内法兰和外法兰,内法兰用螺栓固定在驱动轴上,外法兰将整个轴承安装在一起。磨损或损坏的轮毂轴承或轮毂单元会使您的车辆在行驶的路途中发生不合适宜的且成本较高的失效,甚至对您的安全造成伤害。

现在使用的轮毂轴承,其内的两列钢球的接触角为相同的,在汽车行驶的过程导致其轴向承受的力过大,容易发生疲劳剥落的现象,影响整体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等径球异接触角轮毂轴承,解决了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等径球异接触角轮毂轴承,包括轴轮,所述轴轮的中心设有轴承孔,所述轴轮的一端套接有内轮,所述内轮与轴轮的上表面均设有滚动钢球,所述滚动钢球之间设有保持架,所述轴轮的一端套接有外轮,所述滚动钢球抵接在外轮的内表面,所述轴轮上设有转轴连接孔,所述外轮上设有车体连接孔。

可选的,所述轴轮为阶梯结构,所述内轮套接在轴轮第一段阶梯结构的外表面,所述内轮的一端抵接在轴轮第二段阶梯结构的侧面,且二者高度一致。

可选的,所述滚动钢球的数量为若干个,若干个所述滚动钢球分为两列均匀分布在轴轮与内轮的外表面。

可选的,两列所述滚动钢球与轴轮及内轮的外表面的接触角不同,且滚动钢球与轴轮外表面的接触角大于滚动钢球与内轮的接触角。

可选的,所述外轮的外表面设有连接环,所述车体连接孔均匀分布在外轮外表面的连接环的侧面。

可选的,所述转轴连接孔的数量为三个,三个所述转轴连接孔均匀分布在轴轮第三段梯形结构的侧面。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等径球异接触角轮毂轴承,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该等径球异接触角轮毂轴承,通过滚动钢球、内轮、轴轮和外轮的配合设置,使该等径球异接触角轮毂轴承在使用的过程中使两列滚动钢球与内轮和轴轮之间形成等径球异接触面的接触形式,从而在车辆行驶的过程中能够将行驶过程中轮毂轴承受到的轴向力进行削减,减少传递到轮毂轴承车轮中心位置的轴向力,从而有效的提高了轴向承载能力,改善了疲劳剥落现象,从而提高了实际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正视剖视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接触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轴轮;2、轴承孔;3、内轮;4、滚动钢球;5、保持架;6、外轮;7、转轴连接孔;8、车体连接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请参阅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提供技术方案:等径球异接触角轮毂轴承,包括轴轮1,轴轮1的中心设有轴承孔2,轴轮1的一端套接有内轮3,轴轮1为阶梯结构,内轮3套接在轴轮1第一段阶梯结构的外表面,内轮3的一端抵接在轴轮1第二段阶梯结构的侧面,且二者高度一致,内轮3与轴轮1的上表面均设有滚动钢球4,滚动钢球4的数量为若干个,若干个滚动钢球4分为两列均匀分布在轴轮1与内轮3的外表面,两列滚动钢球4与轴轮1及内轮3的外表面的接触角不同,且滚动钢球4与轴轮1外表面的接触角大于滚动钢球4与内轮3的接触角,滚动钢球4之间设有保持架5,轴轮1的一端套接有外轮6,滚动钢球4抵接在外轮6的内表面,该等径球异接触角轮毂轴承,通过滚动钢球4、内轮3、轴轮1和外轮6的配合设置,使该等径球异接触角轮毂轴承在使用的过程中使两列滚动钢球4与内轮3和轴轮1之间形成等径球异接触面的接触形式,从而在车辆行驶的过程中能够将行驶过程中轮毂轴承受到的轴向力进行削减,减少传递到轮毂轴承车轮中心位置的轴向力,从而有效的提高了轴向承载能力,改善了疲劳剥落现象,从而提高了实际的使用寿命,轴轮1上设有转轴连接孔7,转轴连接孔7的数量为三个,三个转轴连接孔7均匀分布在轴轮1第三段梯形结构的侧面,外轮6上设有车体连接孔8,外轮6的外表面设有连接环,车体连接孔8均匀分布在外轮6外表面的连接环的侧面。

使用时,通过螺栓分别穿过转轴连接孔7和车体连接孔8,从而将外轮6和轴轮1分别与车体和驱动轴进行连接,从而将本装置固定在车体上,在汽车的行驶过程中两列滚动钢球4与内轮3和轴轮1之间形成等径球异接触面的接触形式,能够将行驶过程中轮毂轴承受到的轴向力进行削减,减少传递到轮毂轴承车轮中心位置的轴向力,从而有效的提高了轴向承载能力,改善了疲劳剥落现象,从而提高了实际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该等径球异接触角轮毂轴承,通过滚动钢球4、内轮3、轴轮1和外轮6的配合设置,使该等径球异接触角轮毂轴承在使用的过程中使两列滚动钢球4与内轮3和轴轮1之间形成等径球异接触面的接触形式,从而在车辆行驶的过程中能够将行驶过程中轮毂轴承受到的轴向力进行削减,减少传递到轮毂轴承车轮中心位置的轴向力,从而有效的提高了轴向承载能力,改善了疲劳剥落现象,从而提高了实际的使用寿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等径球异接触角轮毂轴承,包括轴轮(1),其特征在于:所述轴轮(1)的中心设有轴承孔(2),所述轴轮(1)的一端套接有内轮(3),所述内轮(3)与轴轮(1)的上表面均设有滚动钢球(4),所述滚动钢球(4)之间设有保持架(5),所述轴轮(1)的一端套接有外轮(6),所述滚动钢球(4)抵接在外轮(6)的内表面,所述轴轮(1)上设有转轴连接孔(7),所述外轮(6)上设有车体连接孔(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径球异接触角轮毂轴承,其特征在于:所述轴轮(1)为阶梯结构,所述内轮(3)套接在轴轮(1)第一段阶梯结构的外表面,所述内轮(3)的一端抵接在轴轮(1)第二段阶梯结构的侧面,且二者高度一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径球异接触角轮毂轴承,其特征在于:所述滚动钢球(4)的数量为若干个,若干个所述滚动钢球(4)分为两列均匀分布在轴轮(1)与内轮(3)的外表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等径球异接触角轮毂轴承,其特征在于:两列所述滚动钢球(4)与轴轮(1)及内轮(3)的外表面的接触角不同,且滚动钢球(4)与轴轮(1)外表面的接触角大于滚动钢球(4)与内轮(3)的接触角。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径球异接触角轮毂轴承,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轮(6)的外表面设有连接环,所述车体连接孔(8)均匀分布在外轮(6)外表面的连接环的侧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径球异接触角轮毂轴承,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连接孔(7)的数量为三个,三个所述转轴连接孔(7)均匀分布在轴轮(1)第三段梯形结构的侧面。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等径球异接触角轮毂轴承,涉及汽车轮毂轴承单元技术领域,具体为等径球异接触角轮毂轴承,包括轴轮,所述轴轮的中心设有轴承孔,所述轴轮的一端套接有内轮,所述内轮与轴轮的上表面均设有滚动钢球,所述滚动钢球之间设有保持架,所述轴轮的一端套接有外轮,所述滚动钢球抵接在外轮的内表面,所述轴轮上设有转轴连接孔,所述外轮上设有车体连接孔。该等径球异接触角轮毂轴承,通过滚动钢球、内轮、轴轮和外轮的配合设置,在使用的过程中使两列滚动钢球与内轮和轴轮之间形成等径球异接触面的接触形式,从而在车辆行驶的过程中能够将行驶过程中轮毂轴承受到的轴向力进行削减,提高了轴向承载能力,改善了疲劳剥落现象。

技术研发人员:宋钊;张彦勇;李尚勇;张运涛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恩梯恩LYC(洛阳)精密轴承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9.01
技术公布日:2021.04.3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