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离心浇铸双金属耐磨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803163发布日期:2021-07-09 12:42阅读:174来源:国知局
一种离心浇铸双金属耐磨管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双金属耐磨管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离心浇铸双金属耐磨管。


背景技术:

2.管件,是管道系统中起连接、分流、支撑等作用的零部件的统称。现有的双金属复合管包括两层:外管为价格低廉的碳素钢管或低合金钢管,壁厚较大,主要承受外力或内压;内管采用价格昂贵但耐蚀性优良的不锈钢、或镍基合金、或钛及钛合金等耐腐蚀材料,壁厚较小,主要起耐腐蚀的作用。但是,在生产过程中,内管与外管尺寸不能完全匹配,容易出现脱离的情况。
3.离心铸造是将液体金属注入高速旋转的铸型内,使金属液做离心运动充满铸型和形成铸件的技术和方法。由于离心运动使液体金属在径向能很好地充满铸型并形成铸件的自由表面,可以通过先后加工内外管实现双层管件的生产。虽然,离心铸造可以解决内外管脱离的情况,但是管件两端接头容易出现漏液的情况,影响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离心浇铸双金属耐磨管,结构简单,实现管件两端的稳定连接。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离心浇铸双金属耐磨管,包括一体结构的管体和设置于所述管体两侧的接头,所述管体包括内管部和外管部,所述内管部的长度长于所述外管部的长度,所述内管部两侧的中部均设有第一卡凸,所述外管部两侧的中部分别设有第一凹槽,所述接头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卡凸、第一凹槽对应的第二凹槽和第二卡凸。
6.优选的,所述接头锁紧槽底部的外侧设有倒角结构。
7.优选的,所述外管部的材质为不锈钢材料,所述内管部的材质为耐腐蚀材料,所述接头的材质与所述内管部的材质相同。
8.优选的,所述接头上锁紧槽的内壁与所述外管外侧之间通过螺纹连接。
9.优选的,所述管体由离心浇铸成型。
10.优选的,所述接头与所述内管部的连接处通过焊接连接。
11.因此,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一种离心浇铸双金属耐磨管,结构简单,实现管件两端的稳定连接。
12.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13.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离心浇铸双金属耐磨管实施例的示意图。
14.附图标记说明
15.1、管体;2、接头;3、内管部;4、外管部;5、第一卡凸;6、第一凹槽;7、倒角。
具体实施方式
16.以下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17.除非另外定义,本实用新型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实用新型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18.如图所示,一种离心浇铸双金属耐磨管,包括一体结构的管体1和设置于管体1两侧的接头2,管体1由离心浇铸成型,管体1通过接头2实现与其他管路的连接。管体1包括内管部3和外管部4,外管部4的材质为不锈钢材料,内管部3的材质为耐腐蚀材料,外管部4与内管部3通过离心浇铸形成一体结构。接头2的材质与内管部3的材质相同,实现接头2与内管部3内腐蚀性材料的流动。
19.内管部3的长度长于外管部4的长度,内管部3两侧的中部均设有第一卡凸5,第一卡凸5突出,接头2上设有与第一卡凸5对应的第二凹槽,通过第一卡凸5与第二凹槽实现内管部3与接头2的稳定连接,并且,延长了外界气体进入内部的流通路径,进一步提高密封效果。
20.外管部4两侧的中部分别设有第一凹槽6,接头2上设有与第一凹槽6对应的第二卡凸,通过第一凹槽6与第二卡凸实现外管部4与接头2的稳定连接,另外,进一步延长了气流路径,提高了接头2与内管部3之间的密封性。
21.接头2上锁紧槽的内壁与外管部4外侧之间通过螺纹连接,接头2通过旋转使得管体1拧入。接头2与内管部3的连接处通过焊接连接,保证内管部3与接头2的密封性,防止内部腐蚀性物料溢出。
22.接头2锁紧槽底部的外侧设有倒角7结构,倒角7结构提高了外管部4 与接头2内侧的空间,保证外管部4与接头2紧密连接,防止外管部4不能准确的拧入接头2内,而提高了接头2与内管部3之间的缝隙,提高了焊接难度。并且,倒角7结构便于维修,维修时,倒角提供了外管的旋转空间,便于外管部脱出接头。
23.因此,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一种离心浇铸双金属耐磨管,结构简单,实现管件两端的稳定连接。
24.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进行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等同替换亦不能使修改后的技术方案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