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流量可拆洗恒温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364131发布日期:2021-08-24 12:10阅读:128来源:国知局
一种大流量可拆洗恒温阀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恒温阀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涉及一种大流量可拆洗恒温阀。



背景技术:

恒温阀是将冷水和热水进行混合,输出温水的水暖装置。其核心控温机构是恒温阀芯,基本由主体、感温元件、复位弹簧、阀套等组成,通过混合水出水温度与设定温度的差值,自动调节冷热水的混合比例,使得出水温度处于基本恒定的状态。

常见的恒温阀,又可称作恒温混水阀,一般包括外壳、主阀体、控制水量及开关的开关阀芯、恒温阀芯,主阀体内设置多条独立的水流通道,供冷、热、混合水流动。如申请号为201310489204.1的中国专利,提供了一种双开关恒温阀,包括恒温阀芯、双开关阀芯、双开关旋钮、调温旋钮和阀体,阀体由柱状腔体和外套筒两部分组成,外套筒上设有冷热水进口和混合水出口,并分别与柱状腔体上的冷热水进水区和出水区相对应,柱状腔体的内腔两端分别固装恒温阀芯和双开关阀芯,两阀芯又分别与恒温旋钮和双开关旋钮相嵌合,用以调温和开关,柱状腔体能将外套筒进入的冷热水分别引入到双开关阀芯中来,经双开关阀芯的开关和流量调节后再分别引入到恒温阀芯的冷热水进水腔,然后经恒温阀芯的调节使混合水得以恒温流出。

该类现有的恒温混水阀内的水流通道整体结构复杂,致使水流通道孔径小,进而使其进水量和输出水量小,使输出的混合水的水温不够稳定,并且热水水压和冷水水压不稳定,就会容易发生输出的混合水的温度变化大,使得出水温度不能达到设定温度,导致输出的混合水容易出现忽冷忽热的现象,进而使用者在使用时,水温不能保持稳定,给使用者带来了不便。

并且恒温混水阀内的水流通道孔径小,其上水流速和流量小,进而造成为太阳能或热水器上水速度慢,使用效果低下。

并且现有的恒温混水阀其整体结构为一体化设计,其开关阀芯和恒温阀芯均固定安装在恒温混水阀体内,其长时间的使用和水质的原因,容易在恒温混水阀体内形成水垢,造成恒温混水阀堵塞,大大缩短恒温混水阀的使用寿命,严重的会导致恒温失效等状况,并且恒温混水阀内形成水垢后,放出的混合水容易散发异味,影响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内部水流通道简洁,输水量大,并且整体结构可拆卸,方便清洗和使用的大流量可拆洗恒温阀。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大流量可拆洗恒温阀,包括恒温阀体,恒温阀体的内部开设有安装腔和上水开关安装腔,安装腔和上水开关安装腔的开口分别向相背方向布设,恒温阀体内开设有多个输水通道,安装腔内可拆卸安装有调温开关,上水开关安装腔内可拆卸安装有上水开关,上水开关用于控制上水水道的通断。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

安装腔内一体连接有安装座,安装座的外表面与安装腔的内表面和调温开关之间设有上水管腔体。

进一步优化:安装座内同轴开设有阀芯安装腔,阀芯安装腔内固定安装有混水阀芯,混水阀芯与阀芯安装腔的内表面之间设有热水混水腔体,混水阀芯与阀芯安装腔和上水开关之间设有冷水混水腔体。

进一步优化:恒温阀体的下方一体连接有热水进管,热水进管的内端与热水混水腔体连通,热水进管的一侧通过连通孔与上水管腔体连通。

进一步优化:所述输水通道包括混合水输水通道、冷水输水通道和上水输水通道。

进一步优化:混合水输水通道包括开设在恒温阀体内的混水腔体,混水腔体与热水混水腔体连通,混水腔体的上方开设有混合水出水通道,混合水出水通道与混水腔体连通。

进一步优化:恒温阀体的上方一体连接有出水口,出水口的内端与混合水出水通道连通,混合水出水通道与混水腔体的连通处设置有用于控制混水腔体与混合水出水通道是否连通的混水开关。

进一步优化:恒温阀体内开设有冷水腔体,冷水腔体与上水开关安装腔连通,恒温阀体的下方一体连接有冷水进管,冷水进管与上水开关安装腔连通。

进一步优化:冷水输水通道包括开设在恒温阀体内的冷水进水通道,冷水进水通道的两端分别与上水开关安装腔和冷水混水腔体连通。

进一步优化:上水输水通道包括开设在恒温阀体内的第一上水水道和第二上水水道,第一上水水道和第二上水水道的一端与上水开关的出水口连通,第一上水水道和第二上水水道的另一端与上水管腔体连通。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使用时,首先将冷水进管与市政供水管连接;将热水进管与太阳能或热水器的热水管连接,而后将出水口与外设混合水输水管或淋浴喷头连通。

此时市政供水管内的冷水通过冷水进管、冷水腔体进入上水开关安装腔内,上水开关安装腔内的冷水通过冷水进水通道和通水槽、冷水混水腔体进入混水阀芯内。

所述太阳能或热水器输出的热水通过热水进管进入热水混水腔体内,此时热水与冷水进行混合,并通过混水阀芯的控制获得恒定温度的混合温水,混合温水进入混水腔体内。

当使用者需要使用混合温水时,打开混水开关,混水腔体的混合温水可通过混水开关进入混合水出水通道内,而后通过出水口输送至外设混合水输水管内供使用者使用。

当需要上水时,关闭混水开关,并打开上水开关,此时冷水进管内的冷水通过冷水腔体进入上水开关安装腔内,此时上水开关安装腔内的冷水通过上水开关分别进入第一上水水道和第二上水水道内,而后通过第一上水水道和第二上水水道的引导使冷水进入上水管腔体内,上水管腔体内的冷水压力大于热水进管内的热水压力,进而其上水管腔体内的冷水通过连通孔进入热水进管内,而后通过热水进管和连接管的引导,实现为热水源进行上水功能,方便使用。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构思巧妙,结构合理,能够用于实现对冷、热水进行混合而后输出混合温水供使用者使用,且操作调节方便,并且安装腔和上水开关安装腔分别向相背离方向布设,使整体结构尺寸小,方便使用,并且上水开关布设在恒温阀的右侧,符合使用时的生物学原理,方便右手操作、使用。

并且整体水道简洁,且冷水进水通道和上水水道均为两个能够大大提高冷水的进水速率和用于减小冷水的水压波动,提高使用效果,并且通过冷水腔体和上水管腔体可对冷水进行缓存,进而减小冷水的水压波动,使冷水水压稳定,提高使用效果。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总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总体结构的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恒温阀体的总体结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总体结构的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总体结构的横向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恒温阀体的横向剖视图。

图中:1-冷水进管;2-热水进管;3-冷水腔体;41-第一上水水道;42-第二上水水道;5-冷水混水腔体;6-热水混水腔体;7-混水腔体;8-出水口;9-上水管腔体;10-恒温阀体;11-混水开关;12-上水开关;13-调温开关;14-安装腔;15-安装座;16-阀芯安装腔;17-上水开关安装腔;18-混水阀芯;19-第一堵头;20-混合水出水通道;21-冷水进水通道;22-通水槽;23-第二堵头。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请参阅图1-6,一种大流量可拆洗恒温阀,包括恒温阀体10,所述恒温阀体10的内部开设有安装腔14和上水开关安装腔17,所述安装腔14和上水开关安装腔17的开口分别向相背方向布设,所述恒温阀体10内开设有多个输水通道,所述安装腔14内可拆卸安装有调温开关13,所述上水开关安装腔17内可拆卸安装有上水开关12,所述上水开关12用于控制上水水道的通断。

所述安装腔14内一体连接有安装座15,所述安装座15的外表面直径小于安装腔14的内表面直径,所述安装座15内同轴开设有阀芯安装腔16,阀芯安装腔16内固定安装有混水阀芯18。

所述调温开关13与混水阀芯18相顶接,且调温开关13的外表面与安装腔14密封连接,所述安装座15的外表面与安装腔14的内表面和调温开关13之间设有上水管腔体9。

所述混水阀芯18远离调温开关13的一端与阀芯安装腔16的内表面之间设有热水混水腔体6,所述热水混水腔体6与混水阀芯18的热水输入端连通。

所述恒温阀体10的下方一体连接有热水进管2,所述热水进管2的内端贯穿安装座15与热水混水腔体6连通。

所述热水进管2的外端通过连接管与热水源连通,进而使整体结构简单,水道简洁,整体结构安装方便,使用方便。

所述热水源为太阳能或热水器。

这样设计,其热水源输出热水通过连接管输送至热水进管2内,而后通过热水进管2的引导使热水输送至混水阀芯18的热水输入端内,方便使用。

所述热水进管2的一侧通过连通孔与上水管腔体9连通,所述上水管腔体9内的冷水通过连通孔进入热水进管2内。

这样设计,当上水管腔体9内的冷水压力大于热水进管2内热水压力时,其上水管腔体9内的冷水通过连通孔进入热水进管2内,而后通过热水进管2和连接管的引导,实现为热水源进行上水功能。

所述混水阀芯18靠近调温开关13的一端外表面与阀芯安装腔16的内表面和上水开关12之间设有冷水混水腔体5,所述冷水混水腔体5与混水阀芯18连通。

所述冷水混水腔体5内的冷水可进入混水阀芯18内,而后该冷水与进入混水阀芯18内的热水进行混合,并获得混合水。

所述恒温阀体10上位于安装腔14的安装孔处固定安装有第一堵头19,所述第一堵头19与调温开关13相顶接用于将调温开关13固定安装在安装腔14内。

这样设计,可通过第一堵头19与恒温阀体10的固定安装,并且通过第一堵头19与调温开关13的顶接,能够将调温开关13固定安装在安装腔14内,并且调温开关13与混水阀芯18相顶接,进而能够将混水阀芯18固定安装在阀芯安装腔16内方便使用。

所述第一堵头19与安装腔14的连接处开设有外螺纹,所述安装腔14靠近第一堵头19的位置处开设有内螺纹,所述第一堵头19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固定安装在恒温阀体10的安装腔14内。

这样设计,可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方便的将第一堵头19可拆卸固接在恒温阀体10的安装腔14内,方便使用,并且通过拆卸第一堵头19可将调温开关13在安装腔14内拆卸下来,而后将混水阀芯18在阀芯安装腔16内拆卸下来,方便拆卸,进而能够对恒温阀体10内的各个水道进行清洗,避免形成水垢堵塞输水通道,实现方便拆洗。

所述第一堵头19上的外螺纹和安装腔14上的内螺纹均为一体铸造而成。

这样设计,可大大优化第一堵头19和恒温阀体10的制造工艺,使第一堵头19和恒温阀体10方便制造。

所述混水阀芯18为现有技术,可以将输入的冷、热水混合后输出温度适宜的混合温水,其结构及工作原理在此不再赘述。

所述调温开关13为现有技术,可用于调节混水阀芯18的位置,进而调节混水阀芯18输出的混合温水的温度,其结构及工作原理在此不再赘述。

所述输水通道包括混合水输水通道、冷水输水通道和上水输水通道。

所述混合水输水通道包括开设在恒温阀体10内且位于热水混水腔体6远离安装腔14一侧的混水腔体7,所述混水腔体7与热水混水腔体6连通,所述混水阀芯18内混合完成的混合温水输送至混水腔体7内。

这样设计,通过混水腔体7与阀芯安装腔16的连通,可将混水阀芯18内混合完成的混合温水输送至混水腔体7内,方便使用。

所述恒温阀体10内位于混水腔体7的上方开设有混合水出水通道20,所述混合水出水通道20与混水腔体7连通。

所述混合水出水通道20与混水腔体7的连通处设置有混水开关11,所述混水开关11用于控制混水腔体7与混合水出水通道20是否连通。

所述混水开关11的进水端与混水腔体7连通,所述混水开关11的出水端与混合水出水通道20连通。

这样设计,可通过混水开关11用于控制混水腔体7与混合水出水通道20是否连通。

当打开混水开关11时,可使混水腔体7与混合水出水通道20连通,此时混水腔体7内的混合温水可通过混水开关11进入混合水出水通道20内。

当关闭混水开关11时,通过混水开关11可阻断混水腔体7与混合水出水通道20的连通,进而混水腔体7内的混合温水不会进入混合水出水通道20内。

所述混水开关11为现有技术,可由市面上直接购买获得。

所述恒温阀体10的上方一体连接有出水口8,所述出水口8的内端与混合水出水通道20连通。

这样设计,其进入混合水出水通道20内的混合温水可进入出水口8内,而后通过出水口8实现输出混合温水。

所述出水口8的外部可连接外设混合水输水管路,所述出水口8输出的混合温度进入混合水输水管路内供使用者使用。

所述恒温阀体10内位于恒温阀体10的下方开设有冷水腔体3,所述冷水腔体3与上水开关安装腔17连通。

所述恒温阀体10的下方一体连接有冷水进管1,所述冷水进管1的内端与上水开关安装腔17连通。

所述冷水进管1的外端与市政供水管连接。

这样设计,其市政供水管内的冷水可通过冷水进管1进入冷水腔体3内,而后通过冷水腔体3的引导使冷水进入上水开关安装腔17内。

所述冷水输水通道包括开设在恒温阀体10内且位于混水腔体7两侧的冷水进水通道21。

所述冷水进水通道21靠近上水开关安装腔17的一端与上水开关安装腔17连通,所述冷水进水通道21远离上水开关安装腔17的一端与冷水混水腔体5连通。

所述两个冷水进水通道21分别相互平行布设在上水开关安装腔17的两侧。

这样设计,其上水开关安装腔17内的冷水可进入冷水进水通道21内,而后通过冷水进水通道21的引导使冷水进入冷水腔体3,方便使用。

该冷水进水通道21整体结构简洁,方便使用,并且冷水进水通道21为两个,两个冷水进水通道21能够大大提高冷水的进水速率和用于减小冷水的水压波动,提高使用效果,并且通过冷水腔体3可对冷水进行缓存,进而减小冷水的水压波动,使进入混水阀芯18内的冷水水压稳定,提高使用效果。

所述安装腔14的内壁上与冷水进水通道21相对应的位置处开设有通水槽22,所述通水槽22的一端与冷水进水通道21连通,所述通水槽22的另一端与冷水腔体3连通。

这样设计,可通过通水槽22能够使冷水进水通道21与冷水腔体3连通,进而冷水进水通道21内的冷水可进入冷水腔体3内。

并且通水槽22的整体结构简单,方便制造,使恒温阀体10整体结构简单,方便制造。

所述上水输水通道包括开设在恒温阀体10内且分别位于两冷水进水通道21下方的第一上水水道41和第二上水水道42。

所述第一上水水道41和第二上水水道42靠近上水开关安装腔17的一端与上水开关12的出水口连通,所述第一上水水道41和第二上水水道42远离上水开关安装腔17的一端与上水管腔体9连通。

所述第一上水水道41和第二上水水道42分别呈相互平行布设。

这样设计,其上水开关安装腔17内的冷水可进入第一上水水道41和第二上水水道42内,而后通过第一上水水道41和第二上水水道42的引导使冷水进入上水管腔体9内,上水管腔体9内的冷水压力大于热水进管2内的热水压力,进而其上水管腔体9内的冷水通过连通孔进入热水进管2内,而后通过热水进管2和连接管的引导,实现为热水源进行上水功能,方便使用。

并且该第一上水水道41和第二上水水道42整体结构简洁,方便使用,能够大大提高冷水的进水速率和用于减小冷水的水压波动,提高上水效果,方便使用。

所述上水开关12安装座的外表面与上水开关安装腔17的内表面密封连接,所述上水开关12用于控制第一上水水道41和第二上水水道42是否与上水开关安装腔17连通。

所述上水开关12的进水口与上水开关安装腔17连通,所述上水开关12的出水口为两个,且两个出水口分别与第一上水水道41和第二上水水道42连通。

这样设计,通过上水开关12能够用于控制第一上水水道41和第二上水水道42是否与上水开关安装腔17连通。

当打开上水开关12时,其上水开关安装腔17内的冷水通过上水开关12分别进入第一上水水道41和第二上水水道42内,进而实现为热水源进行上水功能。

当关闭上水开关12时,通过上水开关12可阻断上水开关安装腔17与第一上水水道41和第二上水水道42的连通,进而上水开关安装腔17内的冷水不会进入第一上水水道41和第二上水水道42内。

所述上水开关12为现有技术,可由市面上直接购买获得。

所述恒温阀体10上位于上水开关安装腔17的安装孔处固定安装有第二堵头23,所述第二堵头23与上水开关12相顶接用于将上水开关12固定安装在上水开关安装腔17内。

这样设计,可通过第二堵头23与恒温阀体10的固定安装,并且通过第二堵头23与上水开关12的顶接,能够将上水开关12固定安装在上水开关安装腔17内,方便组装和安装。

所述第二堵头23与上水开关安装腔17的连接处开设有外螺纹,所述上水开关安装腔17与第二堵头23的连接处开设有内螺纹,所述第二堵头23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固定安装在恒温阀体10的上水开关安装腔17内。

这样设计,可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方便的将第二堵头23可拆卸固接在恒温阀体10的上水开关安装腔17内方便使用,并且通过拆卸第二堵头23可将上水开关12在上水开关安装腔17内拆卸下来,进而能够对恒温阀体10内的各个水道进行清洗,避免形成水垢堵塞输水通道,实现方便拆洗。

所述第二堵头23上的外螺纹和上水开关安装腔17上的内螺纹均为一体铸造而成。

这样设计,可大大优化第二堵头23和恒温阀体10的制造工艺,使第二堵头23和恒温阀体10方便制造。

在使用时,首先将冷水进管1与市政供水管连接;将热水进管2与太阳能或热水器的热水管连接,而后将出水口8与外设混合水输水管或淋浴喷头连通。

此时市政供水管内的冷水通过冷水进管1进入冷水腔体3,而后进入上水开关安装腔17内,此时上水开关安装腔17内的冷水通过冷水进水通道21和通水槽22进入冷水混水腔体5内,而后冷水混水腔体5内的冷水进入混水阀芯18内。

所述太阳能或热水器输出的热水通过热水进管2进入热水混水腔体6内,此时热水与冷水进行混合,并通过混水阀芯18的控制获得恒定温度的混合温水,此时混合温水进入混水腔体7内。

当使用者需要使用混合温水时,打开混水开关11,此时混水腔体7与混合水出水通道20连通,进而混水腔体7内的混合温水可通过混水开关11进入混合水出水通道20内,而后通过混合水出水通道20的引导,使混合温水通过出水口8输送至外设混合水输水管内供使用者使用。

当需要上水时,关闭混水开关11,而后打开上水开关12,此时冷水进管1内的冷水进入冷水腔体3和上水开关安装腔17内,此时上水开关安装腔17内的冷水通过上水开关12分别进入第一上水水道41和第二上水水道42内,而后通过第一上水水道41和第二上水水道42的引导使冷水进入上水管腔体9内,上水管腔体9内的冷水压力大于热水进管2内的热水压力,进而其上水管腔体9内的冷水通过连通孔进入热水进管2内,而后通过热水进管2和连接管的引导,实现为热水源进行上水功能,方便使用。

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教导,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与精神的情况下,对实施方式所进行的改变、修改、替换和变型仍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