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冷却液分流控制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296802发布日期:2021-11-06 05:05阅读:143来源:国知局
一种冷却液分流控制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冷却液分流控制连接器,其主要用于对模具的诸多冷却水路进行控制。


背景技术:

2.传统的成型设备上用于模具冷却的水路,基本是接入大通量的水管,再由分水器分流,并使用相应的阀组机构控制管路的启闭。由于模具冷却水路较多,而每个阀组机构只能控制单一的开关,故在冷却水路的启闭控制过程中,需要控制多组阀组机构才能完成所有水路的开启或关闭动作。后续为了提升工作效率,我们开始采用带有控制件和多组组阀组机构的连接器以对模具的诸多冷却水路进行控制,通过控制件同步带动多组组阀组机构进行同步动作,以有效对模具的诸多冷却水路进行同步控制。
3.这样虽然有效大幅提升了工作效率,但是依然需要配置多组阀组机构才能实现对模具的诸多冷却水路进行控制,不仅整个连接器的体积、重量大,且需要应对多组阀组机构进行诸多管孔设置,整体结构极为复杂,导致加工难度和加工成本居高不下。
4.因此,在有效对模具的诸多冷却水路进行同步控制的基础上,设计一款结构简易,体积小、重量轻,且便于加工和加工成本低廉的冷却液分流控制连接器是本实用新型的研究目的。


技术实现要素:

5.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在于提供一种冷却液分流控制连接器,该冷却液分流控制连接器能够有效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
6.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7.一种冷却液分流控制连接器,包括
8.上固定座,两侧分别设有相应的进水通道和排水通道,所述进水通道和排水通道分别连通连接到相应的进水管和出水管上,进水通道和排水通道分别向下连通连接有若干组相互对应的进水分通道和出水分通道;
9.下固定座,固定装置于所述上固定座的下方,所述下固定座的底部设置有若干组与所述进水分通道和出水分通道相对应的出水孔和回水孔;
10.阀组机构,包含至少一片可移动镶装于所述下固定座内的动阀片,所述动阀片上设有用于导通所述进水分通道和出水孔、以及出水分通道和回水孔的水路导通孔;
11.阀片控制机构,用于控制所述动阀片移动,以对每一组进水分通道和出水孔、以及出水分通道和回水孔的导通/关闭进行同步控制。
12.所述阀组机构还包含数目等同于所述动阀片的上阀片和下阀片,所述动阀片、上阀片和下阀片均采用陶瓷材料制成,所述上阀片固设于所述动阀片的上侧,且上阀片上设置有多组连通至所述进水分通道和出水分通道上的上阀片进水孔和上阀片出水孔;所述下阀片固设于所述动阀片的下侧,且下阀片上设置有多组连通至所述出水孔和回水孔的下阀
片进水孔和下阀片出水孔。
13.所述上阀片还设置有若干组相应的上阀片进气孔和上阀片排气孔,所述上阀片进气孔和上阀片排气孔分别对应设置于相应的上阀片进水孔和上阀片出水孔的前侧,所述动阀片于所述水路导通孔的前侧分别设置有相应的气路导通孔;
14.所述水路导通孔的上端分别位于相应的上阀片进水孔和上阀片出水孔的后侧,水路导通孔的下端则分别位于相应的下阀片进水孔和下阀片出水孔的后侧,所述水路导通孔的下端与下阀片进水孔和下阀片出水孔的距离等同于水路导通孔的上端与上阀片进水孔和上阀片出水孔的距离;
15.所述气路导通孔的上端分别位于相应的上阀片进气孔和上阀片排气孔的前侧,气路导通孔的下端则分别位于相应的下阀片进水孔和下阀片出水孔的前侧,所述气路导通孔的下端与下阀片进水孔和下阀片出水孔的距离等同于气路导通孔的上端与上阀片进气孔和上阀片排气孔的距离;
16.所述上固定座的下侧设置有若干组导通至所述上阀片进气孔和上阀片排气孔的气路通道,相邻两组气路通道之间分别通过相应的串联孔实现串联连接,首个气路通道连通连接有相应的进气孔,末个气路通道则连通连接有相应的残水排出孔。
17.所述阀片控制机构包含传动丝杆以及固定装置于动阀片上的传动销,所述传动销未装置于动阀片的一端固接于所述传动丝杆的端部,所述传动丝杆未连接传动销的一端通过螺纹连接方式连接到相应的旋钮上,所述旋钮转动安装于所述上固定座和下固定座之间。
18.所述下固定座的底部设置有多组连通连接到所述出水孔和回水孔的分水连接管,下固定座的底部可拆卸安装有一相应的分水底座,所述分水底座上设有多组密封导通到所述分水连接管上的出水衔接孔和回水衔接孔。
19.所述上固定座、下固定座和分水底座的中部之间贯穿转动安装有一相应的转轴,所述转轴的下部设置有锁紧螺旋槽,所述分水底座在与所述转轴底部相对应的位置上固接有一相应的套筒,所述套筒的两侧设置有用于抵接在所述锁紧螺旋槽上的抵接螺栓,当转轴正转时,抵接螺栓沿锁紧螺旋槽上行,实现分水底座的锁紧,而转轴反转时,则抵接螺栓沿锁紧螺旋槽下行,分水底座断开连接。
20.所述转轴在与所述传动丝杆相对应的位置上设置有一相应的限位槽,转轴正转对分水底座进行锁紧时,所述限位槽正对所述传动丝杆的端部,转轴反转使分水底座断开连接时,转轴未设有限位槽的一侧正对所述传动丝杆的端部并对其形成限位。
21.所述旋钮上设有一圈相应的固定槽,所述下固定座上固接有一组用于固定所述固定槽的固定轴,通过所述固定槽与所述固定轴配合将所述旋钮转动安装于所述上固定座和下固定座之间。
22.所述分水底座上固接有安装用支撑柱和用于对支撑柱进行锁定的支撑柱螺丝,所述下固定座和上固定座之间通过多个相应的紧固螺栓进行锁紧安装。
23.所述上固定座在与所述转轴相对应的位置上固接有一相应的固定环,所述转轴转动安装于所述固定环内。
24.本实用新型的优点:
25.1)本实用新型通过于上固定座的两侧分别设有相应的进水通道和排水通道,进水
通道和排水通道分别向下连通连接有若干组相互对应的进水分通道和出水分通道;然后于下固定座的底部设置有若干组与进水分通道和出水分通道相对应的出水孔和回水孔;再于下固定座内可移动镶装有至少一个动阀片,动阀片上设有用于导通进水分通道和出水孔、以及出水分通道和回水孔的水路导通孔。
26.工作时,通过阀片控制机构控制动阀片移动,当水路导通孔连通于进水分通道和出水孔之间、以及出水分通道和回水孔之间时,冷却水便能够沿各组进水分通道进入,经水路导通孔后沿出水孔进入模具的相应冷却水道内,尔后经回水孔后沿水路导通孔进入同一组出水分通道进行回收,实现多组冷却水循环的并联同步控制。从而在对模具的诸多冷却水路进行同步控制的基础上,有效实现结构简易,体积小、重量轻,以及便于加工和加工成本低廉的优点。
27.2)本实用新型的阀组机构还包含数目等同于动阀片的上阀片和下阀片,动阀片、上阀片和下阀片均采用陶瓷材料制成,上阀片固设于动阀片的上侧,且上阀片上设置有多组连通至进水分通道和出水分通道上的上阀片进水孔和上阀片出水孔;下阀片固设于动阀片的下侧,且下阀片上设置有多组连通至出水孔和回水孔的下阀片进水孔和下阀片出水孔。
28.通过陶瓷材料制成的动阀片、上阀片和下阀片相互形成配合,将上阀片固设于动阀片的上侧并与进水分通道和出水分通道导通,然后将下阀片固设于动阀片的下侧并与出水孔和回水孔导通,使动阀片的两端面分别与陶瓷材料制成的上阀片和下阀片相互形成配合,有效通过陶瓷材料的表面光滑性来确保动阀片移动过程的顺畅程度和导通时的密闭性,从而有效大幅提升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效果。
29.3)为了进一步提升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效果,以在冷却水路控制的基础上,有效实现对模具水道内的残水进行排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在上阀片上还设置有若干组相应的上阀片进气孔和上阀片排气孔,并在动阀片上设置有相应的气路导通孔;并对水路导通孔的上端和下端的位置进行特殊限定、以及对气路导通孔的上端和下端的位置进行特殊限定,以在结构简易和控制便捷稳定的基础上,有效使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三种工作状态:
30.1:关闭状态
31.动阀片的水路导通孔的上端分别位于相应的上阀片进水孔和上阀片出水孔的后侧、水路导通孔的下端分别位于相应的下阀片进水孔和下阀片出水孔的后侧;且动阀片的气路导通孔的上端分别位于相应的上阀片进气孔和上阀片排气孔的前侧、气路导通孔的下端分别位于相应的下阀片进水孔和下阀片出水孔的前侧;此时,水路系统和气路系统均处于不导通状态。
32.2:水路系统开启、气路系统关闭
33.动阀片在阀片控制机构的控制下前移,使动阀片的水路导通孔的上端分别导通连接到相应的上阀片进水孔和上阀片出水孔上、使水路导通孔的下端分别导通连接到相应的下阀片进水孔和下阀片出水孔上;此时,水路系统导通,有效使冷却水能够沿各组进水分通道进入,经水路导通孔后沿出水孔进入模具的相应冷却水道内,尔后经回水孔后沿水路导通孔进入同一组出水分通道进行回收,冷却水以并联方式持续进出模具的各个水道中。
34.3:水路系统关闭、气路系统开启
35.动阀片在阀片控制机构的控制下后移,使动阀片的气路导通孔的上端分别导通连
接到相应的上阀片进气孔和上阀片排气孔上、使气路导通孔的下端分别导通连接到相应的下阀片进水孔和下阀片出水孔上;此时,气路系统开启,高压气体经进气孔进入首个气路通道,经相应的气路导通孔后,进入下阀片进水孔,然后进入模具的相应冷却水道内,尔后经下阀片出水孔和气路导通孔后,进入同一组气路通道内;然后沿串联孔进入下一组气路通道;重复上述气路流向,最终使高压气体沿末个气路通道进入残水排出孔后进行排出,在高压气流的作用下,有效以串联方式将模具各个水道中的残水排除。
36.4)本实用新型的阀片控制机构包含传动丝杆以及固定装置于动阀片上的传动销,传动销未装置于动阀片的一端固接于传动丝杆的端部,传动丝杆未连接传动销的一端通过螺纹连接方式连接到相应的旋钮上。通过旋钮驱动传动丝杆进行前后移动,在转动角度的精准控制下,便可有效精准便捷地对本实用新型的三种工作状态进行切换,以防止产生错位、漏水现象。
37.且通过传动丝杆与旋钮的配合,在精准进行三种工作状态切换的基础上,有效将作用力较小的径向力转换为较大的轴向力,以到达省力的效果。
38.5)本实用新型的下固定座底部可拆卸安装有一相应的分水底座,分水底座上设有多组密封导通到分水连接管上的出水衔接孔和回水衔接孔。通过分水底座的可拆卸设置使其可呈分离状态直接固接在模具上,使用时,通过转轴的转动使抵接螺栓沿锁紧螺旋槽上行,便可有效将分水底座锁紧到本实用新型的下固定座上,十分便捷。
39.6)本实用新型的转轴在与传动丝杆相对应的位置上设置有一相应的限位槽,转轴正转对分水底座进行锁紧时,限位槽正对传动丝杆的端部,在旋钮驱动传动丝杆前移时,限位槽能够有效对传动丝杆形成让位,以在空间固定的基础上,有效对水路系统形成导通控制;转轴反转使分水底座断开连接时,转轴未设有限位槽的一侧正对传动丝杆的端部并对其形成限位,也就是说在分水底座断开连接时,传动丝杆在转轴未设有限位槽的一侧的限位下是无法前行的,即动阀片无法在阀片控制机构的控制下前移,从而有效防止误操作,以确保分水底座断开时,不会出现水路系统开启的问题。
附图说明
40.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41.图2为上固定座的结构示意图。
42.图3为上固定座的纵向剖视图。
43.图4为上固定座设有进水通道和排水通道位置的横向剖视图。
44.图5为上固定座设有进气孔和残水排出孔位置的横向剖视图。
45.图6为气体从气路通道沿串联孔进入下一组气路通道的流程示意图。
46.图7为下固定座的结构示意图。
47.图8为阀组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48.图9为阀组机构处于关闭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49.图10为阀组机构处于水路系统开启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50.图11为阀组机构处于气路系统开启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51.图12为动阀片固定装置于阀片控制机构上的结构示意图。
52.图13为阀片控制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53.图14为阀片控制机构的剖视图。
54.图15为下固定座底部可拆卸装置有分水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55.图16为图15的剖视图。
56.图17为分水底座卸下时的结构示意图。
57.图18为图17的剖视图。
58.图19为转轴的结构示意图。
59.图20为水路系统开启时的水路并联控制示意图。
60.图21为气路系统开启时残水串联排出时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61.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现将实施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62.参考图1

21,一种冷却液分流控制连接器,包括
63.上固定座1,两侧分别设有相应的进水通道2和排水通道3,所述进水通道2和排水通道3分别连通连接到相应的进水管4和出水管5上,进水通道2和排水通道3分别向下连通连接有四组相互对应的进水分通道6和出水分通道7;
64.下固定座8,固定装置于所述上固定座1的下方,所述下固定座8的底部设置有四组与所述进水分通道6和出水分通道7相对应的出水孔9和回水孔10;
65.阀组机构11,包含两片可移动镶装于所述下固定座8内的动阀片1101,所述动阀片 1101上设有用于导通所述进水分通道6和出水孔9、以及出水分通道7和回水孔10的水路导通孔12;
66.阀片控制机构38,用于控制所述动阀片1101移动,以对每一组进水分通道6和出水孔9、以及出水分通道7和回水孔10的导通/关闭进行同步控制。
67.所述阀组机构11还包含数目等同于所述动阀片1101的上阀片1102和下阀片1103,所述动阀片1101、上阀片1102和下阀片1103均采用陶瓷材料制成,所述上阀片1102固设于所述动阀片1101的上侧,且上阀片1102上分别设置有两组连通至所述进水分通道6 和出水分通道7上的上阀片进水孔13和上阀片出水孔14;所述下阀片1103固设于所述动阀片1101的下侧,且下阀片1103上分别设置有两组连通至所述出水孔9和回水孔10 的下阀片进水孔15和下阀片出水孔16。
68.所述上阀片1102还分别设置有两组组相应的上阀片进气孔17和上阀片排气孔18,所述上阀片进气孔17和上阀片排气孔18分别对应设置于相应的上阀片进水孔13和上阀片出水孔14的前侧,所述动阀片1101于所述水路导通孔12的前侧分别设置有相应的气路导通孔19;
69.所述水路导通孔12的上端分别位于相应的上阀片进水孔13和上阀片出水孔14的后侧,水路导通孔12的下端则分别位于相应的下阀片进水孔15和下阀片出水孔16的后侧,所述水路导通孔12的下端与下阀片进水孔15和下阀片出水孔16的距离等同于水路导通孔12的上端与上阀片进水孔13和上阀片出水孔14的距离;
70.所述气路导通孔19的上端分别位于相应的上阀片进气孔17和上阀片排气孔18的前侧,气路导通孔19的下端则分别位于相应的下阀片进水孔15和下阀片出水孔16的前侧,
所述气路导通孔19的下端与下阀片进水孔15和下阀片出水孔16的距离等同于气路导通孔19的上端与上阀片进气孔17和上阀片排气孔18的距离;
71.所述上固定座1的下侧设置有四组导通至所述上阀片进气孔17和上阀片排气孔18 的气路通道20,相邻两组气路通道20之间分别通过相应的串联孔21实现串联连接,首个气路通道20连通连接有相应的进气孔22,末个气路通道20则连通连接有相应的残水排出孔23。
72.所述阀片控制机构38包含传动丝杆3801以及固定装置于动阀片1101上的传动销 3802,所述传动销3802未装置于动阀片1101的一端固接于所述传动丝杆3801的端部,所述传动丝杆3801未连接传动销3802的一端通过螺纹连接方式连接到相应的旋钮3803 上,所述旋钮3803转动安装于所述上固定座1和下固定座8之间。
73.所述下固定座8的底部设置有四组连通连接到所述出水孔9和回水孔10的分水连接管25,下固定座8的底部可拆卸安装有一相应的分水底座26,所述分水底座26上设有六组密封导通到所述分水连接管25上的出水衔接孔27和回水衔接孔28。
74.所述上固定座1、下固定座8和分水底座26的中部之间贯穿转动安装有一相应的转轴29,所述转轴29的下部设置有锁紧螺旋槽30,所述分水底座26在与所述转轴29底部相对应的位置上固接有一相应的套筒31,所述套筒31的两侧设置有用于抵接在所述锁紧螺旋槽30上的抵接螺栓32,当转轴29正转时,抵接螺栓32沿锁紧螺旋槽30上行,实现分水底座26的锁紧,而转轴29反转时,则抵接螺栓32沿锁紧螺旋槽30下行,分水底座26断开连接。
75.所述转轴29在与所述传动丝杆3801相对应的位置上设置有一相应的限位槽33,转轴29正转对分水底座26进行锁紧时,所述限位槽33正对所述传动丝杆3801的端部,转轴29反转使分水底座26断开连接时,转轴29未设有限位槽33的一侧正对所述传动丝杆 3801的端部并对其形成限位。
76.所述旋钮3803上设有一圈相应的固定槽24,所述下固定座8上固接有一组用于固定所述固定槽24的固定轴3804,通过所述固定槽24与所述固定轴3804配合将所述旋钮3803 转动安装于所述上固定座1和下固定座8之间。
77.所述分水底座26上固接有安装用支撑柱34和用于对支撑柱34进行锁定的支撑柱螺丝35,所述下固定座8和上固定座1之间通过多个相应的紧固螺栓36进行锁紧安装。
78.所述上固定座1在与所述转轴29相对应的位置上固接有一相应的固定环37,所述转轴29转动安装于所述固定环37内。
79.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三种工作状态:
80.一、关闭状态
81.动阀片1101的水路导通孔12的上端分别位于相应的上阀片进水孔13和上阀片出水孔14的后侧、水路导通孔12的下端分别位于相应的下阀片进水孔15和下阀片出水孔16 的后侧;且动阀片1101的气路导通孔19的上端分别位于相应的上阀片进气孔17和上阀片排气孔18的前侧、气路导通孔19的下端分别位于相应的下阀片进水孔15和下阀片出水孔16的前侧;此时,水路系统和气路系统均处于不导通状态。
82.二、水路系统开启、气路系统关闭
83.动阀片1101在阀片控制机构38的控制下前移,使动阀片1101的水路导通孔12的上端分别导通连接到相应的上阀片进水孔13和上阀片出水孔14上、使水路导通孔12的下端分
别导通连接到相应的下阀片进水孔15和下阀片出水孔16上;此时,水路系统导通,有效使冷却水能够沿各组进水分通道6进入,经水路导通孔12后沿出水孔9进入模具的相应冷却水道内,尔后经回水孔10后沿水路导通孔12进入同一组出水分通道7进行回收,冷却水以并联方式持续进出模具的各个水道中。
84.三、水路系统关闭、气路系统开启
85.动阀片1101在阀片控制机构38的控制下后移,使动阀片1101的气路导通孔19的上端分别导通连接到相应的上阀片进气孔17和上阀片排气孔18上、使气路导通孔19的下端分别导通连接到相应的下阀片进水孔15和下阀片出水孔16上;此时,气路系统开启,高压气体经进气孔22进入首个气路通道20,经相应的气路导通孔19后,进入下阀片进水孔15,然后进入模具的相应冷却水道内,尔后经下阀片出水孔16和气路导通孔19后,进入同一组气路通道20内,然后沿串联孔21进入下一组气路通道20;重复上述气路流向,最终使高压气体沿末个气路通道20进入残水排出孔23后进行排出,在高压气流的作用下,有效以串联方式将模具的各个水道中的残水排除。
86.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