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置换润滑油冷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324426发布日期:2022-03-19 23:11阅读:112来源:国知局
一种置换润滑油冷却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节能和环保设施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置换润滑油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资源的不断减少,国内环保形势越来越严峻,国家对环保越来越重视。节能减排设备也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
3.蒸发器设备中,采用螺杆压缩机,压缩机含有若干个转子,转子密封均采用机械密封,这些机械密封在运行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热量,一方面由于压缩机腔体内流经的介质温度高,进行热辐射,另一方面压缩机内星轮和转子进行相对运动,产生大量的机封热,利用润滑油对压缩机机封进行润滑降温,润滑油温度升高(5m3/min的压缩机的散热量为33899kj/h),现阶段直接进行风冷,对润滑油进行换热,这部分的热能白白的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4.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直接利用风冷对压缩机机封的润滑油进行换热,造成热量浪费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置换润滑油冷却装置。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置换润滑油冷却装置,包括油泵组件、油箱和换热组件,所述换热组件包括若干换热管和若干隔流板,若干所述换热管和若干所述隔流板从上至下依次间隔设置在油箱内部,且所述换热管和隔流板上下间隔设置,相邻所述隔流板之间同一层的所述换热管的数量为至少两根;所述油箱的外部两侧均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若干管罩,所述管罩与油箱之间密封设置,两侧的所述管罩分别位于换热管的两端,所述换热管的两端分别与两侧对应的管罩连通,且同一层的所述换热管的进水端与相邻一层的所述换热管的出水端均与同一个所述管罩连通;
6.压缩机机封的润滑油管路分别与所述油泵组件的出油口和油箱的进油口连通,所述油泵组件的进油口与油箱的排油口连通,由所述油箱的进油口进入油箱的润滑油依次经相邻隔流板之间流入油箱;最下方的管罩上设置有冷却水进口,最上方的管罩上设置有冷却水出口。
7.作为优选,所述隔流板的一侧与油箱箱壁之间具有导流口,相邻所述隔流板的导流口分别位于隔流板的两侧。便于润滑油依次经导流口和相邻隔流板之间流入油箱,并与换热管充分接触换热,结构简单,便于加工制造。
8.作为优选,所述油箱的进油口设置在油箱的顶部,所述油箱的排油口设置在油箱的底部;所述油箱的顶部还设置有油箱的注入口,所述油箱的底部还设置有油箱的排污口。打开油箱的排污口将油箱排空,再从油箱的注入口注入新的润滑油,便于油箱和压缩机机封的定期保养清洁。
9.进一步地,所述油箱上还设置有液位计,所述液位计用于自动监测油箱内润滑油的液位。便于实时监测油箱内润滑油的液位变化。
10.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置换润滑油冷却装置,压缩机内机封进行换热的润滑油
直接依次通过压缩机的出油口和油箱的进油口排入油箱,在润滑油进入油箱后,润滑油不是直接流入油箱内的,而是通过层层隔流板进行导流后,同时充分与换热管中的污水进行换热,致使润滑油的热量充分利用,由冷却水进口通入的污水依次经过各换热管后,污水被充分加热,再由冷却水出口排出,为污水的后续处理进行了预加热,在该润滑油冷却装置中用于冷凝的污水进行低进高出,便于其与润滑油进行强制逆流换热,提高换热效果,换热降温后的润滑油再由油泵组件抽取至压缩机机封,完成润滑油的循环冷却;本实用新型的置换润滑油冷却装置,不仅有效的给压缩机机封的润滑油进行了充分的降温,同时为污水的后续处理进行了预加热,致使润滑油的热量充分利用,避免热量浪费,提高热量的利用率。
附图说明
1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附图。
12.图1是本实用新型置换润滑油冷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3.图2是本实用新型置换润滑油冷却装置的油箱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14.图2中虚线箭头标示污水流动方向,实线箭头标示润滑油流动方向;
15.图中:1、油泵组件,2、油箱,3、换热管,4、隔流板,5、管罩,6、油箱的进油口,7、排油管路,8、冷却水进口,9、冷却水出口,10、导流口,11、油箱的注入口,12、油箱的排污口,13、液位计。
具体实施方式
16.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17.实施例1
18.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置换润滑油冷却装置,包括油泵组件1、油箱2和换热组件,所述换热组件包括若干换热管3和若干隔流板4,若干所述换热管3和若干所述隔流板4从上至下依次间隔设置在油箱2内部,且所述换热管3和隔流板4上下间隔设置,相邻所述隔流板4之间同一层的所述换热管3的数量为至少两根;所述油箱2的外部两侧均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若干管罩5,所述管罩5与油箱2之间密封设置,两侧的所述管罩5分别位于换热管3的两端,所述换热管3的两端分别与两侧对应的管罩5连通,且同一层的所述换热管3的进水端与相邻一层的所述换热管3的出水端均与同一个所述管罩5连通;压缩机机封的润滑油管路分别与所述油泵组件1的出油口和油箱的进油口6连通,本实施例的压缩机机封的润滑油管路排油口与油箱的进油口6连通,压缩机机封的润滑油管路注油口与油泵组件1的出油口连通,所述油泵组件1的进油口通过排油管路7与油箱2的排油口连通,由所述油箱的进油口6进入油箱2的润滑油依次经相邻隔流板4之间流入油箱2;最下方的管罩5上设置有冷却水进
口8,最上方的管罩5上设置有冷却水出口9。
19.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便于润滑油依次经相邻隔流板4之间流入油箱2,所述隔流板4的一侧与油箱2箱壁之间具有导流口10,相邻所述隔流板4的导流口10分别位于隔流板4的两侧。
20.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油箱的进油口6设置在油箱2的顶部,所述油箱2的排油口设置在油箱2的底部;为了便于排空油箱2,以及便于向油箱2中注入新的润滑油,所述油箱2的顶部还设置有油箱的注入口11,所述油箱2的底部还设置有油箱的排污口12。
21.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便于实时监测油箱2内润滑油的液位变化,所述油箱2上还设置有液位计13,所述液位计13用于自动监测油箱2内润滑油的液位。
22.工作原理如下:
23.压缩机内对机封进行换热的润滑油直接依次通过压缩机的出油口和油箱的进油口6排入油箱2,在润滑油进入油箱2后,润滑油不是直接流入油箱2内的,而是通过层层隔流板4进行导流后,同时充分与换热管3中的污水进行换热,致使润滑油的热量充分利用,由冷却水进口8通入的污水依次经过各换热管3后,污水被充分加热,再由冷却水出口9排出,为污水的后续处理进行了预加热,在该润滑油冷却装置中用于冷凝的污水进行低进高出,便于其与润滑油进行强制逆流换热,提高换热效果,换热降温后的润滑油再由油泵组件1抽取至压缩机机封,完成润滑油的循环冷却。
24.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25.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26.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27.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
……
之上”、“在
……
上方”、“在
……
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它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它器
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它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它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它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
……
上方”可以包括“在
……
上方”和“在
……
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它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它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28.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29.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