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远程通信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239790发布日期:2022-08-23 23:48阅读:120来源:国知局
一种远程通信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远程通信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远程通信器。


背景技术:

2.通信设备,用于工控环境有线通讯设备和无线通讯设备。有线通讯设备主要介绍解决工业现场的串口通讯,专业总线型的通讯,工业以太网的通讯以及各种通讯协议之间的转换设备,主要包括路由器、交换机、modem等设备。无线通讯设备主要包括无线ap,无线网桥,无线网卡,无线避雷器,天线等设备。通讯也包括军事通讯和民事通讯。
3.现有的远程通信器在内部线路板和外部线路连接时,没有对连接线路进行保护固定,容易在发生意外时,使得两者连接破坏断开,并可能使线路板发生损坏,不易于装置长久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远程通信器,可以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6.一种远程通信器,包括外壳,所述外壳的侧面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安装座,所述安装座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弹性块,所述安装座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安装卡块,所述安装卡块的内壁设置有安装盖,所述安装盖的内顶壁固定连接有连接弹簧,所述连接弹簧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可变形压板。
7.为了达到固定安装座的效果,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远程通信器,所述外壳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卡接座,所述卡接座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复位弹簧。
8.为了达到安装线路板的效果,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远程通信器,所述外壳的内底壁固定连接有安装柱,所述安装柱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线路板。
9.为了达到固定线路板位置的效果,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远程通信器,所述外壳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顶盖,所述顶盖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固定柱。
10.为了达到通风散热的效果,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远程通信器,所述外壳的正面和背面开设有散热槽。
11.为了达到支撑装置的效果,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远程通信器,所述外壳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支撑柱,所述支撑柱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的外表面活动连接有支撑套筒,所述支撑套筒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支撑脚。
12.为了达到对装置进行缓冲减震保护的效果,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远程通信器,所述限位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支撑弹簧,所述限位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内弹簧,所述支撑套筒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外弹簧。
13.为了达到防止灰尘进入装置内部的效果,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远程通信器,所述散热槽的内壁固定连接有防尘网。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5.1.该远程通信器,通过安装座、弹性块、安装盖、连接弹簧、可变形压板和安装卡块的设置,安装座位于外壳内部的一部分上有卡孔,和外壳内壁上的卡接座进行配合,将安装座固定在外壳侧面内壁上,安装座伸出外壳的部分上表面固定弹性块,上表面边侧固定安装卡块,安装卡块将安装盖固定在安装座上,安装盖内顶壁固定连接弹簧,连接弹簧不与安装盖连接的一端和可变形压板上表面进行连接,在对连接线路进行固定时,先不固定安装盖,使线路通过安装座进入外壳内部,和线路板进行连接,线路连接好以后,线路一部分放置在弹性块上,这时将安装盖通过安装卡块固定在安装座上,使其内部的可变形压板和弹性块进行配合,将线路固定在两者之间,从而对连接线路进行保护,将其固定在装置外部,防止出现意外时连接线路直接断裂,从而利于装置长久使用。
16.2.该远程通信器,通过支撑柱、限位板、支撑套筒、支撑脚、支撑弹簧、内弹簧和外弹簧的设置,支撑柱顶端和外壳下表面连接,限位板安装在支撑柱底端,支撑柱和限位板外连接支撑套筒,限位板可以在支撑套筒内上下移动,支撑套筒底端固定支撑脚,支撑弹簧一端固定在套筒内底壁,另一端和限位板下表面连接,内弹簧一端和限位板上表面连接,另一端固定在支撑套筒内顶壁,外弹簧一端固定在支撑套筒上表面,另一端固定在外壳下表面,这样通过三个弹簧和限位板以及支撑套筒的配合,使得装置受力时,限位板在支撑套筒内压缩弹簧进行移动,将受到的冲击力缓冲掉,提高装置的抗震性能,对装置进行缓冲保护。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一种远程通信器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一种远程通信器正视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一种远程通信器中支撑套筒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一种远程通信器中去除顶盖的轴测结构示意图;
21.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一种远程通信器图4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22.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防尘网结构示意图。
23.图中:1、外壳;2、安装座;3、弹性块;4、安装盖;5、连接弹簧;6、可变形压板;7、安装卡块;8、卡接座;9、复位弹簧;10、支撑柱;11、限位板;12、支撑套筒;13、支撑脚;14、支撑弹簧;15、内弹簧;16、外弹簧;17、安装柱;18、线路板;19、顶盖;20、固定柱;21、散热槽;22、防尘网。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5.实施例1
26.如图1-5所示,一种远程通信器,包括外壳1,外壳1的侧面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安装座2,安装座2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弹性块3,安装座2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安装卡块7,安装卡块7的内壁设置有安装盖4,安装盖4的内顶壁固定连接有连接弹簧5,连接弹簧5的一端固
定连接有可变形压板6。
27.具体使用时,通过安装座2、弹性块3、安装盖4、连接弹簧5、可变形压板6和安装卡块7的设置,安装座2位于外壳1内部的一部分上有卡孔,和外壳1内壁上的卡接座8进行配合,将安装座2固定在外壳1侧面内壁上,安装座2伸出外壳1的部分上表面固定弹性块3,上表面边侧固定安装卡块7,安装卡块7将安装盖4固定在安装座2上,安装盖4内顶壁固定连接弹簧5,连接弹簧5不与安装盖4连接的一端和可变形压板6上表面进行连接,在对连接线路进行固定时,先不固定安装盖4,使线路通过安装座2进入外壳1内部,和线路板18进行连接,线路连接好以后,线路一部分放置在弹性块3上,这时将安装盖4通过安装卡块7固定在安装座2上,使其内部的可变形压板6和弹性块3进行配合,将线路固定在两者之间,从而对连接线路进行保护,将其固定在装置外部,防止出现意外时连接线路直接断裂,从而利于装置长久使用。
28.在本实施例中,外壳1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卡接座8,卡接座8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复位弹簧9。
29.具体使用时,通过卡接座8的设置,能够方便固定安装座2。
30.在本实施例中,外壳1的内底壁固定连接有安装柱17,安装柱17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线路板18。
31.具体使用时,通过安装柱17的设置,能够安装放置线路板18。
32.在本实施例中,外壳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顶盖19,顶盖19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固定柱20。
33.具体使用时,通过固定柱20的设置,能够将线路板18固定在安装柱17上。
34.在本实施例中,外壳1的正面和背面开设有散热槽21。
35.具体使用时,通过散热槽21的设置,能够使装置进行通风散热。
36.在本实施例中,外壳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支撑柱10,支撑柱10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限位板11,限位板11的外表面活动连接有支撑套筒12,支撑套筒12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支撑脚13。
37.具体使用时,通过支撑柱10、支撑套筒12和支撑脚13的设置,可以对装置进行支撑。
38.在本实施例中,限位板1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支撑弹簧14,限位板1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内弹簧15,支撑套筒12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外弹簧16。
39.具体使用时,通过支撑弹簧14、内弹簧15和外弹簧16的设置,能够对装置进行缓冲减震保护。
40.工作原理:安装座2位于外壳1内部的一部分上有卡孔,和外壳1内壁上的卡接座8进行配合,将安装座2固定在外壳1侧面内壁上,安装座2伸出外壳1的部分上表面固定弹性块3,上表面边侧固定安装卡块7,安装卡块7将安装盖4固定在安装座2上,安装盖4内顶壁固定连接弹簧5,连接弹簧5不与安装盖4连接的一端和可变形压板6上表面进行连接,在对连接线路进行固定时,先不固定安装盖4,使线路通过安装座2进入外壳1内部,和线路板18进行连接,线路连接好以后,线路一部分放置在弹性块3上,这时将安装盖4通过安装卡块7固定在安装座2上,使其内部的可变形压板6和弹性块3进行配合,将线路固定在两者之间,从而对连接线路进行保护,将其固定在装置外部,防止出现意外时连接线路直接断裂,从而利
于装置长久使用;支撑柱10顶端和外壳1下表面连接,限位板11安装在支撑柱10底端,支撑柱10和限位板11外连接支撑套筒12,限位板11可以在支撑套筒12内上下移动,支撑套筒12底端固定支撑脚13,支撑弹簧14一端固定在支撑套筒12内底壁,另一端和限位板11下表面连接,内弹簧15一端和限位板11上表面连接,另一端固定在支撑套筒12内顶壁上,外弹簧16一端固定在支撑套筒12上表面,另一端固定在外壳1下表面,这样通过三个弹簧和限位板11以及支撑套筒12的配合,使得装置受力时,限位板11在支撑套筒12内压缩弹簧进行移动,将受到的冲击力缓冲掉,提高装置的抗震性能,对装置进行缓冲保护。
41.实施例2
42.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区别实施例1的区别特征是:散热槽21的内壁固定连接有防尘网22。
43.具体使用时,通过防尘网22的设置,能够防止灰尘进入装置内部。
44.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