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动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212949发布日期:2023-02-10 21:55阅读:42来源:国知局
致动器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对驱动对象物进行驱动的致动器。


背景技术:

2.以往,在搭载于数码相机等摄像装置的自动对焦机构中,采用驱动聚焦透镜来调整焦距的小型的致动器。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用于这样的焦距的调整的致动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致动器具有蜗轮和使该蜗轮旋转的马达,蜗轮使扇形齿轮以固定轴为中心进行摆动。然后,随着扇形齿轮的摆动运动,聚焦透镜沿着引导轴移动,由此调整焦距。
3.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003253号公报
4.然而,随着数码相机等摄像装置的小型化的发展,在致动器中也要求进一步的小型化。在该情况下,如上述那样致动器采用齿轮驱动,因此在蜗轮、扇形齿轮中也需要进一步的小型化。即使假设能够实现致动器的小型化,在驱动对象物为数码相机等摄像装置的情况下,例如若使该摄像装置落下等而对摄像装置施加比较大的冲击,则会产生小型化的齿轮的齿部容易折损(损伤)这样的问题。因此,需要从根本上重新考虑致动器的构造。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实现小型化且能够提高耐冲击性的致动器。
6.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是对驱动对象物进行驱动的致动器,其特征在于,该致动器具有:电动马达,其具有旋转轴;线圈弹簧,其通过所述旋转轴的旋转而旋转;以及输出部件,其具有从所述线圈弹簧的径向外侧进入所述线圈弹簧的线材之间的齿部,该输出部件向所述驱动对象物传递所述线圈弹簧的旋转力。
7.根据本发明,由于具有:线圈弹簧,其通过旋转轴的旋转而旋转;以及输出部件,其具有从线圈弹簧的径向外侧进入该线圈弹簧的线材之间的齿部,该输出部件向驱动对象物传递线圈弹簧的旋转力,因此,即使在施加了使输出部件强行旋转的冲击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线圈弹簧伸缩来吸收该冲击。因此,能够抑制输出部件的齿部的缺齿等损伤,进而能够提高搭载有该致动器的产品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8.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致动器的俯视图。
9.图2是图1的致动器的分解立体图。
10.图3是示出图2的外壳的立体图。
11.图4是图2的行星齿轮机构的分解立体图。
12.图5是示出图2的丝杠机构的立体图。
13.图6a是对输出齿轮沿实线箭头r1方向施加负载时的动作说明图。
14.图6b是对输出齿轮沿实线箭头r2方向施加负载时的动作说明图。
15.图7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致动器的俯视图。
16.图8是示出实施方式3的致动器的俯视图。
17.图9是示出实施方式4的致动器的俯视图。
18.图10是示出图9的滑动机构的立体图。
19.标号说明
20.10:致动器;20:齿轮部;21:输出轴;22:输出齿轮(输出部件);22a:平齿(齿部);30:驱动部;31:外壳;32:马达固定部;32a:开口部;33:减速机构收纳部;33a:底壁部;33b:贯穿插入孔;33c:固定部;33d:螺纹孔;34:线圈弹簧收纳部;34a:第1侧壁部;34b:第2侧壁部;34c:轴承安装部;34d:球轴承;34e:轴承罩;34f:防尘罩;34g:第1安装凹部;34h:第2安装凹部;34k:线圈弹簧露出部;40:行星齿轮机构(减速机构);41:第1减速机构;41a:第1太阳齿轮;41b:输入部;41c:第1行星齿轮;41d:第1轮架;41e:第1支承轴;42:第2减速机构;42a:第2太阳齿轮;42b:第2行星齿轮;42c:第2轮架;42d:第2支承轴;42e:输出部;50:马达单元(电动马达);51:马达壳体;52:旋转轴;53:连接端子;54:柔性基板;60:丝杠机构;61:第1弹簧承接部件;61a:第1大径支承部;61b:第1旋转轴;61c:第1小径支承部;62:第2弹簧承接部件;62a:第2大径支承部;62b:第2旋转轴;62c:第2小径支承部;63:线圈弹簧;70:致动器;71:线圈弹簧;80:致动器;81:线圈弹簧收纳部;82:输出齿轮;90:致动器;91:滑动机构;92:滑块(驱动部件);92a:滑动主体;92b:螺母保持部;92c:轴承部件;92d:螺母(输出部件);92e:内螺纹部;92f:螺纹牙;93:引导轴;94:透镜驱动部(驱动部件);94a:基端部;94b:操作部;95a:第1支承突起;95b:第2支承突起;m1:第1步进马达;m2:第2步进马达;s:线材间(线材之间)。
具体实施方式
21.以下,使用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进行详细地说明。
22.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致动器的俯视图,图2是图1的致动器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示出图2的外壳的立体图,图4是图2的行星齿轮机构的分解立体图,图5是示出图2的丝杠机构的立体图,图6a是对输出齿轮沿实线箭头r1方向施加负载时的动作说明图,图6b是对输出齿轮沿实线箭头r2方向施加负载时的动作说明图。
23.图1所示的致动器10例如收纳在数码相机(未图示)的壳体内,并且在驱动形成该数码相机的聚焦透镜(驱动对象物)的驱动源中使用。具体而言,致动器10具有齿轮部20和驱动部30。而且,齿轮部20具有使输出轴21旋转的输出齿轮22,随着该输出齿轮22的旋转,以能够传递动力的方式与输出轴21连结的可动部(未图示)被驱动,进而使聚焦透镜移动而调整焦距。
24.图1和图2所示的致动器10搭载于数码相机的壳体内的规定的部位,具体而言,搭载于聚焦透镜的附近。齿轮部20具有由圆钢棒构成的输出轴21和在旋转中心固定有该输出轴21的输出齿轮22。这里,输出齿轮22相当于本发明中的输出部件,由塑料等树脂材料形成为大致圆板状,在该输出齿轮22的外周,以在其周向上等间隔的方式一体地设置有多个平齿(齿部)22a。这样,输出齿轮22成为具有多个平齿22a的平齿轮。
25.这里,输出齿轮22的平齿22a与形成丝杠机构60(参照图5)的线圈弹簧63以从该线圈弹簧63的径向外侧进入线圈弹簧63的线材间(线材之间)s的方式啮合。由此,输出齿轮22随着线圈弹簧63的旋转而旋转,将线圈弹簧63的旋转力经由输出轴21传递至聚焦透镜。另
外,输出齿轮22和线圈弹簧63形成所谓的“蜗杆减速机构”。因此,输出齿轮22以比线圈弹簧63低的速度且高的扭矩旋转。
26.驱动部30具有由塑料等树脂材料形成为细长的大致方棒形状的外壳31。如图3所示,外壳31呈大致长方体形状,具有马达固定部32、减速机构收纳部33以及线圈弹簧收纳部34。这些马达固定部32、减速机构收纳部33以及线圈弹簧收纳部34分别在外壳31的长度方向上排列配置。具体而言,在外壳31的长度方向的大致中央部配置有减速机构收纳部33,在外壳31的长度方向一侧(图3的右侧)配置有马达固定部32,在外壳31的长度方向另一侧(图3的左侧)配置有线圈弹簧收纳部34。
27.在马达固定部32设置有朝向外壳31的长度方向一侧开口的开口部32a。而且,在组装驱动部30时,经由马达固定部32的开口部32a在减速机构收纳部33的内部收纳行星齿轮机构40(参照图2和图4)。另外,马达单元50(参照图2)从开口部32a组装于马达固定部32。这里,如图2所示,行星齿轮机构40和马达单元50相对于外壳31的组装方向为沿着外壳31的轴线c1的方向。即,行星齿轮机构40和马达单元50以沿着轴线c1的方式分别组装于外壳31。
28.减速机构收纳部33形成为大致箱形状,在其内部旋转自如地收纳有行星齿轮机构(减速机构)40。而且,在减速机构收纳部33的内壁(未图示)形成有与形成行星齿轮机构40的多个第1行星齿轮41c和第2行星齿轮42b(参照图4)啮合的内齿轮(未图示)。另外,在减速机构收纳部33的线圈弹簧收纳部34侧设置有底壁部33a,在该底壁部33a形成有将减速机构收纳部33的内外连通的贯穿插入孔33b。在贯穿插入孔33b中旋转自如地贯穿插入有形成丝杠机构60的第1弹簧承接部件61的第1旋转轴61b(参照图2和图5)。另外,第1旋转轴61b在减速机构收纳部33的内部以能够传递动力的方式与形成行星齿轮机构40的第2轮架42c的输出部42e(参照图4)连结。
29.另外,在配置于外壳31的长度方向中央部的减速机构收纳部33的外部一体地设置有一对固定部33c。这些固定部33c在与外壳31的长度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上相互对置地配置,并且分别朝向减速机构收纳部33的外侧突出。而且,在一对固定部33c分别形成有螺纹孔33d,在这些螺纹孔33d中贯穿插入有用于将驱动部30固定于数码相机的壳体内的规定的部位的固定螺钉(未图示)。这样,由于外壳31的长度方向中央部固定于数码相机的壳体内的规定的部位,因此在驱动部30的驱动时,能够有效地抑制形成为细长的大致方棒形状的外壳31发生挠曲。
30.线圈弹簧收纳部34具有沿外壳31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第1侧壁部34a和第2侧壁部34b。这些第1、第2侧壁部34a、34b的长度方向一侧一体地固定于减速机构收纳部33的底壁部33a。与此相对,在第1、第2侧壁部34a、34b的长度方向另一侧一体地设置有形成为大致长方体形状的轴承安装部34c。这里,如图2所示,在轴承安装部34c上安装有:球轴承34d,其将形成丝杠机构60的第2弹簧承接部件62的第2旋转轴62b支承为旋转自如;轴承罩34e,其覆盖该球轴承34d的轴向端部;以及防尘罩34f,其同样地覆盖球轴承34d的轴向端部。由此,抑制了球轴承34d因尘埃等的附着而不能工作,从而第2旋转轴62b能够长期顺畅地旋转。
31.具体而言,球轴承34d和防尘罩34f以沿着轴线c1的方式安装于轴承安装部34c的第1安装凹部34g,轴承罩34e以沿着与轴线c1垂直的轴线c2的方式安装于轴承安装部34c的第2安装凹部34h。
32.另外,如图3所示,在外壳31的与长度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上,线圈弹簧收纳部34
的侧方较大地开口,该较大地开口的部分成为线圈弹簧露出部34k。即,该线圈弹簧露出部34k设置于没有第1、第2侧壁部34a、34b的部分(图3的近前侧)。而且,从线圈弹簧露出部34k向外部露出旋转自如地收纳在线圈弹簧收纳部34的内部的丝杠机构60的线圈弹簧63。具体而言,线圈弹簧63的长度方向上的整个区域从线圈弹簧露出部34k向外部露出。由此,如图1所示,输出齿轮22的平齿22a能够与线圈弹簧63啮合。
33.如图1和图2所示,马达单元50为将第1步进马达m1和第2步进马达m2沿外壳31的长度方向排列而成的双层构造的步进马达。马达单元50相当于本发明中的电动马达,具有形成为大致筒状的马达壳体51。而且,在马达壳体51的内部旋转自如地收纳有1根旋转轴52,在该旋转轴52的轴向前端部(图1的上部),以能够传递动力的方式连结有形成行星齿轮机构40的第1太阳齿轮41a的输入部41b(参照图4)。由此,行星齿轮机构40随着旋转轴52的旋转而旋转。这样,通过将第1、第2步进马达m1、m2沿外壳31的长度方向排列而形成为双层构造,能够在使马达单元50小径化的同时得到足够的输出扭矩。
34.这里,在马达壳体51的侧方一体地设置有多个连接端子53。这些连接端子53对第1、第2步进马达m1、m2分别提供驱动电流,在各个连接端子53上,通过焊接等连接手段而电连接有柔性基板(fpc)54的长度方向一侧(图1的右侧)。与此相对,柔性基板54的长度方向另一侧同样地通过焊接等连接手段与向收纳在数码相机的壳体内的模块基板等提供驱动电流的供给源(未图示)电连接。
35.如图1、图2以及图4所示,行星齿轮机构40配置在马达单元50的旋转轴52与丝杠机构60的线圈弹簧63之间,具有第1减速机构41和第2减速机构42。这些第1、第2减速机构41、42分别沿外壳31的长度方向(轴线c1的延伸方向)排列。即,在行星齿轮机构40中,也与马达单元50同样地形成为双层构造。由此,能够在实现行星齿轮机构40的小径化的同时得到较大的减速比(减速效率的提高)。
36.第1减速机构41配置于马达单元50侧(输入侧),第2减速机构42配置于丝杠机构60侧(输出侧)。即,行星齿轮机构40以能够传递动力的方式设置在形成马达单元50的旋转轴52(参照图1)与形成丝杠机构60的第1弹簧承接部件61的第1旋转轴61b之间。这样,行星齿轮机构40将旋转轴52的转速减速至规定的转速,将被减速而高扭矩化的旋转力传递至线圈弹簧63。
37.第1减速机构41具有固定于旋转轴52的轴向前端部的第1太阳齿轮41a。具体而言,在第1太阳齿轮41a一体地设置有形成为大致筒状的输入部41b,该输入部41b以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固定于旋转轴52的轴向前端部。因此,第1太阳齿轮41a以与旋转轴52相同的转速旋转。另外,在将行星齿轮机构40组装于减速机构收纳部33的状态下,在第1太阳齿轮41a与减速机构收纳部33的内齿轮(未图示)之间设置有总共3个第1行星齿轮41c。这些第1行星齿轮41c分别与第1太阳齿轮41a和内齿轮双方啮合。这些第1行星齿轮41c在第1太阳齿轮41a的周围以等间隔(120度间隔)配置,随着第1太阳齿轮41a的旋转,在第1太阳齿轮41a的周围滚动。
38.并且,在第1行星齿轮41c的与第1太阳齿轮41a侧相反的一侧旋转自如地设置有形成为大致圆板状的第1轮架41d。在第1轮架41d固定有总共3个第1支承轴41e的长度方向基端部。这些第1支承轴41e由圆钢棒构成,其长度方向前端侧插入于第1行星齿轮41c的旋转中心。各个第1支承轴41e在第1轮架41d的周向上以等间隔(120度间隔)配置,将第1行星齿
轮41c支承为旋转自如。由此,随着各个第1行星齿轮41c的滚动,第1轮架41d以比第1太阳齿轮41a低的转速旋转。
39.第2减速机构42具有固定于第1轮架41d的轴心的第2太阳齿轮42a。即,第2太阳齿轮42a以与第1轮架41d相同的转速旋转。另外,在将行星齿轮机构40组装于减速机构收纳部33的状态下,在第2太阳齿轮42a与减速机构收纳部33的内齿轮之间设置有总共3个第2行星齿轮42b。这些第2行星齿轮42b分别与第2太阳齿轮42a和内齿轮双方啮合。这些第2行星齿轮42b在第2太阳齿轮42a的周围以等间隔(120度间隔)配置,随着第2太阳齿轮42a的旋转,在第2太阳齿轮42a的周围滚动。
40.并且,在第2行星齿轮42b的与第2太阳齿轮42a侧相反的一侧旋转自如地设置有形成为大致圆板状的第2轮架42c。在第2轮架42c上固定有总共3个第2支承轴42d的长度方向基端部。这些第2支承轴42d由圆钢棒构成,其长度方向前端侧插入于第2行星齿轮42b的旋转中心。各个第2支承轴42d在第2轮架42c的周向上以等间隔(120度间隔)配置,将第2行星齿轮42b支承为旋转自如。由此,随着各个第2行星齿轮42b的滚动,第2轮架42c以比第2太阳齿轮42a低的转速旋转。
41.另外,在第2轮架42c的与第2支承轴42d侧相反的一侧一体地设置有形成为大致筒状的输出部42e。该输出部42e将形成丝杠机构60的第1弹簧承接部件61的第1旋转轴61b固定为不能相对旋转。因此,第1旋转轴61b以与第2轮架42c相同的转速旋转。具体而言,第1旋转轴61b(丝杠机构60)以相对于旋转轴52(马达单元50)的旋转经由第1、第2减速机构41、42被二级减速后的状态旋转驱动。
42.如图2和图5所示,丝杠机构60具有作为蜗轮的功能,使形成齿轮部20的输出齿轮22(参照图1)旋转。丝杠机构60具有第1弹簧承接部件61、第2弹簧承接部件62、以及配置在这些第1、第2弹簧承接部件61、62之间的线圈弹簧63。即,形成丝杠机构60的线圈弹簧63通过旋转轴52的旋转而以轴线c1(参照图2)为中心进行旋转。
43.第1弹簧承接部件61配置在外壳31的长度方向一侧(减速机构收纳部33侧),具有形成为大致圆板状的第1大径支承部61a。第1大径支承部61a从轴线c1的延伸方向支承线圈弹簧63的长度方向一端部(减速机构收纳部33侧)。另外,在第1大径支承部61a的轴向一侧(减速机构收纳部33侧)一体地设置有第1旋转轴61b,该第1旋转轴61b被形成于减速机构收纳部33的底壁部33a的贯穿插入孔33b支承为旋转自如。
44.并且,在第1大径支承部61a的轴向另一侧(线圈弹簧63侧)一体地设置有将线圈弹簧63的长度方向一端部以该线圈弹簧63的轴心与第1弹簧承接部件61的轴心相互不偏移的方式保持的第1小径支承部61c。具体而言,在组装了丝杠机构60的状态(图5的状态)下,第1小径支承部61c嵌合于线圈弹簧63的长度方向一端部的径向内侧。而且,线圈弹簧63的长度方向一端部被由树脂材料等构成的粘接剂(未图示)牢固地(不能相对旋转地)固定于第1弹簧承接部件61。
45.第2弹簧承接部件62配置在外壳31的长度方向另一侧(轴承安装部34c侧),具有形成为大致圆板状的第2大径支承部62a。第2大径支承部62a从轴线c1的延伸方向支承线圈弹簧63的长度方向另一端部(轴承安装部34c侧)。另外,在第2大径支承部62a的轴向另一侧(轴承安装部34c侧)一体地设置有第2旋转轴62b,该第2旋转轴62b被安装于轴承安装部34c的球轴承34d支承为旋转自如。
46.并且,在第2大径支承部62a的轴向一侧(线圈弹簧63侧)一体地设置有将线圈弹簧63的长度方向另一端部以该线圈弹簧63的轴心与第2弹簧承接部件62的轴心相互不偏移的方式保持的第2小径支承部62c。具体而言,在组装了丝杠机构60的状态(图5的状态)下,第2小径支承部62c嵌合于线圈弹簧63的长度方向另一端部的径向内侧。而且,线圈弹簧63的长度方向另一端部被由树脂材料等构成的粘接剂(未图示)牢固地(不能相对旋转地)固定于第2弹簧承接部件62。
47.如图1的虚线圆(放大部分)所示那样,保持在第1、第2弹簧承接部件61、62之间的线圈弹簧63的线材的截面形状为圆形。而且,线圈弹簧63在被压缩了一定程度的状态(被施加了初始载荷的状态)下收纳于线圈弹簧收纳部34。由此,能够防止线圈弹簧63在线圈弹簧收纳部34的内部乱动,且能够将线圈弹簧63的旋转力高效地传递至输出齿轮22(参照图1)。这里,施加于线圈弹簧63的初始载荷被设定为输出齿轮22的平齿22a(参照图1)能够充分进入线材间s的程度(能够啮合的程度)。由此,线圈弹簧63和输出齿轮22以能够相互无晃动且顺畅地传递动力的方式啮合。
48.接着,使用图6a和图6b对以上那样形成的致动器10的动作进行详细地说明。
49.【驱动致动器10时】
50.例如,当为了使数码相机的聚焦透镜移动而驱动致动器10时,马达单元50被向“正方向”或“反方向”旋转驱动。由此,旋转轴52以规定的转速进行旋转,进而被行星齿轮机构40减速。由此,丝杠机构60在高扭矩化的状态下向“正方向”或“反方向”旋转,随着形成丝杠机构60的线圈弹簧63的旋转,输出齿轮22和输出轴21以进一步减速后的状态旋转。因此,聚焦透镜移动而调整焦距。
51.【向输出齿轮22施加外力时(1)】
52.如图6a所示,当通过使数码相机落下等而对致动器10施加冲击时,例如,输出齿轮22向实线箭头r1方向强制地旋转。于是,在该状态下,马达单元50处于停止状态,因此线圈弹簧63不旋转。特别是,输出齿轮22和线圈弹簧63形成蜗杆减速机构,因此,相对于来自输出齿轮22侧的输入(外力的附加),线圈弹簧63(相当于蜗轮)不容易旋转。
53.因此,线圈弹簧63的轴向上的轴承安装部34c侧(图中上侧)的一半随着输出齿轮22向实线箭头r1方向的旋转而朝向轴承安装部34c被压缩(参照图中虚线箭头“收缩”)。由此,能够抑制对输出齿轮22的平齿22a施加较大的负载,有效地防止平齿22a缺损等。因此,致动器10的耐冲击性提高。另外,线圈弹簧63的轴向上的减速机构收纳部33侧(图中下侧)的一半随着输出齿轮22向实线箭头r1方向的旋转而成为伸长的状态(参照图中虚线箭头“伸长”)。
54.【向输出齿轮22施加外力时(2)】
55.如图6b所示,当同样地使数码相机落下等而对致动器10施加冲击时,则与上述相反,有时输出齿轮22向实线箭头r2方向强制地旋转。于是,这次线圈弹簧63的轴向上的减速机构收纳部33侧(图中下侧)的一半朝向减速机构收纳部33被压缩(参照图中虚线箭头“收缩”)。由此,能够抑制对输出齿轮22的平齿22a施加较大的负载,有效地防止平齿22a缺损等。因此,在该情况下,致动器10的耐冲击性也提高。另外,线圈弹簧63的轴向上的轴承安装部34c侧(图中上侧)的一半随着输出齿轮22向实线箭头r2方向的旋转而成为伸长的状态(参照图中虚线箭头“伸长”)。
56.如以上所详细说明的那样,根据实施方式1,由于具有:线圈弹簧63,其通过旋转轴52的旋转而旋转;以及输出齿轮22,其具有从线圈弹簧63的径向外侧进入该线圈弹簧63的线材间s的平齿22a,该输出齿轮22向聚焦透镜传递线圈弹簧63的旋转力,因此,即使在施加了使输出齿轮22强行旋转的冲击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线圈弹簧63伸缩来吸收该冲击。因此,能够抑制输出齿轮22的平齿22a的缺齿等损伤,进而能够提高搭载有该致动器10的产品(数码相机等)的可靠性。
57.另外,根据实施方式1,由于在致动器10的动力传递路径上设置有具有柔软性的线圈弹簧63,因此,例如无需那么高精度地管理线圈弹簧63的轴线c1的位置和作为输出齿轮22的旋转中心的输出轴21的位置即可。具体而言,即使线圈弹簧63的轴线c1的位置与作为输出齿轮22的旋转中心的输出轴21的位置的间隔距离稍微变窄,线圈弹簧63也能够弯曲来吸收该误差。此时,充分确保输出齿轮22相对于线圈弹簧63的啮合强度。
58.并且,根据实施方式1,在旋转轴52与线圈弹簧63之间设置有行星齿轮机构40,该行星齿轮机构40将使旋转轴52的旋转减速而高扭矩化的旋转力传递至线圈弹簧63,因此能够实现作为驱动源的马达单元50的进一步小型化。
59.另外,根据实施方式1,由于线圈弹簧63的线材的截面形状为圆形,因此能够由通用的线圈弹簧形成作为形成丝杠机构60的主要部件的线圈弹簧63。因此,能够降低致动器10的制造成本,进而能够容易地应用于各种数码相机(智能手机等)。
60.接着,使用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进行详细地说明。另外,对具有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相同的功能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61.图7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致动器的俯视图。
62.如图7所示,在实施方式2的致动器70中,相对于实施方式1的致动器10(参照图1),仅线圈弹簧71的形状不同。具体而言,如图7的虚线圆(放大部分)所示那样,实施方式2的线圈弹簧71的线材的截面形状为矩形。其他线圈弹簧71的线材间s的尺寸等与实施方式1的线圈弹簧63(参照图1)相同。
63.在如以上那样形成的实施方式2的致动器70中,也能够起到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相同的作用效果。除此之外,在实施方式2中,由于使线圈弹簧71的线材的截面形状为矩形,因此,相对于要使线圈弹簧71弯曲的外力,能够使线材的截面形状比圆形的线圈弹簧63(参照图1)不易压曲。
64.因此,在线圈弹簧71旋转时等,能够抑制线圈弹簧71变形,进而能够可靠地抑制线圈弹簧71与线圈弹簧收纳部34的第1、第2侧壁部34a、34b接触等。因此,能够实现致动器70的工作声音的静音性的提高。
65.接着,使用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进行详细地说明。另外,对具有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相同的功能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66.图8是示出实施方式3的致动器的俯视图。
67.如图8所示,在实施方式3的致动器80中,相对于实施方式1的致动器10(参照图1),外壳31的线圈弹簧收纳部81的形状不同。另外,在实施方式3的致动器80中,采用直径比实施方式1的输出齿轮22(参照图1)大的输出齿轮82。
68.具体而言,线圈弹簧收纳部81以中心ct为中心以规定的曲率弯曲。更具体而言,线圈弹簧收纳部81以使该线圈弹簧收纳部81的长度方向上的轴承安装部34c侧向与柔性基板
54侧相反的一侧倾倒的方式弯曲。由此,线圈弹簧收纳部81的线圈弹簧露出部34k相对于实施方式1的线圈弹簧露出部34k较大地开口。
69.而且,在旋转自如地收纳于线圈弹簧收纳部81的线圈弹簧63中,也成为仿照线圈弹簧收纳部81的弯曲形状而弯曲的状态。这里,线圈弹簧63的线材的截面形状为圆形(参照图1),因此能够容易地弯曲,并且在弯曲状态下能够以轴线c1为中心顺畅地旋转。但是,在使用线材间s比较大的线圈弹簧的情况下,也能够使用线材的截面形状为矩形的线圈弹簧(参照图7)。
70.这样,在实施方式3的致动器80中,使线圈弹簧露出部34k较大地开口,与此相伴采用大径的输出齿轮82。具体而言,输出齿轮82的平齿22a以中心ct为中心进入处于弯曲状态的线圈弹簧63的径向外侧,即,如图8所示那样,从线圈弹簧63的柔性基板54侧(图中左侧)进入线圈弹簧63的线材间s而啮合。
71.在如以上那样形成的实施方式3的致动器80中,也能够起到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相同的作用效果。除此之外,在实施方式3中,将线圈弹簧63以弯曲的状态旋转自如地收纳于弯曲的线圈弹簧收纳部81,因此能够使线圈弹簧露出部34k较大地开口。由此,在有限的省空间中,能够采用大径的输出齿轮82,能够得到较大的减速比。因此,能够驱动需要更大的驱动扭矩的驱动对象物。另外,这里所说的“减速比”是由输出齿轮82和线圈弹簧63构成的蜗杆减速机构的“减速比”。
72.接着,使用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进行详细地说明。另外,对具有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相同的功能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73.图9是示出实施方式4的致动器的俯视图,图10是示出图9的滑动机构的立体图。
74.如图9和图10所示,在实施方式4的致动器90中,相对于实施方式1的致动器10(参照图1),代替齿轮部20而设置滑动机构91这一点不同。具体而言,滑动机构91具有:滑块92,其在致动器90的轴向上往复移动;引导轴93,其引导滑块92的移动;以及透镜驱动部94,其驱动数码相机的聚焦透镜。这里,滑块92和透镜驱动部94相当于本发明中的驱动部件。
75.滑块92具有:滑动主体92a,其滑动自如地安装于引导轴93;以及螺母保持部92b,其从该滑动主体92a向与引导轴93的轴向交叉的方向突出。在滑动主体92a的长度方向两侧分别固定有由塑料等树脂材料构成的轴承部件92c。这些轴承部件92c以能够相对于引导轴93顺畅地移动的方式安装。由此,滑块92相对于引导轴93不振动而笔直且顺畅地移动自如。
76.与滑动主体92a一体设置的螺母保持部92b保持螺母92d。具体而言,螺母92d以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固定于螺母保持部92b的内侧。这里,如图10所示,在螺母92d的径向内侧形成有内螺纹部92e,该内螺纹部92e的螺纹牙92f进入形成丝杠机构60的线圈弹簧63的线材间s并啮合。即,螺母92d与线圈弹簧63螺纹结合。
77.另外,螺母92d相当于本发明中的输出部件,螺纹牙92f相当于本发明中的齿部。而且,螺母92d随着线圈弹簧63的旋转而在该线圈弹簧63的轴线方向上移动自如。
78.透镜驱动部94配置在滑动主体92a的长度方向上的靠近螺母保持部92b的位置,沿与引导轴93的轴向交叉的方向延伸。而且,透镜驱动部94的基端部94a固定于滑动主体92a。另外,在透镜驱动部94的前端侧设置有操作聚焦透镜的操作部94b。
79.这里,引导轴93的轴向一侧(图9的下侧)固定于与马达固定部32一体地设置的第1支承突起95a,引导轴93的轴向另一侧(图9的上侧)固定于与轴承安装部34c一体地设置的
第2支承突起95b。由此,引导轴93以与线圈弹簧63平行的方式配置。
80.另外,在实施方式4的致动器90中,在轴承安装部34c和第2支承突起95b的部分追加设置有固定部33c和螺纹孔33d。由此,使致动器90为三点支承构造,能够更不晃动地固定在数码相机的壳体内。
81.而且,在实施方式4的致动器90中,当透镜驱动部94向箭头m1、m2的方向强制地移动时,线圈弹簧63伸缩来吸收该冲击。因此,能够抑制对螺母92d的螺纹牙92f施加较大的负载,有效地防止螺纹牙92f缺损等。因此,致动器90的耐冲击性提高。
82.在如以上那样形成的实施方式4的致动器90中,也能够起到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相同的作用效果。除此之外,在实施方式4中,能够将丝杠机构60的旋转运动转换为滑动机构91(输出侧)的直线运动,因此无需另外设置特别的机构就能够驱动往复移动的驱动对象物。
83.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各实施方式,当然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例如,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致动器10、70、80、90的驱动对象是数码相机的聚焦透镜的情况,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也能够应用于对其他照相机(例如,搭载于智能手机、平板终端等的照相机)的聚焦透镜进行驱动的情况。
84.另外,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致动器10、70、80、90的驱动对象是数码相机的聚焦透镜的情况,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能够应用于驱动对搭载于作为电子设备的笔记本电脑的web照相机进行开闭的快门机构(隐私快门)的致动器。
85.此外,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的各构成要素的材质、形状、尺寸、数量、设置部位等只要能够实现本发明即可,是任意的,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各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