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风调节阀、快堆堆顶固定屏蔽及其安装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2340434发布日期:2022-11-26 09:34阅读:63来源:国知局
通风调节阀、快堆堆顶固定屏蔽及其安装方法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快堆堆顶固定屏蔽,特别涉及一种通风调节阀、快堆堆顶固定屏蔽及其安装方法。


背景技术:

2.快堆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热量,部分热量会传递至堆顶固定屏蔽中。为了对堆顶固定屏蔽进行冷却,在堆顶固定屏蔽内部设置通风流道。为了保证堆顶固定屏蔽整体冷却均匀,需对通风流道的送进风量的大小进行调节或控制。


技术实现要素:

3.通常,利用测风仪采集的风量大小调节通风调节阀的开度。在相关技术中,测风仪设置在通风调节阀下方的通风流道内,测风仪的线缆布置在堆顶固定屏蔽内的管路中,在通风调节阀的下方伸入风流道内。由于测风仪的安装位置较低,测风仪线缆的穿设以及测风仪的安装均不方便。
4.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风调节阀,以便于测风仪线缆的穿设。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具有该通风调节阀的快堆堆顶固定屏蔽及其安装方法。
5.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快堆堆顶固定屏蔽通风调节阀,包括:
6.阀盖;
7.阀体,与所述阀盖相接,以与所述阀盖共同形成阀腔,所述阀体的周壁上沿周向设有与所述阀腔连通的多个进风口;
8.阀瓣,设置于所述阀腔内,所述阀瓣能够相对于所述阀体沿竖向上下移动,从而改变所述进风口的开度以调节进风量;以及
9.测量管道,所述测量管道在所述阀瓣的下方安装于所述阀体的径向内侧,用于安装测风仪。
10.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快堆堆顶固定屏蔽,包括:
11.汇流罩;
12.屏蔽箱体,所述屏蔽箱体内形成有水平风道;
13.多个竖直通道,用于将所述汇流罩与所述水平风道连通,以使进入所述汇流罩内的冷却空气经由所述多个竖直通道流入所述水平风道内;
14.多个本技术第一方面所述的通风调节阀,每个所述通风调节阀安装于一个所述竖直通道内,用于调节从所述汇流罩进入所述竖直通道内的冷却空气的流量;以及
15.多个测风仪,每个所述测风仪安装于一个所述通风调节阀的测量管道。
16.第三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快堆堆顶固定屏蔽的安装方法,所述快堆堆顶固定屏蔽为本技术第二方面所述的快堆堆顶固定屏蔽,所述安装方法包括:
17.将测风仪安装于所述通风调节阀的测量管道;
18.将所述通风调节阀安装于所述竖直通道;
19.根据所述测风仪采集的风量移动所述通风调节阀的阀瓣,以调节所述进风口的开度;
20.当所述进风口的开度满足预设要求时,将所述通风调节阀的测量杆拆下,并将所述通风调节阀的第四开孔密封。
21.本技术实施例由于将安装测风仪的测量管道安装于通风调节阀的阀腔内,从而可在将通风调节阀安装于竖直通道之前,先将测风仪安装于通风调节阀的测量管道内。由于测风仪的安装操作均在竖直通道之外操作,因此,无论是测风仪线缆的穿设还是测风仪的安装,操作起来均十分便捷。进一步地,本技术实施例通过将测风仪安装于阀瓣下方的阀腔内,不影响阀瓣的上下移动。
附图说明
22.通过下文中参照附图对本发明所作的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目的和优点将显而易见,并可帮助对本发明有全面的理解。
23.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快堆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24.图2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通风调节阀的俯视图;
25.图3是沿图2所示a-a方向的剖视图;以及
26.图4是沿图3所示b-b方向的剖视图。
27.需要说明的是,附图并不一定按比例来绘制,而是仅以不影响读者理解的示意性方式示出。
具体实施方式
28.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9.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外定义,本技术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发明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
30.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1.参见图1,快堆包括堆容器400。堆容器400设置于堆坑300中。堆容器400顶部设有旋塞500和堆顶固定屏蔽200。堆顶固定屏蔽200设置于旋塞500的径向外侧。
32.堆顶固定屏蔽200包括位于顶部的汇流罩210和位于汇流罩210下方的屏蔽箱体220。屏蔽箱体220内形成有水平风道222。堆顶固定屏蔽200还包括多个竖直通道221,用于将汇流罩210内部风道与水平风道222连通,以使进入汇流罩210内的冷却空气经由多个竖直通道221流入水平风道222内。进入水平风道222内的冷却空气通过风孔分配到外围风道,堆内电离室风道,液位计风道,温度测量风道,充排钠风道,装卸料接管风道,装卸料提升机风道以及堆容器颈部风道,对上述部件进行冷却后,从堆坑300的出风口排出。
3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通风调节阀100用于安装于一个竖直通道221内,从而调节从汇流罩210经由竖直通道221进入水平风道222内的冷却空气的流量。
34.参见图2至图4,本发明实施例的通风调节阀100包括:阀盖10,阀体20,阀瓣30,以及测量管道40。
35.阀体20与阀盖10相接,以与阀盖10共同形成阀腔11。阀体20的周壁上沿周向设有与阀腔11连通的多个进风口21。阀瓣30设置于阀腔11内,阀瓣30能够相对于阀体20沿竖向上下移动,从而改变进风口21的开度以调节进风量。测量管道40在阀瓣30的下方安装于阀体20的径向内侧,用于安装测风仪。
36.本技术实施例由于将安装测风仪的测量管道40安装于通风调节阀100的阀腔11内,从而可在将通风调节阀100安装于竖直通道221之前,先将测风仪安装于通风调节阀100的测量管道40内。由于测风仪的安装操作均在竖直通道221之外操作,因此,无论是测风仪线缆的穿设还是测风仪的安装,操作起来均十分便捷。进一步地,本技术实施例通过将测风仪安装于阀瓣30下方的阀腔11内,不影响阀瓣30的上下移动。
37.阀瓣30包括外侧的圆环和位于轴心处的连接件,连接件通过连接板33与连接件相连。通风调节阀100还包括丝杆70。丝杆70的上端穿过阀盖10位于阀体20外。丝杆70的下端与阀瓣30的连接件连接,丝杆70与阀盖10螺纹连接,通过转动丝杆70,带动阀瓣30相对于阀体20上下移动。阀瓣30的连接板33可面对阀体20的进风口21,从而增加进风口21处圆环的强度,避免其变形。
38.阀瓣30的径向外侧设有竖向延伸的导向槽32;阀体20设有导向件24,导向件24在导向槽32内沿竖向上下移动,从而使阀瓣30只能够沿着轴向上下移动,而不能发生转动。导向槽32可设置于圆环的周壁。
39.为了克服测风仪线缆的穿设以及测风仪的安装均不方便的问题,在一些相关技术中,将通风调节阀的丝杆设置成空心结构,平时利用丝堵将丝杆堵住,在需要测量时将热球测风仪经由丝杆伸入调节阀的阀腔中。在这样的相关技术中,一方面,由于调节进风口的开度与测量风量两个操作需分开进行而不能同步进行,不便于操作且延长了操作时间;另一方面,由于热球测风仪需要手持且活动地放置于丝杆内,难以保证热球测风仪每次伸入阀腔内的高度均相同,从而难以保证每次测量的位置相同。容易理解,不同的测量位置,测得的风量会存在差异,因此测量位置改变会影响测量的可靠性。而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由于将测风仪设置于测量管道40内,测量仪在阀腔11内的位置保持不变,从而能够提高测量的可靠性。
40.在一些实施例中,阀体20位于阀瓣30下方的周壁上设有第一开孔22,测量管道40与第一开孔22连通,测风仪的线缆经由第一开孔22穿设至测量管道40。在这样的实施例中,测风仪的线缆从阀体20的外侧经由第一开孔22延伸至测量管道40。
41.测量管道40包括自第一开孔22朝阀体20的轴线方向延伸的钢管和安装于钢管的远离第一开孔22一端的管接头41,测风仪安装于管接头41。测量管道40的长度小于阀体20的半径,且大于阀体20的半径的一半。由于钢管朝阀体20的轴线方向延伸,且测量管道40的长度小于阀体20的半径,且大于阀体20的半径的一半,从而使得管接头41的位置靠近阀腔11的中部区域。相比边缘区域,测风仪靠近阀腔11的中部区域测量的风量更加准确。
42.在一些实施例中,阀体20位于阀瓣30下方的周壁上设有第二开孔23,第二开孔23位于第一开孔22的上方。阀盖10上设有第三开孔。通风调节阀100还包括:线缆管道50。线缆管道50的上端向上延伸至与第三开孔连通,线缆管道50的下端与第二开孔23连通,用于供
测风仪的线缆通过。在这样的实施例中,测风仪的线缆先是从线缆管道50经由第二开孔23延伸至阀体20外,然后再经由第一开孔22延伸至测量管道40,如此设置,便于测风仪线缆的牵引和穿设,同时仅有在第一开孔22与第二开孔23之间的部分线缆贴设在阀体20外壁,这部分线缆位于通风调节阀100与竖直通道221之间的间隙内,既不容易受到磨损,又不影响通风调节阀100在竖直通道221内的安装。
43.线缆管道50可以包括自第三开孔竖直向下延伸的直管段和自直管段的末端延伸至第二开孔23的弯管段,以利于线缆的穿设。
44.线缆管道50与阀体20的各进风口21错开设置;即,线缆管道50不面对进风口21设置;或者说,线缆管道50可位于相邻两个进风口21之间。换言之,进风口21在水平面内的投影与阀体20轴线的连线围成的扇形区域(如图4中阴影区域),线缆管道50在水平面内的投影位于该扇形区域之外。如此设置,能够降低线缆管道50对从进风口21流进阀腔11内的冷却空气的流动造成的不利影响,从而尽量避免对测风仪的测量准确性造成不利影响。
45.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线缆管道50可位于相邻两个进风口21的中间位置,以进一步降低线缆管道50对从进风口21流进阀腔11内的冷却空气的流动造成的不利影响。
46.线缆管道50可以靠近阀瓣30的圆环但与圆环间隔设置,以使线缆管道50远离阀腔11的中部区域,进一步降低线缆管道50对从进风口21流进阀腔11内的冷却空气的流动造成的不利影响。
47.在一些实施例中,阀体20的多个进风口21在阀体20的周壁上沿周向等间隔设置,其中,相邻两个进风口21之间沿周向的间距大于每个进风口21沿周向的宽度。在这样的实施例中,有利于加快进入进风口21中的冷却空气的流速。
48.如图4所示,阀体20有4个进风口21。4个进风口21在阀体20的周壁上沿周向等间隔设置。
49.在一些实施例中,阀盖10上设有第四开孔12,通风调节阀100还包括:测量杆60,测量杆60经由第四开孔12向下延伸至阀腔11内,与阀瓣30连接。由于测量杆60可随着阀瓣30的上下移动而移动,操作人员可以根据测量杆60的外伸高度来测量进风口21的开度。
50.在一些实施例中,阀瓣30设有安装槽31,测量杆60可拆卸地插入安装槽31。当进风口21的开度满足预设要求时,将测量杆60拆下,之后可利用密封胶将第四开孔12堵上。
51.第四开孔12可以与第三开孔相对于轴线对称设置。由于将第四开孔12和第三开孔尽量分开设置,从而可以进一步减少对从进风口21流进阀腔11内的冷却空气的流动造成的不利影响。
52.阀盖10可以为法兰结构。阀盖10可通过紧固件与阀体20装配。阀盖10与阀体20装配前,可在阀盖10和/或阀体20的配合面涂密封胶,以增加阀腔11的密封性。
53.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快堆堆顶固定屏蔽。参见图1,快堆堆顶固定屏蔽200包括:汇流罩210,屏蔽箱体220,多个竖直通道221以及多个通风调节阀100。
54.屏蔽箱体220内形成有水平风道222。多个竖直通道221用于将汇流罩210与水平风道222连通,以使进入汇流罩210内的冷却空气经由多个竖直通道221流入水平风道222内。通风调节阀100为本技术任一实施例的通风调节阀100。每个通风调节阀100安装于一个竖直通道221内,用于调节从汇流罩210经由竖直通道221进入水平风道222内的冷却空气的流量。
55.每个测风仪安装于一个通风调节阀100的测量管道40。
56.本技术实施例的堆顶固定屏蔽200由于将安装测风仪的测量管道40安装于通风调节阀100的阀腔11内,从而可在将通风调节阀100安装于竖直通道221之前,先将测风仪安装于通风调节阀100的测量管道40内。由于测风仪的安装操作均在竖直通道221之外操作,因此,无论是测风仪线缆的穿设还是测风仪的安装,操作起来均十分便捷。进一步地,本技术实施例通过将测风仪安装于阀瓣30下方的阀腔11内,不影响阀瓣30的上下移动。
57.进一步地,通风调节阀100的阀盖10暴露于汇流罩210的外部,以便于操作人员操作。
58.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快堆堆顶固定屏蔽200的安装方法,快堆堆顶固定屏蔽200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快堆堆顶固定屏蔽200。安装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至s5。
59.s1、将测风仪安装于通风调节阀100的测量管道40。
60.s2、将通风调节阀100安装于竖直通道221。
61.s3、根据测风仪采集的风量移动通风调节阀100的阀瓣30,以调节进风口21的开度。
62.s4、当进风口21的开度满足预设要求时,将通风调节阀100的测量杆60拆下。
63.s5、将通风调节阀100的第四开孔12密封。
64.在步骤s1中,可将测风仪的线缆经由第三开孔穿入线缆管道50,之后从第二开孔23穿出阀体20,再将线缆经由第一开孔22穿入测量管道40,之后将测风仪与线缆连接,并将测风仪安装于测量管道40。之后,从第三开孔上方拉动线缆,使连接在第一开孔22和第二开孔23之间的线缆贴近阀体20外侧表面。然后执行步骤s2。
65.在步骤s3中,可利用丝杆70带动阀瓣30上下移动,从而调节进风口21的开度。可以利用测风仪测量进入阀腔11内的风量,从而判断进风口21的开度是否满足预设要求。容易理解,当进风口21的开度满足预设要求时,进入快堆堆顶固定屏蔽200各风道内的风量更加均匀,从而有利于对快堆堆顶固定屏蔽200进行均匀降温。
66.在步骤s4中,可以利用密封胶将第四开孔12密封,以避免外部空气从第四开孔12进入阀腔11内,从而提高通风调节阀100调节风量的准确性。
67.对于本发明的实施例,还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以得到新的实施例。
68.以上,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