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风电环控系统用冷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670707发布日期:2022-07-08 23:05阅读:85来源:国知局
一种风电环控系统用冷却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冷却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风电环控系统用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2.风电环控系统中的齿轮箱、电机等部位的润滑油在运行过程中温度会不断升高,为了保证润滑油所在部位的元器件正常、高效工作,必须对润换油进行冷却,以保证润滑油对系统的润滑、冷却、降噪等功能。目前风电环控系统中的冷却装置多以风冷和液冷为主。为了提升冷却效果,常配置两套独立的风冷装置和液冷装置同时对润滑油进行冷却,但存在结构不紧凑,所占空间大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风电环控系统用冷却装置,旨在解决现有的风电环控系统中的冷却装置存在结构不够紧凑,占用空间大的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风电环控系统用冷却装置,包括:换热器壳体、外部换热管、内部换热管、润滑油进油管、润滑油出油管、载冷剂进液管、载冷剂出液管和风机;所述外部换热管固定安装在所述换热器壳体上并贯穿所述换热器壳体的内腔,所述外部换热管长度方向的两端为封口结构,所述内部换热管固定安装在所述外部换热管的内部且贯穿所述外部换热管长度方向的两端,所述外部换热管与所述内部换热管之间形成环形输油腔;所述润滑油进油管和所述润滑油出油管分别安装在所述外部换热管长度方向的两端且与所述环形输油腔连通;所述载冷剂进液管和所述载冷剂出液管分别安装在所述内部换热管长度方向的两端且与所述内部换热管的内腔连通;所述风机固定安装在所述换热器壳体上,所述换热器壳体远离所述风机的一侧设有进风口,所述风机用于对所述外部换热管进行风冷。
5.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载冷剂进液管位于所述内部换热管靠近所述润滑油出油管的一侧,所述载冷剂出液管位于所述内部换热管靠近所述润滑油进油管的一侧。
6.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润滑油进油管、所述润滑油出油管、所述载冷剂进液管和所述载冷剂出液管均位于所述换热器壳体的一侧。
7.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外部换热管包括两个外部换热直管和外部换热弯管;两个所述外部换热直管平行布置且与所述换热器壳体固定连接,所述外部换热弯管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外部换热直管连接,所述润滑油进油管和所述润滑油出油管分别与两个所述外部换热直管连接。
8.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内部换热管包括两个内部换热直管和内部换热弯管;两个所述内部换热直管分别贯穿两个所述外部换热直管且与所述外部换热直管固定连接,所述内部换热弯管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内部换热直管连接,所述载冷剂进液管和所述载冷剂出液管分别与两个所述内部换热直管连接,所述内部换热弯管位于所述外部换热
弯管的外侧。
9.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外部换热管的数量为多个,沿竖直方向并排布置。
10.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润滑油进油管上设有润滑油进油集管,所述润滑油进油集管上并排设有多个分别与所述外部换热管的一端连接的润滑油进油弯管;所述润滑油出油管上设有润滑油出油集管,所述润滑油出油集管上并排设有多个分别与所述外部换热管的另一端连接的润滑油出油弯管。
11.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外部换热管的外壁上安装有换热翅片。
12.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换热器壳体上安装有防尘罩,所述防尘罩罩设在所述风机的外侧。
13.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防尘罩包括防尘框体和多个固定压脚;多个所述固定压脚沿所述防尘框体的外周均匀布置,所述固定压脚用于支撑所述防尘框体;所述换热器壳体的外壁上设有用于容纳所述固定压脚的定位槽,所述定位槽的内壁上设有卡槽,所述固定压脚的外侧壁上安装有与所述卡槽卡接配合的滚珠,所述滚珠的内侧安装有压缩弹簧,所述压缩弹簧对所述滚珠施加朝向外侧的作用力。
14.本技术实施例所示的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风电环控系统用冷却装置,外部换热管和风机均安装在换热器壳体上,换热器壳体远离风机的一侧设有进风口,外部换热管位于风机和进风口之间,外部换热管的内部套装有内部换热管,外部换热管与内部换热管之间形成环形输油腔,高温的润滑油通过润滑油进油管进入到环形输油腔内,然后从润滑油出油管排出。低温载冷剂通过载冷剂进液管进入到内部换热管,然后从载冷剂出液管排出,载冷剂在内部换热管内流动过程中,能够对环形输油腔内的润滑油从内部进行液冷;与此同时,风机和进风口之间形成冷却气流,冷空气经过外部换热管时,对环形输油腔内的润滑液从外部进行风冷,从而将液冷装置和风冷装置整合在一起,提升了对润滑油的冷却效果,整体结构更加紧凑,占用空间更小。
附图说明
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风电环控系统用冷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图1的俯视图;
18.图3为图1的右视图;
19.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固定压脚与换热器壳体的局部剖视图;
20.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外部换热管和内部换热管的剖视图;
21.图6为沿图5中a-a的剖视图。
22.图中:1、换热器壳体;101、防尘罩;102、防尘框体;103、固定压脚;104、卡槽;105、滚珠;106、压缩弹簧;2、外部换热管;201、外部换热直管;202、外部换热弯管;203、换热翅片;3、内部换热管;301、内部换热直管;302、内部换热弯管;4、润滑油进油管;401、润滑油进油集管;402、润滑油进油弯管;5、润滑油出油管;501、润滑油出油集管;502、润滑油出油弯
管;6、载冷剂进液管;601、载冷剂进液集管;7、载冷剂出液管;701、载冷剂出液集管;8、风机。
具体实施方式
23.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24.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3,现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风电环控系统用冷却装置进行说明。所述一种风电环控系统用冷却装置,包括:换热器壳体1、外部换热管2、内部换热管3、润滑油进油管4、润滑油出油管5、载冷剂进液管6、载冷剂出液管7和风机8;外部换热管2固定安装在换热器壳体1上并贯穿换热器壳体1的内腔,外部换热管2长度方向的两端为封口结构,内部换热管3固定安装在外部换热管2的内部且贯穿外部换热管2长度方向的两端,外部换热管2与内部换热管3之间形成环形输油腔;润滑油进油管4和润滑油出油管5分别安装在外部换热管2长度方向的两端且与环形输油腔连通;载冷剂进液管6和载冷剂出液管7分别安装在内部换热管3长度方向的两端且与内部换热管3的内腔连通;风机8固定安装在换热器壳体1上,换热器壳体1远离风机8的一侧设有进风口,风机8用于对外部换热管2进行风冷。
25.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风电环控系统用冷却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外部换热管2和风机8均安装在换热器壳体1上,换热器壳体1远离风机8的一侧设有进风口,外部换热管2位于风机8和进风口之间,外部换热管2的内部套装有内部换热管3,外部换热管2与内部换热管3之间形成环形输油腔,高温的润滑油通过润滑油进油管4进入到环形输油腔内,然后从润滑油出油管5排出。低温载冷剂通过载冷剂进液管6进入到内部换热管3,然后从载冷剂出液管7排出,载冷剂在内部换热管3内流动过程中,能够对环形输油腔内的润滑油从内部进行液冷;与此同时,风机8和进风口之间形成冷却气流,冷空气经过外部换热管2时,对环形输油腔内的润滑液从外部进行风冷,从而将液冷装置和风冷装置整合在一起,提升了对润滑油的冷却效果,整体结构更加紧凑,占用空间更小。
26.本实施例中,载冷剂为液体,例如水、盐水或者乙二醇。高温的润滑油经油泵加压后输送至该风电环控系统用冷却装置。
27.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至图3,载冷剂进液管6位于内部换热管3靠近润滑油出油管5的一侧,载冷剂出液管7位于内部换热管3靠近润滑油进油管4的一侧。本实施例中,由于载冷剂进液管6靠近润滑油出油管5,载冷剂出液管7靠近润滑油进油管4,所以载冷剂在内部换热管3内的流动方向与润滑油在环形输油腔内的流动方向相反,从而提升了换热效果。
28.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至图3,润滑油进油管4、润滑油出油管5、载冷剂进液管6和载冷剂出液管7均位于换热器壳体1的一侧。本实施例中,通过将润滑油进油管4、润滑油出油管5、载冷剂进液管6和载冷剂出液管7安装在换热器壳体1的同一侧,从而方便对各个管路进行拆装操作。
29.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至图3,外部换热管2包括两个外部换热直管201和外部换热弯管202;两个外部换热直管201平行布置且与换热器壳体1固定连接,外部换热弯管
202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外部换热直管201连接,润滑油进油管4和润滑油出油管5分别与两个外部换热直管201连接。本实施例中,两个外部换热直管201均沿换热器壳体1的长度方向(左右方向)布置。外部换热弯管202位于换热器壳体1的右侧外部,分别与两个外部换热直管201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润滑油进油管4和润滑油出油管5均位于换热器壳体1的左侧,润滑油进油管4和润滑油出油管5分别与两个外部换热直管201连接。
30.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至图3,内部换热管3包括两个内部换热直管301和内部换热弯管302;两个内部换热直管301分别贯穿两个外部换热直管201且与外部换热直管201固定连接,内部换热弯管302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内部换热直管301连接,载冷剂进液管6和载冷剂出液管7分别与两个内部换热直管301连接,内部换热弯管302位于外部换热弯管202的外侧。本实施例中,两个内部换热直管301分别位于两个外部换热直管201的内部,内部换热直管301和外部换热直管201同轴设置。内部换热直管301的两端均延伸至外部换热直管201的外部。由于内部换热弯管302位于外部换热弯管202的外侧(外部),所以可以单独对内部换热弯管302或外部换热弯管202进行拆装。
31.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至图3,外部换热管2的数量为多个,沿竖直方向并排布置。本实施例中,外部换热管2沿竖直方向布满整个换热器壳体1,充分利用换热器壳体1的安装空间,同时提升对润滑油的换热效率。
32.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至图3,润滑油进油管4上设有润滑油进油集管401,润滑油进油集管401上并排设有多个分别与外部换热管2的一端连接的润滑油进油弯管402;润滑油出油管5上设有润滑油出油集管501,润滑油出油集管501上并排设有多个分别与外部换热管2的另一端连接的润滑油出油弯管502。本实施例中,润滑油进油集管401和润滑油出油集管501均沿竖直方向设置,润滑油进油弯管402和润滑油出油弯管502的数量一致且分别与外部换热管2对应设置。润滑油进油管4通过润滑油进油集管401和润滑油进油弯管402将润滑油同时通入到多个环形输油腔内,然后通过润滑油出油弯管502和润滑油出油集管501将多个环形输油腔内经过冷却后的润滑油收集到润滑油出油管5内。在载冷剂进液管6上设有载冷剂进液集管601,载冷剂进液集管601沿竖直方向设置且与多个内部换热管3的进液端连接;在载冷剂出液管7上设有载冷剂出液集管701,载冷剂出液集管701沿竖直方向设置且与多个内部换热管3的出液端连接。载冷剂进液管6通过载冷剂进液集管601将载冷剂通入到多个内部换热管3内,然后多个内部换热管3内的载冷剂通过载冷剂出液集管701收集到载冷剂出液管7内。
33.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及图6,外部换热管2的外壁上安装有换热翅片203。本实施例中,换热翅片203为环形结构,换热翅片203与外部换热管2的外壁保持垂直。换热翅片203的数量为多个,沿外部换热管2的长度方向均匀排布。冷空气从相邻两个换热翅片203之间通过,从而提升风冷效果。
34.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至图3,换热器壳体1上安装有防尘罩101,防尘罩101罩设在风机8的外侧。本实施例中,防尘罩101对风机8起到保护作用,同时防止外界异物进入到换热器壳体1的内部。风机8和防尘罩101安装在换热器壳体1的前侧,进风口位于换热器壳体1的后侧。
35.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及图4,防尘罩101包括防尘框体102和多个固定压脚103;多个固定压脚103沿防尘框体102的外周均匀布置,固定压脚103用于支撑防尘框体
102;换热器壳体1的外壁上设有用于容纳固定压脚103的定位槽,定位槽的内壁上设有卡槽104,固定压脚103的外侧壁上安装有与卡槽104卡接配合的滚珠105,滚珠105的内侧安装有压缩弹簧106,压缩弹簧106对滚珠105施加朝向外侧的作用力。本实施例中,固定压脚103的数量至少为两个,沿防尘框体102的外周均匀布置。固定压脚103与防尘框体102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固定压脚103为圆形或者矩形结构。定位槽与固定压脚103的外轮廓相匹配,从而对固定压脚103起到定位作用。固定压脚103的外壁上设有用于容纳滚珠105和压缩弹簧106的腔体。压缩弹簧106对滚珠105施加朝向外侧的作用力,从而使滚珠105能够与定位槽内壁上的卡槽104卡接配合,实现防尘罩101与换热器壳体1之间的固定连接。固定压脚103与换热器壳体1采用卡接的连接方式,结构简单,拆装方便,提高了拆装效率。
36.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