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液体输送的不锈钢钢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138563发布日期:2022-08-16 19:50阅读:46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液体输送的不锈钢钢管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不锈钢钢管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液体输送的不锈钢钢管。


背景技术:

2.钢管在人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在大量的工程上钢管的使用无处不在,在液体的输送过程中,为了防止液体污染,钢管输送液体是一种既干净又环保的输送方式;
3.如授权公告号为cn207438027u的实用新型所公开的一种流体输送用不锈钢无缝钢管,其虽然使运输的液体在穿过钢管时,螺旋前进,螺旋的液体不断冲击这无缝钢管的内壁,可避免颗粒沉积在无缝钢管的底部,利于无缝钢管的长时间使用,并且可长时间使无缝钢管维持在一定的流速,并且螺纹钢条使运输的液体螺旋前进,使液体产生径向压力,可不断冲刷着钢管内壁,可避免微生物残留,但是并未解决两个管道进行连接时,密封性较差的问题,为此我们提出一种用于液体输送的不锈钢钢管。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液体输送的不锈钢钢管,在第一管道与第二管道进行连接时,可以保证两者之间的密封性,避免第一管道、第二管道中运输的液体泄漏,同时独立设计的连接环也可以保证在连接环长期使用后,进行拆替,便于使用者维护装置,延长使用寿命。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液体输送的不锈钢钢管,包括第一管道、第二管道与密封机构,密封机构包括连接环,所述连接环位于第一管道与第二管道的中间,所述连接环内部开设有内槽,所述第一管道与第二管道靠近彼此的一端均位于内槽内侧,且所述内槽内侧设置有定位组件。
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定位组件包括限位环,所述限位环固定连接于内槽内侧,所述内槽两侧表面分别连接于第一管道、第二管道的端面,且所述内槽与第一管道、第二管道的连接处均设置有密封圈。
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连接环两侧表面均设置有连接橡胶环,两个所述连接橡胶环分别套接于第一管道、第二管道的外侧。
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限位环与第一管道、第二管道的内直径相同,且所述限位环内侧设置有聚四氟乙烯薄膜层。
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还包括连接机构,所述连接机构包括固定环,所述固定环固定连接于第一管道外侧,所述固定环内侧开设有转槽,所述转槽内侧转动连接有连接螺杆,所述连接螺杆与转槽的连接处设置有轴承,所述连接环靠近固定环的一侧表面开设有螺纹槽,所述连接螺杆一端螺纹连接于螺纹槽内侧,且所述连接螺杆外侧固定连接有固定外套。
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固定外套的外直径为连接螺杆直径的
一点二倍,且所述固定外套外侧呈等距离分布有防滑凸点。
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能达到的有益效果是:
12.1、通过设置的密封机构,在第一管道与第二管道进行连接时,可以保证两者之间的密封性,避免第一管道、第二管道中运输的液体泄漏,同时独立设计的连接环也可以保证在连接环长期使用后,进行拆替,便于使用者维护装置,延长使用寿命;
13.2、通过设置的连接机构,在密封机构的基础上,对第一管道与第二管道之间的连接组件进行优化,让使用者可以以更简便的手段来连接第一管道与第二管道,提升连接稳定性,降低使用难度。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图1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16.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图2中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17.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图2中c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18.其中:1、第一管道;2、第二管道;3、连接环;11、固定环;12、转槽;13、轴承;14、连接螺杆;15、固定外套;31、连接橡胶环;32、内槽;33、限位环;34、密封圈;35、螺纹槽。
具体实施方式
19.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但下述实施例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全部。基于实施方式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下述实施例中的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下述实施例中所用的材料、试剂等,如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途径得到。
20.实施例1:
21.如图1-图3所示,一种用于液体输送的不锈钢钢管,包括第一管道1、第二管道2与密封机构,密封机构包括连接环3,连接环3位于第一管道1与第二管道2的中间,连接环3内部开设有内槽32,第一管道1与第二管道2靠近彼此的一端均位于内槽32内侧,且内槽32内侧设置有定位组件;定位组件包括限位环33,限位环33固定连接于内槽32内侧,内槽32两侧表面分别连接于第一管道1、第二管道2的端面,且内槽32与第一管道1、第二管道2的连接处均设置有密封圈34;
22.将第一管道1与第二管道2分别插入到内槽32中,让第一管道1与第二管道2的端口分别与限位环33接触并利用密封圈34进行密封,第一管道1与第二管道2中流动的液体则通过第一管道1、第二管道2与限位环33的内直径流通;在第一管道1与第二管道2进行连接时,可以保证两者之间的密封性,避免第一管道1、第二管道2中运输的液体泄漏,同时独立设计的连接环3也可以保证在连接环3长期使用后,进行拆替,便于使用者维护装置,延长使用寿命。
23.在其他实施例中,本实施例公开了,请如图2所示,连接环3两侧表面均设置有连接橡胶环31,两个连接橡胶环31分别套接于第一管道1、第二管道2的外侧;通过该设计,让连
接环3与第一管道1、第二管道2之间的连接可以更紧密,且密封性可以更强。
24.在其他实施例中,本实施例公开了,请如图2、图3所示,限位环33与第一管道1、第二管道2的内直径相同,且限位环33内侧设置有聚四氟乙烯薄膜层;通过该设计,让液体能更好地在第一管道1、第二管道2与限位环33中流通,且让限位环33更加便于清理。
25.实施例2:
26.在其他实施例中,本实施例公开了,请如图1、图2、图4所示,还包括连接机构,连接机构包括固定环11,固定环11固定连接于第一管道1外侧,固定环11内侧开设有转槽12,转槽12内侧转动连接有连接螺杆14,连接螺杆14与转槽12的连接处设置有轴承13,连接环3靠近固定环11的一侧表面开设有螺纹槽35,连接螺杆14一端螺纹连接于螺纹槽35内侧,且连接螺杆14外侧固定连接有固定外套15;
27.将第一管道1、第二管道2与连接环3对准再旋转固定外套15,让连接螺杆14旋转并缓慢进入到螺纹槽35中与螺纹槽35连接,即可将第一管道1、第二管道2与连接环3连接;在密封机构的基础上,对第一管道1与第二管道2之间的连接组件进行优化,让使用者可以以更简便的手段来连接第一管道1与第二管道2,提升连接稳定性,降低使用难度。
28.在其他实施例中,本实施例公开了,请如图2所示,固定外套15的外直径为连接螺杆14直径的一点二倍,且固定外套15外侧呈等距离分布有防滑凸点;通过该设计,让固定外套15的防滑度提升,避免使用者在使用时出现打滑情况。
29.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在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