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道内测量用便携式全站仪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109555发布日期:2023-02-01 01:57阅读:42来源:国知局
管道内测量用便携式全站仪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全站仪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便携式全站仪技术领域,具体是指一种管道内测量用便携式全站仪。


背景技术:

2.全站仪,即全站型电子测距仪,它是一种集光、机、电为一体的高技术测量仪器,是集水平角、垂直角、距离、高差测量功能于一体的测绘仪器系统,因其一次安置仪器就可完成该测站上全部测量工作,所以称之为全站仪,全站仪可以用于各种环境中,其中就包括地下隧道中管道内的测量。
3.现有的全站仪在使用时需要通过支架进行支撑,而支架的支撑脚在展开时不具有角度定位的功能,继而导致容易发生意外转动,另外不能同时对多个支撑脚同步转动,继而导致操作不够便捷。
4.因此,希望提供一种管道内测量用便携式全站仪,其具有角度定位的功能,从而测量稳定,另外最好还能同时对多个支撑脚同步转动,从而操作便捷。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管道内测量用便携式全站仪,其具有角度定位的功能,从而测量稳定,适于大规模推广应用。
6.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管道内测量用便携式全站仪,其能同时对多个支撑脚同步转动,从而操作便捷,适于大规模推广应用。
7.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管道内测量用便携式全站仪,其设计巧妙,结构简洁,制造简便,制造成本低,适于大规模推广应用。
8.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管道内测量用便携式全站仪,包括全站仪本体和支撑脚,其特点是,所述管道内测量用便携式全站仪还包括支撑座、支撑轴、第一棘轮、第一棘齿、第一固定杆、第一弹性件、第二棘轮、第二棘齿、第二固定杆和第二弹性件,其中:
9.所述支撑座水平设置,所述全站仪本体设置在所述支撑座上,所述支撑轴水平设置并绕所述支撑轴的轴线可转动设置在所述支撑座的外周侧壁上,所述支撑脚竖向设置,所述支撑脚的上端连接所述支撑轴的中部,所述第一棘轮和所述第二棘轮分别套接在所述支撑轴的两端上,所述第一固定杆和所述第二固定杆均设置在所述的支撑座的外周侧壁上并均平行于所述支撑轴且分别与所述第一棘轮和所述第二棘轮邻近设置,所述第一棘齿的一端和所述第二棘齿的一端分别绕所述第一固定杆的轴线和所述第二固定杆的轴线可转动套设在所述第一固定杆和所述第二固定杆上,所述第一棘齿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棘齿的另一端分别啮合所述第一棘轮和所述第二棘轮用于分别锁止所述第一棘轮和所述第二棘轮绕所述的支撑轴的轴线的方向相反的转动,所述第一弹性件位于所述第一固定杆和所述的第一棘齿的一端并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杆和所述的第一棘齿的一端用于趋向于使所
述的第一棘齿的另一端抵靠所述第一棘轮以啮合所述第一棘轮,所述第二弹性件位于所述第二固定杆和所述的第二棘齿的一端并分别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杆和所述的第二棘齿的一端用于趋向于使所述的第二棘齿的另一端抵靠所述第二棘轮以啮合所述第二棘轮;
10.所述支撑轴的数目为多根,多根所述支撑轴首尾相互间隔设置并环绕所述的支撑座的外周侧壁成环形设置,所述支撑轴的长度方向沿所述环绕的方向设置,所述支撑脚的数目、所述第一棘轮的数目、所述第一棘齿的数目、所述第一固定杆的数目、所述第一弹性件的数目、所述第二棘轮的数目、所述第二棘齿的数目、所述第二固定杆的数目和所述第二弹性件的数目均与所述的支撑轴的数目相同,所述支撑脚、所述第一棘轮、所述第一棘齿、所述第一固定杆、所述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二棘轮、所述第二棘齿、所述第二固定杆、所述第二弹性件和所述支撑轴一一对应设置。
11.较佳地,所述的支撑轴的数目为3根,3根所述支撑轴环绕所述的支撑座的外周侧壁成等边三角形设置。
12.较佳地,所述第一弹性件和所述第二弹性件均为漩涡弹簧。
13.较佳地,所述第一棘轮的齿从所述第一棘轮的外周边缘沿绕所述第一棘轮的轴线逆时针旋转方向朝外延伸设置,所述第二棘轮的齿从所述第二棘轮的外周边缘沿绕所述第二棘轮的轴线顺时针旋转方向朝外延伸设置。
14.较佳地,所述管道内测量用便携式全站仪还包括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和所述第二固定板均竖向设置并相互平行设置,所述第一固定板和所述第二固定板均垂直并连接所述的支撑座的外周侧壁,从而在所述第一固定板、所述的支撑座的外周侧壁和所述第二固定板之间形成凹槽,所述支撑轴沿垂直于所述第一固定板和所述第二固定板的方向穿设所述第一固定板和所述第二固定板并相对于所述第一固定板和所述第二固定板绕所述的支撑轴的轴线可转动设置,所述的支撑轴的两端均裸露在所述凹槽外,所述第一固定杆和所述第二固定杆均位于所述凹槽外并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固定板和所述第二固定板上,所述的支撑脚的上端和所述的支撑轴的中部均位于所述凹槽中,所述第一固定板的数目和所述第二固定板的数目均与所述的支撑轴的数目相同,所述第一固定板、所述第二固定板和所述支撑轴一一对应设置。
15.较佳地,所述管道内测量用便携式全站仪还包括第一接线轮、第二接线轮和连接绳,所述第一接线轮和所述第二接线轮分别套接在所述的支撑轴的中部上,所述第一接线轮的数目和所述第二接线轮的数目均与所述的支撑轴的数目相同,所述第一接线轮、所述第二接线轮和所述支撑轴一一对应设置,所述连接绳可移动穿设在所述支撑座中,分别位于相邻两根所述支撑轴上的相邻的所述第一接线轮和所述第二接线轮均缠绕有所述连接绳,位于同一所述支撑轴上的所述第一接线轮和所述第二接线轮的连接绳缠绕方向相反。
16.更佳地,所述的支撑脚的上端位于所述第一接线轮和所述第二接线轮之间。
17.更佳地,所述的第一接线轮的连接绳缠绕方向为绕所述第一接线轮的轴线逆时针旋转方向,所述的第二接线轮的连接绳缠绕方向为绕所述第二接线轮的轴线顺时针旋转方向。
18.更佳地,所述管道内测量用便携式全站仪还包括导向轮,所述导向轮水平设置并绕所述导向轮的轴线可转动设置在所述支撑座中,所述连接绳的中部绕经所述导向轮而成v字形设置,所述导向轮的数目和所述连接绳的数目相同,所述导向轮和所述连接绳一一对
应设置。
19.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主要在于:
20.1、本实用新型的管道内测量用便携式全站仪的支撑座上设置全站仪本体,支撑轴水平设置并绕其轴线可转动设置在支撑座的外周侧壁上,第一和第二棘轮分别套接在支撑轴的两端上,第一和第二固定杆均设置在支撑座的外周侧壁上并均平行于支撑轴且分别与第一和第二棘轮邻近设置,第一和第二棘齿的一端分别绕第一和第二固定杆的轴线可转动套设在第一和第二固定杆上,第一固定杆和第一棘齿的一端之间以及第二固定杆和第二棘齿的一端之间分别设置有第一和第二弹性件,第一和第二棘齿的另一端分别啮合第一和第二棘轮用于分别锁止第一和第二棘轮绕支撑轴的轴线的方向相反的转动,因此,其具有角度定位的功能,从而测量稳定,适于大规模推广应用。
21.2、本实用新型的管道内测量用便携式全站仪还包括第一接线轮、第二接线轮和连接绳,第一和第二接线轮分别套接在支撑轴的中部上,第一和第二接线轮的数目均与支撑轴的数目相同,第一接线轮、第二接线轮和支撑轴一一对应设置,连接绳可移动穿设在支撑座中,分别位于相邻两根支撑轴上的相邻的第一接线轮和第二接线轮均缠绕有连接绳,位于同一支撑轴上的第一接线轮和第二接线轮的连接绳缠绕方向相反,因此,其能同时对多个支撑脚同步转动,从而操作便捷,适于大规模推广应用。
22.3、本实用新型的管道内测量用便携式全站仪的支撑座上设置全站仪本体,支撑轴水平设置并绕其轴线可转动设置在支撑座的外周侧壁上,第一和第二棘轮分别套接在支撑轴的两端上,第一和第二固定杆均设置在支撑座的外周侧壁上并均平行于支撑轴且分别与第一和第二棘轮邻近设置,第一和第二棘齿的一端分别绕第一和第二固定杆的轴线可转动套设在第一和第二固定杆上,第一固定杆和第一棘齿的一端之间以及第二固定杆和第二棘齿的一端之间分别设置有第一和第二弹性件,第一和第二棘齿的另一端分别啮合第一和第二棘轮用于分别锁止第一和第二棘轮绕支撑轴的轴线的方向相反的转动,因此,其设计巧妙,结构简洁,制造简便,制造成本低,适于大规模推广应用。
23.本实用新型的这些和其它目的、特点和优势,通过下述的详细说明和附图得以充分体现,并可通过实用新型内容中特地指出的手段、装置和它们的组合得以实现。
附图说明
24.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管道内测量用便携式全站仪的一具体实施例的主视示意图。
25.图2是图1所示的具体实施例的俯视剖视局部示意图。
26.图3是图1所示的具体实施例的支撑轴、第一棘轮、第一棘齿、第一固定杆和第一弹性件的组件的主视示意图。
27.图4是图3中区域a的放大示意图。
28.图5是图1所示的具体实施例的支撑轴、第二棘轮、第二棘齿、第二固定杆和第二弹性件的组件的主视示意图。
29.图6是图5中区域b的放大示意图。
30.图7是图1所示的具体实施例的支撑座、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的组件的立体示意图。
31.(符号说明)
32.1全站仪本体;2支撑脚;3支撑座;4支撑轴;5第一棘轮;6第一棘齿;7第一固定杆;8第一弹性件;9第二棘轮;10第二棘齿;11第二固定杆;12第二弹性件;13第一固定板;14第二固定板;15凹槽;16第一接线轮;17第二接线轮;18连接绳;19导向轮。
具体实施方式
33.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特举以下实施例详细说明。
34.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5.请参见图1~图7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管道内测量用便携式全站仪包括全站仪本体1、支撑脚2、支撑座3、支撑轴4、第一棘轮5、第一棘齿6、第一固定杆7、第一弹性件8、第二棘轮9、第二棘齿10、第二固定杆11和第二弹性件12,其中:
36.所述支撑座3水平设置,所述全站仪本体1设置在所述支撑座3上,所述支撑轴4水平设置并绕所述支撑轴4的轴线可转动设置在所述支撑座3的外周侧壁上,所述支撑脚2竖向设置,所述支撑脚2的上端连接所述支撑轴4的中部,所述第一棘轮5和所述第二棘轮9分别套接在所述支撑轴4的两端上,所述第一固定杆7和所述第二固定杆11均设置在所述的支撑座3的外周侧壁上并均平行于所述支撑轴4且分别与所述第一棘轮5和所述第二棘轮9邻近设置,所述第一棘齿6的一端和所述第二棘齿10的一端分别绕所述第一固定杆7的轴线和所述第二固定杆11的轴线可转动套设在所述第一固定杆7和所述第二固定杆11上,所述第一棘齿6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棘齿10的另一端分别啮合所述第一棘轮5和所述第二棘轮9用于分别锁止所述第一棘轮5和所述第二棘轮9绕所述的支撑轴4的轴线的方向相反的转动,所述第一弹性件8位于所述第一固定杆7和所述的第一棘齿6的一端并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杆7和所述的第一棘齿6的一端用于趋向于使所述的第一棘齿6的另一端抵靠所述第一棘轮5以啮合所述第一棘轮5,所述第二弹性件12位于所述第二固定杆11和所述的第二棘齿10的一端并分别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杆11和所述的第二棘齿10的一端用于趋向于使所述的第二棘齿10的另一端抵靠所述第二棘轮9以啮合所述第二棘轮9;
37.所述支撑轴4的数目为多根,多根所述支撑轴4首尾相互间隔设置并环绕所述的支撑座3的外周侧壁成环形设置,所述支撑轴4的长度方向沿所述环绕的方向设置,所述支撑脚2的数目、所述第一棘轮5的数目、所述第一棘齿6的数目、所述第一固定杆7的数目、所述第一弹性件8的数目、所述第二棘轮9的数目、所述第二棘齿10的数目、所述第二固定杆11的数目和所述第二弹性件12的数目均与所述的支撑轴4的数目相同,所述支撑脚2、所述第一棘轮5、所述第一棘齿6、所述第一固定杆7、所述第一弹性件8、所述第二棘轮9、所述第二棘齿10、所述第二固定杆11、所述第二弹性件12和所述支撑轴4一一对应设置。
38.所述全站仪本体1即是背景技术所述的集水平角、垂直角、距离、高差测量功能于一体的测绘仪器系统,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39.本领域技术人员均知晓,棘齿只锁止棘轮绕棘轮的轴线一个方向上的转动,而不锁止另一方向上的转动,即要么锁止棘轮绕棘轮的轴线顺时针转动,要么锁止棘轮绕棘轮的轴线逆时针转动,因此,所述第一棘齿6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棘齿10的另一端分别啮合所
述第一棘轮5和所述第二棘轮9用于分别锁止所述第一棘轮5和所述第二棘轮9绕所述的支撑轴4的轴线的方向相反的转动,意味着,如果所述第一棘齿6的另一端锁止所述第一棘轮5绕所述的支撑轴4的轴线顺时针转动,则所述第二棘齿10的另一端锁止所述第二棘轮9绕所述的支撑轴4的轴线逆时针转动,那么所述第一棘齿6的另一端不锁止所述第一棘轮5绕所述的支撑轴4的轴线逆时针转动,所述第二棘齿10的另一端不锁止所述第二棘轮9绕所述的支撑轴4的轴线顺时针转动;如果所述第一棘齿6的另一端锁止所述第一棘轮5绕所述的支撑轴4的轴线逆时针转动,则所述第二棘齿10的另一端锁止所述第二棘轮9绕所述的支撑轴4的轴线顺时针转动,那么所述第一棘齿6的另一端不锁止所述第一棘轮5绕所述的支撑轴4的轴线顺时针转动,所述第二棘齿10的另一端不锁止所述第二棘轮9绕所述的支撑轴4的轴线逆时针转动。
40.通过所述的第一棘齿6的另一端锁止所述第一棘轮5绕所述的支撑轴4的轴线的顺时针/逆时针转动以及通过所述的第二棘齿10的另一端锁止所述第二棘轮9绕所述的支撑轴4的轴线的逆时针/顺时针转动,也就是说,所述的第一棘齿6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一棘轮5以及所述的第二棘齿10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棘轮9呈不同方向的啮合,通过所述的第一棘齿6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一棘轮5以及所述的第二棘齿10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棘轮9实现所述支撑轴4顺时针旋转方向和逆时针旋转方向的锁止,方便对所述支撑轴4进行不同的旋转方向进行定位。
41.所述的支撑轴4的数目可以根据需要确定,请参见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的支撑轴4的数目为3根,3根所述支撑轴4环绕所述的支撑座3的外周侧壁成等边三角形设置。
42.所述第一弹性件8和所述第二弹性件12可以是任何合适的弹性件,请参见图4和图6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弹性件8和所述第二弹性件12均为漩涡弹簧。
43.所述第一棘轮5的齿和所述第二棘轮9的齿可以沿任何合适的方向设置,请参见图3和图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棘轮5的齿从所述第一棘轮5的外周边缘沿绕所述第一棘轮5的轴线逆时针旋转方向朝外延伸设置,所述第二棘轮9的齿从所述第二棘轮9的外周边缘沿绕所述第二棘轮9的轴线顺时针旋转方向朝外延伸设置。
44.由于所述第一棘轮5和所述第二棘轮9分别套接在所述支撑轴4的两端上,所述第一棘轮5的轴线和所述第二棘轮9的轴线均与所述的支撑轴4的轴线重合,采用上述设置,所述第一棘齿6的另一端锁止所述第一棘轮5绕所述的支撑轴4的轴线逆时针转动,所述第一棘齿6的另一端不锁止所述第一棘轮5绕所述的支撑轴4的轴线顺时针转动,所述第二棘齿10的另一端锁止所述第二棘轮9绕所述的支撑轴4的轴线顺时针转动,所述第二棘齿10的另一端锁止所述第二棘轮9绕所述的支撑轴4的轴线逆时针转动。
45.所述支撑轴4绕所述支撑轴4的轴线可转动设置在所述支撑座3的外周侧壁上,可以采用任何合适的结构,请参见图2和图7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管道内测量用便携式全站仪还包括第一固定板13和第二固定板14,所述第一固定板13和所述第二固定板14均竖向设置并相互平行设置,所述第一固定板13和所述第二固定板14均垂直并连接所述的支撑座3的外周侧壁,从而在所述第一固定板13、所述的支撑座3的外周侧壁和所述第二固定板14之间形成凹槽15,所述支撑轴4沿垂直于所述第一固定板13和所述第二
固定板14的方向穿设所述第一固定板13和所述第二固定板14并相对于所述第一固定板13和所述第二固定板14绕所述的支撑轴4的轴线可转动设置,所述的支撑轴4的两端均裸露在所述凹槽15外,所述第一固定杆7和所述第二固定杆11均位于所述凹槽15外并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固定板13和所述第二固定板14上,所述的支撑脚2的上端和所述的支撑轴4的中部均位于所述凹槽15中,所述第一固定板13的数目和所述第二固定板14的数目均与所述的支撑轴4的数目相同,所述第一固定板13、所述第二固定板14和所述支撑轴4一一对应设置。
46.所述管道内测量用便携式全站仪还可以包括其它任何合适的构成,请参见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管道内测量用便携式全站仪还包括第一接线轮16、第二接线轮17和连接绳18,所述第一接线轮16和所述第二接线轮17分别套接在所述的支撑轴4的中部上,所述第一接线轮16的数目和所述第二接线轮17的数目均与所述的支撑轴4的数目相同,所述第一接线轮16、所述第二接线轮17和所述支撑轴4一一对应设置,所述连接绳18可移动穿设在所述支撑座3中,分别位于相邻两根所述支撑轴4上的相邻的所述第一接线轮16和所述第二接线轮17均缠绕有所述连接绳18,位于同一所述支撑轴4上的所述第一接线轮16和所述第二接线轮17的连接绳缠绕方向相反。在所述管道内测量用便携式全站仪还包括第一固定板13和第二固定板14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接线轮16和所述第二接线轮17均位于所述凹槽15中。
47.所述的支撑脚2的上端可以位于所述第一接线轮16和所述第二接线轮17之间,也可以不位于所述第一接线轮16和所述第二接线轮17之间,请参见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的支撑脚2的上端位于所述第一接线轮16和所述第二接线轮17之间。
48.所述的第一接线轮16的连接绳缠绕方向和所述的第二接线轮17的连接绳缠绕方向可以分别为绕所述第一接线轮16的轴线逆时针旋转方向和绕所述第二接线轮17的轴线顺时针旋转方向,也可以为绕所述第一接线轮16的轴线顺时针旋转方向和绕所述第二接线轮17的轴线逆时针旋转方向,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接线轮16的连接绳缠绕方向为绕所述第一接线轮16的轴线逆时针旋转方向,所述的第二接线轮17的连接绳缠绕方向为绕所述第二接线轮17的轴线顺时针旋转方向。
49.所述管道内测量用便携式全站仪还可以包括其它任何合适的构成,请参见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管道内测量用便携式全站仪还包括导向轮19,所述导向轮19水平设置并绕所述导向轮19的轴线可转动设置在所述支撑座3中,所述连接绳18的中部绕经所述导向轮19而成v字形设置,所述导向轮19的数目和所述连接绳18的数目相同,所述导向轮19和所述连接绳18一一对应设置。采用上述设置,通过所述导向轮19对所述连接绳18进行导向工作。
50.使用时,如果需要将支撑脚2展开,由于第二棘齿10的另一端锁止第二棘轮9绕支撑轴4的轴线顺时针转动,而第一棘齿6的另一端不锁止第一棘轮5绕支撑轴4的轴线顺时针转动,因此需要拨动第二棘齿10,使得第二棘齿10的一端绕第二固定杆11的轴线转动,从而带动第二弹性件12形变并带动第二棘齿10的另一端远离第二棘轮9,不再啮合第二棘轮9,此时可以将支撑脚2的下端朝外转动展开,通过支撑脚2的上端带动支撑轴4绕支撑轴4的轴线顺时针转动,待支撑脚2的下端朝外展开至期望位置,释放第二棘齿10,在第二弹性件12的弹力作用下,带动第二棘齿10的一端绕第二固定杆11的轴线反向转动,带动第二棘齿10的另一端朝向第二棘轮9运动并抵靠第二棘轮9,从而啮合第二棘轮9,锁止第二棘轮9绕支
撑轴4的轴线顺时针转动。
51.如果需要将支撑脚2收纳,由于第一棘齿6的另一端锁止第一棘轮5绕支撑轴4的轴线逆时针转动,而第二棘齿10的另一端不锁止第二棘轮9绕支撑轴4的轴线逆时针转动,因此需要拨动第一棘齿6,使得第一棘齿6的一端绕第一固定杆7的轴线转动,从而带动第一弹性件8形变并带动第一棘齿6的另一端远离第一棘轮5,不再啮合第一棘轮5,此时可以将支撑脚2的下端朝内转动收纳,通过支撑脚2的上端带动支撑轴4绕支撑轴4的轴线逆时针转动,待支撑脚2的下端朝内收纳至期望位置,释放第一棘齿6,在第一弹性件8的弹力作用下,带动第一棘齿6的一端绕第一固定杆7的轴线反向转动,带动第一棘齿6的另一端朝向第一棘轮5运动并抵靠第一棘轮5,从而啮合第一棘轮5,锁止第一棘轮5绕支撑轴4的轴线逆时针转动。
52.在不调节支撑脚2位置时(即位置调节前和调节后),第一棘齿6的另一端锁止第一棘轮5绕支撑轴4的轴线逆时针转动,而第二棘齿10的另一端锁止第二棘轮9绕支撑轴4的轴线顺时针转动,因此,有利于对支撑脚2角度进行限位,进而提高了支撑的稳定性,避免了测量过程中,支撑脚2发生意外转动,从而导致测量不准确甚至全站仪本体1发生掉落的问题。
53.在将支撑脚2的下端朝外转动展开过程中,通过支撑脚2的上端带动支撑轴4绕支撑轴4的轴线顺时针转动,通过第二接线轮17收卷连接绳18,拉动相邻支撑轴4上的第一接线轮16释放连接绳18使得该相邻支撑轴4绕其轴线顺时针转动,经支撑脚2的上端带动支撑脚2的下端朝外转动展开,以此类推,使得所有支撑脚2联动朝外转动展开。
54.在将支撑脚2的下端朝内转动收纳过程中,通过支撑脚2的上端带动支撑轴4绕支撑轴4的轴线逆时针转动,通过第一接线轮16收卷连接绳18,拉动相邻支撑轴4上的第二接线轮17释放连接绳18使得该相邻支撑轴4绕其轴线逆时针转动,经支撑脚2的上端带动支撑脚2的下端朝内转动收纳,以此类推,使得所有支撑脚2联动朝内转动收纳。
55.通过支撑轴4上设置第一接线轮16和第二接线轮17,相邻支撑轴4上的相邻第一接线轮16和第二接线轮17通过连接绳18缠绕连接,且同一支撑轴4上的第一接线轮16和第二接线轮17的连接绳缠绕方向相反,形成联动机构,有利于对不同角度的支撑脚2同步进行转动,进而提高了展开或收纳时的便捷性,满足了人们的工作需求,值得进行推广使用。
5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57.1、通过设置支撑轴、第一棘齿、第一棘轮、第二棘齿和第二棘轮,支撑脚与支撑轴连接,支撑脚通过支撑轴实现竖向转动,支撑轴绕其轴线的顺时针转动和逆时针转动分别通过第一棘齿和第一棘轮锁止以及第二棘齿和第二棘轮锁止,有利于对支撑脚进行定位,进而提高了支撑的稳定性,避免了测量过程中,支撑脚发生意外转动,从而导致测量不准确甚至全站仪本体发生掉落的问题。
58.2、通过设置支撑轴、第一接线轮、第二接线轮和连接绳,第一接线轮和第二接线轮设置在支撑轴上,相邻支撑轴上的相邻第一接线轮和第二接线轮通过连接绳缠绕连接,且同一支撑轴上的第一接线轮和第二接线轮的连接绳缠绕方向相反,形成联动机构,有利于对不同角度的支撑脚同步进行转动,进而提高了展开或收纳时的便捷性,满足了人们的工作需求,值得进行推广使用。
59.综上,本实用新型的管道内测量用便携式全站仪具有角度定位的功能,从而测量稳定,进一步地还能同时对多个支撑脚同步转动,从而操作便捷,设计巧妙,结构简洁,制造
简便,制造成本低,适于大规模推广应用。
60.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已经完整并有效的予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功能及结构原理已在实施例中予以展示和说明,在不背离所述原理下,实施方式可作任意修改。所以,本实用新型包括了基于权利要求精神及权利要求范围的所有变形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