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输出扭矩可调的自动张紧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987358发布日期:2023-08-03 19:43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输出扭矩可调的自动张紧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座、第一扭矩弹簧、第一弹簧调节组件、第二扭矩弹簧、第二弹簧调节组件、枢轴、张紧臂组件及张紧轮组件,其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出扭矩可调的自动张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张紧臂组件包括第一张紧臂、第二张紧臂以及用于连接第一张紧臂、第二张紧臂的张紧臂螺钉,其中,所述第一张紧臂包括z形支架,所述第一套筒设置在z形支架的一端,所述张紧轮组件安装部设置在z形支架的另一端,所述z形支架的中部设有向下延伸的连接部;所述第二张紧臂包括l形支架,所述l形支架一端与连接部通过张紧臂螺钉固定连接,所述l形支架的另一端设有所述第二套筒;从第一套筒沿z形支架、l形支架到第二套筒的部分共同构成c型支撑部。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输出扭矩可调的自动张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张紧轮组件安装部包括第一台阶轴,所述第一台阶轴沿轴向设有第一内螺纹孔。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输出扭矩可调的自动张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张紧轮组件包括张紧轮、轴承和张紧轮螺钉,所述张紧轮通过轴承转动连接在张紧臂组件上,且通过螺纹连接在第一内螺纹孔内的张紧轮螺钉将轴承限制在第一台阶轴上。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输出扭矩可调的自动张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簧调节组件包括第一推压螺栓、第一推件和第一伸缩弹簧,所述第一套筒的内壁加工有阶梯孔,从上至下分别为第一孔部、第二孔部、第三孔部,且孔径逐渐减小,其中,第一孔部加工有内螺纹,第二孔部的侧壁上沿轴向设有第一双键槽,所述第三孔部外侧的第一套筒底面上设有第一圆弧状通孔,所述第一推件包括一体连接的第一支撑环和第一弧形推块,所述第一弧形推块设置在第一支撑环下方,且所述第一支撑环的外缘上设有与第一双键槽匹配的两个第一凸块;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输出扭矩可调的自动张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弹簧调节组件包括第二推压螺栓、第二推块和第二伸缩弹簧,所述第二套筒的内壁加工有阶梯孔,从下至上分别为第四孔部、第五孔部、第六孔部,且孔径逐渐减小,其中,第四孔部加工有内螺纹,第五孔部的侧壁上沿轴向设有第二双键槽,所述第六孔部外侧的第二套筒顶面上设有第二圆弧状通孔,所述第二推件包括一体连接的第二支撑环和第二弧形推块,所述第二弧形推块设置在第二支撑环上方,且所述第二支撑环的外缘上设有与第二双键槽匹配的两个第二凸块;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出扭矩可调的自动张紧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上弹簧腔内的第一阻尼组件,所述第一阻尼组件包括第一金属阻尼环和第一塑料阻尼环,所述第一金属阻尼环和第一塑料阻尼环从内到外依次设置上弹簧腔内,且所述第一金属阻尼环的内壁与第一扭矩弹簧接触,所述第一塑料阻尼环的外壁与外圈的内壁连接。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出扭矩可调的自动张紧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下弹簧腔内的第二阻尼组件,所述第二阻尼组件包括第二金属阻尼环和第二塑料阻尼环,所述第二金属阻尼环和第二塑料阻尼环从内到外依次设置下弹簧腔内,且所述第二金属阻尼环的内壁与第二扭矩弹簧接触,所述第二塑料阻尼环的外壁与外圈的内壁连接。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出扭矩可调的自动张紧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衬套,所述衬套套设在枢轴上且位于内圈和枢轴之间。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出扭矩可调的自动张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上下两端的内圈和外圈上均设有长条状的弧形凹槽,第一转块和第二转块结构相同,前后两侧均设有圆柱轴,两侧的圆柱轴分别嵌入内圈和外圈的弧形凹槽内,并能够沿弧形凹槽滑动,第一转块和第二转块与弹簧连接的一侧还设有弹簧定位孔。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一种输出扭矩可调的自动张紧器,包括基座、第一扭矩弹簧、第一弹簧调节组件、第二扭矩弹簧、第二弹簧调节组件、枢轴、张紧臂组件及张紧轮组件,张紧轮组件安装在张紧臂组件的一端,基座安装在张紧臂组件的另一端,第一扭矩弹簧和第二扭矩弹簧分别设置在基座内的上下两侧,第一弹簧调节组件连接在张紧臂组件的第一套筒内,且下端延伸至基座内并能够与第一扭矩弹簧的上端端部接触;第二弹簧调节组件连接在第二套筒内,且上端延伸至基座内并能够与第二扭矩弹簧的下端端部接触。本发明结构简单紧凑,通过组合、分离多个扭矩弹簧来切换张紧器的弹簧刚度,实现对输出扭矩的自由调节,拓展了张紧器的应用范围,延长了张紧器的使用寿命。

技术研发人员:王超,吴晓亮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莱顿汽车部件(苏州)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4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