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瓶对中机构及灌装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790845发布日期:2018-06-28 03:01阅读:146来源:国知局
护瓶对中机构及灌装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瓶子灌装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护瓶对中机构及灌装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的PET瓶或玻璃瓶灌装机,瓶子需要从送瓶盘交接进入灌装主机,接着需要提升一段距离并与灌装阀的阀口对中压紧,之后才能往瓶内灌装产品。瓶子在送瓶盘与灌装主机交接过程中,或在接着的提升过程中,有时会发生卡瓶或掉瓶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护瓶对中机构及灌装装置,能确保瓶子运行稳定,避免发生卡瓶或掉瓶现象。

一种护瓶对中机构,包括护瓶组件及凸轮,所述护瓶组件包括导杆、滚轮、支承环及对中杯,所述凸轮的一侧为上升段,另一侧为下降段,所述凸轮用于设置在灌装主机的外周,所述滚轮设置在所述导杆上,且所述滚轮能沿所述凸轮的上升段或下降段滚动,使所述导杆相对灌装主机上的灌装阀上升或下降,所述支承环与所述导杆的下端连接,所述对中杯设置在所述支承环内,且所述对中杯与所述灌装阀相对设置。

其进一步技术方案如下:

所述护瓶组件还包括瓶口密封垫,所述瓶口密封垫设置在对中杯的第一通孔内,且位于所述对中杯的上端,所述瓶口密封垫上开设有与所述灌装阀匹配的第二通孔。

所述对中杯的第一通孔下端设有第一倒角,所述瓶口密封垫的第二通孔上端设有二倒角。

所述护瓶组件还包括导套,所述导套设置在所述灌装阀的阀座内,所述导杆与所述导套间隙配合。

所述护瓶组件还包括缓冲套,所述缓冲套设置在所述灌装阀的阀座上端,且所述导杆上设有轮座,所述滚轮与所述轮座连接,所述缓冲套位于所述轮座下方。

所述导杆包括分别与所述轮座连接的第一杆、第二杆及第三杆,所述第一杆延伸出所述轮座的上端,所述第二杆与第三杆并列设置且延伸出所述轮座的下端,所述灌装阀的阀座内设有两个所述导套,所述第二杆、第三杆分别与对应的导套间隙配合,所述第二杆及第三杆上分别套设有所述缓冲套,且所述第二杆、第三杆的底端分别与所述支承环连接。

所述对中杯的两端分别伸出所述支承环,且所述对中杯的上端外壁上设有环形槽,所述环形槽内设有O形圈,所述O形圈卡设在所述支承环的上端面。

所述第一通孔的中部设有凹槽,所述瓶口密封垫的外壁下端设有凸起,所述瓶口密封垫通过凸起与凹槽配合固定在所述第一通孔内。

一种灌装装置,包括进瓶盘、出瓶盘、灌装主机及所述的护瓶对中机构,所述进瓶盘设置在所述灌装主机的进瓶侧,所述出瓶盘设置在所述灌装主机的出瓶侧,所述凸轮设置在所述进瓶盘与出瓶盘之间,且所述上升段靠近所述出瓶盘,所述下降段靠近所述进瓶盘。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灌装装置包括多个所述护瓶组件,所述灌装主机上具有多个所述灌装阀,多个所述护瓶组件沿所述灌装主机的周向方向设置,且所述护瓶组件与所述灌装阀一一对应设置。

下面对前述技术方案的优点或原理进行说明:

上述护瓶对中机构及灌装装置,灌装主机旋转时,带动护瓶组件旋转,滚轮可以沿凸轮滚动,带动对中杯上下运动,当护瓶组件转动到灌装主机与进瓶盘交接处时,对中杯刚好罩住进瓶盘上的瓶子的瓶口,接着滚轮脱离凸轮,护瓶组件依靠自重压紧并护着瓶子从进瓶盘交接到灌装主机,然后护着瓶子往上提升,直至与灌装阀的阀口压紧对中。灌装完后,护瓶组件依靠自重压紧并护着瓶子下降,下降完后瓶子进入灌装主机和出瓶盘的交接处,此时,护瓶组件的滚轮沿凸轮爬升,对中杯刚好离开瓶口,接着瓶子离开灌装主机进入出瓶盘。通过所述护瓶对中机构,使瓶子在送瓶盘与灌装主机交接过程中,或在接着的提升时,瓶子运行稳定,避免发生卡瓶或掉瓶现象。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所述的灌装装置的示意图;

图2为当护瓶对中机构处于图1中位置A处时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为当护瓶对中机构处于图1中位置B处时的示意图;

图5为当护瓶对中机构处于图1中位置D处时的示意图;

图6为护瓶组件与凸轮的配合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护瓶对中机构,2、灌装主机,21、灌装阀,22、提瓶机构,3、进瓶盘,4、出瓶盘,10、护瓶组件,20、凸轮,110、导杆,112、第一杆,114、第二杆,116、第三杆,120、滚轮,130、支承环,140、对中杯,142、第一倒角,144、凹槽,150、瓶口密封垫,152、第二倒角,154、凸起,160、导套,170、缓冲套,180、轮座,190、O形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相反,当元件被称作“直接在”另一元件“上”时,不存在中间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如图2-6所示,一种护瓶对中机构1,包括护瓶组件10及凸轮20,所述护瓶组件10包括导杆110、滚轮120、支承环130及对中杯140,所述凸轮20的一侧为上升段,另一侧为下降段,所述凸轮20用于设置在灌装主机2的外周,所述滚轮120设置在所述导杆110上,且所述滚轮120能沿所述凸轮20的上升段或下降段滚动,使所述导杆110相对灌装主机2上的灌装阀21上升或下降,所述支承环130与所述导杆110的下端连接,所述对中杯140设置在所述支承环130内,且所述对中杯140与所述灌装阀21相对设置。

如图3所示,进一步,本实施例所述护瓶组件10还包括瓶口密封垫150,所述瓶口密封垫150设置在对中杯140的第一通孔内,且位于所述对中杯140的上端,所述瓶口密封垫150上开设有与所述灌装阀21匹配的第二通孔。通过设置瓶口密封垫150,一方面用于与灌装阀21对接,避免灌装过程中出现漏液,另一方面,瓶口密封垫150设置在对中杯140的第一通孔内且位于所述对中杯140的上端,便于抵接由对中杯140下端插入的瓶子瓶口,使瓶子被护在对中杯140内,避免出现瓶子不稳的情况,而且瓶口密封垫150的下端面与瓶子的瓶口对接,同时灌装阀21能插入瓶口密封垫150的第二通孔内,进一步提高灌装过程的密封性,避免灌装液漏出。本实施例中,所述对中杯140的第一通孔的中部设有凹槽144,所述瓶口密封垫150的外壁下端设有凸起154,所述瓶口密封垫150通过凸起154与凹槽144配合固定在所述第一通孔内,安装方便。当然,根据实际需求,也可以直接将对中杯140的第一通孔设置成上端直径小下端直径大的阶梯孔,同时满足对罐装阀的对接及对瓶子瓶口的抵接。

如同1、6所示,护瓶组件10随灌装主机2旋转过程中,滚轮120可以沿凸轮20滚动,带动对中杯140上下运动,当护瓶组件10转动到灌装主机2与进瓶盘3交接处时,即图1中的A处,如同2、3所示,对中杯140刚好罩住进瓶盘3上的瓶子的瓶口,接着滚轮120脱离凸轮20,护瓶组件10依靠自重压紧并护着瓶子平稳地从进瓶盘3交接到灌装主机2,然后护瓶组件10护着瓶子随灌装主机2转动,并且瓶子在提瓶机构的带动下往上提升,即图1中的B处,如图4所示,此时瓶子的瓶口、瓶口密封垫150和灌装阀21的阀口三者压紧并对中。当瓶子来到图1中的C处时灌装已完毕,然后护瓶组件10依靠自重压紧并护着瓶子下降,下降完后瓶子进入灌装主机2和出瓶盘4的交接处,即图1中的D处,如图5、6所示,此时,护瓶组件10的滚轮120沿凸轮20爬升,对中杯140刚好离开瓶口,接着瓶子离开灌装主机2进入出瓶盘4。通过所述护瓶对中机构1,使瓶子在送瓶盘与灌装主机2交接过程中,或在接着的提升时,瓶子运行稳定,避免发生卡瓶或掉瓶现象。

如同3所示,所述对中杯140的第一通孔下端设有第一倒角142,所述瓶口密封垫150的第二通孔上端设有第二倒角152。通过第一倒角142,使对中杯140能顺畅套入瓶子的瓶口并与瓶口对中,通过第二倒角152,便于与灌装阀21的阀口对中。

进一步,如图2、4-6所示,所述护瓶组件10还包括导套160,所述导套160设置在所述灌装阀21的阀座内,所述导杆110与所述导套160间隙配合。当滚轮120沿凸轮20的上升段或下降段滚动时,导杆110在导套160的导引下平稳地上升或下降,从而使导杆110上的对中杯140护着瓶子更平稳地移动。

进一步,如图2、4、5所示,所述护瓶组件10还包括缓冲套170,所述缓冲套170设置在所述灌装阀21的阀座上端,且所述导杆110上设有轮座180,所述滚轮120与所述轮座180连接,所述缓冲套170位于所述轮座180下方。在轮座180与阀座之间设有缓冲套170,若无瓶子进入灌装主机2,当滚轮120离开凸轮20后,护瓶组件10会往下降落,直至与缓冲套170接触缓冲后停止,避免护瓶组件10直落出现晃动等情况,同时设置轮座180不仅用于承载滚轮120,而且将缓冲套170设置轮座180与阀座之间,使轮座180与缓冲套170接触缓冲,也起到让位凸轮20的作用。

具体地,如图2、5所示,所述导杆110包括分别与所述轮座180连接的第一杆112、第二杆114及第三杆116,所述第一杆112延伸出所述轮座180的上端,所述第二杆114与第三杆116并列设置且延伸出所述轮座180的下端,所述灌装阀21的阀座内设有两个所述导套160,所述第二杆114、第三杆116分别与对应的导套160间隙配合,所述第二杆114及第三杆116上分别套设有所述缓冲套170,且所述第二杆114、第三杆116的底端分别与所述支承环130连接。通过并列设置的第二杆114、第三杆116同阀座内的两个导套160间隙配合,进一步提高护瓶组件10的稳定性。

如同3所示,所述对中杯140的两端分别伸出所述支承环130,且所述对中杯140的上端外壁上设有环形槽,所述环形槽内设有O形圈190,所述O形圈190卡设在所述支承环130的上端面。导杆110与轮座180、支承环130或者轮座180与滚轮120之间,分别通过螺纹、螺钉或螺母连接在一起,对中杯140嵌在支承环130上,其上端环形槽中嵌有O形圈190,以阻止对中杯140从支承环130内脱落。

如图1、6所示,一种灌装装置,包括进瓶盘3、出瓶盘4、灌装主机2及所述的护瓶对中机构1,所述进瓶盘3设置在所述灌装主机2的进瓶侧,所述出瓶盘4设置在所述灌装主机2的出瓶侧,所述凸轮20设置在所述进瓶盘3与出瓶盘4之间,且所述上升段靠近所述出瓶盘4,所述下降段靠近所述进瓶盘3。

所述灌装装置,通过在灌装主机2上设置护瓶组件10,在灌装主机2外周设置凸轮20,且所述凸轮20位于所述进瓶盘3与出瓶盘4之间,护瓶组件10与灌装主机2上的灌装阀21对应,使瓶子在送瓶盘与灌装主机2交接过程中,或在接着的提升及灌装过程中,瓶子运行稳定,避免发生卡瓶或掉瓶现象。

本实施例所述的灌装装置包括多个所述护瓶组件10,所述灌装主机2上具有多个所述灌装阀21,多个所述护瓶组件10沿所述灌装主机2的周向方向设置,且所述护瓶组件10与所述灌装阀21一一对应设置。本实施例所述护瓶对中机构1包括多个所述护瓶组件10、一个所述凸轮20,灌装主机2运行时,其上的多个护瓶组件10与依次所述凸轮20配合完成灌装过程,灌装效率高且平稳。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