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安瓿用辅助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554881发布日期:2019-12-31 15:13阅读:234来源:国知局
一种安瓿用辅助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安瓿用辅助装置。



背景技术:

安瓿是指一种可熔封的硬质玻璃容器,常用于存放注射用的药物以及疫苗、血清等,这种瓶子较薄,容量小但密封性较好。顶部用高温处理使玻璃熔融密封,在其瓶颈处常有划痕,打开时用硬物在外痕处敲击即可打开。一般在医院的临床护理工作中,工作人员每天需要开启大量的安瓿瓶,通常的做法是用硬物在外痕处敲击或者然后徒手掰开,此方法在开启安瓿时瓶体容易弄碎导致医务人员受伤,瓶体开启后安瓿的瓶颈处十分尖锐,使医护人员在使用过程中也容易被划伤。并且医院护士大多为女性,安瓿的瓶体也比较光滑,因此无法顺利打开安瓿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安瓿用辅助装置,以解决现有安瓿瓶开启难度大并且开启时容易导致医务人员受伤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安瓿用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设置在壳体上的容置槽、设置在壳体内并位于容置槽开口端的切除组、设置在壳体上的针管以及设置在壳体上的出液组;切除组包括多组设置在壳体上的连接槽、设置在连接槽与容置槽之间的切除槽、设置在切除槽内的砂轮、设置在壳体外侧的拉柄以及设置在砂轮与拉柄之间并穿过连接槽和切除槽的连接杆,连接杆外侧并位于连接槽与砂轮之间套设有复位弹簧。

本实用新型中医护人员需要开启安瓿时,拉动拉柄并通过连接杆将砂轮从容置槽内拉出,然后将安瓿的瓶颈处放在容置槽内并与砂轮相对应的位置,然后放开拉柄并通过复位弹簧使砂轮复位并卡紧安瓿的瓶颈处,医护人员旋转壳体使砂轮切出划痕并将瓶颈折断,将折断后的安瓿乳头段从容置槽内倒出,然后通过出液组将安瓿内的液体输送至针管处进行后续操作。

作为优选,出液组包括设置在壳体外侧的注射管、与注射管连通并穿过壳体安装在容置槽内的输入管以及设置在壳体内的输出管,输出管的两端分别与针管以及注射管连通。

本实用新型中医护人员将已经开启的安瓿插入容置槽内,并将安装在容置槽内的输入管插入安瓿内,然后通过注射管抽出安瓿内的液体并通过输出管输送到针管处,避免医护人员与安瓿的尖锐处直接接触而被划伤。

作为优选,注射管包括管体、设置在管体上并与输入管连通的输入口、设置在管体上并与输出管连通的输出口、设置在管体内的活塞以及设置在活塞上的活塞杆,输入管与输入口之间设有单向阀。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在输入管与输入口之间的单向阀,使安瓿内的液体被抽出后单向流动,而不会返回安瓿中。

作为优选,管体外侧设有刻度。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在管体外侧的刻度,便于医护人员了解并掌握管体内的液体流量。

作为优选,容置槽内壁设有环形塞。

本实用新型中设置在容置槽内壁的环形塞用于对安瓿进行固定,使安瓿在使用过程中不会从容置槽内滑落。

作为优选,环形塞采用的材料为橡胶。

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材料为橡胶的环形塞,使本实用新型能够适用于各种直径的安瓿,增加了使用范围。

作为优选,壳体外侧设有防滑纹。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在壳体外侧的防滑纹,增加了医护人员的手掌与壳体之间的摩擦力。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中复位弹簧推动砂轮复位并卡紧安瓿的瓶颈处,医护人员旋转壳体使砂轮切出划痕后,即可轻易地将瓶颈折断,防止医护人员的手与安瓿直接接触而安瓿划伤。同时医护人员将折断后的安瓿乳头段从容置槽内倒出,然后通过出液组将安瓿内的液体输送至针管处进行后续操作,避免安瓿尖锐的瓶颈处划伤医护人员,本实用新型减少了医护人员的体力付出,同时提高了医护人员在使用安瓿时的安全系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注射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注射管的正视图。

图中:1-壳体;11-针管;2-容置槽;3-切除组;4-出液组;31-连接槽;32-切除槽;33-砂轮;34-拉柄;35-连接杆;5-复位弹簧;41-注射管;42-输入管;43-输出管;411-管体;412-输入口;413-输出口;414-活塞;415-活塞杆;6-单向阀;7-刻度;8-环形塞;9-防滑纹。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实施例

参见图1到图4,本实用新型包括壳体1、设置在壳体1内并用于容置安瓿的容置槽2以及设置在壳体1上的针管11。容置槽2内壁设有用于对安瓿进行固定的环形塞8,使安瓿在使用过程中不会从容置槽2内滑落。环形塞8采用的材料为橡胶,通过采用材料为橡胶的环形塞8,使容置槽2能够适用于各种直径的安瓿,增加了本实用新型的使用范围。壳体1外侧设有用于增加医护人员手掌与壳体1之间的摩擦力的防滑纹9,便于医护人员捏紧壳体1并进行后续操作。

进一步参见图1到图2,壳体1内并位于容置槽2的开口端设有用于切除安瓿的切除组3,切除组3包括四组设置在壳体1上的连接槽31以及设置在连接槽31与容置槽2之间的切除槽32,切除槽32的两端分别与连接槽31以及容置槽2连通。切除槽32内设有用于切除安瓿瓶颈处的砂轮33,壳体1外侧设有便于医护人员拉动砂轮33的拉柄34,拉柄34与砂轮33之间设有穿过连接槽31和切除槽32的连接杆35,连接杆35外侧并位于连接槽31与砂轮33之间套设有复位弹簧5。复位弹簧5用于将砂轮33恢复到初始位置。

医护人员需要开启安瓿时,拉动拉柄34并通过连接杆35将砂轮33从容置槽2内拉出,然后将安瓿的瓶颈处放在容置槽2内与砂轮33相对应的位置,复位弹簧5推动砂轮33复位并卡紧安瓿的瓶颈处,医护人员旋转壳体1使砂轮33切出划痕后,即可轻易地将瓶颈折断,防止医护人员的手与安瓿直接接触而安瓿划伤,减少了医护人员的体力付出,同时提高了医护人员在使用安瓿时的安全系数。

进一步参见图1和图3,壳体1上设有出液组4,医护人员通过出液组4将已开启安瓿内的液体输送至针管11处进行后续操作。出液组4包括设置在壳体1外侧的注射管41、与注射管41连通并穿过壳体1安装在容置槽2内的输入管42以及设置在壳体1内的输出管43,输出管43的两端分别与针管11以及注射管41连通。医护人员将折断后的安瓿乳头段从容置槽2内倒出后,将已经开启的安瓿插入容置槽2内,将安装在容置槽2内的输入管42插入安瓿内,然后通过注射管41抽出安瓿内的液体并通过输出管43输送到针管11处,避免医护人员与安瓿的尖锐处直接接触而被划伤。

进一步参见图3和图4,注射管41包括在壳体1上的管体411、设置在管体411上并与输入管42连通的输入口412、设置在管体411上并与输出管43连通的输出口413、设置在管体411内的活塞414以及设置在活塞414上的活塞杆415,输入管42与输入口412之间设有单向阀6。通过设置在输入管42与输入口412之间的单向阀6使安瓿内的液体被抽出后单向流动,而不会返回安瓿中。管体411外侧设有便于医护人员了解并掌握管体411内的液体流量的刻度7。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