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碳铵结晶堵塞油气回收系统的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510940发布日期:2020-07-17 15:39阅读:337来源:国知局
防止碳铵结晶堵塞油气回收系统的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碳铵防结晶装置的技术领域,是一种防止碳铵结晶堵塞油气回收系统的结构。



背景技术:

油气回收系统广泛应用于油库等油气污染区域,用于油气污染的控制,油气中通常含有氨气、二氧化碳、水等气体,但是由于设计或数据收集的偏差,国内很多油气回收系统出现了因碳铵结晶而影响油气回收装置正常运行的问题,现有的技改方法为增加洗涤设备,如洗涤塔等,但是此种方法施工复杂、投资较大,不利于在规模较小厂中推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防止碳铵结晶堵塞油气回收系统的结构,克服了上述现有技术之不足,其能有效解决现有油气回收系统设计不合理,导致在回收油气的过程中很容易形成碳铵结晶,进而影响油气回收装置正常运行的问题。



本技术:
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防止碳铵结晶堵塞油气回收系统的结构包括油气输送管道、废液池,油气输送管道内间隔安装有若干段换热盘管与若干个雾化喷头,油气输送管道外设置有加热管线、冷凝管线、喷淋管线,换热盘管的入口端与加热管线相连通,换热盘管的出口端与冷凝管线相连通,雾化喷头与喷淋管线相连通,在油气输送管道的底部外壁上一体连接有若干个间隔分布的槽状集液包,集液包的上部开口端与油气输送管道的内部相连通,集液包的底部连通有集液管线,集液管线上设置有排液管,废液池设置在排液管的下方。

下面是对上述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进一步的,油气输送管道的外壁上设置有保温层。

进一步的,雾化喷头产生的喷淋水与油气输送管道内运输的油气逆向接触,集液包与油气输送管道的连通口处设置有上大下小的锥形导液斜坡。

进一步的,油气输送管道的出口端还安装有气液分离器,气液分离器的气相通道与油气输送管道相连通。

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而紧凑,通过设置换热盘管,可以加热油气输送管道内输送的油气,通过设置雾化喷头,可以使油气中绝大部分的氨气被喷淋水直接吸收,通过这两方面的控制,可以有效避免碳铵晶体的形成,进而能确保油气回收系统的正常运行,集液包与排液管的设计,可以使喷淋水被及时排入到废液池中去,避免喷淋水进入到油气回收系统中而发生结冰的问题,从另一方面进一步确保了油气回收系统的正常运行。

附图说明

本申请的具体结构由以下的附图和实施例给出:

附图1是防止碳铵结晶堵塞油气回收装置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防止碳铵结晶堵塞油气回收装置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例:1、油气输送管道,2、废液池,3、换热盘管,4、雾化喷头,5、加热管线,6、冷凝管线,7、喷淋管线,8、集液包,9、集液管线,10、排液管,11、保温层,12、导液斜坡,13、气液分离器,14、油气。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不受下述实施例的限制,可根据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与实际情况来确定具体的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中,为了便于描述,各部件的相对位置关系的描述均是根据说明书附图1的布图方式来进行描述的,如:上、下、左、右等的位置关系是依据说明书附图1的布图方向来确定的。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实施例:如附图1、2所示,该防止碳铵结晶堵塞油气回收系统的结构包括油气输送管道1、废液池2,油气输送管道1内间隔安装有若干段换热盘管3与若干个雾化喷头4,油气输送管道1外设置有加热管线5、冷凝管线6、喷淋管线7,换热盘管3的入口端与加热管线5相连通,换热盘管3的出口端与冷凝管线6相连通,雾化喷头4与喷淋管线7相连通,在油气输送管道1的底部外壁上一体连接有若干个间隔分布的槽状集液包8,集液包8的上部开口端与油气输送管道1的内部相连通,集液包8的底部连通有集液管线9,集液管线9上设置有排液管10,废液池2设置在排液管10的下方。

油气14来自于油品储存、装车等过程,因此本实用新型中油气输送管道1的入口端与储油罐、装车栈台等上游装置相连接,油气输送管道1的出口端与下游的油气回收系统相连接,当油气14的温度低于35℃时,油气14中的水、二氧化碳、氨气易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铵晶体,所以当开始油气14回收作业时,加热管线5会往换热盘管3内通入加热蒸汽或热水,给油气输送管道1内的油气14进行加热,以确保油气14的温度在35℃以上,加热蒸汽或热水与油气14换热后通过冷凝管线6排出,通过这样的方式避免油气14因为低温而形成碳铵晶体,油气14在经过雾化喷头4时,油气14中绝大部分的氨气被喷淋水直接吸收,通过集液包8、集液管线9、排液管10,喷淋水又被及时排入到废液池2中进行后续处理,此过程中极大地降低了油气14中的氨气含量,从而能有效抑制碳铵晶体的形成,通过控制油气14中氨气的含量与提高油气输送管道1中油气14的运输温度这两方面,本实用新型能有效控制碳铵晶体的形成,确保油气回收系统的正常运行,并且还结构简单、投资成本低、适宜大规模推广,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根据实际需要,对上述防止碳铵结晶堵塞油气回收系统的结构作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进一步的,如附图2所示,油气输送管道1的外壁上设置有保温层11。

保温层11从内至外依次由绝热材料层、保护层、防水层构成,绝热材料层的主要作用是减少热损失,因此,它必须由导热系数较小的材料组成,如聚氨酯;绝热材料层的外面一般常用石棉纤维和水泥混合物制成石棉水泥壳保护层,它的作用是保护绝热材料层;保护层外表是防水层,防止水分进入绝热材料,防水层常采用油毛毡、铁皮或刷油玻璃布制作。通过设置保温层11,能够减少油气输送管道1内的热量损失,即便是寒冷的冬季,油气输送管道1内的温度也不会太低,从而能进一步避免碳铵晶体的形成,确保油气回收系统的正常运行。

进一步的,如附图1、2所示,雾化喷头4产生的喷淋水与油气输送管道1内运输的油气逆向接触,集液包8与油气输送管道1的连通口处设置有上大下小的锥形导液斜坡12。

雾化喷头4的喷淋方向与油气输送管道1内油气14的运输方向相向设置,这样可以使喷淋水与油气14逆向接触,从而能最大程度地吸收油气14中的氨气,导液斜坡12的设置,可以使雾化喷头4喷出的喷淋水,更容易进入到集液包8中并排出到油气输送管道1外,避免其进入到油气回收系统中,因为油气回收系统是通过冷凝与吸附的原理对油气14进行回收,如果有液态水进入到油气回收系统中,很容易造成油气回收系统的冻结,使油气回收系统不能正常工作,甚至引发事故。

进一步的,如附图1所示,油气输送管道1的出口端还安装有气液分离器13,气液分离器13的气相通道与油气输送管道1相连通。气液分离器13为现有公知的技术,通过设置它,可以进一步避免雾化喷头4喷出的水进入到油气回收系统中去,从而能进一步提升本实用新型的安全性。

上述说明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申请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申请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凡是属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所引申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列。



技术特征:

1.一种防止碳铵结晶堵塞油气回收系统的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油气输送管道、废液池,油气输送管道内间隔安装有若干段换热盘管与若干个雾化喷头,油气输送管道外设置有加热管线、冷凝管线、喷淋管线,换热盘管的入口端与加热管线相连通,换热盘管的出口端与冷凝管线相连通,雾化喷头与喷淋管线相连通,在油气输送管道的底部外壁上一体连接有若干个间隔分布的槽状集液包,集液包的上部开口端与油气输送管道的内部相连通,集液包的底部连通有集液管线,集液管线上设置有排液管,废液池设置在排液管的下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止碳铵结晶堵塞油气回收系统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油气输送管道的外壁上设置有保温层。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防止碳铵结晶堵塞油气回收系统的结构,其特征在于雾化喷头产生的喷淋水与油气输送管道内运输的油气逆向接触,集液包与油气输送管道的连通口处设置有上大下小的锥形导液斜坡。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防止碳铵结晶堵塞油气回收系统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油气输送管道的出口端还安装有气液分离器,气液分离器的气相通道与油气输送管道相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止碳铵结晶堵塞油气回收系统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油气输送管道的出口端还安装有气液分离器,气液分离器的气相通道与油气输送管道相连通。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碳铵防结晶装置的技术领域,是一种防止碳铵结晶堵塞油气回收系统的结构,其包括油气输送管道、废液池,油气输送管道内间隔安装有若干段换热盘管与若干个雾化喷头,在油气输送管道的底部设置有若干个间隔分布的集液包,集液包的底部连通有集液管线,集液管线上设置有排液管,废液池设置在排液管的下方。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而紧凑,通过设置换热盘管,可以加热油气输送管道内输送的油气,通过设置雾化喷头,可以使油气中绝大部分的氨气被喷淋水直接吸收,通过这两方面的控制,可以有效避免碳铵晶体的形成,进而能确保油气回收系统的正常运行,集液包与排液管的设计,可以使喷淋水被及时排入到废液池中去。

技术研发人员:李永亭;张海明;田志;李会峰;黄果;邹海旭;蔡万胜;林庆园;吴丽娟;陈刚;李建正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伊犁新天煤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11.07
技术公布日:2020.07.1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