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灌装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314790发布日期:2023-03-01 02:13阅读:41来源:国知局
一种灌装阀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灌装工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灌装阀。


背景技术:

2.吹/灌/封(blow/fill/seal,以下简称bfs)无菌灌装工艺是目前无菌药品生产工艺中无菌保障级别高、生产效率高、生产成本低的无菌灌装工艺。
3.可参考图1和图2,在bfs无菌灌装工艺中需要使用灌装电磁阀,灌装电磁阀设有若干灌装针3和若干电磁阀01。灌装时,全部灌装针3用于分别对准灌装容器的多个容器口,任意一个灌装针3由一个或者多个电磁阀01控制,电磁阀01控制待灌装液体自灌装针3流入容器口。
4.对于灌装电磁阀而言,由于每个灌装针3均需要采用独立的电磁阀03控制,相应地也需要设置独立的流道来向各个灌装针3运输待灌装液体。在目前的灌装电磁阀中,电磁阀01位于灌装电磁阀的顶部,灌装针3位于灌装电磁阀的底部,流道设于灌装电磁阀内且连接于前述电磁阀01和灌装针3之间。前述灌装电磁阀的电磁阀01和流道的设计和布局不同程度上限制了灌装针3的数量,导致有限空间内灌装针3的排布数量少,单次作业中只能对少量的容器口实现灌装,极大的抑制了产能。
5.综上,如何提高灌装电磁阀的产能,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6.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灌装阀,可以提高灌装电磁阀的产能。
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灌装阀,包括中心阀板、两个侧阀板和若干灌装针;中心阀板内设有两个水平延伸且上下间隔的中心流道;两个侧阀板分设于中心阀板的水平两侧,任一侧阀板设有多个阀,任一侧阀板和中心阀板之间设有多个分支流道;阀、分支流道和灌装针三者数量相等,任一灌装针通过阀和分支流道独立连通于中心流道,全部灌装针分为两组且分别连通于两个中心流道。
8.在一些实施例中,任一侧阀板的全部阀包括多个靠上的阀i和多个靠下的阀ii,同一侧阀板的全部阀i和全部阀ii沿中心流道的延伸方向交替间隔。
9.在一些实施例中,两个侧阀板分设于中心阀板的两对侧;任一侧阀板的全部分支流道包括多个分支流道i和多个分支流道ii,全部分支流道i连接于靠上的中心流道,全部分支流道ii连接于靠下的中心流道;同一侧阀板的全部分支流道i和全部分支流道ii沿中心流道的延伸方向交替间隔;全部阀i与全部分支流道i一一对应,全部阀ii与全部分支流道ii一一对应。
10.在一些实施例中,其中一个侧阀板的全部分支流道i和另一侧阀板的全部分支流道ii一一对应且共面。
11.在一些实施例中,中心阀板的下方设有灌装针安装板;全部灌装针均设于灌装针安装板;灌装针安装板内设有多个与全部灌装针一一对应的灌装流道;任一分支流道i和任
一分支流道ii均包括水平延伸的横腔和朝下延伸的立腔,横腔设于中心流道和阀之间,立腔设于阀和灌装流道之间。
12.在一些实施例中,灌装针安装板设于中心阀板的正下方;立腔自中心阀板的侧面向中心阀板的底面中心倾斜。
13.在一些实施例中,中心阀板、两个侧阀板和灌装针安装板呈t字型分布。
14.在一些实施例中,任一中心流道的管径大于任一分支流道的管径。
15.相对于上述背景技术,本技术所提供的灌装阀包括中心阀板、两个侧阀板和若干灌装针;在该灌装阀中,中心阀板内设有两个水平延伸且上下间隔的中心流道;两个侧阀板分设于中心阀板的水平两侧,任意一个侧阀板设有多个阀,任意一个侧阀板和中心阀板之间设有多个分支流道;在该灌装阀中,阀、分支流道和灌装针三者数量相等,任意一个灌装针通过一个阀和一个分支流道独立连通于中心流道,全部灌装针分为两组且分别连通于两个中心流道。
16.在上述灌装阀中,两个中心流道通过多个分支流道向多个灌装针提供待灌装液体,多个分支流道通过各自所对应的阀独立控制多个灌装针的灌装作业,因此,该灌装阀既能够从管路结构上提高单位空间内的灌装针的数量,也能够从阀结构及其控制方式上提高单位空间内的灌装针的数量,而且充分发挥了中心流道的作用,提高了中心流道的利用率,有利于在有限空间内设置更多的灌装针,从而提高产能。
附图说明
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8.图1为现有技术中一种灌装阀在其中一个剖切位置处的剖视图;
19.图2为现有技术中一种灌装阀在另外一个剖切位置处的剖视图;
20.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灌装阀在第一个剖切位置处的剖视图;
21.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灌装阀在第二个剖切位置处的剖视图;
22.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灌装阀在第三个剖切位置处的剖视图;
23.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灌装阀在第四个剖切位置处的剖视图;
24.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灌装阀的结构示意图。
25.其中,1-中心阀板、2-侧阀板、3-灌装针、4-中心流道、5-阀、6-分支流道、7-灌装针安装板、8-灌装流道。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7.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
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28.请参考图3至图7,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灌装阀在第一个剖切位置处的剖视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灌装阀在第二个剖切位置处的剖视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灌装阀在第三个剖切位置处的剖视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灌装阀在第四个剖切位置处的剖视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灌装阀的结构示意图。
29.请参考图3至图6,本技术提供一种灌装阀,包括中心阀板1、两个分设于中心阀板1的水平两侧的侧阀板2以及若干灌装针3;中心阀板1内设有两个中心流道4,这两个中心流道4水平延伸且上下间隔;两个侧阀板2分别设置在中心阀板1的水平两侧,任意一个侧阀板2设有多个阀5,而且任意一个侧阀板2和中心阀板1之间设有多个分支流道6;在该灌装阀中,全部阀5的数量、全部分支流道6的数量和全部灌装针3的数量相等,每个灌装针3通过一个阀5和一个分支流道6独立连通于中心流道4,全部灌装针3分为两组,这两组灌装针3分别连通于两个中心流道4。
30.在该实施例中,一个灌装针3、一个阀5和一个分支流道6可形成一个灌装通路,该灌装阀的全部阀5、全部分支流道6和全部灌装针3形成多个灌装通路,全部灌装通路可均分为两组并分别连通于两个中心流道4。待灌装液体进入该灌装阀时,首先流入两个中心流道4,这两个中心流道4与全部灌装通路连通,待灌装液体通过这两个中心流道4分别进入全部灌装通路,每个灌装通路可根据阀5的启闭状态控制待灌装液体的
31.可见,在该实施例中,两个中心流道4为公共通道,与多个前述灌装通路连接,进入该灌装阀的待灌装液体首先进入两个中心流道4,随后自两个中心流道4分别流向多个灌装通路,每个灌装通路设有阀5,阀5的启闭状态可以控制待灌装液体在灌装通路内的流动状态,例如,阀5开启时,进入灌装通路的待灌装液体可以朝灌装针3流动并自灌装针3流出,阀5关闭时,进入灌装通路的待灌装液体无法向灌装针3流动。
32.根据上文记载可知,对于该灌装阀的全部灌装针3而言,中心流道4可以看作是该灌装阀的公共通道,换句话说,两个中心流道4向多个灌装针3提供待灌装液体,可提高中心流道4的利用率;对于该灌装阀的全部灌装针3而言,分支流道6可以看作是该灌装阀的独立通道,换句话说,一个分支流道6向一个灌装针3提供待灌装液体。
33.在本技术所提供的上述灌装阀中,两个侧阀板2为多个阀5提供安装基础,可以满足多个阀5围绕中心阀板1和中心流道4的分布要求;中心阀板1和侧阀板2之间设置中心流道4和分支流道6,中心流道4位于中心阀板1内,为进入该灌装阀的待灌装液体提供容腔,同时向全部分支流道6供给待灌装液体,至少部分分支流道6设于中心阀板1内,用于引导中心流道4内的待灌装液体抵达侧阀板2的阀5,利用多个阀5对全部灌装针3的灌装状态实现控制。可见,无论是侧阀板2和阀5,还是中心流道4和分支流道6,均可以增加该灌装阀的可灌装数量,或者说,可以为更多的灌装针3独立有效地发挥灌装作用提供结构基础,有利于对密集排布的灌装容器实现灌装。
34.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技术所提供的灌装阀做更进一步的说明。
35.可参考图3和图7,该灌装阀的侧阀板2设有多个阀5,在一些实施例中,任意一个侧阀板2的全部阀5可分为两组且上下相错,其中一组包括多个阀i,另外一组包括多个阀ii,阀i的安装位置相对于阀ii的安装位置靠上,反之,阀ii的安装位置相对于阀i的安装位置靠下,通常,全部阀i彼此等高而全部阀ii彼此等高。此外,在同一侧阀板2中,全部阀i和全
部阀i沿中心流道4的延伸方向交替间隔,也就是说,相邻两个阀i之间设有一个阀ii,相邻两个阀ii之间设有一个阀i。其中,阀5具体可以为电磁阀。
36.阀5、灌装针3和分支流道6均是影响灌装阀的可灌装数量的重要因素,由于阀5相较于灌装针3、分支流道6这种细长的、可密集分布的零件而言尺寸更大、占用空间更大,因此阀5的安装密度对灌装阀的可灌装数量有着直接影响。在上述实施例中,位于同一侧阀板2的全部阀5沿上下方向交错且沿中心流道4的延伸方向交替间隔,阀5的这种分布特点与两个中心流道4的分布特点相互适应,因此既可以满足对待灌装液体的输送和调节,也可以在有限空间内设置更多的阀5。
37.该灌装阀的两个侧阀板2可以分别设置在中心阀板1的两对侧,可参考图3,两个侧阀板2分别设置在中心阀板1的左右两侧,任意一个侧阀板2和中心阀板1之间设有多个分支流道6。在同一侧阀板2中,全部分支流道6包括多个分支流道i和多个分支流道ii,全部分支流道i连接于靠上的中心流道4,全部分支流道ii连接于靠下的中心流道4,当然,任意一个分支流道i和任意一个分支流道ii分别连接有阀5和灌装针3,例如,一个分支流道i、一个阀i和一个灌装针3共同形成一个灌装通路,一个分支流道ii、一个阀ii和一个灌装针3共同形成一个灌装通路。在同一侧阀板2中,全部分支流道i和全部分支流道ii沿中心流道4的延伸方向交替间隔,显然,这与全部阀i和全部阀ii沿中心流道4的分布特点相互匹配。
38.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其中一个侧阀板2的全部分支流道i和另一侧阀板2的全部分支流道ii一一对应且共面,仍以图3为例,两个侧阀板2分别为图3中设于中心阀板1的左右两侧的左侧阀板和右侧阀板,则左侧阀板的全部分支流道i和右侧阀板的全部分支流道ii一一对应且共面,与此同时,右侧阀板的全部分支流道i和左侧阀板的全部分支流道ii一一对应且共面。
39.其中,左侧阀板的全部分支流道i和右侧阀板的全部分支流道ii一一对应且共面指的是,左侧阀板的全部分支流道i的数量等于右侧阀板的全部分支流道ii的数量,左侧阀板的一个分支流道i与右侧阀板的一个分支流道ii成对分布且彼此共面,同理,右侧阀板的全部分支流道i和左侧阀板的全部分支流道ii一一对应且共面指的是,右侧阀板的全部分支流道i的数量等于左侧阀板的全部分支流道ii的数量,右侧阀板的一个分支流道i与左侧阀板的一个分支流道ii成对分布且彼此共面。
40.在上述实施例中,左侧阀板的分支流道i和分支流道ii位于中心阀板1及其中心流道4的左侧,与此同时,左侧阀板的分支流道i和分支流道ii分别连接于两个上下间隔的中心流道4;右侧阀板的分支流道i和分支流道ii位于中心阀板1及其中心流道4的右侧,与此同时,右侧阀板的分支流道i和分支流道ii分别连接于两个上下间隔的中心流道4。可见,在该灌装阀中,左侧阀板的分支流道i和右侧阀板的分支流道i均连接于靠上的中心流道4,全部分支流道i沿中心流道4的延伸方向彼此间隔、互不干扰,同理,左侧阀板的分支流道ii和右侧阀板的分支流道ii均连接于靠下的中心流道4,全部分支流道ii沿中心流道4的延伸方向彼此间隔、互不干扰;在该灌装阀中,左侧阀板的分支流道i和右侧阀板的分支流道ii成对且共面,成对且共面的分支流道i和分支流道ii分别位于中心阀板1及其中心流道4的左右两侧且分别连接于上下两个中心流道4,有利于提高空间利用率并保障各自的结构独立性。
41.在一些实施例中,本技术所提供的灌装阀还包括灌装针安装板7;灌装针安装板7
设于中心阀板1的下方,灌装针安装板7连接灌装针3,换言之,全部灌装针3均设于灌装针安装板7。前述灌装针安装板7内设有多个灌装流道8,全部灌装流道8的数量等于全部灌装针3的数量,全部灌装流道8与全部灌装针3一一对应;其中,任意一个分支流道i和任意一个分支流道ii均包括水平延伸的横腔和朝下延伸的立腔,前述横腔设于中心流道4和阀5之间,前述立腔设于阀5和灌装流道8之间。由此可见,进入该灌装阀的待灌装液体依次沿中心流道4、横腔、阀5、立腔、灌装流道8和灌装针3流动。
42.在上述实施例中,灌装针安装板7除了设有灌装针3以外,还可以设置灌装吹气外管等零部件。灌装流道8、灌装针3和灌装吹气外管相对于灌装针安装板7的设置方式并非本技术的改进点,因此,有关灌装流道8、灌装针3和灌装吹气外管的内容可以参考相关现有技术,本文不做过多说明。
43.灌装针安装板7用于安装灌装针3,通常,设于灌装针安装板7的全部灌装针3根据灌装容器的形状构造密集且有序排布。该灌装阀在中心阀板1的两侧设置侧阀板2,设于侧阀板2的阀5和分支流道6主要从提高该灌装阀的可灌装数量的角度设计和加工,而设有灌装针3的灌装针安装板7则主要从满足灌装容器的灌装作业要求的角度设计和加工,二者相互配合可以更好的满足灌装阀对作业性能的要求。
44.灌装针安装板7一般设置在中心阀板1的正下方,此时,立腔自中心阀板1的侧面向中心阀板1的底面中心倾斜,可见,分支流道6的立腔具体为设于灌装针安装板7的斜腔。
45.灌装针安装板7设于中心阀板1的正下方,两个侧阀板2分设于中心阀板1的水平两对侧,此时,中心阀板1、两个侧阀板2和灌装针安装板7的组合结构呈现t字型。中心阀板1、两个侧阀板2和灌装针安装板7在灌装阀中的前述相对位置关系有利于灌装针3与灌装容器的对位和插装,也便于控制设于两个侧阀板2的阀5。
46.在本技术所提供的各个实施例中,中心流道4的管径往往大于分支流道6的管径,处于中心流道4内的待灌装液体在同一时刻可以向单个分支流道6供给待灌装液体,也可以向多个分支流道6供给待灌装液体。
47.综上,本技术所提供的灌装阀通过侧阀板2将多个阀5设置在中心阀板1及其中心流道4的两侧,利用分支流道6连通中心阀板1内的中心流道4灌装针安装板7内的灌装流道8。在该灌装阀中,中心流道4、分支流道6和灌装流道8的分布方式可以从灌装针3的管路结构上提高单位空间内的灌装针3的数量,进而提高该灌装阀的可灌装数量;全部阀5的分布方式可以从灌装针3的阀5结构及其控制方式上提高单位空间内的灌装针3的数量,进而提高该灌装阀的可灌装数量。可见,相较于常规的灌装阀而言,本技术所提供的灌装阀的灌装针3的数量更多,能够极大地提高产能。
48.以上对本技术所提供的灌装阀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技术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技术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