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性能低成本小型化ltcc收发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869281阅读:17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高性能低成本小型化ltcc收发组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性能低成本的微波毫米波收发组件,特别是由LTCC(低温共烧陶瓷)多层介质基片集成的收发组件。本发明属于微封装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收发组件是雷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现代有源相控阵雷达的快速发展对收发组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研制高性能、低成本、小型化的收发组件是关键。在微波、毫米波频段,天线单元间的间距非常小,这使得收发组件的电路模块在二维尺寸下难以容纳,收发组件的三维封装无疑是今后的发展方向。目前可行的三维封装技术包括多层薄膜技术、 HTCC(高温共烧陶瓷)技术和LTCC技术。薄膜技术的优点是线条精度高,采用Cu、Au等电阻率低的材料作导带,微波损耗小;其缺点是耐功率不足、多层成本高;HTCC的优点是热导率高、成方低,缺点是由于采用的电阻率高的Mo、W等浆料制作导带,微波损耗较大,不适合用于微波毫米波场合;而LTCC成本较低,且具有可靠性高、低损耗、低介电常数和低膨胀系数的优点,尤其是LTCC多层介质基片既可集成有源器件,又可在表面和内部埋置无源器件, 使得收发组件的尺寸大大减小。LTCC作为一种有潜力的收发组件三维封装技术,引起了国内外机构对其研究的热潮。1998年,欧盟开始了 RAMP计划来研究LTCC的频率和功率特性, 建立一个频率高达40GHz的基于LTCC技术的新型系统集成平台。2000年德国教育研究部和德国航天局联合发起的EASTON项目进行了各种LTCC商用基板的测试,比较40GHz以下各类基板的特性。2005年在意大利芬梅卡尼卡集团的框架下,SELEX-SI和Alenia Spazio 公司共同研制了 C波段和X波段的收发组件。国内基于LTCC技术收发组件的研究才刚刚起步,且Ku波段及其以上微波毫米波段的收发组件尚未见成功的设计。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LTCC收发组件装置,它以高性能、低成本、小型化的优点展现一种高集成度的微波毫米波收发组件。本发明公开一种微波毫米波收发组件装置,由发射支路、接收支路及微带线(5)、 芯片馈电网络(3)、控制网络(4)、输入输出接口和金属盒体构成;发射支路属于射频部分, 由功率放大器(PA)、移相器(PS)、衰减器(ATT)、开关(SW)、环行器(CL)功能电路模块构成;接收支路包含射频、中频两部分。射频部分由低噪声放大器(PA)、带通滤波器(BPF)、 移相器(PS)、衰减器(ATT)、开关(SW)、环行器(CL)功能电路模块构成,中频部分由混频器(MX)、低通滤波器(LPF)功能电路模块构成;发射和接收支路共用移相器(PS)、衰减器 (ATT)、开关(Sff)和环行器(CL)。功能电路模块集成在LTCC(低温共烧陶瓷)多层介质基片中共同组成小型化的微波三维立体结构。三维立体结构的特征是由LTCC介质基片与金属导带交替构成,三维结构的最上层和最底层为金属导带,其边缘紧密靠近金属盒体。LTCC介质基片总厚度(h2)由装置的复杂性、机械结构的稳定性和强度决定。带通滤波器(BPF)、低通滤波器(LPF)和微带线(5)、芯片馈电网络(3)、控制网络(4)、输入输出接口由不同形状的金属导带印刷在不同层的LTCC介质基片构成。带通滤波器(BPF)分布在L04,低通滤波器(LPF)分布在L11,芯片馈电网络(3)分布在L07,控制网络(4)分布在 L02 ;除环行器(CL)、带通滤波器(BPF)、低通滤波器(LPF)外的功能电路模块由MMIC芯片 (10)平面电路实现。环行器(CL)和各匪IC芯片(10)嵌入在LTCC介质基片的空腔(2)中。空腔⑵ 由一定层数的介质基片构成,其形状为长方体,在长方体的基础将其上表面四个顶点修改为扩充的圆弧(20)形式。环行器嵌入的空腔深度与介质基片总厚度(h2)相等,其它MMIC 芯片(10)嵌入的空腔深度Oi1)小于介质基片总厚度(h2),其空腔深度Qll)由微带线(5) 的特征阻抗和LTCC基片的介电常数决定。匪IC芯片馈电网络(3)的近端由馈线焊盘(30)和围绕焊盘的网格状金属导带 (32)组成。金属导带(32)将馈线焊盘(30)中心围绕成闭合的结构,馈线焊盘(30)不直接接触匪IC芯片(10)的空腔⑵边缘。馈线焊盘(30)的输入端由馈电金属化通孔(31)连接到远端的电源接口,馈线焊盘(30)的输出端由金丝在空气中形成弧线跳线和MMIC芯片 (10)的片上馈电焊盘(11)连接。三维立体结构至少包含三层地平面,第一层地平面(GNDl)是局部地平面,分布在 Lll层,由网格状的金属导带构成,其作用是电磁屏蔽。金属导带(32)即为第一层地平面 (GNDl)的一部分。第二、三层地平面(GND2、GND3)由网格状的金属导带和长方形的实心金属导带混合构成,实心金属导带位于MMIC芯片(10)正下方和重要微带线(5)下方。其中第二层地平面(GND2)是微波地,分布在L08层,第三层地平面(GND3)是最底层地,分布在 LOO层。第二层地平面(GND2)连接MMIC芯片(10)背面金属地和第三层地平面(GND3)。第三层地平面(GND3)连接三维结构的底面和金属盒体。三层以上的地平面位于第二、三层地平面(GND2、GND3)之间。第一、二层地平面(GND1、GND2)通过金属化通孔(60)短路连接, 第二、三层地平面(GND2、GND3)通过金属化通孔(61)短路连接。收发组件通过多排金属化通孔(60,61)构成的屏蔽层实现收发隔离。与其它现行收发组件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1)高性能一是功能电路模块之间的互连采用垂直金属化通孔(31,40),减小了封装、互连所带来的寄生效应;二是由于空腔顶点扩充圆弧(20)的形式,空腔边缘与MMIC 芯片距离(21,22)很小,减小了金丝的长度,降低了对匪IC芯片(10)性能的影响;三是匪IC芯片馈电网络(3)极大地抑制了数字、控制电路对电源供电的影响,增强了电源和 MMIC芯片的隔离,提高了收发组件装置的电磁兼容性;四是三层地平面间金属化短路通孔 (60,61)的使用很好地抑制了多层地平面间的平板波导模式的产生,保证收发组件高稳定的工作。2)低成本一是体现在收发支路间移相器(PS)、衰减器(ATT)、开关(SW)和环行器(CL)的共用,极大地减小了收发组件中昂贵的功能电路的数量,降低了收发组件的成本;二是收发组件中无源器件与有源器件相比虽然成本低,但是无源器件的数量多,组装费用占系统成本比例较大。LTCC可以在其内部埋置无源器件,并且一体化共烧了带通滤波器 (BPF)、低通滤波器(LPF),减少了收发组件中装配的工序和时间,很好地减少了组装成本。3)小型化一是在LTCC三维结构中,在不同介质层上的金属导带都可制作无源电路模块的图形,比如带通滤波器(BPF)、低通滤波器(LPF)的实现;二是由于金属通孔(31, 40)的使用,信号走线、焊盘、管脚等的间距和尺寸极大的减小;三是MMIC芯片(10)的尺寸很小,使得收发组件可以高密度的集成各种功能电路模块。以上三个原因最终形成收发组件装置的小型化。


图1高性能低成本小型化LTCC收发组件整体框图,其中PA——功率放大器, PS——移相器,ATT——衰减器,SW——开关,CL——环行器,LNA——低噪声放大器,MX—— 混频器,BPF——带通滤波器,LPF——低通滤波器;图2收发组件的剖面图,其中10——匪IC芯片,12——销铜载体,22——空腔⑵ 边缘与匪IC芯片(10)的横向距离,30——馈线焊盘,31——馈电金属化通孔,4——控制网络,40——控制网络金属化通孔,5——微带,60——连接GNDl和GND2的金属化通孔, 61——连接GND2和GND3的金属化通孔,Ii1——空腔深度,h2——介质基片总厚度,LOO—— 最底层金属导带,Lll——表层金属导带,LOl LlO——中间层金属导带;图3单个典型匪IC芯片在LTCC中集成的局部俯视图,其中11——芯片的片上馈电焊盘,20——扩展的圆弧,21——空腔⑵边缘与匪IC芯片(10)的纵向距离,3——芯片馈电网络,32——网格状金属导带;图4单个典型匪IC芯片在LTCC中集成的局部仰视图,其中 ——金属化通孔 (60)的横向间距,Id1——金属化通孔(60)的纵向间距,a2——金属化通孔(61)的横向间距, b2——金属化通孔(61)的纵向间距。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实例Ku波段LTCC收发组件图1是高性能低成本小型化LTCC收发组件整体框图。收发组件由两大部分组成, 虚线左边是收发组件的射频部分,虚线右边是接收支路的中频部分,共包含13个功能电路模块。收发信号的传输方向为发射信号从开关2 (SW2)进入发射支路,经过移相器(PS)、 衰减器(ATT)和开关3(SW3)到达功率放大器(PA),信号被放大到一定功率后,进入环行器(CL)并输出到天线接口 ;回波信号从天线进来,经过环行器(CL)进入接收支路,信号沿着低噪声放大器1 (LNAl)、开关1 (SWl)、低噪声放大器2 (LNA2)、带通滤波器(BPF)、开关 2(SW2)、移相器(PS)、衰减器(ATT)、开关3(SW3)和低噪声放大器3 (LNA3)进入中频部分, 中频部分包括下变频混频器(MX)和低通滤波器(LPF),经过滤波的信号宽频输出。在图1 中,收发支路共用的模块为开关2 (SW2)、移相器(PS)、衰减器(ATT)、开关3(SW3)和环行器 (CL)。发射和接收支路分时工作,由环行器(CL)和开关1、开关2、开关3(511、512、513)来进行信号传输方向的控制。构成收发组件的LTCC多层介质基片选用Ferro A6M生瓷材料,相对介电常数5. 9, 烧结后的基片厚度为0.096mm。考虑到基板的机械强度和系统的指标需求,LTCC介质基片层数选择11层,总厚度为1. 056mm。图2是收发组件的剖面图。左侧标识了不同层金属导带的名字,从下往上数,分别为LOO到L11,L00是最底层,连接金属盒体,Lll是LTCC表层,金属导带的层与层之间即为 LTCC介质基片。环行器(CL)采用的是微带接头的drop-in形式,带通滤波器(BPF)采用平行耦合形式,由L04的金属导带实现,低通滤波器(LPF)采用高低阻抗线形式,与微带线一样都由Lll的金属导带构成,芯片馈电网络(3)和控制网络⑷分别由L07和L02的金属导带构成。除环行器(CL)、带通滤波器(BPF)、低通滤波器(LPF)外的功能电路模块由匪IC 芯片(10)平面电路实现,匪IC芯片(10)采用Triquint、Avago、MimiX公司的Ku波段相关产品。收发组件共用了十个匪IC芯片(10),以其中一个典型的匪IC芯片在LTCC集成为例,来解释其具体设计。图3是收发组件中单个典型MMIC芯片(10)在LTCC中集成的局部俯视图。环行器(CL)和各MMIC芯片(10)嵌入在LTCC介质基片的空腔O)中。空腔(2) 的形状为长方体,其上表面四个顶点采用扩充的圆弧方式00)可以减小空腔( 边缘与 MMIC芯片(10)的距离,横向距离(22)最小取0.05mm,纵向距离(21)最小取0. 075mm。环行器嵌入的空腔(10)深度为11层。50欧姆微带线的宽度大约为0. 43mm对收发组件布线有利,根据5. 9的相对介电常数和每层介质基片0.096mm的厚度,因此MMIC芯片(10)嵌入的空腔深度Oi1)为3层介质基片。MMIC芯片焊接在0. 2mm的钼铜载体(12)上,使得其表面与Lll 一致。三维立体结构至少包含三层地平面(GND1、GND2、GND3),GNDl是第一层地平面,位于Lll层,GND2是第二层地平面,位于L08层,GND3是第三层地平面,位于LOO层。第一、二层地平面(GND1、GND》通过金属化通孔(60)短路连接,第二、三层地平面(GND2、GND3)通过金属化通孔(61)短路连接。收发组件通过多排金属化通孔(60,61)构成的屏蔽层实现收发隔离。图4是单个典型匪IC芯片在LTCC中集成的局部仰视图,其中金属化通孔短路 (60)分布在匪IC芯片(10)的正下方,金属化通孔短路(61)分布在匪IC芯片(10)和微带线(5)四周。金属化通孔短路(60,61)的直径为0.2mm,金属化通孔短路(60)之间的横向、纵向间距(B^b1)都为0. 5mm,金属化通孔短路(61)之间的横向、纵向间距(a2,b2)至少小于0. 7mm(接近波长的三十分之一)。这样的间距很好地抑制了多层地平面间的平板波导模式,使Ku波段收发组件的无源结构(不供电时)的输入输出隔离度大于40dB。经过以上设计,收发组件LTCC基片的尺寸为44mmX 22mmX 1.056mm,装配之后的收发组件装置尺寸为51mm>^9mmX 15mm。在15 17GHz的宽频带Ku波段,发射支路的功率大于500mW,接收支路的增益大于35dB,噪声系数小于3. 5dB。发射与接收支路间具有25dB 以上的隔离度(供电时)。
权利要求
1.一种高性能低成本的微波毫米波收发组件装置,其特征在于(1)所述装置由发射支路、接收支路及微带线(5)、芯片馈电网络(3)、控制网络(4)、输入输出接口和金属盒体构成;(2)发射支路属于射频部分,由功率放大器(PA)、移相器(PS)、衰减器(ATT)、开关 (SW)、环行器(CL)功能电路模块构成;接收支路包含射频、中频两部分。射频部分由低噪声放大器(PA)、带通滤波器(BPF)、移相器(PS)、衰减器(ATT)、开关(SW)、环行器(CL)功能电路模块构成,中频部分由混频器(MX)、低通滤波器(LPF)功能电路模块构成;发射和接收支路共用移相器(PS)、衰减器(ATT)、开关(SW)和环行器(CL)。
2.权利要求1中的所述功能电路模块集成在LTCC(低温共烧陶瓷)多层介质基片中共同组成小型化的微波三维立体结构。三维立体结构的特征是由LTCC介质基片与金属导带交替构成,三维结构的最上层和最底层为金属导带,其边缘紧密靠近金属盒体。
3.LTCC介质基片总厚度(h2)由装置的复杂性、机械结构的稳定性和强度决定。权利要求1中的带通滤波器(BPF)、低通滤波器(LPF)和微带线(5)、芯片馈电网络(3)、控制网络 (4)、输入输出接口由不同形状的金属导带印刷在不同层的LTCC介质基片构成。带通滤波器(BPF)分布在L04,低通滤波器(LPF)分布在L11,芯片馈电网络(3)分布在L07,控制网络(4)分布在L02 ;除环行器(CL)、带通滤波器(BPF)、低通滤波器(LPF)外的功能电路模块由匪IC芯片(10)平面电路实现。
4.环行器(CL)和各MMIC芯片(10)嵌入在LTCC介质基片的空腔(2)中。空腔(2)由一定层数的介质基片构成,其特征是空腔(2)的形状为长方体,在长方体的基础将其上表面四个顶点修改为扩充的圆弧(20)形式。环行器嵌入的空腔深度与介质基片总厚度(h2) 相等,其它MMiC芯片(I0)嵌入的空腔深度Qll)小于介质基片总厚度(h2),其空腔深度Qll) 由微带线(5)的特征阻抗和LTCC基片的介电常数决定。
5.权利要求3中所述的匪IC芯片馈电网络(3)的近端由馈线焊盘(30)和围绕焊盘的网格状金属导带(32)组成,其特征是金属导带(32)将馈线焊盘(30)中心围绕成闭合的结构,馈线焊盘(30)不直接接触MMIC芯片(10)的空腔(2)边缘。馈线焊盘(30)的输入端由馈电金属化通孔(31)连接到远端的电源接口,馈线焊盘(30)的输出端由金丝在空气中形成弧线跳线和MMIC芯片(10)的片上馈电焊盘(11)连接。
6.权利要求2中所述的三维立体结构至少包含三层地平面,第一层地平面(GNDl)是局部地平面,其特征是分布在Lll层,由网格状的金属导带构成,其作用是电磁屏蔽。权利要求5中所述的金属导带(32)即为第一层地平面(GNDl)的一部分。第二、三层地平面(GND2、 GND3)由网格状的金属导带和长方形的实心金属导带混合构成,实心金属导带位于芯片正下方和重要微带线下方。其中第二层地平面(GND2)是微波地,分布在L08层,第三层地平面(GND3)是最底层地,分布在LOO层。第二层地平面(GND2)连接匪IC芯片(10)背面金属地和第三层地平面(GND3)。第三层地平面(GND3)连接三维结构的底面和金属盒体。三层以上的地平面位于第二、三层地平面(GND2、GND3)之间。第一、二层地平面(GND1、GND2) 通过金属化通孔(60)短路连接,第二、三层地平面(GND2、GND3)通过金属化通孔(61)短路连接。收发组件通过多排金属化通孔(60,61)构成的屏蔽层实现收发隔离。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微波毫米波收发组件装置,由发射支路、接收支路及微带线、芯片馈电网络、控制网络、输入输出接口、金属盒体构成;各功能电路模块集成在LTCC(低温共烧陶瓷)多层介质基片中共同组成小型化的微波三维立体结构。带通滤波器、低通滤波器和微带线、馈电网络、控制网络、输入输出接口由不同形状金属导带印刷在不同层LTCC基片构成;除环行器、带通滤波器、低通滤波器外的功能模块由MMIC芯片电路实现。MMIC芯片馈电网络的近端由馈线焊盘和网格状金属导带组成,金属导带将馈线焊盘中心围绕成闭合结构。三维立体结构至少包含三层地平面,三层地平面通过金属化通孔短路连接。本发明装置具有高性能、低成本、小型化的优点。
文档编号G01S7/02GK102200574SQ20101013206
公开日2011年9月28日 申请日期2010年3月25日 优先权日2010年3月25日
发明者纪建华, 费元春 申请人:纪建华, 费元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