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体引出转换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914952阅读:21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气体引出转换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气体引出转换装置,涉及GIS、断路器等SF6电气设备中微水含量和气体分解产物的综合性测量领域,是一种将电气设备中SF6气体引出的快速转换技术。
技术背景GIS、断路器是电力生产与输变电设施的主要设备,主要使用SF6气体作为绝缘和灭弧介质。SF6电气设备在长时间运行时,会分解出多种有毒和腐蚀气体,排放后,会对大气产生污染。电气设备在补充新气时,以及加工过程中造成密封失严时,会有水分存在,这样会对电气设备造成极大危害。因此,必须对SF6电气设备进行监测,一般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便携式测量,另一种是在线监测。本实用新型主要应用于便携式测量中的气体弓I出
实用新型内容
气体引出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由七部分组成,分别是第一 0形圈(1)、转换接头O)、第二 0形圈(3)、第三0形圈G)、第四0形圈(5)、顶针(6)、安装板(7)。其中,第一 0形圈(1)、第二 0形圈(3)、第三0形圈(4)、第四0形圈(5)等四部分均是截面为圆形的圆环结构,材质均为橡胶,转换接头( 是一端为外螺纹,另一端为内螺纹且中轴为通孔的圆柱体,顶针(6)是带有内螺纹且中轴为通孔的圆柱体,在装置内部可调节,安装板(7) 是带两个缺口的椭圆板,转换接头O)、顶针(6)、安装板(7)等三部分的材质均为金属。由于本实用新型采用新的技术方案,从而与已知的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第一、由于本实用新型采用可调节的顶针,从而使本实用新型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更方便、气体引出流量可调;第二、由于本实用新型采用0形圈进行限位,从而获得防止脱落的有益效果;第三、由于本实用新型采用0形圈进行辅助连接,从而获得密封的有益效果;第四、由于本实用新型采用安装板固定连接,从而获得快速安装固定的有益效果;

图1为本装置的示意图;图2为本装置的组装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使气体弓I出更加便捷,更具通用性。通过本实用新型,在气体引出过程中,操作步骤如下1)操作人员将顶针(6)旋入转换接头O)中,将转换接头( 放入安装板(7)的凹槽中,并用第二 0形圈(3)将二者固定在一起,起到防脱落的作用。2)将第一0形圈(1)放入转换接头(2)的外螺纹一端的凹槽内,将第三0形圈(4) 放在转换接头( 的斜面上,将第四0形圈( 放入转换接头( 的内螺纹一端的凹槽内, 以上三种0形圈均起到密封的作用。3)将转换接头O)的外螺纹一端与便携式测量仪器的气体取样管路相连接。4)调节顶针O),直至合适位置,将装置有顶针的一端对准电气设备的补气接口, 将安装板(7)旋转,直到与补气接口上的两个紧固螺栓靠紧。幻旋紧螺栓,将气体引出转换装置紧固在补气接口上,即可进行SF6气体中微水含量及气体分解产物的综合性测量。
权利要求1.气体引出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由第一O形圈(1)、转换接头O)、第二 0形圈(3)、 第三0形圈G)、第四0形圈(5)、顶针(6)、安装板(7)七部分组成;调整顶针(6),为控制气体引出流量,第二 0形圈C3)将转换接头( 和安装板(7)进行限位,第一 0形圈(1)、第三0形圈G)、第四0形圈(5)为辅助连接,起密封作用,安装板(7)是一个带两个缺口的椭圆板,用于快速安装和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体引出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0形圈(1)、第二0形圈(3)、第三0形圈G)、第四0形圈(5)等四部分均是截面为圆形的圆环结构,转换接头 (2)是一端为外螺纹,另一端为内螺纹且中轴为通孔的圆柱体,顶针(6)是带有内螺纹且中轴为通孔的圆柱体,安装板(7)是带两个缺口的椭圆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体引出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0形圈(1)、第二 0 形圈(3)、第三0形圈G)、第四0形圈(5)等四部分的材质均为橡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体引出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换接头O)、顶针(6)、 安装板(7)等三部分的材质均为金属。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体引出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针(6)在装置内部可调节。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气体引出转换装置,属仪器、仪表技术类,用于SF6电气设备中微水含量和气体分解产物的综合性测量领域。气体引出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由第一O形圈(1)、转换接头(2)、第二O形圈(3)、第三O形圈(4)、第四O形圈(5)、顶针(6)、安装板(7)七部分组成;调整顶针(6),为控制气体引出流量,第二O形圈(3)将转换接头(2)和安装板(7)进行限位,第一O形圈(1)、第三O形圈(4)、第四O形圈(5)为辅助连接,起密封作用,安装板(7)是一个带两个缺口的椭圆板,用于快速安装和固定。
文档编号G01N1/22GK202255982SQ20112017909
公开日2012年5月30日 申请日期2011年5月31日 优先权日2011年5月31日
发明者高锋 申请人:北京兴迪仪器有限责任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