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红外腔内加热恒温气体吸收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193091阅读:317来源:国知局
远红外腔内加热恒温气体吸收池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属于气体分析仪领域,涉及远红外腔内加热恒温气体吸收池结构。现有加热方案是将不锈钢吸收池整体加热,阻止水汽在光学组件上凝结。整体加热方案传热效率低,预热时间长;扩散的热量传导到光学组件的光纤单元和电子驱动部件,导致失效率的增加。本实用新型给出的远红外腔内加热恒温吸收池,直接加热样气和镜头;远红外光谱对水分子的辐射加热增强了加热效应;通过恒温控制,限制吸收池的温度漂移。具有以下优点:透镜经导热硅胶垫直接接触发热体,加热效率高,升温快;不接触加热镜头及样气;避免热量传导到光纤单元和电子驱动部件;功率显著降低;温度控制以透镜的表面温度为准,控制精确;无需隔热保温;采用人体安全电压加热。
【专利说明】远红外腔内加热恒温气体吸收池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属于气体分析仪领域,涉及远红外腔内加热恒温气体吸收池结构。
【背景技术】
[0002]气体成分分析在工业生产和环境监测等领域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分析仪对于吸收池结构有着较高的要求。由于被测气体样本携带颗粒物、水分及高腐蚀性成分,对光学部件的污染及腐蚀是最常见的故障原因。采用耐腐蚀材料、过滤装置可以避免颗粒物及腐蚀性成分对仪器的损害;对于水分较高的样品,现有的加热方案是将不锈钢吸收池整体加热,阻止水汽在光学组件上凝结。
[0003]整体加热方案存在着明显的不利因素。首先,加热的目标是透镜和样气,以保证在样气充分含水也不会凝结。不锈钢的导热系数高达17,石英玻璃为1.46,含水空气在0.024左右,显然,通过接触传热效率低,预热时间长。其次,不锈钢组件是热的良导体,大部分热量将沿池体表面和连接件扩散,为此必须采取隔热保温措施,导致组件的体积和成本增加;最后,热量传导到光学组件的光纤单元和电子驱动部件,使之长期工作在高温状态下,将导致失效率的增加。

【发明内容】

[0004]针对以上不利因素,本发明给出了一种远红外腔内加热恒温吸收池结构,采用远红外加热材料覆盖吸收池内壁,直接加热样气和镜头;同时远红外光谱对水分子的辐射加热增强了加热效应;通过恒温控制,限制吸收池的温度漂移。
[0005]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腔内涂覆远红外加热膜的吸收池结构,包括一个吸收池本体(I)、腔内涂覆远红外涂层(2),一个入气气管(3)和一个出气气管(4)直接在吸收池本体上开孔制作,一个左导电接触环及导线(5),一个左导热硅橡胶O型密封圈(6),一个扩束准直透镜(7),一个左O型密封圈(8),一个左管状压紧件(9),按照顺序自左向右逐次装入吸收池本体,依靠左管状压紧件(9)压紧定位,一个右导电接触环及导线(10),一个右导热硅橡胶O型密封圈(11 ),一个聚焦透镜(12),一个温度传感器及其引线(13),一个右O型密封圈(14),一个右管状压紧件(15),按照顺序自右向左逐次装入吸收池本体,依靠右管状压紧件(15)压紧定位。
[0006]吸收池本体(I)可采用陶瓷、石英、微晶玻璃、经绝缘处理的金属管材作为涂电热膜的绝缘载体,并制作入气气管(3)和出气气管(4)接口(图),在聚焦透镜外侧经右O型密封圈(14)压紧温度传感器及其引线(13),使得温度信号能够传输到温控系统实现恒温控制。
[0007]本发明的吸收池结构相对现有的整体加热吸收池,具有以下优点:
[0008]透镜经导热硅胶垫直接接触发热体,避免了现有方案通过不锈钢池体及空气气隙传热,加热效率高,升温快,预热时间仅为现有方案的十分之一;
[0009]远红外辐射亦可不接触加热镜头,进一步保证了镜头的温度,避免结露;[0010]加热膜及远红外辐射直接加热腔体内的气体,使得其中水蒸气分子保持活性,难以结露;
[0011]避免了热量传导到光纤单元和电子驱动部件,有助于保证其可靠性;
[0012]恒温加热所需的功率显著降低,较现有方案降低了一个数量级;
[0013]温度控制以透镜的表面温度为准,控制精确;
[0014]当采用低导热系数材料,如陶瓷和PTFE等材料时,无需隔热保温,降低了空间要求和成本;
[0015]采用36V以下的人体安全电压加热,即使故障也不会危害人身安全。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6]附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图
[0017]以上图中:吸收池本体1、腔内涂覆远红外涂层2,入气气管(3)和出气气管(4),左导电接触环及导线5,左导热硅橡胶O型密封圈6,扩束准直透镜7,左O型密封圈8,左管状压紧件9,右导电接触环及导线10,右导热硅橡胶O型密封圈11,聚焦透镜12,温度传感器及其引线13,右O型密封圈14,右管状压紧件15。
【具体实施方式】
[0018]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加热恒温技术,可应用于各种原理和样式的气体分析仪,如红外吸收气体分析仪以及紫外差分气体分析仪。
[0019]参见说明书附图。首先在吸收池(I)内壁涂覆远红外加热膜(2),涂层应延伸到导电接触环与池体的接触端面处。以左侧为例,装配时首先装入左导电接触环及导线(5),其导线沿吸收池本体上的小孔引入扩束准直透镜(7)内侧,然后装入左导热硅橡胶O型密封圈(6 ),然后依序安装扩束准直透镜(7 ),左O型密封圈(8 ),以及左管状压紧件(9 )。
【权利要求】
1.远红外腔内加热恒温气体吸收池,其特征是:一个吸收池本体(I)、腔内涂覆远红外涂层(2),一个入气气管(3)和一个出气气管(4)直接在吸收池本体上开孔制作,一个左导电接触环及导线(5), —个左导热娃橡胶O型密封圈(6), —个扩束准直透镜(7), —个左O型密封圈(8),一个左管状压紧件(9),按照顺序自左向右逐次装入吸收池本体,依靠左管状压紧件(9)压紧定位,一个右导电接触环及导线(10),一个右导热硅橡胶O型密封圈(11), 一个聚焦透镜(12),一个温度传感器及其引线(13),一个右O型密封圈(14),一个右管状压紧件(15),按照顺序自右向左逐次装入吸收池本体,依靠右管状压紧件(15)压紧定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远红外腔内加热恒温气体吸收池,其特征是吸收池本体(I)采用陶瓷、石英、微晶玻璃、或经绝缘处理的金属管材作为涂电热膜的绝缘载体,腔内涂覆远红外涂层,该涂层应延伸至一个左导电接触环及导线(5)、一个右导电接触环及导线(10)的安装端面,提供加热电流通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远红外腔内加热恒温气体吸收池,其特征是左导电接触环及导线(5),左导热硅橡胶O型密封圈(6),扩束准直透镜(7),左O型密封圈(8),以及左管状压紧件(9 )成串列形式,依靠左管状压紧件(9 )固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远红外腔内加热恒温气体吸收池,其特征是右导电接触环及导线(10),右导热硅橡胶O型密封圈(11),聚焦透镜(12),温度传感器及其引线(13),右O型密封圈(14),以及右管状压紧件(15)成串列形式,依靠右管状压紧件(15)固定。
【文档编号】G01N21/01GK203587489SQ201320399557
【公开日】2014年5月7日 申请日期:2013年7月6日 优先权日:2013年7月6日
【发明者】曹建文, 曾定章 申请人:曹建文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