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压差传感器外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063871阅读:185来源:国知局
一种压差传感器外壳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压差传感器外壳,包括带安装定位孔的外壳,外壳内设置有分别与两个进气管连通的空腔,两空腔之间通过PCB电路板隔离,PCB电路板上设置有敏感件,中间有通气孔;所述的两个进气管设置为向外侧倾斜,并相互间成20°夹角。本实用新型将两个进气管设置为向外侧倾斜,并相互间成20°夹角的方式,一方面可以减小两个进气管根部之间的距离,从而缩短传感器的总长度;另一方面,由于每根进气管与传感器外壳端面的垂线成10°夹角,因此进气管根部与传感器的接触面积较垂直设置时明显增大,因此进气管的抗弯强度也明显增强。
【专利说明】一种压差传感器外壳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传感器【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用于测量气体压力的传感器的外壳。

【背景技术】
[0002]压差传感器是一种用来测量两个压力之间差值的传感器,通常用于测量某一设备或部件前后两端的压差。压差传感器包括外壳,外壳内设置有分别与两个进气管连通的空腔,两空腔之间通过PCB电路板隔离,PCB电路板上设置有敏感件,中间有通气孔,用于感应两空腔之间的气压差。敏感件产生的位移与气压成正比,从而使传感器电路中的电阻值发生变化,电子线路检测这一电压变化,并转换输出一个相对应压力的标准测量信号传输到E⑶内,E⑶对此分析、处理和输出。
[0003]目前的压差传感器的两个进气管大多是相互平行并且垂直于传感器表面,为了安装时插拔气管方便,两个通气管之间的距离往往较大,因此传感器的长度较长,另外两个进气管的直径较小,与传感器的连接面积就较小,在承受较大的弯矩时,两个进气管经常容易断裂,在可靠性方面存在隐患。


【发明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增加两个进气管与传感器的连接强度,使其不容易断裂,并且缩短传感器的长度尺寸,便于传感器在发动机内部的安装。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种压差传感器,包括带安装定位孔的外壳,外壳内设置有分别与两个进气管连通的空腔,两空腔之间通过PCB电路板隔离,PCB电路板上设置有敏感件,中间有通气孔;两个进气管分别设置为向外侧倾斜,并相互间成20°夹角。
[0007]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将两个进气管设置为向外侧倾斜,并相互间成20°夹角的方式,一方面可以减小两个进气管根部之间的距离,从而缩短传感器的总长度;另一方面,由于每根进气管与传感器外壳端面的垂线成10°夹角,因此进气管根部与传感器的接触面积较垂直设置时明显增大,因此进气管的抗弯强度也明显增强。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8]图1是改进前的压差传感器结构示意图;
[0009]图2是改进后的压差传感器的结构示意图;
[0010]图3是图2的仰视图,并沿安装定位孔I剖开。
[0011]图中:1 —安装定位孔,2 —空腔,3 —进气管,4 —外壳,5 —敏感件,6 — PCB电路板,7 一通气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12]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0013]如图1所示为改进前的外壳4的压差传感器结构示意图,并结合图3所示,一种压差传感器,包括带安装定位孔I的外壳4,外壳4内设置有分别与两个进气管3连通的空腔2,两空腔2之间通过PCB电路板6隔离,PCB电路板6上设置有敏感件5,中间有通气孔7,两个进气管3是相互平行并且垂直于传感器表面。图2为改进后的外壳4的压差传感器,将两个进气管3由改进前的平行设置更改为两个进气管3分别向外侧倾斜,并相互间成20°夹角。
[0014]因改进前的压差传感器,两个进气管3是相互平行并且垂直于传感器表面,为了安装时插拔气管方便,两个通气管之间的距离往往较大,因此传感器的长度较长,另外两个进气管的直径较小,与传感器的连接面积就较小,在承受较大的弯矩时,两个进气管经常容易断裂,在可靠性方面存在隐患。改进后的外壳4,将两个进气管设置为向外侧倾斜,并相互间成20°夹角的方式,一方面可以减小两个进气管根部之间的距离,从而缩短传感器的总长度,便于传感器在发动机内部的安装;另一方面,由于每根进气管与传感器外壳端面的垂线成10°夹角,因此进气管根部与传感器的接触面积较垂直设置时明显增大,因此进气管的抗弯强度也明显增强。
【权利要求】
1.一种压差传感器外壳,包括带安装定位孔(I)的外壳(4),外壳(4)内设置有分别与两个进气管⑶连通的空腔(2),两空腔⑵之间通过PCB电路板(6)隔离,PCB电路板(6)上设置有敏感件(5),中间有通气孔(7);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两个进气管(3)分别设置为向外侧倾斜,并相互间成20°夹角。
【文档编号】G01L19/14GK203981339SQ201420404174
【公开日】2014年12月3日 申请日期:2014年7月21日 优先权日:2014年7月21日
【发明者】陈凯, 邵兴隆 申请人:无锡隆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