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生物原位印片法取样和微量染色的实验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6076328阅读:266来源:国知局
用于生物原位印片法取样和微量染色的实验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生物印片法显微制片的实验器材,其特征在于:包括印片、用于夹取印片的印片夹、用于盛放印片的印片盒;所述印片呈T型,所述印片上端宽的部分为标记区部,下端窄的部分为样品区部;所述印片盒内壁上设置有限制印片的标记区部的限位槽。还包括用于码放印片盒的底座,所述底座与印片盒的底部设置有相互配合使用的结构体。通过本实用新型可直接将印片通过印片夹夹住,盖于所培养的培养基上,粘取培养物,再将粘取培养物的印片置于印片盒内,进行染色、干燥、保存等操作步骤,印片完成染色与干燥后保存在盒子里,待显微镜观察时取出用液体封片胶连接固定到载玻片上,显微镜观察后需要保存的印片可脱胶后放入原盒长期保存。
【专利说明】用于生物原位印片法取样和微量染色的实验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生物仪器设备领域,尤其是涉及用于生物原位印片法取样和微量染色的实验装置。

【背景技术】
[0002]光学显微镜制片技术,是将生物材料制成适于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的薄片的技术。新鲜的生物材料虽然用简单的方法做成临时制片也可观察,但为了保存以备以后的观察,常需按一定步骤制成永久制片。
[0003]显微制片首先要尽量保持生物材料的天然状态,避免影像、变形和失真,因此须将生物材料做固定处理;制片必须薄而透明,才能在光学显微镜下成像,除将材料切成薄片或通过轻压或其他手段使之分散外,还需采用其他方法使它透明和染色,以便更好地观察到结构的细节。需长期保存的制片,还应进行脱水和封固。
[0004]显微制片法一般包括切片法、整体封片法、涂片法和压片法4大类。
[0005]切片法光学显微镜的切片厚度在2?25微米之间,一般动植物材料的切片以厚10微米左右为合适。切片法根据包埋剂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最常用的是石蜡切片法,它适用于一般生物材料。棉胶切片法,把生物材料经棉胶包埋后切片。适用于特别坚硬的材料或特别柔软而体积大的材料(如完整的大脑)。冰冻切片法,将生物材料在一定的介质中冰冻固化后切片。适用于研究活体标本或作组织化学的研究。乙二醇甲基丙烯酸脂法(简称GMA法),适用于制作I?3微米厚的切片。石蜡切片法包括固定、包埋、切片、染色、脱水和封固等步骤。关键是把生物材料用石蜡包埋,以石蜡为支持物,把浸在蜡块中的生物材料切成理想的薄片。操作过程为:固定一水洗一从低浓度逐级到高浓度酒精脱水一二甲苯透明—浸蜡一包埋一切片一贴片一二甲苯脱蜡一逐级从高浓度到低浓度酒精处理,最后过渡到水一染色一逐级从低浓度到高浓度酒精脱水一二甲苯透明一树脂胶封固。其中的基本步骤在各种制片技术中都是相同的。
[0006]整体封片法用于单细胞、微小生物体或分散的器官的整装制片方法。此法也需要经过固定、染色、脱水、透明和封固各个步聚。材料常用洋红。代氏苏木精等单一染色法,但也可复染。整体封片法中常用冬青油、丁香油一类香精油作为透明剂,以代替二甲苯,这样可避免标本脆裂,较厚的标本在封固时,要在盖玻片下垫以适当大小的碎玻璃或玻璃丝以免压坏。
[0007]涂片法把易于分散的生物标本涂布在载玻片上的制片方法。此法的永久制片需经固定、染色,脱水等步聚,适用于细菌、血液、花粉母细胞和精子等细小而分散的材料。血液涂片便是一例。
[0008]压片法将天然的、易于分散的组织或经过处理后易于分散的组织,如动物的精母细胞、果蝇的唾液腺、植物的花粉母细胞和根尖细胞等放在载玻片上、再加盖玻片,用力压碎组织,使细胞或细胞内的结构铺展成一层的制片方法。压片法常用于观察染色体,通常用醋酸洋红、地衣红和石炭酸复红染色。
[0009]传统切片法、整体封片法、涂片法和压片法对细菌等生物的取样的共同特点是挑(收)取肉眼可见的培养物(菌落或菌悬液)进行制片,各自有技术上的缺陷和不足。
[0010]首先,传统涂片法等微生物培养物制片方法的共同特点是用接种环挑取肉眼可见菌落或离心机菌悬液收集细菌进行制片。
[0011]在接种环挑取菌落及在玻片上的生理盐水中均匀涂抹细菌等过程中,容易破坏细菌生长的原始状态或结构,甚至导致细菌裂解,例如像L-型细菌。由于L-型细菌细胞壁缺陷,细胞容易膨胀变形,因此及其容易被破坏,从而使以往关于L-型细菌生物学特性研究和临床检测均较为困难。然而,细菌L-型变异是大部分细菌的生物特性。研究表明临床细菌感染性疾病中,细菌L-型变异现象十分普遍,临床很容易漏诊。
[0012]另外,传统涂片染色方法:通常采用手工滴加染液覆盖细菌。在室温较高或空气干燥情况下染液容易蒸发干涸,观察补充不及时就会影响染色效果,导致假阳性或假阴性错误结果。再有,在细菌组化染色或免疫分子组化等特殊染色中,传统方法试剂容易浪费,导致成本高,不易推广使用。


【发明内容】

[0013]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方便人员操作及管理、能够获得细菌生长形态原貌和不同形态间的相互关系(繁殖方式)以及相互区别的用于生物原位印片法显微制片的实验器材。
[001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用于生物原位印片法取样和微量染色的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印片、用于夹取印片的印片夹、一端开口的用于盛放印片的具有保存和染色功能的印片盒;所述印片呈T型,所述印片上端宽的部分为标记区部,下端窄的部分为样品区部;所述印片盒内壁上设置有限制印片的标记区部的限位槽。本实用新型的印片为PET光学胶片材料,具有耐温、耐酸碱和柔韧性较好等特点,易于印取培养皿中的培养物;印片盒可以选自耐温聚乙烯的材料制成,也可已选自其他材料制成。耐温聚乙烯材料可以耐较高温度,柔韧性较好,不易破碎,易于取培养皿中的培养物,而且耐温聚乙烯也可以适用于染色、脱色、水洗等其他实验步骤。印片通过设置标记区部,可以在其上通过记号笔对其编号,而且设置较宽的上端部,可以通过本实用新型特制的印片夹夹住,拿取印片非常方便。样品区下部为粘取培养物的部分,通过印片夹夹住印片,将样品区部直接覆盖于培养皿中印取即可。本实用新型的取样过程是在微生物实验室的洁净的无菌生物安全柜内操作,采用非玻璃材料将直接避免可能对操作者伤害,降低生物安全事故发生的风险。印片盒通过设置限位槽,可将印片的标记区部限制其中,当将印片置于其中时,样品区部的取样面和与取样面相对的另一面均不与印片盒的盒壁接触。制造时可在标记区部设置序号,方便实验使用,避免张冠李戴,也可通过标记笔在其上做出标记以便使用。
[0015]优选的,所述印片夹包括手柄和橡胶材料制成的夹持部;所述夹持部设置有用于夹持印片标记区部的通槽。所述夹持部由橡胶材料制成,因为橡胶材料具有一定的弹性,拿取印片时印片的标记区部被夹持部的凹槽卡住。将印片放置于印片盒内时可将夹持部沿着印片的标记区部的长度方向将夹持部平行推出来。为了取得好的夹持效果也可以在夹持部的凹槽内设置一次成型的咬合齿。
[0016]所述印片夹为镊子。拿取印片不仅可以通过上述的印片夹,也可以通过常规的镊子完成。
[0017]所述印片盒还包括用于盖合印片盒的盒盖。一般染色或者为了保存印片,需要的时间较长,为了达到好的染色或者保存效果,可以设置盒盖将其密封,同时也防止了在操作步骤中其他微生物的干扰。
[0018]所述盒盖可以与印片盒分开设置也可以通过模压成型时连接于印片盒的开口处。
[0019]所述印片盒内部为椭圆形柱腔,所述椭圆形柱腔在其椭圆截面的长轴的两端构成了所述限制印片的标记区部的限位槽。通过设置椭圆柱腔,可以不用设置限位槽,工艺简便,并相对节约染色试剂。
[0020]所述的实验器材还包括用于码放印片盒的底座,所述底座与印片盒的底部设置有相互配合使用的结构体。当一个实验有多个样品时,底座上一次可以码放多个印片盒,操作更加标准,方便操作管理。根据实验需要,通常可以码放10个印片盒或者更多。
[0021]优选的,所述印片盒的底部设置有卡合槽或卡台,所述底座设置有与所述印片盒相互配合使用的卡台或卡合槽并与印片盒的卡合槽或卡台共同构成码放印片盒的结构体。
[0022]优选的,所述印片盒的底部设置有凸起或凹槽,所述底座设置有与所述印片盒相互配合使用的凹槽或凸起并与印片盒的凸起或凹槽共同构成码放印片盒的结构体。所述的结构体,可以是圆球形、柱状或其他可以构成结构体的形状。
[0023]进一步,所述底座上设置有防止印片盒以所述结构体为轴转动的挡板。
[0024]现有技术主要是通过载玻片与盖玻片以及其他实验器材完成显微制片的,如上所述,制片及保存工艺过程繁杂,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方便人员操作及管理、有效防止样本间交叉污染、提高生物安全防护及原始资料管理,并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器材能够获得细菌生长形态原貌和不形态间的相互关系(繁殖方式)以及相互区别,以得到更加准确的实验结果,能够最大程度原位取样,并比传统方法更快速检出病原菌,为患者更有效的诊断治疗提供帮助。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5]图1是本实用新型印片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2是本实用新型具有夹棒和夹持部的印片夹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3是图1与图2结合使用时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4是实施例1、2、3和4的盒盖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5是实施例1底座的结构不意图;
[0030]图6是实施例1印片盒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7是实施例1将印片盛放于印片盒内时的示意图;
[0032]图8是实施例1码放盛有印片的印片盒的结构示意图;
[0033]图9是实施例2的印片盒与盒盖连接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0034]图10是实施例2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0035]图11是实施例2码放盛有印片的印片盒的结构示意图;
[0036]图12是实施例3的印片盒的结构示意图;
[0037]图13是实施例3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0038]图14是实施例4的印片盒倒置的结构示意图;
[0039]图15是实施例4底座的结构不意图;
[0040]图16是实施例4码放盛有印片的印片盒的结构示意图;
[0041]图17是实施例5的印片盒的结构示意图;
[0042]图18是传统涂片法用于L-型细菌的1000倍抗酸染色光学显微镜下的细胞形态图;
[0043]图19是本实用新型用于L-型细菌的1000倍抗酸染色光学显微镜下的细胞形态图;
[0044]图20是本实用新型用于痰结核菌L-J法培养I周的1000倍抗酸染色光学显微镜图;
[0045]图21是本实用新型用于痰L-型结核菌L-J法培养I周的1000倍抗酸染色光学显微镜图;
[0046]图22是图21当中A部的局部放大图;
[0047]图中:1、印片;2、印片盒;3、标记区部;4、样品区部;5、限位槽;6、手柄;7、夹持部;8、通槽;9、盒盖;10、底座;11、卡合槽;12、卡台;13、凸起;14、凹槽;15、挡板;16、椭圆形柱腔。

【具体实施方式】
[0048]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内容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应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只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非限制本实用新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思想的情况下,根据本领域普通技术知识和惯用手段,做出的各种替换和变更,均应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0049]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印片I呈T型,所述印片I上端宽的部分为标记区部3,下端窄的部分为样品区部4。在印片I的标记区部3分可预先制造原始序号,方便使用,避免张冠李戴。
[0050]如图2所示,所述印片夹包括手柄6和橡胶材料制成的夹持部7 ;所述夹持部7设置有用于夹持印片I标记区部3的通槽8。
[0051]如图3所示,为将上述图1与图2结合的图,表示的是在用印片夹夹取印片I时的状态。
[0052]如图4所示,为盖在印片盒2上的盖子9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所示是适合于实施例1、2、3和4的盖子;实施例5当中,因为印片盒的内部为椭圆形柱腔,所以盖子上设置的卡扣部分应该与所述的椭圆形柱腔的横截面相一致,也为椭圆形。
[0053]如上所述,均为以下实施例当中提及的实验器材。
[0054]实施例1
[0055]用于生物原位印片法取样和微量染色的实验装置,包括印片1、用于夹取印片I的印片夹、一端开口的用于盛放印片I的印片盒2 ;所述印片盒2内壁上设置有限制印片I的标记区部3的限位槽5。
[0056]所述盒盖9与印片盒分开设置。
[0057]如图5、图6所示,所述印片盒2的底部设置有卡台12,所述底座10设置有与所述印片盒2相互配合使用的卡卡合槽11并与印片盒2的卡台12共同构成码放印片盒2的结构体。
[0058]如图7所示,染色或脱水或保存时,将印片I用印片夹放入印片盒2内,印片I的标记区部3限定在限位槽5内。
[0059]如图8所示,将多个印片盒2码放与底座10上,便于管理。
[0060]实施例2
[0061]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
[0062]如图9、图10所示,盒盖9固设于印片盒2的开口处;所述印片盒2的底部设置有卡合槽11,所述底座10设置有与所述印片盒2相互配合使用的卡台12并与印片盒2的卡合槽11共同构成码放印片盒2的结构体。
[0063]如图11所示,本实施例的多个印片盒2码放于底座10上。
[0064]实施例3
[0065]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
[0066]如图12、图13所示,所述印片盒2的底部设置有凸起13,所述底座10设置有与所述印片盒2相互配合使用的凹槽14并与印片盒2的凸起13共同构成码放印片盒2的结构体。所述底座10上设置有防止印片盒2以所述结构体为轴转动的挡板15。
[0067]实施例4
[0068]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
[0069]如图14、图15所不,所述印片盒2的底部设置有凹槽14,所述底座10设置有与所述印片盒2相互配合使用的凸起13并与印片盒2的凹槽14共同构成码放印片盒2的结构体。所述底座10上设置有防止印片盒2以所述结构体为轴转动的挡板15。
[0070]如图16所示,本实施例的多个印片盒2码放于底座10上。
[0071]实施例5
[0072]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2、3和4的不同之处在于:
[0073]如图17所示,所述印片盒2内部为椭圆型的柱腔16,所述椭圆型的柱腔16在其椭圆截面的长轴的两端构成了所述限制印片I的标记区部3的限位槽5。
[0074]实施例6
[0075]运用上述实施例的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操作。
[0076]1.对结核菌L-J培养物分别采用传统涂片方法(图18)和原位印片法取样(图19)进行抗酸染色显微镜分析,对比实验效果。
[0077]2.对肺结核患者痰结核菌L-J培养I周培养物进行原位印片法取样抗酸染色进行显微镜分析(图20、21)。
[0078]3.操作步骤:
[0079]I)在实验室具备生物安全要求和无菌操作条件下,用如图3所示的印片I与印片夹2将印片I贴于培养物表面,静置数秒后轻轻揭启,使细菌印在印片I的样品区部4。
[0080]2)印片后立刻固定。
[0081]3)将印片I置于印片盒2内染色、水洗和干燥。然后盖上盖保存待显微镜分析。
[0082]4)显微镜分析时将印片盒2中的印片取出,以液体封片胶将其固定在载玻片上。
[0083]5)印片镜检、分析完成后放入印片盒保存。
[0084]6)印片夹可根据操作者的实验需要和习惯,在染色前或染色后,平行推动取下。
[0085]如图18所示,为传统涂片方法,即用接种环在培养基上挑取菌落与生理盐水混合涂抹在载玻片上取样的结核菌L-J法培养4周细菌的抗酸染色光学显微镜图,可见细菌原始生长状态完全被破坏,大部分形态异常不清,抗酸染色阳性。
[0086]如图19所不,为原位印片法取样的结核菌L-J法培养4周细菌(与图18同一痰标本、平行接种培养)的抗酸染色光学显微镜图,其细菌的原始生长状态完整清晰,丝状体和巨大颗粒体等抗酸染色阳性,并可观察到不同形态间的关系。
[0087]因为结核菌L-细胞壁缺失,常规方法很容易破坏其细菌结构。故在以往诸多研究和临床检验中,几乎不能获得结核菌L-型(包括其它细菌)的完好形态。而通过本实用新型可得到完整清晰地细菌及其生长状态。
[0088]如图20所示,为原位印片法取样的痰L-J法培养I周的结核菌(肉眼未见菌落的情况下)抗酸染色光学显微镜图。其细菌抗酸染色阳性,结核菌分枝生长的原始状态清晰可见。
[0089]如图21所示,为原位印片法取样的痰L-J法培养I周的L-型结核菌(肉眼未见菌落的情况下)抗酸染色光学显微镜图。其L-型细菌抗酸染色呈阳性,由于L-型结核菌细胞壁缺失,其菌体呈无限的膨大延伸状态,并有细胞浆移出和趋势和痕迹;如图22所示,同时可见到芽痕等特殊结果。其细菌形态特征是L-型细菌的丝状体繁殖方式。
[0090]本实用新型装置可以印取患病机体或组织剖面病理物,观察微生物与机体细胞间的关系。其原位印片取样细胞/细菌,需要进一步培养观察研究的,可以嫁接在其他细胞培养装置系统进行。本实用新型装置还可以用于各种微生物的原位取样及特殊染色(如组织化学染色等)分析,还可以为分子免疫如免疫杂交等实验装置。其装置可以根据具体实验需求设计不同规格。
【权利要求】
1.用于生物原位印片法取样和微量染色的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印片(I)、用于夹取印片(I)的印片夹、一端开口的用于盛放印片(I)的印片盒(2);所述印片(I)呈T型,所述印片(I)上端宽的部分为标记区部(3),下端窄的部分为样品区部(4);所述印片盒(2)内壁上设置有限制印片(I)的标记区部(3)的限位槽(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生物原位印片法取样和微量染色的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印片夹包括手柄(6)和橡胶材料制成的夹持部(7);所述夹持部(7)设置有用于夹持印片(I)标记区部(3)的通槽(8)。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生物原位印片法取样和微量染色的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印片夹为镊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生物原位印片法取样和微量染色的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印片盒(2)还包括用于盖合印片盒(2)的盒盖(9)。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生物原位印片法取样和微量染色的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盒盖(9)连接设置于印片盒(2)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生物原位印片法取样和微量染色的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印片盒(2)内部为椭圆形柱腔(16),所述椭圆形柱腔(16)在其椭圆截面的长轴的两端构成了所述限制印片(I)的标记区部(3)的限位槽(5)。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用于生物原位印片法取样和微量染色的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码放印片盒(2)的底座,所述底座(10)与印片盒(2)的底部设置有相互配合使用的结构体。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生物原位印片法取样和微量染色的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印片盒(2)的底部设置有卡合槽(11)或卡台(12),所述底座(10)设置有与所述印片盒(2)相互配合使用的卡台(12)或卡合槽(11)并与印片盒(2)的卡合槽(11)或卡台(12)共同构成码放印片盒(2)的结构体。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生物原位印片法取样和微量染色的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印片盒(2)的底部设置有凸起(13)或凹槽(14),所述底座(10)设置有与所述印片盒(2)相互配合使用的凹槽(14)或凸起(13)并与印片盒(2)的凸起(13)或凹槽(14)共同构成码放印片盒(2)的结构体。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用于生物原位印片法取样和微量染色的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0)上设置有防止印片盒(2)以所述结构体为轴转动的挡板(15)。
【文档编号】G01N1/28GK204177654SQ201420676756
【公开日】2015年2月25日 申请日期:2014年11月13日 优先权日:2014年11月13日
【发明者】钟敏, 陈一中, 包佳玲 申请人:钟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