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井曲线校正方法和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11825572阅读:906来源:国知局
测井曲线校正方法和装置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石油勘探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测井曲线校正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水平井是开发油气田,提高采收率的一项重要技术。在新油田开发,老油田剩余油挖潜调整,气藏及凝析气藏开发以及注水等领域,都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因此,与上述水平井相关的水平井段测井曲线在储层评价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为了获取准确的水平井段测井曲线,往往需要对得到的水平井段测井曲线进行进一步的校正。具体实施时,主要采用的矫正方法包括:感应、侧向等测井仪器响应的理论模拟、各向异性实验研究和利用井眼轨迹显示软件的方法。

但是,上述校正方法在实际应用的时候一般大都没有对水平井段的轨迹处的地层界面信息进行有效的利用,从而使得校正结果的准确性不高,且现有的校正方法一般都是侧重理论上的研究,与实际应用相差较大,因此实用性也不强。

针对上述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测井曲线校正方法,充分利用了水平井段的轨迹处的地层界面信息,对直井段数据与水平井段数据进行数据匹配,得到所需要的参数数据,利用上述参数数据通过交会图拟合得到了校正函数拟合关系式,再利用拟合关系式对水平井段的测井曲线进行校正。从而,实现了对测井曲线简捷、实用、有效的校正,提高了校正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测井曲线校正方法,包括:

根据水平井段的轨迹处的地层界面信息和直井段信息,得到直井段目的层内多个采集点的直井段深度值和直井段测井值,并根据所述多个采集点的直井段深度值,得到所述水平井段上与所述多个采集点一一对应位置处的水平井段深度值、水平井段测井值和水平井段井斜角;

根据所述水平井段测井值、所述水平井段井斜角和所述直井段测井值,通过交会图拟合得到校正函数拟合关系式;

根据所述校正函数拟合关系式,对所述水平井段的测井曲线进行校正。

在一个实施例中,根据水平井段的轨迹处的地层界面信息和直井段信息,得到直井段目的层内多个采集点的直井段深度值和直井段测井值,并根据所述多个采集点的直井段深度值,得到所述水平井段上与所述多个采集点一一对应位置处的水平井段深度值、水平井段测井值和水平井段井斜角,包括:

根据所述水平井段的地震测井资料,确定所述水平井段的目的层位;

根据所述水平井段的目的层位获取所述水平井段的轨迹处的地层界面信息;

以所述地层界面信息作为约束,求取得到所述直井段目的层内多个采集点的直井段深度值和直井段测井值,并以所述地层界面信息作为约束,根据所述多个采集点的直井段深度值,求解得到所述水平井段上与所述多个采集点一一对应位置处的水平井段深度值、水平井段测井值和水平井段井斜角。

在一个实施例中,根据所述水平井段的地震测井资料,确定所述水平井段的目的层位,包括:

根据所述水平井段的地震测井资料,确定直井段的目的层位;

根据所述直井段的目的层位,向水平井段的轨迹方向进行水平扩展,以确定所述水平井段的目的层位。

在一个实施例中,根据所述水平井段的地震测井资料,确定直井段的目的层位,包括:

根据所述水平井段的导眼井的测井资料和所述水平井段预设范围内的地震资料,确定所述直井段的目的层位;

和/或,

根据所述水平井段的邻井的测井资料和所述水平井段预设范围内的地震资料,确定所述直井段的目的层位。

在一个实施例中,根据所述水平井段的目的层位获取所述水平井段的轨迹处的地层界面信息,包括:

根据以下至少之一确定直井段目的层地层模型:所述水平井段的导眼井的测井资料和所述水平井段的邻井的测井资料;

将所述直井段目的层地层模型应用到水平井段,根据所述水平井段的目的层位,得到水平井段的初始地层模型;

利用所述水平井段的初始地层模型,通过正演模拟,得到实钻地层模型;

通过所述实钻地层模型,得到所述水平井段的轨迹处的地层界面信息。

在一个实施例中,利用所述水平井段的初始地层模型,通过正演模拟,得到实钻地层模型,包括:

利用所述水平井段的初始地层模型,进行正演模拟,得到所述水平井段的模拟曲线;

比较所述水平井段的模拟曲线和水平井段的实测曲线,调整所述水平井段的初始地层模型,直至所述水平井段的模拟曲线和所述水平井段的实测曲线的误差值小于预设阈值;

将调整后水平井段的初始地层模型作为所述实钻地层模型。

以所述地层界面信息作为约束,求取得到所述直井段目的层内多个采集点的直井段深度值和直井段测井值,并以所述地层界面信息作为约束,根据所述多个采集点的直井段深度值,求解得到所述水平井段上与所述多个采集点一一对应位置处的水平井段深度值、水平井段测井值和水平井段井斜角,包括:

以所述地层界面信息作为约束,通过读取直井段测井线上多个采集点的数据,得到直井段目的层内多个采集点的直井段深度值和直井段测井值;

以所述地层界面信息作为约束,按照等比例关系,根据直井段目的层内多个采集点的直井段深度值,确定水平井段上与所述多个采集点一一对应位置处的水平井段深度值;

根据水平井段上与所述多个采集点一一对应位置处的水平井段深度值,通过插值算法,求取水平井段上与所述多个采集点一一对应位置处的水平井段测井值;

根据水平井段上与所述多个采集点一一对应位置处的水平井段深度值,通过插值算法,求取水平井段上与所述多个采集点一一对应位置处的水平井段井斜角。

在一个实施例中,以所述地层界面信息作为约束,按照等比例关系,根据直井段目的层内多个采集点的直井段深度值,确定水平井段上与所述多个采集点一一对应位置处的水平井段深度值,包括:以所述地层界面信息作为约束,通过以下公式,求解得到水平井段上与所述多个采集点一一对应位置处的水平井段深度值,

<mrow> <mfrac> <mrow> <mi>D</mi> <mi>e</mi> <mi>p</mi> <mi>t</mi> <mi>h</mi> <mrow> <mo>(</mo> <msup> <mi>A</mi> <mo>&prime;</mo> </msup> <mo>)</mo> </mrow> <mo>-</mo> <mi>D</mi> <mi>e</mi> <mi>p</mi> <mi>t</mi> <mi>h</mi> <mrow> <mo>(</mo> <msup> <mi>A</mi> <mo>&prime;</mo> </msup> <mi>t</mi> <mo>)</mo> </mrow> </mrow> <mrow> <mi>D</mi> <mi>e</mi> <mi>p</mi> <mi>t</mi> <mi>h</mi> <mrow> <mo>(</mo> <msup> <mi>A</mi> <mo>&prime;</mo> </msup> <mi>b</mi> <mo>)</mo> </mrow> <mo>-</mo> <mi>D</mi> <mi>e</mi> <mi>p</mi> <mi>t</mi> <mi>h</mi> <mrow> <mo>(</mo> <msup> <mi>A</mi> <mo>&prime;</mo> </msup> <mi>t</mi> <mo>)</mo> </mrow> </mrow> </mfrac> <mo>=</mo> <mfrac> <mrow> <mi>D</mi> <mi>e</mi> <mi>p</mi> <mi>t</mi> <mi>h</mi> <mrow> <mo>(</mo> <mi>A</mi> <mo>)</mo> </mrow> <mo>-</mo> <mi>D</mi> <mi>e</mi> <mi>p</mi> <mi>t</mi> <mi>h</mi> <mrow> <mo>(</mo> <mi>A</mi> <mi>t</mi> <mo>)</mo> </mrow> </mrow> <mrow> <mi>D</mi> <mi>e</mi> <mi>p</mi> <mi>t</mi> <mi>h</mi> <mrow> <mo>(</mo> <mi>A</mi> <mi>b</mi> <mo>)</mo> </mrow> <mo>-</mo> <mi>D</mi> <mi>e</mi> <mi>p</mi> <mi>t</mi> <mi>h</mi> <mrow> <mo>(</mo> <mi>A</mi> <mi>t</mi> <mo>)</mo> </mrow> </mrow> </mfrac> <mo>,</mo> </mrow>

其中,A为直井段目的层内任意一个采集点,A′为水平井段上与直井段上A点一一对应的点,Depth(A)为A点的深度值,Depth(At)为A点所在层顶界面测量深度值,Depth(Ab)为A点所在层底界面测量深度值,Depth(A′)为水平井段A′点的深度值,Depth(A′t)为水平井段A′点所在层顶界面深度值,Depth(A′b)为水平井段A′点所在层底界面深度值。

在一个实施例中,根据水平井段上与所述多个采集点一一对应位置处的水平井段深度值,通过插值算法,求取水平井段上与所述多个采集点一一对应位置处的水平井段测井值,包括:

当水平井段上与所述多个采集点一一对应位置处有实际测井值时,通过读取实际测井值,得到所述水平井段测井值;

当水平井段上与所述多个采集点一一对应位置处没有实际测井值时,通过以下公式,求解得到水平井段测井值,

<mrow> <mfrac> <mrow> <mi>V</mi> <mi>a</mi> <mi>l</mi> <mi>u</mi> <mi>e</mi> <mrow> <mo>(</mo> <msup> <mi>A</mi> <mo>&prime;</mo> </msup> <mo>)</mo> </mrow> <mo>-</mo> <mi>V</mi> <mi>a</mi> <mi>l</mi> <mi>u</mi> <mi>e</mi> <mrow> <mo>(</mo> <msub> <msup> <mi>A</mi> <mo>&prime;</mo> </msup> <mrow> <mo>-</mo> <mn>1</mn> </mrow> </msub> <mo>)</mo> </mrow> </mrow> <mrow> <mi>V</mi> <mi>a</mi> <mi>l</mi> <mi>u</mi> <mi>e</mi> <mrow> <mo>(</mo> <msub> <msup> <mi>A</mi> <mo>&prime;</mo> </msup> <mrow> <mo>+</mo> <mn>1</mn> </mrow> </msub> <mo>)</mo> </mrow> <mo>-</mo> <mi>V</mi> <mi>a</mi> <mi>l</mi> <mi>u</mi> <mi>e</mi> <mrow> <mo>(</mo> <msub> <msup> <mi>A</mi> <mo>&prime;</mo> </msup> <mrow> <mo>-</mo> <mn>1</mn> </mrow> </msub> <mo>)</mo> </mrow> </mrow> </mfrac> <mo>=</mo> <mfrac> <mrow> <mi>D</mi> <mi>e</mi> <mi>p</mi> <mi>t</mi> <mi>h</mi> <mrow> <mo>(</mo> <msup> <mi>A</mi> <mo>&prime;</mo> </msup> <mo>)</mo> </mrow> <mo>-</mo> <mi>D</mi> <mi>e</mi> <mi>p</mi> <mi>t</mi> <mi>h</mi> <mrow> <mo>(</mo> <msub> <msup> <mi>A</mi> <mo>&prime;</mo> </msup> <mrow> <mo>-</mo> <mn>1</mn> </mrow> </msub> <mo>)</mo> </mrow> </mrow> <mrow> <mi>D</mi> <mi>e</mi> <mi>p</mi> <mi>t</mi> <mi>h</mi> <mrow> <mo>(</mo> <msub> <msup> <mi>A</mi> <mo>&prime;</mo> </msup> <mrow> <mo>+</mo> <mn>1</mn> </mrow> </msub> <mo>)</mo> </mrow> <mo>-</mo> <mi>D</mi> <mi>e</mi> <mi>p</mi> <mi>t</mi> <mi>h</mi> <mrow> <mo>(</mo> <msub> <msup> <mi>A</mi> <mo>&prime;</mo> </msup> <mrow> <mo>-</mo> <mn>1</mn> </mrow> </msub> <mo>)</mo> </mrow> </mrow> </mfrac> <mo>,</mo> </mrow>

其中,A为直井段目的层内任意的一个采集点,A′为水平井段上与直井段上A点一一对应的点,A′-1为水平井段上A′点的上一个点,A′+1为水平井段上A′点的下一个点,Depth(A′)为水平井段A′点的深度值,Depth(A′-1)为水平井段A′-1点的深度值,Depth(A′+1)为水平井段A′+1点的深度值,Value(A′)为水平井段A′点的测井值,Value(A′-1)为水平井段A′-1点的测井值,Value(A′+1)为水平井段A′+1点的测井值。

在一个实施例中,根据水平井段上与所述多个采集点一一对应位置处的水平井段深度值,通过插值算法,求取水平井段上与所述多个采集点一一对应位置处的水平井段井斜角,包括:

当水平井段上与所述多个采集点一一对应位置处有实际井斜角时,通过读取实际井斜角,得到所述水平井段井斜角;

当水平井段上与所述多个采集点一一对应位置处没有实际井斜角时,通过以下公式,求解得到水平井段井斜角,

<mrow> <mfrac> <mrow> <mi>D</mi> <mi>e</mi> <mi>v</mi> <mi>i</mi> <mrow> <mo>(</mo> <msup> <mi>A</mi> <mo>&prime;</mo> </msup> <mo>)</mo> </mrow> <mo>-</mo> <mi>D</mi> <mi>e</mi> <mi>v</mi> <mi>i</mi> <mrow> <mo>(</mo> <msub> <msup> <mi>A</mi> <mo>&prime;</mo> </msup> <mrow> <mo>-</mo> <mn>1</mn> </mrow> </msub> <mo>)</mo> </mrow> </mrow> <mrow> <mi>D</mi> <mi>e</mi> <mi>v</mi> <mi>i</mi> <mrow> <mo>(</mo> <msub> <msup> <mi>A</mi> <mo>&prime;</mo> </msup> <mrow> <mo>+</mo> <mn>1</mn> </mrow> </msub> <mo>)</mo> </mrow> <mo>-</mo> <mi>D</mi> <mi>e</mi> <mi>v</mi> <mi>i</mi> <mrow> <mo>(</mo> <msub> <msup> <mi>A</mi> <mo>&prime;</mo> </msup> <mrow> <mo>-</mo> <mn>1</mn> </mrow> </msub> <mo>)</mo> </mrow> </mrow> </mfrac> <mo>=</mo> <mfrac> <mrow> <mi>D</mi> <mi>e</mi> <mi>p</mi> <mi>t</mi> <mi>h</mi> <mrow> <mo>(</mo> <msup> <mi>A</mi> <mo>&prime;</mo> </msup> <mo>)</mo> </mrow> <mo>-</mo> <mi>D</mi> <mi>e</mi> <mi>p</mi> <mi>t</mi> <mi>h</mi> <mrow> <mo>(</mo> <msub> <msup> <mi>A</mi> <mo>&prime;</mo> </msup> <mrow> <mo>-</mo> <mn>1</mn> </mrow> </msub> <mo>)</mo> </mrow> </mrow> <mrow> <mi>D</mi> <mi>e</mi> <mi>p</mi> <mi>t</mi> <mi>h</mi> <mrow> <mo>(</mo> <msub> <msup> <mi>A</mi> <mo>&prime;</mo> </msup> <mrow> <mo>+</mo> <mn>1</mn> </mrow> </msub> <mo>)</mo> </mrow> <mo>-</mo> <mi>D</mi> <mi>e</mi> <mi>p</mi> <mi>t</mi> <mi>h</mi> <mrow> <mo>(</mo> <msub> <msup> <mi>A</mi> <mo>&prime;</mo> </msup> <mrow> <mo>-</mo> <mn>1</mn> </mrow> </msub> <mo>)</mo> </mrow> </mrow> </mfrac> <mo>,</mo> </mrow>

其中,A为直井段段目的层内任意的一个采集点,A′为水平井段上与直井段上A点一一对应的点,A′-1为水平井段上A′点的上一个点,A′+1为水平井段上A′点的下一个点,Depth(A′)为水平井段对应点的深度值,Depth(A′-1)为水平井段A′-1点的深度值,Depth(A′+1)为水平井段A′+1点的深度值,Devi(A′)为水平井段A′点的井斜角,Devi(A′-1)为水平井段A′-1点的井斜角,Devi(A′+1)为水平井段A′+1点的井斜角。

在一个实施例中,根据所述水平井段测井值、所述水平井段井斜角和所述直井段测井值,通过交会图拟合得到校正函数拟合关系式,包括:

将所述直井段目的层内多个采集点的直井段测井值、所述水平井段上与所述多个采集点一一对应位置处的水平井段测井值和水平井段井斜角投到交会图上;

利用所述交会图,通过多元拟合,得到所述校正函数拟合关系式。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校正函数拟合关系式为:

Y=aX+b*Devi+c

其中,X为水平井段上与所述多个采集点一一对应位置处的水平井段测井值,Devi为水平井段上与所述多个采集点一一对应位置处的水平井段井斜角,Y为水平井段上与所述多个采集点一一对应位置处校正后的水平井段测井值,a、b、c为所述校正函数拟合关系式的拟合系数。

基于相同的发明构思,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测井曲线校正装置,包括:

参数求取模块,用于根据水平井段的轨迹处的地层界面信息和直井段信息,得到直井段目的层内多个采集点的直井段深度值和直井段测井值,并根据所述多个采集点的直井段深度值,得到所述水平井段上与所述多个采集点一一对应位置处的水平井段深度值、水平井段测井值和水平井段井斜角;

数据拟合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水平井段测井值、所述水平井段井斜角和所述直井段测井值,通过交会图拟合得到校正函数拟合关系式;

校正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校正函数拟合关系式,对所述水平井段的测井曲线进行校正。

上述发明实施例,通过充分利用水平井段的轨迹处的地层界面信息,对直井段数据与水平段数据进行数据匹配,求解获得了直井段目的层内多个采集点的直井段深度值和直井段测井值,进一步又得到水平井段上对应位置的水平井段深度值、水平井段测井值和水平井段井斜角,根据上述数据,利用交会图得到校正函数拟合关系式,通过所得到的校正函数拟合关系式对水平井段的测井曲线进行校正。本发明实施例充分利用水平井段的轨迹处的地层界面信息,从而有效提高了校正后的测井曲线的精度,使得校正结果更可靠。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测井曲线校正方法的处理流程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获取水平井段的轨迹处的地层界面信息的处理流程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求解水平井段上与直井段多个采集点一一对应位置处的水平井段深度值的处理流程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求解水平井段上与直井段多个采集点一一对应位置处的水平井段测井值的处理流程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求解水平井段上与直井段多个采集点一一对应位置处的水平井段井斜角的处理流程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测井曲线校正装置的结构示意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方式和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在此,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但并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针对目前主要采用的测井曲线校正方法中存在的校正时准确性不高、可靠性低,校正方法不实用的技术问题,考虑到实际的实施过程中,上述问题的出现主要原因是由于水平井段轨迹的特殊性,没有充分利用水平井段的轨迹处的地层界面信息,导致通过现有方法校正得到的测井曲线不能对储层进行精细准确的评价。具体的,在垂直井段中,地层是以井轴为对称轴径向对称,仪器的测量值主要是仪器所在地层的贡献;而在水平井段中,地层是径向不对称的,并存在各向异性,测量值一般多是地层和围岩的加权平均。但是,在实际应用中,水平井段仍是使用直井段中的测井仪器,然而由于上述水平井段井眼轨迹的特殊性、测井环境、地层界面等因素的变化,水平井段和直井段测井响应特征存在很大的差异,水平井段测井值并不能准确反映真实的地层情况。因此,通常水平井段信息如果不进行校正的话,就不能直接应用,但是,目前校正方法又不完善,校正的结果的精度并不高,以致水平井段横向信息的利用率很低,通过现有方法校正得到的测井曲线不能对储层进行精细准确的评价。

为了从源头解决上述问题,考虑使用一种测井曲线校正方法,能够充分利用水平井段的轨迹处的地层界面信息,即,具体地,充分利用水平井段的轨迹处的地层界面信息,利用上述地层界面信息进行直井段数据与水平井段数据的匹配,求解得到所需直井段和水平井段的相关参数,再根据上述相关参数通过交会图拟合,得到校正函数拟合关系式,通过上述校正函数拟合关系式实现对测井曲线简捷、实用、高效的校正。

基于上述思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测井曲线校正方法,如图1所示,可以包括:

步骤101:根据水平井段的轨迹处的地层界面信息和直井段信息,得到直井段目的层内多个采集点的直井段深度值和直井段测井值,并根据多个采集点的直井段深度值,得到水平井段上与上述多个采集点一一对应位置处的水平井段深度值、水平井段测井值和水平井段井斜角;

上述实施例中的水平井段,通常是指水平井段进入油气层井眼的井斜角不低于86°的井段,并将能沿油层走向形成这种水平位移的特殊定向井归纳为水平井段。

上述实施例中的测井曲线,实际上是对得到的测井数据的一种描述形式。其中,测井也叫地球物理测井或石油测井,简称测井,是利用岩层的电化学特性、导电特性、声学特性、放射性等地球物理特性,测量地球物理参数的方法,属于应用地球物理方法(包括重、磁、电、震、测井)之一。具体的,石油钻井时,在钻到设计井深深度后都必须进行测井,又称完井电测,以获得各种石油地质及工程技术资料,作为完井和开发油田的原始资料。这种测井习惯上称为裸眼测井。而在油井下完套管后所进行的二系列测井,习惯上称为生产测井或开发测井。其发展大体经历了模拟测井、数字测井、数控测井、成像测井四个阶段。

上述实施例中的水平井段的轨迹处,一般多指的是水平井段的井眼轨迹处,实际上就是水平井段实钻的井眼轴线。具体的,井眼轴线具有这样的特点:1)形状复杂,结构简单;2)无法给人以立体感;3)需要采用辅助面增强立体感。简单地说,一口实钻井的井眼轴线实际上就是一条空间曲线。

上述实施例中所涉及的深度值、井斜角、测井值实际上就是描述上述水平井段的轨迹参数。具体石油勘探时,为了进行轨迹控制,就要了解上述这条空间曲线的形状,就要进行轨迹测量,这就是“测斜”。目前常用的测斜方法并不是连续测斜,而是每隔一定长度的井段测一个点。这些井段被称为“测段”,这些点被称为“测点”。测斜仪器在每个点上测得的参数有三个,即井深、井斜角和井斜方位角。这三个参数就是轨迹的基本参数。其中,井深是指井口(通常以转盘面为基准)至测点的井眼长度,也有人称之为斜深,国外称为测量井深。井深是以钻柱或电缆的长度来量测。井深既是测点的基本参数之一,又是表明测点位置的标志。井深常以字母L表示,单位为米(m)。井深的增量称为井段,以ΔL表示。二测点之间的井段长度称为段长。一个测段的两个测点中,井深小的称为上测点,井深大的称为下测点。井深的增量是下测点井深减去上测点井深。井斜角是指测点处的井眼方向线与重力线之间的夹角就是该测点处的井斜角。显然,井眼方向线与重力线都是有向线段。井斜角表示了井眼轨迹在该测点处倾斜的大小。井斜角常以希腊字母α表示,单位为度。一个测段内井斜角的增量总是下测点井斜角减去上测点井斜角,以Δα表示。井斜方位角是指以正北方位线为始边,顺时针方向旋转到井眼方位线(井斜方位线)上所转过的角度,即井斜方位角。其中,1)井眼轴线上某点处的井眼方向线投影到水平面上,即为该点的井眼方位线(井斜方位线)。2)井眼轴线投影到水平面上以后,过其上每一点作投影线的切线,该切线向井眼前进方向延伸部分,即为该点的井眼方位线,或称井斜方位线。

步骤102:根据水平井段测井值、水平井段的井斜角和直井段测井值,通过交会图拟合得到校正函数拟合关系式;

步骤103:根据校正函数拟合关系式,对水平井段的测井曲线进行校正。

上述发明实施例,充分利用水平井段的轨迹处的地层界面信息,对直井段数据与水平段数据进行数据匹配,获得了直井段目的层内多个采集点的直井段深度值和直井段测井值,进一步求得水平井段上对应位置的水平井段深度值、水平井段测井值和水平井段井斜角,再根据上述数据,利用交会图拟合得到校正函数拟合关系式,通过所得到的校正函数拟合关系式对水平井段的测井曲线进行校正,本发明实施例充分利用水平井段的轨迹处的地层界面信息,有效提高了校正后的测井曲线的精度,使得校正结果更可靠。

本发明实施例在充分利用水平井段的轨迹处的地层界面信息之前,必须先获取水平井段的轨迹处的地层界面信息,为了准确获取水平井段的轨迹处的地层界面信息,可以先确定水平井段的目的层位,再利用水平井段的目的层位获取水平井段的轨迹处的地层界面信息,具体地,获取水平井段的轨迹处的地层界面信息可以包括:

根据水平井段的地震测井资料,确定水平井段的目的层位;

根据水平井段的目的层位获取水平井段的轨迹处的地层界面信息;

以地层界面信息作为约束,求取得到直井段目的层内多个采集点的直井段深度值和直井段测井值,并以地层界面信息作为约束,根据多个采集点的直井段深度值,求解得到水平井段上与上述多个采集点一一对应位置处的水平井段深度值、水平井段测井值和水平井段井斜角。

上述实施例中,所涉及到的目的层位,一般是指钻探中,根据不同类型钻井设计任务,所要求钻达的预定层位,它通常又多指含油气的储层,有时也指非烃层或其他特定层位。实际勘探时,由于地下情况复杂,有时拟定的目的层可以有变化,也可出现若干新的含油气层位或特定层位。

实际应用时,具体可以通过以下方式确定水平井段的目的层位:根据水平井段的地震测井资料确定直井段的目的层位;根据直井段的目的层位,向水平井段的轨迹方向进行水平扩展,以确定水平井段的目的层位。即,可以先确定直井段的目的层位,然后在直井段的目的层位的基础上进行水平扩展,以得到水平井段的目的层位,这主要是因为直井段的目的层位相对更容易获取。

其中,用于确定直井段的目的层位的水平井段的地震资料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至少之一:水平井段的导眼井资料、水平井段的邻井资料和水平井段预设范围内的地震资料。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所列举的水平井段的地震资料仅是一种示意性描述,是为了更好地说明本发明,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也可以包括其它相关的水平井段的地震资料,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取,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针对上述不同的水平井段的地震资料,具体使用时,可以根据水平井段的导眼井的测井资料和水平井段预设范围内的地震资料,确定直井段的目的层位;也可以根据水平井段的邻井的测井资料和水平井段预设范围内的地震资料,确定直井段的目的层位。实际上,通过上述任一个方式,只要能准确确定直井段的目的层位即可,具体采用哪种方式确定直井段的目的层位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和情况选取,本发明实施例在此不做限制。

上述实施例中的导眼井,是指在井位地质条件认识不明确的情况下,为取准资料,确定准确的地质层位,为水平井段施工而实施的井。

上述实施例中,为了利用导眼井,根据导眼井的直井段的目的层位置确定水平井段目的层的位置,可以按照以下方式施工:先钻直井段并钻穿目的层,然后按照设计要求回填,再侧钻造斜,以保证水平进入目的层段。

具体实施过程中,为了充分利用水平井段目的层获得所需要的水平井段的轨迹处的地层界面信息,如图2所示,根据水平井段的目的层位获取水平井段的轨迹处的地层界面信息,具体实施步骤可以包括:

步骤201:根据水平井段的导眼井测井资料或水平井段的邻井测井资料确定直井段目的层的地层模型;

步骤202:将直井段目的层地层模型应用到水平井段,得到水平井段的初始地层模型;

步骤203:利用水平井段的初始地层模型,通过正演模拟,得到实钻地层模型;

步骤204:通过实钻地层模型,得到水平井段的轨迹处的地层界面信息。

具体实施过程中,为了根据水平井段的导眼井测井资料或水平井段的邻井测井资料确定准确的直井段目的层的地层模型,一般可以根据直井段测井曲线或直井段的细分层建立直井段目的层的地层模型。具体可以包括:首先根据水平井段的导眼井的测井资料和/或水平井段的邻井测井资料选取对地层界面最敏感的测井曲线,然后对此曲线进行方波化处理,方波化处理后的曲线值发生变化的深度就是地层界面的位置,依据这些界面位置就可以建立较为准确的直井段目的层的地层模型。

具体实施过程中,为了选择并确定与实际情况最接近,最符合要求的模型作为实钻地层模型,上述实施例中的步骤203:利用水平井段的初始地层模型,通过正演模拟,得到实钻地层模型,具体可以包括:利用水平井段的初始地层模型,进行正演模拟,得到水平井段的模拟曲线;比较水平井段的模拟曲线和水平井段的实测曲线,调整水平井段的初始地层模型,直至水平井段的模拟曲线和水平井段的实测曲线的误差值小于预设阈值;将调整后的初始地层模型作为实钻地层模型。

具体实施时,上述实施例中:建立直井段的地层模型,建立水平井段初始地层模型,确定实钻地层模型,和通过实钻地层模型获取水平井段轨迹处的地层界面信息,这几个步骤可以利用LogVison、CIFLog等测井软件完成。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所列举的测井软件仅是一种示意性描述,是为了更好地说明本发明,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也可以包括其它相关的测井软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取,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其中,LogVision即测井地质综合分析平台,主要由系统、数据管理和应用三部分组成。系统和数据管理是该平台的的基础,应用是由常规测井、倾角测井、成像测井和核磁测井等系列分析软件组成,即平台支持的软件产品可以包括:EZLog常规测井综合解释软件、LogDip地层倾角测井分析软件、LogView声电成像测井分析软件、PoroDist双孔介质储层孔隙分析软件、MagReson核磁共振测井分析软件、CoreMag核磁共振岩心分析软件、LongSonic长源距声波测井分析软件、MAAS多极子阵列声波处理解释软件、SonicView阵列声波测井分析软件、HdilView阵列感应测井分析、SediView沉积相单井分析软件和DynaLog生产测井综合分析软件。用户可以根据情况选择软件产品。LogVision平台为这些软件系列产品提供统一的数据管理、统一的绘图模板、统一的绘图文档和通用处理框架。主要特点就是该软件系列产品操作人性化、简单实用。从区块信息录入、井信息录入、测井数据导入、离散数据导入、数据表批量导入、曲线编辑、曲线校深、斜井校正、曲线环境校正、交会图直方图分析等预处理、分析程序处理、成果表生成、图头设计到成果图输出等工作流程,处理连贯。

CIFLog即一体化网络测井处理解释软件平台的英文缩写,是基于Java-NetBeans前沿计算机技术建立的第三代测井处理解释系统,可以同时在Windows、Linux和Unix三大操作系统下高效运行的大型测井软件,也可以提供火山岩、碳酸盐岩、低阻碎屑岩和水淹层等复杂储层评价方法并将全系列裸眼测井评价与套后测井评价集成为一体的软件。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根据水平井段的目的层位,利用LogVision专业测井软件,获取水平井段的轨迹处的地层界面信息。具体步骤可以包括:首先,根据水平井段的导眼井或邻井测井曲线进行自动分层,从而生成直井段的目的层地层模型。建立直井地层模型后,将直井段目的层模型应用到水平井段区,根据工区构造特点可知,地层略有起伏,但起伏不太,因此应用初始地层模型时,顶、底深度采用默认深度,视角度(沿轨迹剖面地层角度)给0度,这样,即可得到水平井段的初始地层模型。接着,利用水平井段的初始地层模型,通过正演模拟,得到实钻地层模型,这个过程实际上也可以算是一种地层模型解释过程,主要是通过“水平井曲线预测”来确定最符合要求的实钻地层模型。其中,“水平井曲线预测”是利用导眼井或邻井为直井段的GR、RT、AC常规曲线经过模型运算计算得到水平井段的预测曲线。通过预测曲线与实测曲线对比,确定井眼轨迹与目标储层的位置关系。其基本原理就是在参考井中假定一个理想的地层模型,从而计算出一条理论的GR曲线,当理论曲线与实测曲线一致时,表明假定的地层模型就是实际钻遇的地层;通过不断调整假定的地层模型,使理论曲线与实测曲线接近或重叠,最后获得最符合要求的实钻地层模型,再通过实钻地层模型得到水平井段的轨迹处的地层界面信息。

上述具体实施例中的GR、RT、AC曲线均是测井曲线,实际应用中常使用的测井曲线一般包括有9条,分别为:三条岩性曲线(CALI,SP,GR)三条孔隙度曲线(CNL,DEN,AC)三条电阻率曲线(RT,RI,RXO)。其中,岩性曲线用来划分储层与非储层,孔隙度曲线用来计算储层孔隙度的大小,电阻率曲线用来判断储层的含油性。除上述提到的测井曲线外,还有其他较常用的曲线,包括:GR自然伽马,RD深电阻率,RHOB侵入带电阻率,CAL井径,RS浅电阻率,NPHI中子孔隙度,DT声波时差,LLD深侧向,LLS浅侧向,RMSL微球型聚焦电阻率,Vsh地层的泥质含量,SW含水饱和度等测井曲线。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所列举的测井曲线仅是一种示意性描述,是为了更好地说明本发明,然而,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也可以包括其它相关的测井曲线,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取,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具体实施时,为了获取水平井段的轨迹处的地层界面信息,通过步骤204,即,通过实钻地层模型,得到水平井段的轨迹处的地层界面信息。其中,上述实钻地层模型一般可以包含很多个小层,因此,实际上一个实钻地层模型一般具有多个地层界面,但只要每个层与层的空间界面位置确定,模型就能确定。另外,上述的地层界面信息指的是水平井段处的地下地层信息,上述地下地层信息具体可以包括:地层的视倾角、倾向等信息。

实际实施时,为了充分利用水平井段的轨迹处的地层界面信息,获取直井段深度值和直井段测井值,并进一步获取水平井段深度值、水平井段测井值和水平井段井斜角,需要以水平井段的轨迹处的地层界面信息作为约束,求取得到直井段目的层内多个采集点的直井段深度值和直井段测井值,并以地层界面信息作为约束,根据多个采集点的直井段深度值,求解得到水平井段上与上述多个采集点一一对应位置处的水平井段深度值、水平井段测井值和水平井段井斜角,具体的处理过程,可以包括:

以地层界面信息作为约束,根据直井段的实测测井曲线,读取得到直井段目的层内多个采集点的直井段深度值和直井段测井值;

以地层界面信息作为约束,根据直井段深度值,按照等比例关系,确定水平井段上与直井段多个采集点一一对应位置处的水平井段深度值;

根据水平井段上与直井段多个采集点一一对应位置处的水平井段深度值,通过插值算法,求取水平井段上与直井段多个采集点一一对应位置处的水平井段测井值;

根据水平井段上与直井段多个采集点一一对应位置处的水平井段深度值,通过插值算法,求取水平井段上与直井段多个采集点一一对应位置处的水平井段井斜角。

下面就如何利用水平井段的轨迹处的地层界面信息和直井段目的层内多个采集点的直井段深度值,求解得到水平井段上与直井段多个采集点位置对应处的水平井段深度值、水平井段测井值和水平井段井斜角,进行具体描述。

1)以地层界面信息作为约束,根据直井段目的层内多个采集点的直井段深度值,按照等比例关系,确定水平井段上与直井段多个采集点一一对应位置处的水平井段深度值,具体可以如图3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求解水平井段上与直井段多个采集点一一对应位置处的水平井段深度值,可以包括:以地层界面信息作为约束,通过以下公式,求解得到水平井段上与直井段多个采集点一一对应位置处的水平井段深度值,

<mrow> <mfrac> <mrow> <mi>D</mi> <mi>e</mi> <mi>p</mi> <mi>t</mi> <mi>h</mi> <mrow> <mo>(</mo> <msup> <mi>A</mi> <mo>&prime;</mo> </msup> <mo>)</mo> </mrow> <mo>-</mo> <mi>D</mi> <mi>e</mi> <mi>p</mi> <mi>t</mi> <mi>h</mi> <mrow> <mo>(</mo> <msup> <mi>A</mi> <mo>&prime;</mo> </msup> <mi>t</mi> <mo>)</mo> </mrow> </mrow> <mrow> <mi>D</mi> <mi>e</mi> <mi>p</mi> <mi>t</mi> <mi>h</mi> <mrow> <mo>(</mo> <msup> <mi>A</mi> <mo>&prime;</mo> </msup> <mi>b</mi> <mo>)</mo> </mrow> <mo>-</mo> <mi>D</mi> <mi>e</mi> <mi>p</mi> <mi>t</mi> <mi>h</mi> <mrow> <mo>(</mo> <msup> <mi>A</mi> <mo>&prime;</mo> </msup> <mi>t</mi> <mo>)</mo> </mrow> </mrow> </mfrac> <mo>=</mo> <mfrac> <mrow> <mi>D</mi> <mi>e</mi> <mi>p</mi> <mi>t</mi> <mi>h</mi> <mrow> <mo>(</mo> <mi>A</mi> <mo>)</mo> </mrow> <mo>-</mo> <mi>D</mi> <mi>e</mi> <mi>p</mi> <mi>t</mi> <mi>h</mi> <mrow> <mo>(</mo> <mi>A</mi> <mi>t</mi> <mo>)</mo> </mrow> </mrow> <mrow> <mi>D</mi> <mi>e</mi> <mi>p</mi> <mi>t</mi> <mi>h</mi> <mrow> <mo>(</mo> <mi>A</mi> <mi>b</mi> <mo>)</mo> </mrow> <mo>-</mo> <mi>D</mi> <mi>e</mi> <mi>p</mi> <mi>t</mi> <mi>h</mi> <mrow> <mo>(</mo> <mi>A</mi> <mi>t</mi> <mo>)</mo> </mrow> </mrow> </mfrac> <mo>,</mo> </mrow>

其中,A为直井段目的层内任意一个采集点,A′为水平井段上与直井段上A点一一对应的点,Depth(A)为A点的深度值,Depth(At)为A点所在层顶界面测量深度值,Depth(Ab)为A点所在层底界面测量深度值,Depth(A′)为水平井段A′点的深度值,Depth(A′t)为水平井段A′点所在层顶界面深度值,Depth(A′b)为水平井段A′点所在层底界面深度值。

2)根据水平井段上与直井段多个采集点一一对应位置处的水平井段深度值,通过插值算法,求取水平井段上与直井段多个采集点一一对应位置处的水平井段测井值,具体可以如图4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求解水平井段上与直井段多个采集点一一对应位置处的水平井段测井值,可以包括:

当水平井段上与直井段多个采集点一一对应位置处有实际测井值时,通过读取实际测井值,得到水平井段测井值;

当水平井段上与直井段多个采集点一一对应位置处没有实际测井值时,通过以下公式,求解得到水平井段测井值,

<mrow> <mfrac> <mrow> <mi>V</mi> <mi>a</mi> <mi>l</mi> <mi>u</mi> <mi>e</mi> <mrow> <mo>(</mo> <msup> <mi>A</mi> <mo>&prime;</mo> </msup> <mo>)</mo> </mrow> <mo>-</mo> <mi>V</mi> <mi>a</mi> <mi>l</mi> <mi>u</mi> <mi>e</mi> <mrow> <mo>(</mo> <msub> <msup> <mi>A</mi> <mo>&prime;</mo> </msup> <mrow> <mo>-</mo> <mn>1</mn> </mrow> </msub> <mo>)</mo> </mrow> </mrow> <mrow> <mi>V</mi> <mi>a</mi> <mi>l</mi> <mi>u</mi> <mi>e</mi> <mrow> <mo>(</mo> <msub> <msup> <mi>A</mi> <mo>&prime;</mo> </msup> <mrow> <mo>+</mo> <mn>1</mn> </mrow> </msub> <mo>)</mo> </mrow> <mo>-</mo> <mi>V</mi> <mi>a</mi> <mi>l</mi> <mi>u</mi> <mi>e</mi> <mrow> <mo>(</mo> <msub> <msup> <mi>A</mi> <mo>&prime;</mo> </msup> <mrow> <mo>-</mo> <mn>1</mn> </mrow> </msub> <mo>)</mo> </mrow> </mrow> </mfrac> <mo>=</mo> <mfrac> <mrow> <mi>D</mi> <mi>e</mi> <mi>p</mi> <mi>t</mi> <mi>h</mi> <mrow> <mo>(</mo> <msup> <mi>A</mi> <mo>&prime;</mo> </msup> <mo>)</mo> </mrow> <mo>-</mo> <mi>D</mi> <mi>e</mi> <mi>p</mi> <mi>t</mi> <mi>h</mi> <mrow> <mo>(</mo> <msub> <msup> <mi>A</mi> <mo>&prime;</mo> </msup> <mrow> <mo>-</mo> <mn>1</mn> </mrow> </msub> <mo>)</mo> </mrow> </mrow> <mrow> <mi>D</mi> <mi>e</mi> <mi>p</mi> <mi>t</mi> <mi>h</mi> <mrow> <mo>(</mo> <msub> <msup> <mi>A</mi> <mo>&prime;</mo> </msup> <mrow> <mo>+</mo> <mn>1</mn> </mrow> </msub> <mo>)</mo> </mrow> <mo>-</mo> <mi>D</mi> <mi>e</mi> <mi>p</mi> <mi>t</mi> <mi>h</mi> <mrow> <mo>(</mo> <msub> <msup> <mi>A</mi> <mo>&prime;</mo> </msup> <mrow> <mo>-</mo> <mn>1</mn> </mrow> </msub> <mo>)</mo> </mrow> </mrow> </mfrac> <mo>,</mo> </mrow>

其中,A为直井段段目的层内任意的一个采集点,A′为水平井段上与直井段上A点一一对应的点,A′-1为水平井段上A′点的上一个点,A′+1为水平井段上A′点的下一个点,Depth(A′)为水平井段A′点的深度值,Depth(A′-1)为水平井段A′-1点的深度值,Depth(A′+1)为水平井段A′+1点的深度值,Value(A′)为水平井段A′点的测井值,Value(A′-1)为水平井段A′-1点的测井值,Value(A′+1)为水平井段A′+1点的测井值。

3)根据水平井段上与直井段多个采集点一一对应位置处的水平井段深度值,通过插值算法,求取水平井段上与直井段多个采集点一一对应位置处的水平井段井斜角,具体可以如图5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求解水平井段上与直井段多个采集点一一对应位置处的水平井段井斜角,可以包括:

当水平井段上与直井段多个采集点一一对应位置处有实际井斜角时,通过读取实际井斜角,得到水平井段井斜角;

当水平井段上与直井段多个采集点一一对应位置处没有实际井斜角时,通过以下公式,求解得到水平井段井斜角,

<mrow> <mfrac> <mrow> <mi>D</mi> <mi>e</mi> <mi>v</mi> <mi>i</mi> <mrow> <mo>(</mo> <msup> <mi>A</mi> <mo>&prime;</mo> </msup> <mo>)</mo> </mrow> <mo>-</mo> <mi>D</mi> <mi>e</mi> <mi>v</mi> <mi>i</mi> <mrow> <mo>(</mo> <msub> <msup> <mi>A</mi> <mo>&prime;</mo> </msup> <mrow> <mo>-</mo> <mi>i</mi> </mrow> </msub> <mo>)</mo> </mrow> </mrow> <mrow> <mi>D</mi> <mi>e</mi> <mi>v</mi> <mi>i</mi> <mrow> <mo>(</mo> <msub> <msup> <mi>A</mi> <mo>&prime;</mo> </msup> <mrow> <mo>+</mo> <mn>1</mn> </mrow> </msub> <mo>)</mo> </mrow> <mo>-</mo> <mi>D</mi> <mi>e</mi> <mi>v</mi> <mi>i</mi> <mrow> <mo>(</mo> <msub> <msup> <mi>A</mi> <mo>&prime;</mo> </msup> <mrow> <mo>-</mo> <mn>1</mn> </mrow> </msub> <mo>)</mo> </mrow> </mrow> </mfrac> <mo>=</mo> <mfrac> <mrow> <mi>D</mi> <mi>e</mi> <mi>p</mi> <mi>t</mi> <mi>h</mi> <mrow> <mo>(</mo> <msup> <mi>A</mi> <mo>&prime;</mo> </msup> <mo>)</mo> </mrow> <mo>-</mo> <mi>D</mi> <mi>e</mi> <mi>p</mi> <mi>t</mi> <mi>h</mi> <mrow> <mo>(</mo> <msub> <msup> <mi>A</mi> <mo>&prime;</mo> </msup> <mrow> <mo>-</mo> <mn>1</mn> </mrow> </msub> <mo>)</mo> </mrow> </mrow> <mrow> <mi>D</mi> <mi>e</mi> <mi>p</mi> <mi>t</mi> <mi>h</mi> <mrow> <mo>(</mo> <msub> <msup> <mi>A</mi> <mo>&prime;</mo> </msup> <mrow> <mo>+</mo> <mn>1</mn> </mrow> </msub> <mo>)</mo> </mrow> <mo>-</mo> <mi>D</mi> <mi>e</mi> <mi>p</mi> <mi>t</mi> <mi>h</mi> <mrow> <mo>(</mo> <msub> <msup> <mi>A</mi> <mo>&prime;</mo> </msup> <mrow> <mo>-</mo> <mn>1</mn> </mrow> </msub> <mo>)</mo> </mrow> </mrow> </mfrac> <mo>,</mo> </mrow>

其中,A为直井段段目的层内任意的一个采集点,A′为水平井段上与直井段上A点一一对应的点,A′-1为水平井段上A′点的上一个点,A′+1为水平井段上A′点的下一个点,Depth(A′)为水平井段对应点的深度值,Depth(A′-1)为水平井段A′-1点的深度值,Depth(A′+1)为水平井段A′+1点的深度值,Devi(A′)为水平井段A′点的井斜角,Devi(A′-1)为水平井段A′-1点的井斜角,Devi(A′+1)为水平井段A′+1点的井斜角。

具体实施过程中,为了充分利用上述求取得到数据参数,并利用上述数据参数通过交会图拟合得到用于校正测井曲线的校正函数拟合关系式,步骤102:根据水平井段测井值、水平井段井斜角和直井段测井值,通过交会图拟合得到校正函数拟合关系式,具体可以包括:将直井段目的层内多个采集点的直井段测井值、水平井段上与直井段多个采集点一一对应位置处的水平井段测井值和水平井段井斜角投到交会图上;利用交会图,通过多元拟合,得到所述校正函数拟合关系式。

具体实施时,将求解得到的直井段的测井值和水平井段上与直井段相对应位置的水平井段测井值、水平井段井斜角点集投在交会图上,其中,X轴为水平井段测井值或水平井段对应处的井斜角,Y轴为直井段测井值;再利用交会图分析技术,进行多元拟合,得到用于校正测井曲线的校正函数拟合关系式。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利用交会图分析技术,进行多元拟合,得到用于校正测井曲线的校正函数拟合关系式时,需要利用上述两个交会图来实现,即,同时利用X轴为水平井段测井值,Y轴为直井段测井值的交会图和X轴为水平井段井斜角,Y轴为直井段测井值的交会图;在具体进行多元拟合时,也是同时考虑了水平井段测井值和对应水平井段井斜角两个变量的影响的。

上述实施例中的交会图,是把多种测井数据在平面图上交会,根据交会点的坐标定出所求参数的数值或范围的图标。即,表示地层的测井参数或其它参数间关系的图形。其类型包括:交会图,频率交会图,Z值图和直方图。主要用于:检查曲线质量,对曲线进行校正,鉴别岩石的矿物成分,确定地层的岩性组合,分析流体性质,选择解释模型和解释参数,计算地层地质参数,检验解释模型和评价地层。实际的石油勘探中,它是确定岩性、孔隙度和含油气饱和度时,广泛采用的一种方法。例如,电阻率测井求得的电阻率与孔隙度测井测得的孔隙度的交会图,可以求出含油饱和度;中子测井孔隙度与密度测井孔隙度的交会图可以判断岩性等。

上述实施例中利用交会图,通过交会图,进行多元拟合,得到的校正函数拟合关系式为:

Y=aX+b*Devi+c

其中,X为水平井段上与所述多个采集点一一对应位置处的水平井段测井值,Devi为水平井段上与所述多个采集点一一对应位置处的水平井段井斜角,Y为校正后水平井段上与所述多个采集点一一对应位置处的水平井段测井值,a、b、c为上述校正函数拟合关系式的拟合系数。

具体实施时,将本发明实施例应用于水平井段存在导眼井或水平井段附近有邻井的油田开发背景中,具体在满足上述条件的新疆哈得逊油田的100多口水平井曲线实施校正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了直井段和地层界面信息的约束,取得了良好的校正效果,获得了较高质量的水平井段测井曲线。同时,利用校正后的水平井段测井曲线计算出的储层物性参数解释结论与生产动态一致性更好,通过本发明实施例,明显地提高了水平井测井储层描述精度及合理性,且适用范围广、实用性强、应用前景乐观,也为类似背景的开发油田或区块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借鉴。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发明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测井曲线校正装置,如下面的实施例所述。由于测井曲线装置解决问题的原理与测井曲线校正方法相似,因此测井曲线校正装置的实施可以参见测井曲线校正方法的实施,重复之处不再赘述。以下所使用的,术语“单元”或者“模块”可以实现预定功能的软件和/或硬件的组合。尽管以下实施例所描述的装置较佳地以软件来实现,但是硬件,或者软件和硬件的组合的实现也是可能并被构想的。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测井曲线校正装置的结构框图,如图6所示,可以包括:参数求取模块601,数据拟合模块602和校正模块603,下面对该结构进行具体说明:

参数求取模块601,用于根据水平井段的轨迹处的地层界面信息和直井段信息,得到直井段目的层内多个采集点的直井段深度值和直井段测井值,并根据直井段多个采集点的直井段深度值,求解得到水平井段上与直井段多个采集点一一对应位置处的水平井段深度值、水平井段测井值和水平井段井斜角;

数据拟合模块602,用于根据水平井段测井值、水平井段井斜角和直井段测井值,通过交会图拟合得到校正函数拟合关系式;

校正模块603,用于根据校正函数拟合关系式,对水平井段的测井曲线进行校正。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发明实施例充分利用水平井段的轨迹处的地层界面信息和直井段信息,对直井段数据与水平段数据进行数据匹配,求解获得了直井段目的层内多个采集点的直井段深度值和直井段测井值,又进一步求取得到水平井段上对应位置处的水平井段深度值、水平井段测井值和水平井段井斜角,利用上述数据通过交会图,拟合得到校正函数拟合关系式,利用上述校正函数拟合关系式对水平井段的测井曲线进行校正。本发明实施例因为充分利用水平井段的轨迹处的地层界面信息,从而有效提高了校正后的测井曲线的精度,使得校正结果更可靠;解决了现有方法中由于未能充分利用水平井段的轨迹处的地层界面信息,导致的校正时准确性不高、可靠性低,不实用的技术问题,充分发挥了水平井段资料在储层评价中的作用,实现了对测井曲线简捷、实用、有效的校正;本发明实施例还由于利用交会图分析技术,通过多元拟合得到了校正函数拟合关系式,因此实现了能够通过上述校正函数拟合关系式对不同类型的水平井段测井曲线的校正。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上述的本发明实施例的各模块或各步骤可以用通用的计算装置来实现,它们可以集中在单个的计算装置上,或者分布在多个计算装置所组成的网络上,可选地,它们可以用计算装置可执行的程序代码来实现,从而,可以将它们存储在存储装置中由计算装置来执行,并且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以不同于此处的顺序执行所示出或描述的步骤,或者将它们分别制作成各个集成电路模块,或者将它们中的多个模块或步骤制作成单个集成电路模块来实现。这样,本发明实施例不限制于任何特定的硬件和软件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实施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