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HDPE硅芯管最大牵引负荷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15010阅读:46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通用机械装备制造技术,尤其涉及一种HDPE硅芯管最大牵引负荷器。



背景技术:

目前,现行的国家标准《高密度聚乙烯硅芯管》(GB/T24456-2009)及公路交通行业标准《公路地下通信管道高密度聚乙烯硅芯管》(JT/T496-2004)对于高密度聚乙烯硅芯管最大牵引负荷的检测仅对试样长度进行了规定,对检测工具没有规定,通常试验室的做法是将一对螺纹锥强行拧入到试样两端后进行拉伸,由于螺纹锥在强行拧入过程中其端部螺纹对试样损伤较大在试验时往往会出现试样边缘断裂,导致试验无效,需多次反复试验。同时试样安装和残样去除费力费时因此效率较低。

有鉴于上述的缺陷,本设计人,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新型结构的HDPE硅芯管最大牵引负荷器,使其更具有产业上的利用价值。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安装时可避免试样边缘断裂、安装简单、试验效率高、有效性较高的HDPE硅芯管最大牵引负荷器。

本实用新型的HDPE硅芯管最大牵引负荷器,包括能够夹持所述硅芯管端口的夹持件、以及使所述夹持件夹紧所述硅芯管端部的锁紧件,所述夹持件包括能够插入所述硅芯管端口内的管塞,所述管塞一端设有朝向另一端的卡环;所述锁紧件包括依次连接的连接部与操控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卡环套接。

进一步的,所述卡环包括与所述管塞一端连接的锥形部以及与锥形部贯通的卡接部,所述锥形部自所述管塞的一端朝向另一端逐渐增大。

进一步的,所述卡接部沿其边沿周向设有若干梳齿,各所述梳齿上设有外螺纹,各所述梳齿上的外螺纹在各所述梳齿并拢后能够形成圆锥螺纹。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部包括与所述锥形部形配合的锥段以及与所述锥段贯通的螺接段,所述螺接段内壁设有与所述圆锥螺纹配合的内螺纹。

进一步的,所述操控部上穿设有扳手。

进一步的,所述操控部上还设有固定孔。

借由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夹持件中的管塞塞入硅芯管的管口内,利用卡环与管塞夹紧硅芯管的管口,再通过扳手将锁紧件中的连接部与卡环拧紧,从而使硅芯管内外壁均匀受力,最终在均匀拉力作用下硅芯管在中部断裂达到试验目的,避免了试样边缘断裂,且安装简单,大大提高了试验效率和有效性。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所述的一种HDPE硅芯管最大牵引负荷器,包括能够夹持硅芯管端口的夹持件10、以及使夹持件10夹紧硅芯管端部的锁紧件20,夹持件10包括能够插入硅芯管端口内的管塞11,管塞11一端设有朝向另一端的卡环12;锁紧件20包括依次连接的连接部21与操控部22,连接部21与卡环12套接。

管塞11与卡环12之间的空间用来容置硅芯管的管壁,为使得卡环12可将管壁紧裹在管塞11上,本实用新型中的卡环12包括与管塞11一端连接的锥形部13以及与锥形部13贯通的卡接部14,锥形部13自管塞11的一端朝向另一端逐渐增大;卡接部14沿其边沿周向设有若干梳齿15,各梳齿15上设有外螺纹16,各梳齿15上的外螺纹16在各梳齿15并拢后能够形成圆锥螺纹。如此,卡接部14上的梳齿15在松弛状态下,硅芯管的管壁可顺利进入卡环12与管塞11之间的空间内,然后利用锁紧件20使各梳齿15并拢,从而将管壁紧裹在管塞11上。

具体的,连接部21包括与锥形部13形配合的锥段23以及与锥段23贯通的螺接段24,螺接段24内壁设有与圆锥螺纹配合的内螺纹。将螺接段24与各梳齿15螺接,使各各梳齿15并拢,从而将管壁紧裹在管塞11上。

为方便将锁紧件20安装在夹持件10上,本实用新型在操控部22上穿设有扳手25,通过拧扳手25,即可将锁紧件20安装在夹持件10上。

为方便安装到测试机上进行测试,本实用新型在操控部22上还设有固定孔26。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

将管塞11塞入硅芯管的管口内,硅芯管的管壁进入管塞11与卡环12之间的空间内,锥形部13可对管壁提供压力,从而将硅芯管管口的夹持在锥形部13与管塞11之间的空间内;旋拧扳手25,将连接部21与卡环12螺纹连接,使各梳齿15并拢紧裹硅芯管的管壁,从而将硅芯管夹持在管塞11与卡环12之间;利用固定孔26将与夹持件10连接好的锁紧件20安装到试验机上,然后将试验机速度设定为450mm/min,取消自动返车功能,开始试验,并取多个硅芯管的试样进行相同的试验,最后取拉伸力值的平均值作为试验结果并判断样品该项参数检测是否合格。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