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温包夹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88397阅读:1398来源:国知局
感温包夹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固定部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感温包夹。



背景技术:

在制冷系统中,经常需要将温度传感器(感温包)固定在换热管(一般为铜管或铝管)上,以便于采集换热管的温度。

目前,通常的固定方式是采用焊接换热管套筒来固定感温包。由于焊接效率较低,不便于感温包的安装及更换,使得拆装感温包的效率较低;在向换热管焊接套筒时,极易造成换热管过烧的情况,影响器件质量。

因此,如何提高感温包的拆装效率,确保器件质量,已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感温包夹,以提高感温包的拆装效率,确保器件质量。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感温包夹,包括:

用于夹持换热管的第一圆弧板;

用于引导所述换热管进入所述第一圆弧板的第一延伸面,所述第一圆弧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延伸面连接;

用于夹持感温包的第二圆弧板,所述第二圆弧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圆弧板的另一端连接。

优选地,上述感温包夹中,所述第二圆弧板的另一端具有第二延伸面,所述第二延伸面与所述第一延伸面相对设置。

优选地,上述感温包夹中,所述第一延伸面具有朝向所述第二延伸面凸起的凸起部;

和/或,所述第二延伸面具有朝向所述第一延伸面凸起的凸起部。

优选地,上述感温包夹中,所述第一延伸面的自由端及所述第二延伸面的自由端均具有外翻边。

优选地,上述感温包夹中,所述第一延伸面与所述第二延伸面的自由端相互靠近。

优选地,上述感温包夹中,所述第二延伸面及所述第一延伸面为平面。

优选地,上述感温包夹中,所述第一延伸面沿所述第一圆弧板的切线方向布置。

优选地,上述感温包夹中,所述第一延伸面上具有用于定位所述换热管的定位翻折边。

优选地,上述感温包夹中,所述定位翻折边的数量为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延伸面的两侧边缘。

优选地,上述感温包夹中,所述第一延伸面的自由端具有外翻边。

优选地,上述感温包夹中,所述第一圆弧板与所述第二圆弧板之间通过第三圆弧板连接。

优选地,上述感温包夹中,所述第三圆弧板与所述第一圆弧板及所述第二圆弧板相切。

优选地,上述感温包夹中,所述感温包夹为一体式结构。

从上述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感温包夹及其感温包,在安装过程中,将感温包置于第二圆弧板内,并且,第一延伸面用于引导换热管进入第一圆弧板,使得换热管沿第一延伸面移动至第一圆弧板内,再通过轻微调整感温包的位置,即可完成温度传感器的安装。通过设置第一延伸面,方便了将感温包夹安装于换热管上,并且,也限制了感温包夹由换热管滑脱的情况。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感温包夹,避免了焊接操作,能够方便快速的完成感温包相对于换热管的安装,以便于感温包的固定安装及更换操作,提高了感温包的拆装效率;并且,避免了换热管过烧的情况,确保了器件质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感温包夹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感温包夹的主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感温包夹,以提高感温包的拆装效率,确保器件质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感温包夹,包括:第一圆弧板1、第二圆弧板2及第一延伸面4。其中,第一圆弧板1用于夹持换热管,第一延伸面4用于引导换热管进入第一圆弧板1,第一圆弧板1的一端与第一延伸面4连接;第二圆弧板2用于夹持感温包,第二圆弧板2的一端与第一圆弧板1的另一端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感温包夹,在安装过程中,将感温包置于第二圆弧板2内,并且,第一延伸面4用于引导换热管进入第一圆弧板1,使得换热管沿第一延伸面4移动至第一圆弧板1内,再通过轻微调整感温包的位置,即可完成温度传感器的安装。通过设置第一延伸面4,方便了将感温包夹安装于换热管上,并且,也限制了感温包夹由换热管滑脱的情况。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感温包夹,避免了焊接操作,能够方便快速的完成感温包相对于换热管的安装,以便于感温包的固定安装及更换操作,提高了感温包的拆装效率;并且,避免了换热管过烧的情况,确保了器件质量。

优选地,第二圆弧板2的另一端具有第二延伸面6,第二延伸面6与第一延伸面4相对设置。通过设置第二延伸面6,使得第二延伸面6与第一延伸面4形成相对结构,换热管由二者间的缝隙安装,进一步提高了对换热管的引导效果,也进一步限制了感温包夹由换热管滑脱的情况发生。

优选地,第一延伸面4具有朝向第二延伸面6凸起的凸起部5,第二延伸面6具有朝向第一延伸面4凸起的凸起部5。通过设置凸起部5,增大了感温包及换热管嵌入感温包夹内以后的拉拔力度,进一步限制了感温包及换热管由感温包夹滑脱的情况发生。

也可以仅在第一延伸面4上设置凸起部5,或者,仅在第二延伸面6上设置凸起部5。

为了便于加工,凸起部5为由朝向其凸起方向冲压形成的冲压结构。以第一延伸面4为例,由其背向第二圆弧板2的一面向其朝向第二圆弧板2的一面冲压,背向第二圆弧板2的一面形成凹槽,朝向第二圆弧板2的一面形成凸起部5。

优选地,凸起部5为半圆凸起结构或圆形凸起结构。也可以将凸起部5加工为其他结构的凸起结构,如三角形、矩形或椭圆形等。

如图1及图2所示,第一延伸面4与第二延伸面6的自由端相互靠近。其中,第一延伸面4的自由端为其远离第一圆弧板1的一端,第二延伸面6的自由端为其远离第二圆弧板2的一端。通过上述设置,进一步增加了感温包夹安装完成后的拉拔力度,避免感温包夹脱落。

为了便于对感温包及换热管提供导向作用,优选地,第一延伸面4和第二延伸面6为平面。也可以使二者中一个为平面,另一个为弧面或波纹面,还可以将两个均设置为弧面或波纹面。

由于第一延伸面4和第二延伸面6为平面,并且,第一延伸面4与第二延伸面6的自由端相互靠近,使得第一延伸面4和第二延伸面6形成了向远离第一圆弧板1及第二圆弧板2的方向靠近的夹角结构,进一步增加了感温包夹安装完成后的拉拔力度,避免感温包夹脱落。

优选地,第一延伸面4沿第一圆弧板1的切线方向布置。即,换热管可以通过第一延伸面4顺畅的划入第一圆弧板1内。

第一延伸面4上具有用于定位换热管的定位翻折边7。在将换热管安装到第一圆弧板1内后,定位翻折边7定位换热管,进一步避免了感温包夹脱落的情况。

进一步地,定位翻折边7的数量为两个且分别位于第一延伸面4的两侧边缘。

在本实施例中,定位翻折边7能够通过其弯折功能实现感温包夹的拆装。即,在将感温包夹安装于换热管上后,对定位翻折边7进行弯折定位;而需要拆卸感温包夹时,将定位翻折边7进行弯折使其远离换热管,以便于拆卸感温包夹。

优选地,第一延伸面4和第二延伸面6的自由端具有外翻边8。外翻边8对感温包及换热管具有引导作用,进一步方便了感温包夹的安装。

为了避免应力集中,第一圆弧板1与第二圆弧板2之间通过第三圆弧板3连接。

进一步地,第三圆弧板3与第一圆弧板1及第二圆弧板2相切。

优选地,感温包夹为一体式结构。即,采用一块金属片通过弯折及冲压等加工方式加工出第一圆弧板1、第二圆弧板2、第三圆弧板3、第一延伸面4、凸起部5、第二延伸面6、定位翻折边7及外翻边8,以便于感温包夹的加工。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