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测距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73971阅读:286来源:国知局
一种测距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测距工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测距装置。



背景技术:

卷尺和激光测距仪都是一种常见的测距工具,可应用于建筑施工、室内装潢、交通事故处理等领域。现有技术的卷尺,在使用中需要使尺带的尺端部、测量末端与被测物体的初始端、末端一一水平对应,因此需要测量人员用手或其他辅助装置使得尺带与被测物体保持贴合。在某些特定场合下,普通卷尺操作不便、测量精度较低。例如在危险地段测量领域,普通卷尺的实用性就比较差。

再如在建筑施工领域中,经常需要用到卷尺在地面测量高空横向物体长度或者与某垂直参照物的距离。由于卷尺无具体附着点,只能依靠人自身的目光隔空进行测量起始或者终点的判断,因此测量数值的误差较大、测量精度较差,错误的数值会对接下来的施工工作造成不利影响。如果想用卷尺得到更为精确的高处测量数据,需要测量人员搭设架子或高梯爬到高处,使卷尺依附在所测物体上才能完成测量。如果被测物体长度较大,需要两个以上的工人共同爬到高处才能完成测量过程,操作麻烦、人力成本较高,而且测量人员爬到高处存在一定的跌落风险,危险性较大。

此外,由于卷尺的尺带长度有限,其应用场景受到卷尺长度的限制,量程比较有限,只能用于空间较小的场合,不能用于空间较大的场合。普通卷尺的量程,一般在5米、7.5米或10米左右;有些特制的卷尺,量程甚至可以达到15米或20米。然而,卷尺的量程越大,其体积也越大,因此测量人员携带和使用不便。

现有技术的激光测距仪虽然测量精度较高,但体积较大、成本较高、携带和使用不便;有些便携式激光测距仪虽然体积较小,便于携带,但是在长时间使用后,其激光源的发光面和光感器件的受光面都会受到较大磨损,从而影响光线反馈灵敏度和测距精度。而且,激光测距仪在短距离测距时误差较大,在室内装潢等领域受限制较大,难以大规模推广应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测距装置,解决现有技术的卷尺在特定场合下,操作不便、测量精度低、携带不便等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测距装置,包括壳体及激光测距装置;所述激光测距装置设于所述壳体内部和/或其外表面。所述激光测距装置包括激光发生装置、光电转换装置、电路板及电源。所述激光发生装置用于发射测量光束至待测物;所述待测物反射所述测量光束,生成反射光线;光电转换装置用于捕获全部或部分所述反射光线,将捕获到的反射光线的光信号转换为至少一个反馈电信号;所述电源连接至所述激光发生装置、所述光电转换装置及所述电路板。所述电路板上设有至少一个处理器;所述处理器连接至所述激光发生装置,用于控制所述激光发生装置;所述处理器连接至所述光电转换装置,用于获取所述反馈电信号,并计算所述待测物与所述测距装置的距离。

进一步地,所述激光发生装置包括发光面;所述光电转换装置包括设于所述发光面旁的受光面;所述发光面与所述受光面并排设置或上下设置于所述壳体外表面。或者,所述激光发生装置包括发光面;所述光电转换装置包括设于所述发光面旁的受光面;所述壳体外表面设有正对所述发光面的激光束发射口以及正对所述受光面且设于所述激光束发射口旁的光线接收孔;所述激光束发射口与所述光线接收孔并排设置或上下设置;所述发光面通过所述激光束发射口发射所述测量光束;所述受光面通过所述光线接收孔捕获所述反射光线。

进一步地,所述受光面的中心点与所述发光面的中心点位于同一直线上;所述受光面的面积为所述发光面的面积的3~10倍。

进一步地,所述测距装置还包括设于所述壳体内的卷尺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激光发生装置、所述光电转换装置皆位于所述卷尺结构的上方或下方;所述电源设于所述卷尺结构的左侧或右侧。

进一步地,所述电源与所述激光发生装置、所述光电转换装置皆位于所述卷尺结构的前面或后面;所述激光发生装置、所述光电转换装置皆位于所述电源的上方或下方或左侧或右侧。

进一步地,所述电源位于所述卷尺结构的前面或后面;所述激光发生装置、所述光电转换装置位于所述卷尺结构的左侧或右侧。

进一步地,所述电路板水平设置于所述卷尺结构的上方;或者,竖直设置于所述卷尺结构的左侧或右侧。

进一步地,所述卷尺结构包括卷尺轮、尺带、出带口、压块以及锁定键。所述卷尺轮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尺带全部或部分卷绕于所述卷尺轮上;所述尺带的一端固定连接至所述卷齿轮,其另一端设有尺端部;所述出带口设于所述壳体外侧壁的下端,所述尺端部通过所述出带口伸出所述壳体外;所述压块设于所述壳体内靠近所述出带口处,用于压紧所述尺带,使得所述尺带在所述壳体外部的长度保持不变;所述锁定键设于所述壳体外表面,用于控制所述压块压紧或放松所述尺带。

进一步地,所述测距装置还包括第二卷尺结构,设于第二壳体内;所述第二壳体可拆卸式连接至所述壳体。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为L形;所述壳体包括水平部以及竖直部;水平部位于所述壳体上部;竖直部位于所述壳体下部;其中,所述第二壳体可拆卸式连接至所述壳体的左下方。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卡槽,第一卡槽下凹于所述壳体竖直部的左侧面;所述第二壳体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卡条,第一卡条突出于所述第二壳体的右侧面;当所述第二壳体连接至所述壳体时,所述第一卡条卡合至所述第一卡槽。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包括至少一个连接件,每一连接件向下突出于所述壳体水平部的底面;所述连接件靠近所述壳体的左侧面;每一连接件设有一水平方向的螺母,所述螺母朝向所述壳体的左侧。所述第二壳体包括至少一个连接通孔、至少一个螺孔以及至少一个螺钉,每一连接通孔竖直贯穿于所述第二壳体顶面;其位置与所述连接件的位置相对应;所述螺孔水平贯穿于所述第二壳体左侧面。当所述第二壳体连接至所述壳体时,所述连接件穿过所述连接通孔;每一个螺母对应一个螺孔,彼此对应的螺母和螺孔位于同一直线上;每一个螺钉穿过一个螺孔固定在对应该螺孔的螺母上。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卷尺结构包括第二卷尺轮、第二尺带、第二出带口、第二压块、第二锁定键。第二卷尺轮设于所述第二壳体内;第二尺带全部或部分卷绕于所述第二卷尺轮上。所述第二尺带的一端固定连接至所述第二卷齿轮,其另一端设有第二尺端部;第二出带口设于所述第二壳体外侧壁的下端,所述第二尺端部通过所述第二出带口伸出所述第二壳体外。第二压块设于所述第二壳体内且靠近所述第二出带口处;用于压紧所述第二尺带,使得所述第二尺带在所述第二壳体外部的长度保持不变;第二锁定键设于所述第二壳体外表面,用于控制所述第二压块压紧或放松所述第二尺带。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壳体包括矩形通孔,竖直贯穿于所述第二壳体顶面,位于所述第二卷尺轮上方。所述壳体包括弓形凹槽,内凹于所述壳体底面,位于所述矩形通孔上方;当所述第二壳体连接至所述壳体时,卷绕于所述第二卷尺轮上的第二尺带的上部穿过所述矩形通孔且置于所述弓形凹槽内。

所述的测距装置还包括壳体外套,壳体外套为横置的“凹”形;当所述第二壳体连接至所述壳体时,所述壳体外套包覆在所述壳体及所述第二壳体的外表面。

所述壳体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卡槽,下凹于所述壳体竖直部的前侧面和后侧面;所述壳体外套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卡条,突出于所述壳体外套的内侧面,且对应所述第二卡槽;当所述壳体外套包覆在所述壳体外表面时,所述第二卡条卡合至所述第二卡槽。

所述壳体外套包括第一外套通孔、第二外套通孔、第三外套通孔、第一外套缺口以及第二外套缺口。第一外套通孔贯通于所述壳体外套的顶面,对应所述显示装置;第二外套通孔贯通于所述壳体外套的右侧面,对应所述电源;第三外套通孔贯通于所述壳体外套的底面,对应所述锁定键;第一外套缺口设于所述壳体外套上部的左侧面,对应;第二外套缺口设于所述壳体外套的下部的左侧面。

进一步地,所述测距装置还包括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连接至所述处理器;用于显示所述待测物与所述测距装置的距离。所述显示装置设于所述壳体外表面,优选所述壳体的上表面、前表面或后表面。

进一步地,所述测距装置还包括操作装置,连接至所述处理器,用于发送至少一个控制指令至所述激光测距装置。所述操作装置包括操作面板及操作电路板,所述操作面板设于所述壳体的上表面、前表面或后表面,用于录入至少一个控制动作,每一个控制动作对应一个控制指令;所述操作电路板设于所述操作面板下方,连接至所述处理器,用于将所述至少一个控制动作转换为至少一个电信号,并发送所述电信号至所述处理器;每一个电信号对应一个控制指令;所述控制指令包括但不限于启动指令、关闭指令、存储指令。

进一步地,所述电路板上设有存储器,所述存储器连接至所述处理器;用于存储所述待测物与所述测距装置的距离。

进一步地,所述激光发生装置包括但不限于激光管;所述光电转换装置包括但不限于光电传感器;所述电源包括但不限于纽扣式电池、长方体电池或圆柱体电池。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提供一种测距装置,对现有激光测距仪作出有效改进,以延长激光测距仪的使用寿命,即使在长时间使用后也不会降低激光测距仪的光线反馈灵敏度和测量精度。本实用新型将卷尺与激光测距仪相结合,同时具备短距离测距和长距离测距功能,具有操作简单、携带方便、成本低廉、测量精度高等特点,适于在建筑施工、室内装潢、危险地带测量等领域大规模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壳体前侧面打开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壳体后侧面打开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去除壳体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电路的结构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壳体前侧面打开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壳体前侧面打开后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壳体前侧面打开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壳体前侧面打开后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壳体前侧面打开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去除壳体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中的壳体后侧面打开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中的壳体左下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中第二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中第二壳体前侧面打开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2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中壳体外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2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中壳体外套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部件标号如下:

1 壳体,2 激光测距装置,3 卷尺结构,4 第二壳体,5 第二卷尺结构,6 壳体外套,7 夹扣;

11 前侧面,12 后侧面,13 左侧面,14 右侧面,15 顶面,16 底面,17 激光束发射口,18 光线接收孔;

21 激光发生装置,22 光电转换装置,23 电路板,24 显示装置,25 操作装置,26 电源;

31 卷尺轮,32 尺带,33 出带口,34 压块,35 锁定键,36 尺端部;

51 第二卷尺轮,52 第二尺带,53 第二出带口,54 第二压块,55 第二锁定键,56 第二尺端部;

101 水平部,102 竖直部,103 第一卡槽,104 连接件,105 螺母,106 弓形凹槽,107 第二卡槽;

211 发光面,221 受光面,231 处理器,232 存储器;

251 操作面板,252 操作电路板,253 按键;

401 第一卡条,402 连接通孔,403 螺孔,404 螺钉,405 矩形通孔;

601 第二卡条,602 第一外套通孔,603 第二外套通孔,604 第三外套通孔,605 第一外套缺口,606 第二外套缺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说明书附图介绍本实用新型的五个优选实施例,可以向本领域中的技术人员完整介绍本实用新型,使其技术内容更加清楚和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许多不同形式的实施例来得以体现,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非仅限于文中提到的实施例。

在附图中,结构相同的部件以相同数字标号表示,各处结构或功能相似的组件以相似数字标号表示。附图所示的每一组件的尺寸和厚度是任意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并没有限定每个组件的尺寸和厚度。为了使图示更清晰,附图中有些地方适当夸大了部件的厚度。

本实用新型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内”、“外”、“侧面”等,仅是附图中的方向,只是用来解释和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是用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某些组件被描述为“在”另一组件“上”时,所述组件可以直接置于所述另一组件上;也可以存在一中间组件,所述组件置于所述中间组件上,且所述中间组件置于另一组件上。当一个组件被描述为“安装至”或“连接至”另一组件时,二者可以理解为直接“安装”或“连接”,或者一个组件通过一中间组件间接“安装至”或“连接至”另一个组件。

实施例1

如图1-3所示,实施例1提供一种可以独立实现激光测距的所述测距装置,包括壳体1及激光测距装置2;激光测距装置2设于壳体1内部和/或其外表面。

如图1所示,壳体1为一个不规则的长方体,其宽度与高度相等或近似相等,其厚度约为其宽度的25%~40%。壳体1有六个面,分别为前侧面11、后侧面12、左侧面13、右侧面14、顶面15、底面16。

如图2、图3所示,激光测距装置2包括激光发生装置21、光电转换装置22、电路板23、显示装置24、操作装置25及电源26。激光发生装置21优选激光管,即玻璃封离式CO2激光器,但并不限于激光管,也可以为其他可以产生激光束的装置。光电转换装置22优选光电传感器,但并不限于光电传感器,也可以为其他可以捕获光线并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的装置。激光发生装置21与光电转换装置22可以为并排设置,也可以为上下设置。本实施例中,激光发生装置21与光电转换装置22一体化设置。

如图4所示,激光发生装置21包括发光面211,光电转换装置22包括受光面221。受光面221设置于发光面211旁边,与发光面211彼此相邻,二者可以为并排设置,也可以为上下设置。

如图5所示,电路板23上设有至少一个处理器231。处理器231连接至激光发生装置21,用于控制激光发生装置21正常工作。处理器231连接至光电转换装置22,用于获取反馈电信号,并计算待测物与本实施例所述测距装置的距离。可选择地,电路板23上还可以设有存储器232,存储器232连接至处理器231,用于存储所述待测物与所述测距装置的距离,以便在用户忘记读数时还可以再次从显示装置24中查看读数记录。

本实施例在工作中,处理器231发出控制信号,命令激光发生装置21发射激光束作为测量光束至待测物;测量光束在待测物表面形成反射,产生反射光线,反射光线中平行于所述测量光束的一部分光线可以被光电转换装置22捕获到,并将其转换为电信号,反馈给处理器231。处理器231内部可以设置一个计时器,记录从激光发生装置21发射激光束的时间点及获得反馈电信号的时间点,根据两个时间点的时间差就可以计算出所述待测物与所述测距装置之间的距离。在这一时间段内,激光束以光速在所述待测物与所述测距装置之间往返行进,所述时间差与光速的乘积的一半即为所述待测物与所述测距装置之间的待测距离。

在本实施例中,激光发生装置的发光面与光电转换装置的受光面可以皆设置于壳体外表面(如壳体左侧面13),激光发生装置21从发光面211发射激光束作为测量光束;光电转换装置22通过受光面221捕获外部的反射光线。由于激光束始终垂直于发光面211所在平面,因此发光面211可以用于帮助用户瞄准待测物;使得激光束可以直接照射至待测物,为保证反射效果,最好直接照射到待测物上的平面,且尽量使激光束可以垂直照射至该平面,这样可以使得更多的光线可以原路反射回测距装置,使得测量结果更加精确。

如果将发光面与受光面设置于壳体外表面,在携带、使用及保管过程中,很容易受到磨损,长期使用后,由于磨损较多,就会降低测距仪的光线反馈灵敏度和测量精度,减少使用寿命。为此,本实施例还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如图1-4所示,壳体1上设有激光束发射口17与光线接收孔18,激光束发射口17正对发光面211,光线接收孔18正对受光面221。由于发光面211与受光面221彼此相邻,激光束发射口17与光线接收孔18也彼此相邻设置。在本实施例中,激光束发射口17与光线接收孔18皆设置于壳体左侧面5上。

发光面211与受光面221完全设置于壳体1内部,而不是壳体1表面,可以保护发光面211与受光面221免受磨损,减少周围环境中灰尘、水份对电子器件的影响。在不影响激光发生装置21、光电转换装置22正常工作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发光面211与受光面221的使用寿命,确保测距装置的光线反馈灵敏度和测量精度。

激光发生装置21通过激光束发射口17发射激光束作为测量光束;光电转换装置22通过光线接收孔18捕获外部的反射光线。由于激光束始终垂直于激光束发射口17所在平面,因此激光束发射口17用于帮助用户瞄准待测物;使得激光束可以直接照射至待测物,为保证反射效果,最好直接照射到待测物上的平面,且尽量使激光束可以垂直照射至该平面,这样可以使得更多的光线可以原路反射回测距装置,使得测量结果更加精确。

本实施例中,发光面211的中心点与受光面221的中心点位于同一直线上,发光面211与受光面221的距离越近,光线接收孔18与激光束发射口17的距离越近,误差越小。理论上说,如果发光面211与受光面221的中心点完全重合,误差最小,但目前很难实现。

一般情况下,受光面221的面积为发光面211面积的3~10倍,由于激光束发射出去时可以一直保持直线行进,但是在待测物表面发生反射之后,如果待测物不是反射效果极好的镜面,即使激光束可以垂直于待测物表面照射在待测物上,也很难保证反射后可以原路返回发光面211附近的光线强度和数量。因此,适当扩大受光面221的面积可以进一步提高测量精度,提高反馈灵敏度。

由于发光面211与受光面221可以为并排设置或上下设置,因此,激光束发射口17与光线接收孔18也可以为并排设置或上下设置。激光束发射口17比发光面211略大,光线接收孔18比受光面221略大;由于受光面221的面积一般为发光面211的面积的3~10倍,光线接收孔18的面积也为激光束发射口17的面积的3~10倍。

本实施例中,显示装置24优选显示屏,设于壳体1外表面且连接至处理器231;用于显示所述待测物与所述测距装置的距离。

本实施例中,操作装置25设于壳体1外表面且连接至处理器231;用于发送至少一个控制指令至激光测距装置21。

操作装置25包括操作面板251及操作电路板252。操作面板251优选设于壳体1的上表面,也可以设于壳体1的前表面或后表面,操作面板251用于录入至少一个控制动作,每一个控制动作对应一个控制指令。操作电路板252设于操作面板251下方,连接至处理器231;操作电路板252将所述至少一个控制动作转换为至少一个电信号,并发送所述电信号至处理器231;每一个电信号对应一个控制指令。

本实施例中,操作面板251设有三个按键253,分别对应三个控制指令,即启动指令、关闭指令、存储指令,用于启动测距装置、关闭测距装置或存储待测物与测距装置的距离。用户对操作面板251进行操作,按下某一个按键以输入一个控制指令,操作面板251同时录入一个控制动作,操作电路板252将用户利用按键输入的控制指令转化为电信号,根据被按下的按键传送一个包含控制指令的电信号至处理器231。操作面板251还可以设有其他按键253,以输入更多的控制指令。

为了便于用户操作和使用,本实施例中的显示装置24、操作装置25优选设于壳体1上表面(顶面15外表面)的技术方案,用户一低头就可以看见操作面板251,便于操作所述测距装置,并读取待测距离的读数。显示装置24与操作装置25可以一体化设计,也即采用触摸屏,同时实现操作控制功能和读数显示功能。由于触摸屏成本较高,这一方案在应用中还受到一定限制。

本实施例中,电源26可以为一个纽扣式电池、一个长方体电池或者两个并列设置的圆柱体电池。纽扣式电池体积较小、占用空间也小,可以有效较小测距装置的体积,但是纽扣式电池电量较小,用户需要频繁更换电池、使用成本较高。长方体电池、圆柱体电池比纽扣式电池的电量更大,电池更换较少,可以降低使用成本,但体积较大,携带使用较为不便。所述长方体电池、所述圆柱体电池皆可以为可充电电池,从而进一步降低使用成本。

本实施例还设有一固定安装板(图未示),可以通过螺丝螺母等连接件固定至壳体1,激光发生装置21、光电转换装置22、电路板23、卷尺结构3等部件都可以安装在所述固定安装板上。

实施例1的技术效果在于,提供一种可以独立实现测距功能的激光测距装置,与现有技术中普通激光测距仪相比,可以有效保护激光发生装置的发光面与光电转换装置的受光面,减少无谓的磨损,防尘防水效果良好,有效延长部件的使用寿命,即使在长期使用后还能确保较高的光线反馈灵敏度和更高的测量精度。

实施例2

实施例1所述的测距装置,只具备激光测距功能,更适合于长距离测距,在待测距离较短的场景,例如,当待测距离小于1米或2米的情况下,激光测距装置的误差就会很大,测量精度较低。

为此,实施例2提供另一个技术方案,包括实施例1的全部技术方案,其区别技术特征在于,如图6-8所示,壳体1内还设有卷尺结构3。壳体1内同时设置激光测距装置2和卷尺结构3,可以减少壳体的缝隙,增强防尘防水效果。

如图6-8所示,卷尺结构3包括卷尺轮31、尺带32、出带口33、压块34以及锁定键35。卷尺轮31设于壳体1内;尺带32全部或部分卷绕于卷尺轮31上;尺带32的一端固定连接至卷齿轮31,其另一端设有尺端部36。出带口33设于壳体1外侧壁的下端,尺端部36通过出带口33伸出壳体1外;压块34设于壳体1内且靠近出带口33处,当尺带32被从壳体1拉出来时,压块34可用于压紧尺带32,使得尺带32在壳体1外部的长度保持不变;锁定键35设于壳体1外表面,用于控制压块34压紧或放松尺带33。

卷尺结构3也可以为现有技术中的任何一种卷尺。卷尺结构3在工作中,利用尺端部36将尺带32从壳体1内拉出,用以完成测量。测量后,需要按下锁定键35,其内的压块34压紧尺带32,使得尺带32在壳体1外部的长度保持不变,从而得以读到尺带32上的长度示数。本实施例中,锁定键35为设于壳体1底面16的一个按键,初次按下之后,压块34压紧尺带32;读取长度数值后,再次按下之后,压块34放松尺带32,长度示数被读取之后,尺带32收缩至壳体1内部。

卷尺结构3优选如下方案,尺带32的宽度小于或等于2厘米,优选1厘米;尺带32的长度小于或等于2米,有效减小了缠绕在卷尺轮31上的尺带32体积,减小了尺带32在测距装置内占用的空间,减少测距装置的宽度。对于激光发生装置21与光电转换装置22的组合来说,若待测物在2米以上,其测量精度会相对较高,因此卷尺的尺带长度达到2米即可使得本实施例适用于各种场景。

本实施例中,电路板23位于卷尺结构3上方,靠近壳体1的顶部,可以防止电路板被卷尺结构3中的其他部件压迫,防止电路板23上各个部件因被压迫而导致损毁。

如图6-7所示,本实施例中,激光发生装置21、光电转换装置22皆位于卷尺结构3的上方;激光发生装置21与光电转换装置22并排设置,从而适当增加测距装置整体的高度。如果将激光发生装置21与光电转换装置22上下设置,就会导致测距装置高度太大,携带不便。激光发生装置21、光电转换装置22也可以皆位于卷尺结构3的下方,在此不做赘述。

如图7-8所示,电源26优选两个圆柱体电池或长方体电池,其厚度小于壳体1,直立式或斜立式设于卷尺结构3的左侧或右侧,从而适当增加测距装置整体的宽度。如果将圆柱体电池设于卷尺结构3的上方或下方,都会进一步增加测距装置整体的高度,使得测距装置外形不协调,携带和使用都不方便。

如图6所示,壳体1的前侧面11还设有一夹扣7,用户可以利用夹扣7将所述测距装置夹在腰间的皮带上,便于携带。

实施例2的技术效果在于,提供一种测距装置,将激光测距仪和卷尺结构设置于同一个壳体内,使得测距装置同时具备长距离测距和短距离测距的功能;同时有效增强了防尘防水效果。实施例2所述测距装置的厚度与普通卷尺近似,方便人手握持,便于用户在工作中的操作和使用。

实施例3

实施例2所述的测距装置,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测距装置的高度和宽度,使得测距装置占用面积较大,用户携带不便。

为此,实施例3提供另一个技术方案,实施例3包括实施例3的大部分技术方案,其区别技术特征在于,如图9-11所示,电源26与激光发生装置21、光电转换装置22同时位于卷尺结构3的前面;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测距装置的厚度,有效减小测距装置的高度和宽度。

实施例3与实施例2的另一区别技术特征在于,如图10-11所示,激光发生装置21与光电转换装置22位于电源26下方,电源26为圆柱体电池或长方体电池,其厚度较小,使得测距装置的厚度不会太大。同样道理,可选择地,激光发生装置21与光电转换装置22也可以位于电源26上方。

实施例3与实施例2的另一区别技术特征在于,如图10-11所示,激光发生装置21与光电转换装置22上下设置,激光发生装置21位于光电转换装置22正下方,从而适当增加测距装置整体的厚度,使得测距装置的厚度不会太大。如果激光发生装置21与光电转换装置22并排设置,就会导致测距装置厚度太大,人手难以握持,操作不便。

类似地,电源26与激光发生装置21、光电转换装置22也可以同时位于卷尺结构3的后面,其原理与在前面的情况相近似,在此不做赘述。

如图9、图10所示,锁定键35为设于壳体1左侧面13或右侧面14的一个滑动键,前后滑动锁定键35即可实现压紧尺带32或放松尺带32。锁定键35也可以为实施例2中设于壳体1底面16的一个按键。

为了便于用户操作和使用,本实施例中的显示装置24、操作装置25优选设于壳体1上表面(顶面15外表面)的技术方案,用户一低头就可以操作所述测距装置,并读取待测距离的读数。由于实施例1所述测距装置的厚度比实施例2所述测距装置的厚度变大了一些,因此,显示装置24也可以更宽、更大一些,字体显示更大更清楚,进一步改善读数过程的用户体验。

实施例3的技术效果在于,提供一种测距装置,使得测距装置同时具备长距离测距和短距离测距的功能;将激光测距仪和卷尺结构设置于同一个壳体内,进一步减小产品的整体体积、高度及宽度;实施例3所述测距装置的高度及宽度与普通卷尺近似,使得用户携带更加方便,便于用户在工作中的操作和使用。

实施例4

实施例2所述的测距装置,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测距装置的高度和宽度,使得测距装置占用面积较大,用户携带不便。实施例3所述的测距装置,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测距装置的厚度,用户使用时将其持在手中,操作使用不便。

为此,实施例4提供另一个技术方案,实施例4包括实施例3的大部分技术方案,其区别技术特征在于,如图12-14所示,电源26位于卷尺结构3的后面,以减小测距装置的高度或宽度。

实施例4与实施例3的另一区别技术特征在于,如图13-14所示,激光发生装置21、光电转换装置22位于卷尺结构3的左侧;电源26为直径较小的圆柱体电池或长方体电池,其厚度较小,使得测距装置的厚度不会太大。

实施例4与实施例3的另一区别技术特征在于,如图13-14所示,电路板23、显示装置24竖直式设置于卷尺结构3的左侧;激光发生装置21、光电转换装置22位于电路板23的后面,显示装置24位于电路板23的前面。

显示装置24中的显示屏、操作装置25的操作面板251设置于壳体1的前表面(前侧面11的外表面)。由于显示装置的前侧面11、后侧面12的面积相对较大,显示装置24的屏幕、操作装置25的按键也可以设置得更大,使得操作更方便,示数更清楚。电路板23、显示装置24竖直设置可以节省更多空间,减少测距装置的宽度。

激光发生装置21与光电转换装置22上下设置,激光发生装置21位于光电转换装置22正下方,从而限制测距装置整体的厚度。如果激光发生装置21与光电转换装置22并排设置,就会导致测距装置厚度太大,人手难以握持,操作不便。

同理,可选择地,电源26也可以位于卷尺结构3的前面,激光发生装置21与光电转换装置22也可以位于电源26右侧,电路板23、显示装置24也可以竖直式设置于卷尺结构3的右侧。显示装置24中的显示屏、操作装置25的操作面板215也可以设置于壳体1的后表面(后侧面12的外表面)。

实施例4的技术效果在于,提供一种测距装置,同时具备长距离测距和短距离测距的功能;将激光测距仪和卷尺结构设置于同一个壳体内,进一步减小产品的整体体积、高度及厚度;实施例4所述测距装置的高度及厚度可以比普通卷尺更小,使得用户携带更加方便;实施例4所述测距装置的显示装置和操作装置比较大,便于用户对其进行操作和读取示数。

实施例5

在实施例2-4中,将激光测距装置与卷尺结构设置在同一个壳体内,其体积明显要比普通的卷尺大很多,占用空间较大,在一定程度上携带不便。对于用户来说,在一些特殊场合,只需要使用卷尺功能或者激光测距功能即可,没必要使用多功能的激光测距装置。此外,在实施例2-4中,壳体内零部件较多,组装流水线比较长,工艺难度大,生产效率较低。

为此,实施例5提供另一个技术方案,实施例5包括实施例1的全部技术方案,其区别技术特征在于,如图15-16所示,本实施例还可以包括设于第二壳体4内的第二卷尺结构5,第二壳体4可拆卸式连接至壳体1。

第二壳体4与壳体1连接处可以分别设置彼此对应的连接装置,例如,在壳体1的一个侧面上设计多个卡口,在第二壳体4的一个侧面上设计多个对应卡口的卡扣;将二者互相卡合后,即可固定为一体,可以同时具备短距离测量和长距离测量的功能。第二壳体4与壳体1之间可以为上下连接、左右连接或前后连接。

如图19-20所示,第二卷尺结构5包括第二卷尺轮51、第二尺带52、第二出带口53、第二压块54以及第二锁定键55。第二卷尺轮51设于第二壳体4内;第二尺带52全部或部分卷绕于第二卷尺轮51上;第二尺带52的一端固定连接至第二卷齿轮51,其另一端设有第二尺端部56。第二出带口53设于第二壳体4外侧壁的下端,第二尺端部56通过第二出带口53伸出第二壳体4外;第二压块54设于第二壳体4内且靠近第二出带口53处,当第二尺带52被从第二壳体4拉出来时,第二压块54可用于压紧第二尺带52,使得第二尺带52在第二壳体4外部的长度保持不变;第二锁定键55设于第二壳体4外表面,用于控制第二压块54压紧或放松第二尺带53。

第二卷尺结构5内部可以为现有技术中的任何一种卷尺。第二卷尺结构5在工作中,利用第二尺端部56将第二尺带52从第二壳体4内拉出,用以完成测量,测量后,需要按下或拨动第二锁定键55,其内的第二压块54压紧第二尺带52,使得第二尺带52在第二壳体4外部的长度保持不变,从而便于读取第二尺带52上的长度示数。

第二锁定键55可以为设于第二壳体4左侧面或右侧面的一个滑动键,前后滑动即可实现压紧第二尺带52或放松第二尺带52。第二锁定键55也可以为设于第二壳体4底面的一个按键(图未示),初次按下之后,第二压块54压紧第二尺带52;读取长度示数后,再次按下之后,第二压块54放松第二尺带52。

如图16所示,第二壳体4的前侧面还设有一夹扣7,用户可以利用夹扣7将所述测距装置夹在腰间的皮带上,便于携带。

如图16-18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为近似倒置的L形,类似“┑”形,壳体1的前侧面11、后侧面12近似为倒置的L形。壳体1包括水平部101及竖直部102,水平部101水平设于壳体1上部;竖直部102位于壳体1下部;竖直部102的上端即为水平部101的右端;壳体1为倒置的L形,其左下方存在一定的空间,可以容纳第二壳体4,第二壳体4可拆卸式连接至壳体1的左下方。

壳体1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卡槽103,第一卡槽103下凹于壳体1的竖直部102的左侧面;第二壳体4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卡条401,第一卡条401突出于第二壳体4的右侧面;当第二壳体4连接至壳体1时,第一卡条401卡合至第一卡槽103。本实施例中,优选两个竖直设置的第一卡槽103、两个竖直设置的第一卡条401。第二壳体4连接至壳体1的左下方时,第一卡条401卡合至第一卡槽103,起到限位作用,使得第二壳体4与壳体1保持相对固定。

壳体1包括至少一个连接件104,每一连接件104向下突出于壳体1的水平部101的底面;连接件104靠近壳体1的左侧面;每一连接件104设有一水平方向的螺母105,螺母105朝向壳体1的左侧。第二壳体4包括至少一个连接通孔402、至少一个螺孔403以及至少一个螺钉404,每一连接通孔402竖直贯穿于第二壳体4顶面;其位置与连接件104的位置相对应;螺孔403水平贯穿于第二壳体4左侧面。当第二壳体4连接至壳体1时,连接件104穿过连接通孔402;每一个螺母105对应一个螺孔403,彼此对应的螺母105和螺孔403位于同一直线上;每一个螺钉404穿过一个螺孔403固定在对应该螺孔403的螺母105上。本实施例中,优选两个连接件104,两个连接通孔402。第二壳体4连接至壳体1的左下方时,两个连接件104插入至两个连接通孔402,两个螺母105与两个螺孔403相对,两个螺钉404从第二壳体4的左侧面的螺孔403插入至螺母105,使得二者彼此固定。

第二壳体4包括矩形通孔405,竖直贯穿于第二壳体4顶面,位于第二卷尺轮上方。壳体1包括弓形凹槽106,内凹于壳体1底面,位于矩形通孔405上方。当第二壳体4连接至壳体1时,卷绕于第二卷尺轮51上的第二尺带52的上部穿过矩形通孔405且置于弓形凹槽106内。第二尺带52全部卷绕于第二卷尺轮51上时,形成一个尺带盘,其体积较大,设置矩形通孔405、弓形凹槽106,可以尽量减小测距装置体积,使其携带和使用更加方便。

本实施例中,壳体1与第二壳体4可以仅靠两组螺钉和螺母作为连接件将二者相对固定,其优点在于,拆卸及安装方便,用户可以根据需要很方便地将二者拆卸,可以只携带或使用其中的一部分或组装后的整体;其不足之处在于,壳体1与第二壳体4仅靠两组螺钉和螺母保持相对固定,其连接结构简单而不够坚固可靠,一旦受到撞击或摔打就可能造成连接结构的损毁,使得二者分离而不能再次连接。为此,本实施例还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如图15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测距装置还可以包括壳体外套6,其为横置的“凹”形;当第二壳体4连接至壳体1时,壳体外套6包覆在壳体1及第二壳体4的外表面。壳体外套6可以选用硬质材质(如硬质塑料、不锈钢等),也可以选用弹性材质(如橡胶等),使得第二壳体4与壳体1的结合更加稳定,使得二者不易彼此脱离,同时也可以起到保护作用。

如图18所示,壳体1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卡槽107,下凹于壳体1的竖直部102的前侧面和后侧面。如图21、图22所示,壳体外套6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卡条601,突出于壳体外套1的内侧面,且对应第二卡槽107;当壳体外套6包覆在壳体1外表面时,第二卡条601卡合至第二卡槽107,使得壳体1与壳体外套6相对固定。

壳体1、壳体外套6分别设有多个彼此相应螺孔(图未示),壳体外套6包覆在壳体1外表面之后,可以利用多个螺钉将壳体外套6与壳体1固定在一起,使得第二壳体4与壳体1不易彼此脱离,使得二者的结合更加稳定。这种结构由于紧固件较多,可以更好地保护壳体1和壳体外套6,但是拆卸不便,一般不建议用户将壳体1和第二壳体4分离使用。

如图21、图22所示,壳体外套6包括第一外套通孔602、第二外套通孔603、第三外套通孔604、第一外套缺口605以及第二外套缺口606。第一外套通孔602贯通于壳体外套6的顶面,对应显示装置24和操作装置25,用户可以由此进行控制操作和数据读取。第二外套通孔603贯通于壳体外套6的右侧面,对应电源26,电源26显露在壳体1外壁处是电池盒的盒盖,用户可以由此进行电池更换。第三外套通孔604贯通于壳体外套6的底面对应第二锁定键55,用户可以由此进行尺带锁定。第一外套缺口605设置于壳体外套6上部的左侧面,对应激光发生装置21及光电转换装置22;第二外套缺口606设置于壳体外套6的下部的左侧面,对应第二出带口53;从而确保壳体外套6不会影响激光测距装置和卷尺结构的正常操作和使用。

实施例5的技术效果在于,提供一种测距装置,包括可以拆卸的激光测距装置和卷尺结构两部分,这两部分都可以独立进行作业,用户可以根据需要将二者分离或组合成一体来携带或使用。当二者彼此固定为一体时,既可以适用于长距离测距,又可以适用于短距离测距。实施例5所述的测距装置将产品设计成激光测距装置和卷尺结构两个模块,可以分别生产后再组装成一个整体,这样的模块化设计可以有效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还可以对上述技术方案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