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装配式剪力墙管道压浆密实性的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32084阅读:30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装配式剪力墙管道压浆密实性的检测装置,属于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装配式建筑相对于传统的现浇施工工艺具有更加便捷、环保,建设速度更快等特点,目前在建设领域得到大力推广。由于装配式建筑的主要构件均采用预制方式,通过水平及竖向多种连接方式连接固定,连接方式主要为节点现浇或者采用在预制构件(如剪力墙等)管道压力注浆(高强度浆料)的浆锚连接等,确保结构能够有效的连接。所以,随着装配式建筑结构近年来的兴起,管道压浆技术也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装配式建筑工程领域。

采用浆锚连接的装配式结构,管道压浆密实性则直接影响着结构的安全性、整体连接和耐久性,只有有效的连接才能解决拼装工程整体性差、抗震等级低的问题,而注浆不密实会严重影响工程质量,为结构留下安全隐患,因此预制构件的连接就显得非常重要。

预制构件管道压浆密实性无损检测是工程界一个普遍性的技术难题,目前尚无相关无损检测的规程规范。尽管管道压浆技术在桥梁工程领域应用较为广泛,但相比较于桥梁的管道,装配式建筑采用预制构件中的管道更小更短,检测难度更大,目前尚无精准有效的无损检测方法和技术。因此,研究装配式剪力墙管道压浆密实性的具有很强的工程应用价值,对于促进装配式建筑的推广也具有较强的促进意义,并且现有的混凝土无损检测装置较为复杂,需要多人协同操作,检测效率有待提高。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装配式剪力墙管道压浆密实性的检测装置,能够解决现有混凝土检测设备使用不便,检测效率较低的问题。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用于装配式剪力墙管道压浆密实性的检测装置,包括箱体,所述箱体内具有主机,所述主机上连接有电缆,所述电缆末端连接有传感器,所述箱体外侧设置有可拆卸的束腰带。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箱体两侧设置有卡合端,所述束腰带端部设置有与卡合端卡合连接的连接端。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束腰带中段设置有松紧调节装置。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束腰带上设置有上设置有弹击锤收纳套和传感器收纳套。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传感器收纳套底部设置有支撑座。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主机中部设置有显示屏。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箱体上设置有可盖合箱体的上盖。

上述技术方案的检测装置在使用时,先将传感器放置到剪力墙压浆管道待检测位置,而后利用激振装置(一般为钢球或弹击锤)在传感器附近敲击激振,通过主机对接收的弹性波进行分析比对,从而进行压浆密实性检测,传统的检测装置一般放置到平台上由检测人员进行观察,而传感器交由其他检测人员进行现场检测,一般需要通过较长的电缆进行信号传输,检测非常不便,为此,采用束腰带结构的设计,方便检测人员随身固定箱体,从而一边利用双手固定传感器和操作激振装置,一边对主机的波形结果进行判断,具有有益的技术效果和显著的实用价值。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装配式剪力墙管道压浆密实性的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装配式剪力墙管道压浆密实性的检测装置,包括箱体10,所述箱体10内具有主机12,所述主机12上连接有电缆20,所述电缆20末端连接有传感器21,所述箱体10外侧设置有可拆卸的束腰带30,主机12上可以设置有显示屏13,箱体10上可以设置有对箱体10进行盖合的箱盖11。该技术方案的检测装置在使用时,先将传感器21放置到剪力墙压浆管道待检测位置,而后利用激振装置(一般为钢球或弹击锤)在传感器21附近敲击激振,通过主机12对接收的弹性波进行分析比对,从而进行压浆密实性检测。

传统的检测装置一般放置到平台上由检测人员进行观察,而传感器21交由其他检测人员进行现场检测,一般需要通过较长的电缆20进行信号传输,检测非常不便,为此,采用束腰带30结构的设计,方便检测人员随身固定箱体10,从而一边利用双手固定传感器21和操作激振装置,一边对主机12的波形结果进行判断。

其中束腰带30与箱体10可以采用以下结构进行连接:在箱体10两侧设置有卡合端14,束腰带30端部设置有连接端31,卡合端14与束腰带30之间通过卡合连接。

为了提高束腰带30使用时的可调性,可以在束腰带30中段设置有松紧调节装置32,该松紧调节装置32可以采用常见的腰带上的调节结构进行设计。

为了提高操作人员独立操作时对例如弹击锤的激振装置和各种型号的传感器21的收纳整理,可以在束腰带30上设置有上设置相应的弹击锤收纳套40和传感器收纳套50。其中,传感器收纳套50底部设置有支撑座51,提高对传感器21的支撑保护。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实用新型涵盖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