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锰铜静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05289阅读:310来源:国知局
一种锰铜静片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锰铜静片。



背景技术:

锰铜静片又称锰铜分离器,是电能表上其中一个配件,它主要包括一块锰铜片和设置在锰铜片上的两个接线端子,现有技术中的锰铜分流器的接线端子是垂直设置在锰铜片两端且关于锰铜片中心对称,并且为了减少电流采样回路的环路面积,进而减少电流采样回路的感应电流,在接电流采样线时,电流采样的连接部需要与锰铜片平行设置,即与接线端子垂直连接,这样设置会有以下缺点:一、接的时候容易碰到锰铜片,焊接不方便;二、容易出现接线处晃动导致外接线路线头不稳定或者断线情况出现。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焊接方便、放置稳定且不易断线的锰铜静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锰铜静片,包括锰铜片体,其特征是:所述锰铜片体包括第一铜片体、第二铜片体和锰片体,所述锰片体置于第一铜片体和第二铜片体之间,所述第一铜片体与锰片体相连接侧设有第一活动槽,第二铜片体与锰片体相连接侧设有与第一活动槽相对的第二活动槽,所述第一活动槽包括第一内侧、第二内侧和第一底面,第一内侧与锰铜片一侧平齐,所述第二内侧与第一内侧相对,第二内侧呈倾斜状,所述第二活动槽包括第三内侧、第四内侧和第二底面,第三内侧与第一内侧平齐,所述第四内侧与第三内侧相对,第四内侧呈倾斜状,所述锰片体与第一内侧同侧的侧面上设有第一接线端子,锰片体上还设有与第一接线端子相对的第二接线端子,所述第一接线端子包括与锰片体相连接的第一接线部和与第一接线部相垂直的第二接线部,所述第一接线部与第一底面相平行,所述第一接线部与第一底面的距离为1.5cm,所述第二接线端子包括与锰片体连接的第三接线部、第四接线部和第五接线部,所述第三接线部与第一连接部平行,所述第四接线部与三接线部垂直连接,第五接线部与第四接线部垂直连接,所第五接线部与第三接线部相平行;所述第二接线部和第五接线部上均设有限位机构,所述限位机构包括安装片和限位座,所述安装片呈圆弧状,所述安装片两端均焊接在第一接线部和第五接线部上,限位座包括连接部和锁紧部,所述连接部一端与安装片连接,锁紧部置于连接部两侧,锁紧部呈圆弧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述锰铜片体包括第一铜片体、第二铜片体和锰片体,所述锰片体置于第一铜片体和第二铜片体之间,所述第一铜片体与锰片体相连接侧设有第一活动槽,第二铜片体与锰片体相连接侧设有与第一活动槽相对的第二活动槽,通过第一活动槽和第二活动槽的设置,能够给予第二接线部一个良好的空间进行焊接,从而避免焊接碰到锰片体和、第一铜片体和第二铜片体,所述第一活动槽包括第一内侧、第二内侧和第一底面,第一内侧与锰铜片一侧平齐,所述第二内侧与第一内侧相对,第二内侧呈倾斜状,所述第二活动槽包括第三内侧、第四内侧和第二底面,第三内侧与第一内侧平齐,所述第四内侧与第三内侧相对,第四内侧呈倾斜状,以及第二内侧和第四内侧均由第一底面向槽的开口倾斜,增大了开口面积,进而进一步的避免焊接碰到锰片体和、第一铜片体和第二铜片体,再加上锰片体与第一内侧同侧的侧面上设有第一接线端子,锰片体上还设有与第一接线端子相对的第二接线端子,所述第一接线端子包括与锰片体相连接的第一接线部和与第一接线部相垂直的第二接线部,所述第一接线部与第一底面相平行,所述第一接线部与第一底面的距离为1.5cm,所述第二接线端子包括与锰片体连接的第三接线部、第四接线部和第五接线部,所述第三接线部与第一连接部平行,所述第四接线部与三接线部垂直连接,第五接线部与第四接线部垂直连接,所第五接线部与第三接线部相平行,使得将第二接线部和第五接线部,延伸出来,方便焊接;通过第二接线部和第五接线部上限位机构,利用限位机构上设有安装片和限位座,通过安装片呈圆弧状,所述安装片两端均焊接在第一接线部和第五接线部上,使得安装片安装两端安装后,在第一接线部和第五接线部能形成一个圆弧的隆起,便于盖住外接线的线头,避免受到外界碰撞,也对外接线的线头起到一个良好的限位效果,再配合上限位座包括连接部和锁紧部所述连接部一端与安装片连接,锁紧部置于连接部两侧,锁紧部呈圆弧状,当外接线的线头固定在上面,通过锁紧部两头进行锁紧外接线,使得固定在锁紧部上位置的外接线固定住不能移动,进而很好的保护了线头固定处,就算外接线怎么动,固定的线头部分不会出现偏移或者移动,很好的保护了外接线的连接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位机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2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做进一步说明。

一种新型锰铜静片,包括锰铜片体,其特征是:所述锰铜片体包括第一铜片体201、第二铜片体202和锰片体101,所述锰片体101置于第一铜片体201和第二铜片体202之间,所述第一铜片体201与锰片体101相连接侧设有第一活动槽,第二铜片体202与锰片体101相连接侧设有与第一活动槽相对的第二活动槽,所述第一活动槽包括第一内侧301、第二内侧302和第一底面303,第一内侧301与锰铜片一侧平齐,所述第二内侧302与第一内侧301相对,第二内侧302呈倾斜状,所述第二活动槽包括第三内侧401、第四内侧402和第二底面403,第三内侧401与第一内侧301平齐,所述第四内侧402与第三内侧401相对,第四内侧402呈倾斜状,所述锰片体101与第一内侧301同侧的侧面上设有第一接线端子,锰片体101上还设有与第一接线端子相对的第二接线端子,所述第一接线端子包括与锰片体101相连接的第一接线部501和与第一接线部501相垂直的第二接线部502,所述第一接线部501与第一底面303相平行,所述第一接线部501与第一底面303的距离为1.5cm,所述第二接线端子包括与锰片体101连接的第三接线部601、第四接线部602和第五接线部603,所述第三接线部601与第一连接部803平行,所述第四接线部602与三接线部垂直连接,第五接线部603与第四接线部602垂直连接,所第五接线部603与第三接线部601相平行;所述第二接线部502和第五接线部603上均设有限位机构,所述限位机构包括安装片802和限位座,所述安装片802呈圆弧状,所述安装片802两端均焊接在第一接线部501和第五接线部603上,限位座包括连接部803和锁紧部804,所述连接部803一端与安装片802连接,锁紧部804置于连接部803两侧,锁紧部804呈圆弧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述锰铜片体包括第一铜片体201、第二铜片体202和锰片体101,所述锰片体101置于第一铜片体201和第二铜片体202之间,所述第一铜片体201与锰片体101相连接侧设有第一活动槽,第二铜片体202与锰片体101相连接侧设有与第一活动槽相对的第二活动槽,通过第一活动槽和第二活动槽的设置,能够给予第二接线部502一个良好的空间进行焊接,从而避免焊接碰到锰片体101和、第一铜片体201和第二铜片体202,所述第一活动槽包括第一内侧301、第二内侧302和第一底面303,第一内侧301与锰铜片一侧平齐,所述第二内侧302与第一内侧301相对,第二内侧302呈倾斜状,所述第二活动槽包括第三内侧401、第四内侧402和第二底面403,第三内侧401与第一内侧301平齐,所述第四内侧402与第三内侧401相对,第四内侧402呈倾斜状,以及第二内侧302和第四内侧402均由第一底面303向槽的开口倾斜,增大了开口面积,进而进一步的避免焊接碰到锰片体101和、第一铜片体201和第二铜片体202,再加上锰片体101与第一内侧301同侧的侧面上设有第一接线端子,锰片体101上还设有与第一接线端子相对的第二接线端子,所述第一接线端子包括与锰片体101相连接的第一接线部501和与第一接线部501相垂直的第二接线部502,所述第一接线部501与第一底面303相平行,所述第一接线部501与第一底面303的距离为1.5cm,所述第二接线端子包括与锰片体101连接的第三接线部601、第四接线部602和第五接线部603,所述第三接线部601与第一连接部803平行,所述第四接线部602与三接线部垂直连接,第五接线部603与第四接线部602垂直连接,所第五接线部603与第三接线部601相平行,使得将第二接线部502和第五接线部603,延伸出来,方便焊接;通过第二接线部502和第五接线部603上限位机构,利用限位机构上设有安装片802和限位座,通过安装片802呈圆弧状,所述安装片802两端均焊接在第一接线部501和第五接线部603上,使得安装片802安装两端安装后,在第一接线部501和第五接线部603能形成一个圆弧的隆起,便于盖住外接线的线头,避免受到外界碰撞,也对外接线的线头起到一个良好的限位效果,再配合上限位座包括连接部803和锁紧部804所述连接部803一端与安装片802连接,锁紧部804置于连接部803两侧,锁紧部804呈圆弧状,当外接线的线头固定在上面,通过锁紧部804两头进行锁紧外接线,使得固定在锁紧部804上位置的外接线固定住不能移动,进而很好的保护了线头固定处,就算外接线怎么动,固定的线头部分不会出现偏移或者移动,很好的保护了外接线的连接稳定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进行通常的变化和替换都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