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IHAT‑FBG的岩土体渗流速率与含水率监测系统及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384530阅读:367来源:国知局
基于IHAT‑FBG的岩土体渗流速率与含水率监测系统及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地质灾害防治领域,提出了一种基于内加热刚玉管fbg传感器(insideheatedalundumtube以下简称ihat-fbg)的岩土体渗流速率与含水率监测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岩土体中的水分场是引发一系列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如溃堤塌坝、崩滑流等地质灾害均与岩土体中水分场的变化切相关,岩土体中的水分场又可分为动态的渗流与静态的含水率。因此,对于岩土体中水分场的监测,是预测和减轻地质灾害的重要途径。近年来dts技术开始应用于岩土体的渗流速率与含水率的监测,它不同于传统非接触式监测方法,是一种分布式、接触式的监测手段,监测精度达到0.1℃,尤其适用于分布式、连续性的岩土体渗流速率与含水率监测需求。但对于待测点位置精确已知,水分场测量精度要求极高的监测要求,dts的成本与精度便成为限制,因此需要一种准分布式、成本低、精度高的新型方法与其互补。如图3-1所示,分布式布设17方法的特征是:感测元件为一根感测光纤,感测光纤的各个部位均参与测量;如图3-2所示,准分布式布设18方法的特征是:使用一根光纤将多个感测元件串联起来,仅感测元件部位参与测量,空间分辨率可由串联感测元件个数控制,感测元件个数根据监测要求而定。

若使fbg直接与岩土体接触,岩土体的恶劣条件和环境会对fbg造成破坏,且渗流温度与周围岩土体温度差异较小,温度分辨率低,因此需要采取一种更先进的保护封装与增加温度分辨率的技术,以解决上述问题。

简单的使用fbg对已知待测电进行准分布式监测时,所需后续工作繁琐复杂,因此需要开发与之配套的监测系统使监测结果化繁为简,提高监测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ihat-fbg的岩土体渗流速率与含水率监测系统及方法,消除应用于分布式监测的dts技术在已知精确点监测上成本与精度的限制,将监测方法集成化、系统化,提高对渗流速率监测的效率。

本发明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基于ihat-fbg的岩土体渗流速率与含水率监测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电源、电源电流控制加热系统、ihat-fbg、fbg解调设备和数据分析处理系统;

所述电源电流控制加热系统,用于控制加热所述电源的电流,使所述ihat-fbg处于稳定功率下工作;

所述ihat-fbg,用于采集岩土体波长数据;

所述fbg解调设备,用于记录加热趋于稳定后所述ihat-fbg采集的波长数据;

所述数据分析处理系统,用于将采集获得的波长数据分析处理后得到温度特征值,并根据率定关系计算岩土体渗流速率与含水率。

优选的,所述ihat-fbg包括刚玉管以及设在所述刚玉管内的fbg和加热电阻丝,所述fbg连接所述fbg解调设备,所述加热电阻丝连接所述电源电流控制加热系统。

基于ihat-fbg的岩土体渗流速率与含水率监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将ihat-fbg感测元件进行室内率定实验,确定温度特征值与渗流速率、含水率之间的关系,再将其埋设于岩土体之中;

s2:用电流电源加热控制系统对步骤一所述ihat-fbg内的电阻丝通电,进行内加热,利用fbg解调设备,记录加热趋于稳定后ihat-fbg采集的波长数据;

s3:运用数据分析处理系统对s2所得波长数据进行分析并处理,将波长转化为温度后,计算出fbg温度特征值,根据fbg温度特征值与岩土体渗流速率与含水率之间的线性关系:δtt=a-bv与w=kδtt+c,计算出岩土体的渗流速率与含水率,其中δtt为fbg温度特征值,v为岩土体的渗流速率,w为岩土体含水率,a、b、c为常数,所述常数通过室内率定实验确定。

优选的,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准分布式的监测,将s1-s3中的fbg进行串联,实现精确点与范围性的渗流速率与含水率的监测。

优选的,所述s1-s3中室内率定实验步骤:

a:将ihat-fbg分别埋设于若干组不同渗流速率梯度与不同含水率梯度下的岩土体式样中;

b:用电流电源加热控制系统对ihat-fbg内的电阻丝通电,进行内加热,利用fbg解调设备,记录加热趋于稳定后ihat-fbg采集的波长数据;

c:运用数据分析处理系统对s2所得波长数据进行分析并处理,将波长转化为温度后,计算出fbg温度特征值,拟合出fbg温度特征值与渗流速率和含水量之间的关系:δtt=a-bv与w=kδtt+c,其中δtt为fbg温度特征值,v为岩土体的渗流速率,w为岩土体含水率,a、b、c为常数。

优选的,所述fbg温度特征值为通电加热后,所述ihat-fbg测得的温度趋于稳定,选取某一特征时间区间[t1,t2],将该区间ihat-fbg所测得的多个温度值进行算术平均得到温度平均值tt,再与初始温度t0作差获得。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采用fbg技术,实现了准分布式监测,消除了应用于分布式监测的dts技术在已知精确点监测上成本与精度的限制,准分布式监测的特点:一根光纤将多个感测元件串联,空间分辨率由串联感测元件的个数控制,感测元件个数根据监测要求而定;结合刚玉材料与内加热技术对fbg进行封装,起到了对fbg的保护与增加温度分辨率的效果;采用了系统集成技术,将监测方法系统化,提高了对渗流速率监测的效率。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ihat-fbg结构示意图;

图3-1是分布式布设方式检测示意图;

图3-2是准分布式布设方式检测示意图;

图4是ihat-fbg渗流速率-温度特征值线性关系率定实验装置示意图;

图5是渗流速率与温度特征值间的拟合关系图;

图6是ihat-fbg含水率-温度特征值线性关系率定实验装置示意图;

图7是含水率与温度特征值间的拟合关系图;

图中标记为:1、电流电源加热控制系统,2、ihat-fbg,3、fbg解调设备,4、数据分析处理系统,5、fbg,6、光纤引线,7、引线护套,8、加热电阻丝,9、刚玉管,10、光纤跳线,11、导线,12、有机聚合物管,13、堵头,14、入水龙头,15、出水龙头,16、水管,17、分布式布设,171、参与测量部分,18、准分布式布设,181、未参与测量部分,19、粘性土。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2所示,基于ihat-fbg的岩土体渗流速率与含水率监测方法及系统示意图,包括依次连接的电源、电流电源加热控制系统1、ihat-fbg2、fbg解调设备3和数据分析处理系统4。

ihat-fbg2为具有内加热功能的刚玉管fbg渗流与含水率感测原件,包括感测部分,加热部分和封装部分。所述感测部分包括fbg5,光纤引线6,引线护套7,光纤引线6通过导线11接入fbg解调设备3;所述加热部分为加热电阻丝8,两端通过光纤跳线10接入电流电源加热控制系统1;所述封装部分为双孔刚玉管9,用于保护fbg5,fbg5与光纤引线6相接,光纤引线6外套有引线护套7进行保护,将保护好的fbg5放置于双孔刚玉管9其中一孔中,将fbg5一端接带有引线护套7的光纤引线6,并用胶将引线6固定于孔口,另一端自由,以剔除应变干扰,光纤引线6通过导线11接入fbg解调设备3;加热电阻丝8放置于刚玉管9,另一孔中,用光纤跳线10接入电源电流加热控制系统1,接线端做好防水防漏电措施。

fbg解调设备3是基于光纤布拉格光栅监测技术进行准分布式测量,感测元件为ihat-fbg2。目前国内外均有十分成熟的相关产品,以下实例采用的是苏州南智传感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a03便携式解调设备对岩土体中的渗流速率进行准分布式测量。

数据分析处理系统4由数据采集系统和数据处理软件构成,集数据采集,数据处理,结果呈现为一体。数据采集系统可以设置对监测对象的数据采集频率与采集时间长度。数据处理软件对采集得到的波长数据进行处理,将波长数据转换成温度数据,取得温度特征值。再根据室内率定实验所得温度特征值与渗流速率、含水率之间的关系计算渗流速率与含水率。以下实例采用的数据分析处理系统4为苏州南智科技传感有限公司研发的基于fbg解调设备3的a03解调设备的配套数据分析处理系统4。

基于ihat-fbg的岩土体渗流速率与含水率监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将ihat-fbg感测元件进行室内率定实验,确定温度特征值与渗流速率、含水率之间的关系,再将其埋设于岩土体之中;

s2:用电流电源加热控制系统1对s1的ihat-fbg2通电加热,利用fbg解调设备3记录加热趋于稳定后ihat-fbg2采集的波长数据;

s3:运用数据分析处理系统4对s2所得波长数据进行分析并处理,将波长转化为温度后,计算出fbg温度特征值。根据fbg温度特征值与岩土体渗流速率与含水率之间的线性关系:δtt=a-bv与w=kδtt+c,计算出岩土体的渗流速率与含水率。其中δtt为fbg温度特征值,v为岩土体的渗流速率,w为岩土体含水率a、b、c为常数,通过室内率定实验确定。

进一步地,对ihat-fbg2进行率定,步骤如下:

a:将ihat-fbg分别埋设于若干组不同渗流速率梯度与不同含水率梯度下的岩土体式样中;

b:用电流电源加热控制系统对ihat-fbg内的电阻丝通电,进行内加热,利用fbg解调设备,记录加热趋于稳定后ihat-fbg采集的波长数据;

c:运用数据分析处理系统对s2所得波长数据进行分析并处理,将波长转化为温度后,计算出fbg温度特征值,拟合出fbg温度特征值与渗流速率和含水量之间的关系:δtt=a-bv与w=kδtt+c,其中δtt为fbg温度特征值,v为岩土体的渗流速率,w为岩土体含水率,a、b、c为常数。

实例1:

下面以饱和砂性土渗流速率率定实验为例,说明本方法的具体实施过程,实验装置图见图4。但本方法不限于饱和性沙土,适用于各种岩土体。

ihat-fbg2砂土渗流速率-温度特征值率定实验,

s1:将ihat-fbg2分别埋设于若干组不同渗流速率梯度下的砂性土中:

如图1、图2和图4所示,将fbg5放置于双孔刚玉管9其中一孔之中,一端留有光纤引线6,一端自由放置于刚玉管9中,光纤引线6外套有护套7作为保护,将光纤引线6用胶固定于刚玉管9孔口,另一孔内放置电阻丝8,电阻丝8两端用光纤跳线10接入电流电源加热控制系统1,制成ihat-fbg2。在有机聚合物12内填入含有粘粒的细砂并夯实,在填砂过程中以25cm为间隔将制成的ihat-fbg2垂直于轴线安置在有机聚合物12中,并使fbg5位于有机聚合物中心位置。有机聚合物管12两端用堵头13密封,并安装入水龙头14和出水龙头15,一端出水,一端接入水管16,通过控制两端入水龙头14和出水龙头15来调节渗流速率。

s2:用电流电源加热控制系统1以12v电压对ihat-fbg2内的电阻丝8通电,进行内加热,加热功率为9w/m,利用fbg解调设备3,记录加热趋于稳定后ihat-fbg2采集的波长数据:

加热前,打开入水龙头14,关闭出水龙头15,使有机聚合物管12内砂土饱和,在不通水的情况下对内ihat-fbg2通电加热,测定ihat-fbg2在饱和砂土内的波长变化情况。打开出水龙头15,以固定数值增加渗流速率,采集不同速率下传感器的波长变化。实验中调节渗流速率时,控制两个龙头14、15,当水流稳定时,对传感器通电加热进行测量,加热时间20分钟至fbg5感测波长无明显变化时,停止加热,自然冷却时间10分钟,温度降至稳定后停止测量。

s3:运用数据分析处理系统4,对所得数据分析处理:

设置数据采集系统使fbg解调设备3每20秒读取并保存一次ihat-fbg2波长数据。数据处理软件对步骤二得到的波长数据进行处理,将波长转化为温度,并计算温度特征值,再与相应渗流速率进行拟合,得到渗流速率与温度特征值之间的关系。根据实验数据,拟合得到的温度特征值与渗流速率之间的关系近似呈线性关系δtt=-15658.903v+3.39897,r2=0.98685,如图5所示。

s3所得渗流速率与温度特征值之间的关系即为此ihat-fbg2用于渗流速率监测的率定关系,运用此率定关系可以对饱和砂性土中的渗流速率进行定性监测。但本方法不限于饱和性沙土,适用于各种岩土体。

实例2:

下面以粘性土含水率-温度特征值率定实验为例,说明本方法的具体实施过程,实验装置图见图5。但本方法不限于粘性土,适用于各种岩土体。

ihat-fbg2粘性土率定实验:

s1:将ihat-fbg2分别埋设于若干组不同含水率下的粘性土19中:

如图1、图2和图6所示,将fbg5放置于双孔刚玉管9其中一孔之中,一端留有光纤引线6,一端自由放置于刚玉管9中,光纤引线6外套有护套7作为保护,将光纤引线6用胶固定于刚玉管9孔口。另一孔内放置电阻丝8,电阻丝8两端用导线11接入电流电源加热控制系统1,制成ihat-fbg2。在有机聚合物12内填入粘性土19并夯实,将ihat-fbg2插入粘性土19中,并使fbg5全都没入粘性土19之中。

s2:用电流电源加热控制系统1以12v电压对ihat-fbg2内的电阻丝8通电,进行内加热,加热功率为9w/m。利用fbg解调设备3,记录加热趋于稳定后ihat-fbg2采集的波长数据。

每次加热前,以一定质量比例添加水,使粘性土19含水率范围从6.85%至30.85%并以2%的差异逐级递增,以此控制粘性土19含水率变化。对传感器通电加热进行测量,加热时间20分钟至fbg5感测波长无明显变化时,停止加热,自然冷却时间10分钟,温度降至稳定后停止测量。

s3:运用数据分析处理系统4,对所得数据分析处理:

设置数据采集系统使fbg解调设备3每20秒读取并保存一次ihat-fbg2波长数据。数据处理软件对s2得到的波长数据进行处理,将波长转化为温度,并计算温度特征值,再与相应粘性土19含水率进行拟合,得到含水率与温度特征值之间的关系w=275.03δtt-1.1189,如图7所示。

s3所得含水率与温度特征值之间的关系即为此ihat-fbg2用于含水率监测的的率定关系,运用此率定关系可以对粘性土19中的含水率进行定性监测。但本方法不限于粘性土19,适用于各种岩土体。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