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燃气灶用燃烧器内环火盖的测量检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298909发布日期:2019-04-03 04:43阅读:348来源:国知局
一种燃气灶用燃烧器内环火盖的测量检具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燃气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燃气灶用燃烧器内环火盖的测量检具。



背景技术:

燃气灶用燃烧器一般包括内环火盖和外环火盖,现有的内环火盖的结构如图9~11所示。由图9、图10及图11可见,目前市面上的内环火盖一般包括筒状火盖本体7,该火盖本体7的侧壁上开设有出火孔74,顶端盖71封有端盖71,端盖71的侧面上沿周向开设有环槽72,端盖71的一侧延伸有保护伞73,与保护伞73相对的火盖本体7的侧壁上开设有出火孔74,火盖本体7的内壁上凸设有沿轴向延伸的定位凸块76,该定位凸块76用于与燃烧器的炉头定位。上述端盖71位于内侧的厚度(即环槽72内侧的厚度,如图11中a所示)对内环火盖的品质有较大影响,若太薄,则会使内环火盖的内部结构不牢固,在装配过程中容易破损或者用力拿捏容易导致火盖变形,同时过薄也容易导致用户使用体验不佳。可见,端盖位于内侧的厚度值(即a值)对内环火盖的加工制造十分重要,但现有的测量工具,如直尺、卡尺等都无法测量该处的厚度,因此急需开发一种能有效测量此处厚度的测量检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而提供一种能有效测量内环火盖的端盖71位于内侧的厚度的燃气灶燃烧器用内环火盖的测量检具。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燃气灶燃烧器用内环火盖的测量检具,包括具有台面的工作台,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台面上的立架、基准面以及测量组件,其中上述立架固定在台面上,上述基准面能与待测内环火盖的环槽的第一槽沿对齐或相抵,该第一槽沿接近内环火盖的出火孔;上述测量组件包括测量杆和导向套筒,该导向套筒沿与基准面垂直方向安装在上述立架上,该测量杆插设在该导向套筒中并能沿导向套筒长度方向来回移动;上述测量杆的两端分别外露于导向套筒的对应端,且至少在测量杆的第一端上设置有刻度线,而其第二端能与基准面相抵;上述测量杆的第一端能相对于导向套筒的第一端移动,且导向套筒的第一端的端沿与测量杆的第一端上的刻度线平行,而上述测量杆的第二端能插入内环火盖内部并与内环火盖的端盖相抵。

作为优选,所述导向套筒的第一端轴向限位在立架上,第二端上设置有能使该第二端径向定位在待测内环火盖中的定位部。通过对导向套筒进行轴向和径向定位,使得测量杆在移动过程中有同一参照,从而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导向套筒的第二端沿周向向外延伸而形成凸环,该凸环上开设有沿导向套筒长度方向延伸并两端开口的凹槽,该凹槽即为上述定位部,且该凹槽与内环火盖中的定位凸块相匹配。

作为优选,所述导向套筒通过连接结构安装在立架上,该连接结构包括与上述基准面平行设置的连接杆和连接块,该连接杆的一端固定在立架上,另一端穿设在连接块上,该连接块能沿连接杆来回移动并通过蝶形螺母锁定;该连接块上开设有沿与基准面垂直方向延伸的通孔,所述导向套筒插设在该通孔中,且导向套筒的第一端的直径大于该通孔的直径而是导向套筒轴向限位在在连接块上。从而能通过沿连接杆移动连接块来调整测量杆和导向套筒沿基准面方向上的位置,并且导向套筒能沿与基准面垂直方向远离基准面,从而方便待测内环火盖的装载。

进一步,所述通孔与导向套筒之间设置有能使导向套筒相对于通孔移动的滑移机构。从而能更加方便地沿与基准面垂直方向调整导向套筒。

优选地,所述滑移结构包括沿导向套筒长度方向开设在导向套筒侧壁上的滑槽和凸设在通孔孔壁上的滑条,该滑条与滑槽相匹配。

出火孔以及保护伞设置位置的准确性将对内环火盖的点火性能产生重要影响,优选地,所述台面上还设置有视检组件,该视检组件包括固定在台面上的固定台和视检架,该视检架设置在固定台上,且该视检架上具有保护伞定位口和点火孔视检口,该保护伞定位口和点火孔视检口所在的平面相互垂直,且该保护伞定位口与待检内环火盖的保护伞相匹配,该点火孔视检口能与点火孔相对。

作为优选,所述固定座与视检架之间设置有能使视检架相对于固定座来回移动的移动机构,该移动机构包括沿与基准面平行方向延伸的滑道;所述视检架包括相互垂直的第一块体和第二块体,该第一块体嵌装在上述滑道中并能相对于滑道来回移动,该第一块体与第二块体连接的一端开设有上述保护伞定位口,而所述第二块体的相应处开设有上述点火孔7视检口。这样能方便地对上述保护伞定位口和点火孔视检口的位置进行调整,从而更好地与待测内环火盖的相应处贴合。

作为优选,所述台面上固定有基准件,该基准件的一端固定在台面上,另一端能插入待检内环火盖的环槽,且其与环槽的第一槽沿相抵的平面即为上述基准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本发明设置有基准面以及与该基准面垂直设置的测量杆,该测量杆外套设有位置相对固定的导向套筒(即作为测量参照),基准面与待检内环火盖的第一槽沿相对或相抵。这样通过测量杆分别与基准面和检内环火盖的内顶面,在导向套筒位置不变的情况下,测量杆相对于导向套筒能获得两个不同的读数,两读数的差值即为内环火盖的端盖位于内侧的厚度。可见,本发明能有效测量内环火盖的端盖位于内侧的厚度,极大地保证了内环火盖的产品合格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测量检具的结构示意图(测量状态下);

图2为图1的另一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的再另一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沿a-a方向的剖视图;

图5为图2中ⅰ部分的放大图;

图6为图4中ⅱ部分的放大图;

图7为图3沿b-b方向的剖视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测量检具的局部结构分解图;

图9为现有技术中内环火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的另一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现有技术中内环火盖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8所示,一种燃气灶燃烧器用内环火盖的测量检具,包括工作台1,该工作台1具有台面11和位于台面11下方的四个支脚13。

上述台面11上设置有立架2、基准件5以及测量组件3,其中立架2竖向固定在台面11上,包括竖板21和固定在竖板21内侧的安装台22。上述基准件5水平设置在台面11上,且其一端通过蝶形螺母43固定在安装台22上,另一端能插入待检内环火盖的环槽72中,并且其与环槽72的第一槽沿721相抵的平面即为基准面50,第一槽沿721接近内环火盖的出火孔74。本实施例中,该基准件5具有一定的厚度和强度,其能通过插入待测内环火盖的环槽72中而将内环火盖水平支撑在台面11上。优选地,该基准件5插入环槽72那端的端部呈圆弧状,从而能更好地与环槽72相匹配。

进一步,出火孔74以及保护伞73设置位置的准确性将对内环火盖的点火性能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本实施例中,台面11上还设置有视检组件6,该视检组件6包括在台面11上的固定台61和视检架62。上述视检架62设置在固定台61上,且该视检架62上具有保护伞定位口623和点火孔视检口624,该保护伞定位口623和点火孔视检口624所在的平面相互垂直,且该保护伞定位口623与待检内环火盖的保护伞73相匹配,该点火孔视检口624能与点火孔75相对。从而通过保护伞定位口623和点火孔视检口624能对保护伞73与点火孔75的相对设置位置进行观察,判断是否符合标准。

为方便对上述保护伞定位口623和点火孔视检口624的位置进行调整,从而更好地与待测内环火盖的相应处贴合,上述固定台61与视检架62之间设置有能使视检架62相对于固定台61前后来回移动的移动机构,该移动机构包括水平延伸的滑道611。上述视检架62包括相互垂直的第一块体621和第二块体622,该第一块体621嵌装在上述滑道611中并能相对于滑道611来回移动,该第一块体621与第二块体622连接的一端开设有上述保护伞定位口623,而第二块体622的相应处开设有上述点火孔视检口624。本实施例中,优选地,视检组件6和基准件5相对设置,从而能更好地支撑待测内环火盖。

上述测量组件3包括测量杆31和导向套筒32,该导向套筒32沿竖直方向定位安装在上述立架2上,该测量杆31插设在该导向套筒32中并能沿导向套筒32长度方向来回移动。上述测量杆31的两端分别外露于导向套筒32的对应端,且至少在测量杆31的第一端311(即测量杆31的上端)上设置有刻度线,而其第二端312(即测量杆31的下端)能与基准面50相抵;上述测量杆31的第一端311能相对于导向套筒32的第一端321(本实施例中即为导向套筒32的上端)移动,且导向套筒32的第一端321的端沿与测量杆31的第一端311上的刻度线平行,而上述测量杆31的第二端312能插入待检内环火盖内部并与待检内环火盖的内顶面相抵。

具体地,上述导向套筒32通过连接结构4安装在立架2上,该连接结构4包括水平设置的连接杆41和连接块42,上述连接杆41为间隔设置的两根,各连接杆41的一端固定在竖板21上,另一端穿设在连接块42上,连接块42能沿连接杆41来回移动并通过蝶形螺母43锁定,从而能沿水平方向来回调节测量杆31和导向套筒32的位置,从而使其与基准面50或待测内环火盖相对。该连接块42上开设有竖向延伸的通孔421,导向套筒32插设在该通孔421中,且导向套筒32的第一端321的直径大于该通孔421的直径而是导向套筒32轴向限位在连接块42上。

进一步,导向套筒32的第二端322(本实施例中即为导向套筒32的下端)上设置有定位部324,该定位部324能使第二端322径向定位在待测内环火盖中。具体地,上述导向套筒32的第二端322沿周向向外延伸而形成凸环325,该凸环325上开设有沿导向套筒32长度方向延伸并两端开口的凹槽,该凹槽即为上述定位部324,且该凹槽与内环火盖中的定位凸块76相匹配。

由上可见,本实施例中的导向套筒32分别通过第一端321的轴向限位和第二端322的径向定位而实现限位,不仅能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而且该导向套筒32能相对于上述通孔421向上移动,并且移动时能通过带动测量杆31向上移动,从而方便将待测内环火盖放置在测量位上(本实施例中即该内环火盖通过环槽72放置在基准件5上)。优选地,测量杆31的上端凸设圆盘状的手柄311,并且该手柄311的半径大于导向套筒32第一端321端口的内径,从而当导向套筒32运动至手柄311处时能带动测量杆31一起向上运动,从而方便操作。

为使上述导向套筒32能更好地上下移动,上述通孔421与导向套筒32之间设置有能使导向套筒32相对于通孔421上下移动的滑移机构。本实施例中,该滑移机构包括沿导向套筒32长度方向开设在导向套筒32侧壁上的滑槽323和凸设在通孔421孔壁上的滑条412a,该滑条412a与滑槽323相匹配。

本发明中的测量检具的工作过程如下:首先使测量杆31的第二端312与基准面50相抵,此时记录与导向套筒32的第一端321的端沿重合的测量杆31上的刻度线上的刻度值a。接着将待测内环火盖倒置在台面11上并使基准件5插入内环火盖的环槽72中,同时使基准面50与环槽72的第一槽沿721相抵。旋开蝶形螺母43,使连接块42沿连接杆41移动,带动测量杆31向内环火盖移动,测量杆31竖向插入内环火盖内部并与内环火盖的内顶面相对,读取与导向套筒32的第一端321端沿重合的测量杆31上的刻度线上的刻度值b,b与a的差值即为图6中a的厚度。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