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检查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78727阅读:252来源:国知局
安全检查系统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检测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安全检查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外的重要公共场所诸如机场、海关、轨道交通站点等对大宗物品的安全检查日益重视,特别是针对航空货运领域的物品检测更是严格。

为了提高安全检查的效率,以X光机作为辐射源的辐射成像系统作为一种成熟的安检技术手段被广泛应用。通过在例如机场安检通道入口以及其他需要对物品进行安全检查的物品检查现场、检查道口等位置安置包含上述辐射成像系统的安全检查系统,能够对行李箱等物品进行扫描检测,以排除安全隐患。具体地,待检测物品通过输送装置平稳地进入安全检查系统的检测通道中时,通过控制装置控制辐射成像系统向检测物品发射检测射线,对检测物品进行扫描检测。同时,由探测器将接收到的穿过检测物品后的检测射线转化成电信号,从而生成辐射图像并在显示装置上进行显示,以便于根据辐射图像观察物品的密度分布情况进行物质识别。

但是,由于两个检测通道共用一个侧视角光机,两个检测通道内的检测物品只能从一个侧面进行成像,所以导致最终生成的辐射图像的质量较低,给判图员的物质识别工作造成困难,影响判图效率。此外,由于侧视角光机放置在检测通道的一侧,为了提高检测物品的辐射图像的质量,检测物品必须侧立于输送装置进行输送,当检测物品为异形或较窄时,其在检测通道内随同输送装置移动时,可能会在检测通道内翻倒,从而需要复检或导致安全检查系统报警,进而影响安检的通过效率。

因此,亟需一种新的安全检查系统。



技术实现要素: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安全检查系统,能够实现便于对检测物品进行物质识别、提高判图效率,并避免由于检测物品在检测通道内翻倒,而影响安全检查的通过效率中的一个或多个目的。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安全检查系统,该安全检查系统包括:支撑主体,支撑主体包括第一检测通道和第二检测通道;第一射线发射装置,第一射线发射装置设置于支撑主体上,并以能够向第一检测通道和第二检测通道发射检测射线的方式设置在第一检测通道的远离第二检测通道一侧;第一探测器装置,第一探测器装置包括多个探测器模块,第一探测器装置的多个探测器模块对应于第一射线发射装置设置于第一检测通道和第二检测通道中,以接收从第一射线发射装置发射的检测射线;第二射线发射装置,第二射线发射装置设置于支撑主体上,并以能够分别向第一检测通道和第二检测通道发射检测射线的方式设置于第一检测通道和第二检测通道的上方或下方;以及第二探测器装置,第二探测器装置包括第一组探测器模块和第二组探测器模块,其中,第一组探测器模块对应于第二射线发射装置设置于第一检测通道中,以接收第二射线发射装置向第一检测通道发射的检测射线,第二组探测器模块对应于第二射线发射装置设置于第二检测通道中,以接收第二射线发射装置向第二检测通道发射的检测射线。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第一探测器装置的多个探测器模块沿第一检测通道中和第二检测通道中的与第一射线发射装置相对应的两相邻壁面排列布置,使第一探测器装置被构成为L形。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第一组探测器模块沿第一检测通道中的与第二射线发射装置相对应的两相邻壁面排列布置,使第一组探测器模块被构成为L形;并且第二组探测器模块沿第二检测通道中的与第二射线发射装置相对应的两相邻壁面排列布置,使第二组探测器模块被构成为L形。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第二射线发射装置沿第一检测通道和第二检测通道的延伸方向与第一射线发射装置彼此错开地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安全检查系统包括两个第二射线发射装置,其中一个第二射线发射装置以能够向第一检测通道发射检测射线的方式设置于第一检测通道的上方或下方,并且另一个第二射线发射装置以能够向第二检测通道发射检测射线的方式设置于第二检测通道的上方或下方。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两个第二射线发射装置沿第一检测通道和第二检测通道的延伸方向分别与第一射线发射装置彼此错开地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安全检查系统还包括输送检测物品的第一输送装置和第二输送装置,其中,第一输送装置用于,将检测物品输送至第一检测通道中;并且第二输送装置用于,将检测物品输送至第二检测通道中。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安全检查系统还包括控制装置,控制装置用于:控制第一输送装置将检测物品输送至第一检测通道中,同时将第二输送装置锁定;或者控制第二输送装置将检测物品输送至第二检测通道中,同时将第一输送装置锁定。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安全检查系统还包括显示装置,显示装置与控制装置连接,用于显示由控制装置发送的对检测物品检测后生成的辐射图像。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显示装置包括本地显示装置和/或远程显示装置。

综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安全在检查系统,通过为支撑主体的第一检测通道和第二检测通道同时设置位于第一检测通道一侧的第一射线发射装置以及对应的第一探测器装置、以及位于第一检测通道和第二检测通道上方或者下方的第二射线发射装置和对应第二探测器装置,能够使第一检测通道和第二检测通道在对检测物品扫描检测后分别形成两个视角的辐射图像,便于判图员对检测物品的辐射图像进行物质识别,从而提高了判图效率和准确度,降低了漏判和复检的几率。同时,通过在第一检测通道和第二检测通道上方或下方设置第二射线发射装置,不会因为检测物品的摆放影响辐射图像的清晰度,则可以根据检测物品的具体形状在输送装置上进行合理摆放,避免出现检测物品在检测通道内翻倒的问题,提高了安全检查的通过效率。

附图说明

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其中:

通过阅读以下参照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其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似的特征。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安全检查系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安全检查系统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安全检查系统中的第一射线发射装置和第一探测器装置的布置方式的一个具体示例。

图4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安全检查系统中的第一射线发射装置和第一探测器装置的布置方式的另一个具体示例。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安全检查系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各个方面的特征和示例性实施例。在下面的详细描述中,提出了许多具体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全面理解。但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很明显的是,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需要这些具体细节中的一些细节的情况下实施。下面对实施例的描述仅仅是为了通过示出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更好的理解。在附图和下面的描述中,至少部分的公知结构和技术没有被示出,以便避免对本实用新型造成不必要的模糊;并且,为了清晰,可能夸大了部分结构的尺寸。在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它们的详细描述。此外,下文中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更多实施例中。

下述描述中出现的方位词均为图中示出的方向,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安全检查系统的具体结构进行限定。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视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安全检查系统能够安置于各类安检通道入口处,辅助对检测物品进行安全检查,在本实用新型的下述实施例中仅以将安全检查系统安置于机场的安检通道入口处,对旅客携带的行李物品进行扫描检测的情况为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安全检查系统进行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并不限于此,安全检查系统还可以应用于其他需要对检测物品进行安全检测的环境中,只是当将本实施例的安全检查系统应用于其他环境中时,需要对其尺寸或者局部结构进行适应性地调整。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图1至图5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安全检查系统进行详细描述。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安全检查系统100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的安全检查系统100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安全检查系统100中的第一射线发射装置31和第一探测器装置41的布置方式的一个具体示例。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安全检查系统100包括:支撑主体10、第一射线发射装置31、第二射线发射装置32、第一探测器装置41以及第二探测器装置42。

支撑主体10包括第一检测通道111和第二检测通道112。第一射线发射装置31设置于支撑主体10上,并以能够向第一检测通道111和第二检测通道112发射检测射线的方式设置在第一检测通道111的远离第二检测通道112的一侧;第一探测器装置41包括多个探测器模块,第一探测器装置41的多个探测器模块对应于第一射线发射装置31设置于第一检测通道111和第二检测通道112中,以接收从第一射线发射装置31发射的检测射线。

第二射线发射装置32设置于支撑主体10上,并以能够分别向第一检测通道111和第二检测通道112发射检测射线的方式设置于第一检测通道111和第二检测通道112的上方或下方;第二探测器装置42包括第一组探测器模块421和第二组探测器模块422,其中,第一组探测器模块421对应于第二射线发射装置32设置于第一检测通道111中,以接收第二射线发射装置32向第一检测通道111发射的检测射线,第二组探测器模块422对应于第二射线发射装置32设置于第二检测通道112中,以接收第二射线发射装置32向第二检测通道112发射的检测射线。

由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安全检查系统100通过在第一检测通道111一侧设置第一射线发射装置31以及对应的第一探测器装置41,并在第一检测通道111和第二检测通道112上方或者下方设置第二射线发射装置32以及对应的第二探测器装置42,使得第一检测通道111和第二检测通道112各自在对检测物品扫描检测后都能形成两个视角的辐射图像,便于判图员对检测物品经过扫描后生成的辐射图像进行物质识别,从而提高了判图效率和准确度,降低了漏判和复检的几率。同时,通过在第一检测通道111和第二检测通道112上方或者下方设置第二射线发射装置32,不会因为检测物品的摆放位置而影响生成的辐射图像的清晰度,则可以根据检测物品的具体形状在输送装置上进行合理摆放,避免出现检测物品在检测通道内翻倒的问题,从而提高了检测物品安全检查的通过效率。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于第一射线发射装置31和第二射线发射装置32的具体实现形式不进行限制,第一射线发射装置31和第二射线发射装置32中的辐射源具体可以包括:X光管、电子直线加速器、同位素放射源、中子辐射源等。以下首先以安全检查系统为常见的托运行李检查系统为例,对其结构构成和各部件协同工作原理进行说明。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支撑主体10整体为框架形结构,作为安全检查系统100的整体支撑,支撑主体10由金属材料制成。具体地,支撑主体10包括:第一支撑部11、第二支撑部12以及第三支撑部13,其中,第一支撑部11作为整体结构的基础支撑结构,而第二支撑部12以及第三支撑部13皆围绕第一支撑部11设置。

第一支撑部11通过位于下方位置的底壁11a和底壁11b、位于底壁11a一侧的侧壁11c、位于底壁11b一侧的侧壁11d以及过渡连接于侧壁11c和侧壁11d之间的顶壁11e构成两端敞口的大致矩形框架结构。同时,为了防护需要,避免检测通道中的检测射线向外泄露,底壁11a、底壁11b、侧壁11c、底壁11b以及顶壁11e可以具有屏蔽射线功能,例如由铅材料制成。当然,底壁11a和底壁11b可以如同顶壁11e一样设置成一体式结构。

第一支撑部11在其大致矩形的框架结构中形成有第一检测通道111和第二检测通道112。第一检测通道111和第二检测通道112之间可以设置隔板或者相连通。此外,第一检测通道111和第二检测通道112各自分别在第一支撑部11的两端敞口处形成检测入口和检测出口。当然在检测入口和检测出口处还可以设置有防护用铅门帘,由此,使得第一检测通道111和第二检测通道112被构成封闭空间。

在第一检测通道111下方的底壁11a上设置有第一输送装置51,在第二检测通道112下方的底壁11b上设置有第二输送装置52。示例性地,第一输送装置51和第二输送装置52为皮带传送机,因此,即可通过第一输送装置51和第二输送装置52将检测物品分别送至第一检测通道111和第二检测通道112中。

第二支撑部12连接于侧壁11c的外侧,并且第二支撑部12通过其侧壁以及顶壁和底壁围成第一容置空间121,以通过第一容置空间121容设第一射线发射装置31,使第一射线发射装置31设置在第一检测通道111的远离第二检测通道112一侧。侧壁11c上还可以设置有准直器(图中未示出),以将第一射线发射装置31发射的检测射线调整为与水平方向垂直的扇形射线束后,使扇形射线束进入第一检测通道111和第二检测通道112中以覆盖第一探测器装置41。为了防护需要,第二支撑部12的各个侧壁以及顶壁和底壁同样可以由具有屏蔽性能的材料制成,此时侧壁11c可以不具备屏蔽性能,但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并不限于此,第一射线发射装置31还可以采用其他的屏蔽方式。

第一探测器装置41对应于第一射线发射装置31设置于第一检测通道111和第二检测通道112中,第一探测器装置41包括多个探测器模块,多个探测器模块可以按照阵列形式布置或者按照线性形式排列布置。当然第一探测器装置41的具体布置形式需要根据第一射线发射装置31发射的检测射线的位置确定,只要使第一探测器装置41与第一射线发射装置31相对应,能够接收由第一射线发射装置31发射的检测射线即可。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探测器装置41对应第一射线发射装置31的检测射线发射角度,将多个探测器模块沿第一检测通道111和第二检测通道112的与第一射线发射装置31相对应的相邻壁面排列布置,使第一探测器装置41被构成为L形(“L形”是指结构的大体形状,在具体描述中并不限定“L形”结构的摆放方向)。具体地,第一射线发射装置31通过第二支撑部12的一个侧壁设置的连接座固定于第一容置空间121的偏下方位置处,并且,为使第一射线发射装置31发射出的扇形射线束能够覆盖置于第一输送装置51和第二输送装置52(图3未示出)上的检测物品整体,第一射线发射装置31的射线发射端与水平面方向之间形成预定夹角。

具体地,在第一容置空间121中第一射线发射装置31的射线发射端相对于水平方向略向上方倾斜,而第一探测器装置41的多个探测器模块沿第一检测通道111和第二检测通道112相邻接的侧壁11d以及顶壁11e按照线性形式排列。具体地,第一探测器装置41分为探测器分段41a和探测器分段41b,其中,探测器分段41a的多个探测器模块贴合在顶壁11e,并沿顶壁11e的靠近侧壁11d一侧向远离侧壁11d的方向呈线性形式排列,探测器分段41b的多个探测器模块贴合在侧壁11d,并由上至下地呈线性形式排列。因此,第一探测器装置41通过探测器分段41a和探测器分段41b构成为L形,并且第一探测器装置41的多个探测器模的接收端与第一射线发射装置31形成的扇形射线束共面。

图4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安全检查系统100中的第一射线发射装置31和第一探测器装置41的布置方式的另一个具体示例。图4与图3中,相同或等同的结构或部件使用相同的编号。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射线发射装置31和第一探测器装置41的布置方式与图3中所示的第一射线发射装置31和第一探测器装置41的布置方式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射线发射装置31通过第二支撑部12的一个侧壁的壁面设置的连接座固定于第一容置空间121的偏上方位置处,为使第一射线发射装置31发射出的扇形射线束能够覆盖置于第一输送装置51和第二输送装置52(图4未示出)上的检测物品整体,第一射线发射装置31的射线发射端同样与水平面方向之间形成预定夹角。

具体地,在第一容置空间121中第一射线发射装置31位于偏上方位置处,并且第一射线发射装置31的射线发射端相对于水平方向略向下方倾斜,而此时第一探测器装置41的多个探测器模块则沿第一检测通道111和第二检测通道112相邻的底壁11a、底壁11b和侧壁11d按照线性形式排列。具体地,第一探测器装置41分为探测器分段41a和探测器分段41b,其中,探测器分段41a的多个探测器模块贴合在底壁11a以及底壁11b,并沿底壁11a的靠近侧壁11c一侧朝向11b的靠近侧壁11d的方向呈线性形式排列,探测器分段41b的多个探测器模块贴合在侧壁11d,并由下至上地呈线性形式排列。因此,第一探测器装置41通过探测器分段41a和探测器分段41b同样构成为L形,并且第一探测器装置41的接收端与第一射线发射装置31形成的扇形射线束共面。

如图2所示,第三支撑部13连接于顶壁11e的外侧,并且在本实施例中第三支撑部13为梯形架构,其通过顶面构成支撑平台131,以通过支撑平台131支承第二射线发射装置32,将第二射线发射装置32设置在第一检测通道111和第二检测通道112的上方。顶壁11e上还可以设置有准直器(图中未示出),以将第二射线发射装置32发射的检测射线调整为与水平方向垂直的扇形射线束,从而使第二射线发射装置32发射的扇形射线束进入第一检测通道111和第二检测通道112中以覆盖第二探测器装置42。为了防护需要,第二射线发射装置32同样可以被具有屏蔽性能的侧壁以及顶壁所包围。

在本实施例中,对应地,第二探测器装置42包括第一组探测器模块421和第二组探测器模块422。第一组探测器模块421和第二组探测器模块422各自分别包括多个探测器模块,其中,第一组探测器模块421对应于第二射线发射装置32设置于第一检测通道111中,以接收第二射线发射装置32向第一检测通道111发射的检测射线。第二组探测器模块422对应于第二射线发射装置32设置于第二检测通道112中,以接收第二射线发射装置32向第二检测通道112发射的检测射线。

与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一探测器装置41相似的是,第一组探测器模块421和第二组探测器模块422各自的多个探测器模块可以按照阵列形式布置或者按照线性形式排列布置,只要保证第一组探测器模块421能够接收由第二射线发射装置32发射进入第一检测通道111中的检测射线,而第二组探测器模块422能够接收由第二射线发射装置32发射进入第二检测通道112中的检测射线即可。

具体地,支撑平台131位于第一检测通道111和第二检测通道112整体的大致中间位置处,使得第二射线发射装置32(即第二射线发射装置32的射线发射端)能够位于第一检测通道111和第二检测通道112的大致中间位置。这样从第二射线发射装置32发射的扇形射线束能够平均地一部分进入第一检测通道111中,另一部进入第二检测通道112中。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由于第一组探测器模块421在第一检测通道111中的设置方式与第二组探测器模块422在第二检测通道112中的设置方式相对于其之间设置的隔板彼此对称,因此只对第一组探测器模块421在第一检测通道111中的设置方式进行说明。第一组探测器模块421的多个探测器模块沿第一检测通道111的与第二射线发射装置32相对应的两相邻壁面排列布置,使第一组探测器模块421被构成为L形。第一组探测器模块421的多个探测器模块沿相邻的底壁11a和侧壁11c按照线性形式排列。

具体地,第一组探测器模块421分为探测器分段421a和探测器分段421b,其中,探测器分段421a的多个探测器模块贴合在底壁11a,并由第一支撑部11的中间位置向远离第二检测通道112的方向呈线性形式排列,探测器分段421b的多个探测器模块贴合在侧壁11c,并由下至上地呈线性形式排列。因此,第一组探测器模块421通过探测器分段421a和探测器分段421b构成为L形。同样地,第二组探测器模块422分为探测器分段422a和探测器分段422b,即,探测器分段422a和探测器分段422b分别沿第二检测通道112的与第二射线发射装置32相对应的两相邻壁面排列布置,并通过探测器分段422a和探测器分段422b使第二组探测器模块422构成为L形,并且第二探测器装置42的接收端与第二射线发射装置32形成的扇形射线束共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第二射线发射装置32沿第一检测通道111和第二检测通道112的延伸方向与第一射线发射装置31彼此错开地设置。也就是说在沿第一检测通道111和第二检测通道112的延伸方向上,第二射线发射装置32的设置位置与第一射线发射装置31的设置位置彼此之间相互错开,以避免由第二射线发射装置32和第一射线发射装置31发射的检测射线之间相互干扰。同时便于在第一检测通道111和第二检测通道112中对相应的第一射线发射装置31和第一探测器装置41和第二射线发射装置32相对应的第二探测器装置42的位置进行合理地布置。

由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安全检查系统100通过为第一检测通道111和第二检测通道112设置位于第一检测通道111一侧的第一射线发射装置31以及对应的第一探测器装置41,以及位于第一检测通道111和第二检测通道112上方的第二射线发射装置32以及对应的第二探测器装置42,使第一检测通道111和第二检测通道112在对检测物品扫描检测后能够分别形成两个视角的辐射图像。也就是说,对于第一检测通道111来说,当检测物品经过第一检测通道111后,通过第一射线发射装置31以及与其对应设置的第一探测器装置41生成一个视角的辐射图像,而通过第二射线发射装置32以及与其对应设置的第一组探测器模块421生成另一个视角的辐射图像。而对于第二检测通道112来说,当检测物品经过第二检测通道112后,通过第一射线发射装置31以及与其对应设置的第一探测器装置41生成一个视角的辐射图像,而通过第二射线发射装置32以及与其对应设置的第二组探测器模块422生成另一个视角的辐射图像。

这样每个射线发射装置对应单独的探测器装置,相互之间不会出现干涉,并使第一检测通道111和第二检测通道112能够分别生成两个视角的辐射图像,从而便于判图员对检测物品(即旅客的行李物品)生成的辐射图像进行物质识别,提高判图效率,并进一步提升判图的准确度,降低了漏判和复检的几率。

另外,在使用已有的安全检查系统对检测物品进行检测时,由于射线发射装置被放置在检测通道的一侧,为了便于对检测物品进行物质识别,需将检测物品(即行李物品),例如行李箱侧立于输送装置上进行输送,而当行李物品为异形或宽度较窄时,行李物品随同输送装置在检测通道内移动时,可能在检测通道内翻倒,进而造成需要对翻倒的行李物品进行复检或设备出现报警,最终影响安全检查的通过效率。而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安全检查系统100,通过在第一检测通道111和第二检测通道112上方或下方设置第二射线发射装置32,可以由第一检测通道111和第二检测通道112的上方向下或者下方向上发射检测射线,不会因为检测物品的摆放影响辐射图像的清晰度,从而可以根据检测物品的具体形状在输送装置上进行合理摆放,避免出现检测物品在检测通道内翻倒的问题,提高了安全检查的通过效率。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射线发射装置31通过在第一容置空间121的侧壁壁面处设置的连接座固定于第一容置空间121中,但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不限于此。在其他的实施例中,示例性地,第一射线发射装置31还可以通过自身设置的连接底座与第一容置空间121的侧壁壁面连接,而固定在第一容置空间121中,或者第一射线发射装置31还可以放置在第一容置空间121的底壁上。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探测器装置41被描述为贴合第一检测通道111和第二检测通道112的相邻的壁面设置,但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不限于此。在其他的实施例中,第一探测器装置41还可以通过其他支撑部件设置于第一检测通道111和第二检测通道112中。此外,第一探测器装置41还可以不按照线性形式排列,只要能够使第一探测器装置41和第一射线发射装置31相对应即可。

此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描述的第一检测通道111和第二检测通道112中的“第一”“第二”并不限定其具体的设置位置,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检测通道111和第二检测通道112也可以彼此互换位置。

在上述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二射线发射装置32通过第三支撑部13设置在第一检测通道111和第二检测通道112的上方,但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不限于此。在其他的实施例中,第二射线发射装置32还可以通过第三支撑部13设置在第一检测通道111和第二检测通道112的下方。当然,对于第二射线发射装置32在第一检测通道111和第二检测通道112下方的具体设置方式与第二射线发射装置32设置在第一检测通道111和第二检测通道112上方时的设置方式类似,故不再加以赘述。只是,当第二射线发射装置32在第一检测通道111和第二检测通道112下方时,第二探测器装置42的第一组探测器模块421和第二组探测器模块422则需要对应于第二射线发射装置32分别设置在第一检测通道111和第二检测通道112的靠近上部位置处。示例性地,当第二射线发射装置32通过第三支撑部13设置在第一检测通道111和第二检测通道112的下方时,对于第一组探测器模块421,则需要沿第一检测通道111相邻接的顶壁11e(即位于第一检测通道111一侧)和侧壁11c呈线性形式排列布置;而对于第二组探测器模块422,则需要沿第二检测通道112相邻接的顶壁11e(即位于第二检测通道112一侧)和侧壁11d呈线性形式排列布置。

将第二射线发射装置32设置在第一检测通道111和第二检测通道112下方,能够使得第二射线发射装置32与两个检测通道中的检测物品之间相距的距离更短,从而第一射线发射装置31和第二射线发射装置32不需要较大的功率即可通过发射的检测射线穿过检测物品后生成清晰的辐射图像,即,在不增加安全检查系统100本身成本的前提下,即可提高系统的整体性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安全检查系统100还包括控制装置(图中未示出),控制装置用于:控制第一输送装置51将检测物品输送至第一检测通道111中,同时将第二输送装置52锁定;或者控制第二输送装置52将检测物品输送至第二检测通道112中,同时将第一输送装置51锁定。在本实施例中,具体地,当需要将检测物品输送至第一检测通道111中进行扫描检测时,检测物品被放置于第一输送装置51上,控制装置控制第一输送装置51运行,通过第一输送装置51将检测物品输送进第一检测通道111中,同时,控制装置控制第二输送装置52停止运行,以避免第二输送装置52将检测物品输送至第二检测通道112中。而当需要将检测物品输送至第二检测通道112中进行扫描检测时,检测物品被放置于第二输送装置52上,控制装置控制第二输送装置52运行,通过第二输送装置52将检测物品输送进第二检测通道112中,同时,控制装置控制第一输送装置51停止运行,以避免第一输送装置51将检测物品输送至第一检测通道111中。

由此,即可避免当第一输送装置51和第二输送装置52同时将检测物品输送至各自对应的检测通道中时,可能造成的例如生成的辐射图像叠加而需要复检的问题。

在本实施例中,控制装置还用于:当检测物品进入第一检测通道111或第二检测通道112中时,控制第一射线发射装置31和第二射线发射装置32同时发射检测射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安全检查系统100还包括显示装置(图中未示出),显示装置与控制装置连接,用于显示经由控制装置发送的对检测物品检测后生成的辐射图像。示例性地,显示装置为本地显示装置,其与控制装置通信连接,用于显示由第一探测器装置41和第一射线发射装置31配合对检测物品扫描检测后所形成的辐射图像、以及第二探测器装置42和第二射线发射装置32配合对检测物品扫描检测后所形成的辐射图像。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显示装置还可以为远程显示装置,也就是说显示装置设置在远程端并与控制装置连接,控制装置还用于,将对检测物品检测后生成的辐射图像发送给远程显示装置。由此,可以在远程端对生成的辐射图像进行相应的处理,并由远程显示装置对辐射图像进行显示,以便于判图员在远程对检测物品经过扫描检测后生成的辐射图像进行判图操作。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安全检查系统100包括两个显示装置,通过两个显示装置分别单独地查看由第一探测器装置41和第一射线发射装置31配合对检测物品扫描检测后所形成的辐射图像,以及第二探测器装置42和第二射线发射装置32配合对检测物品扫描检测后所形成的辐射图像。也就是说,对于第一检测通道111或第二检测通道112中经过的检测物品所生成的两个视角的辐射图像可以在显示装置上分别单独地显示,从而使得判图的逻辑清晰,同时辐射图像与各个检测通道中经过的检测物品的对应关系清晰,在旅客流量压力比较大时,减少了漏判和复检几率。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安全检查系统200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安全检查系统200和图1以及图2中示出的安全检查系统100的结构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中,安全检查系统200包括两个第二射线发射装置32和两个第三支撑部13。图5与图1和图2中,相同或等同的结构或部件使用相同的编号。

由于本实施例中包括两个第二射线发射装置32,其中一个第二射线发射装置32以能够向第一检测通道111发射检测射线的方式设置于第一检测通道111的上方或下方,另一个第二射线发射装置32以能够向第二检测通道112发射检测射线的方式设置于第二检测通道112的上方或下方。也就是说,两个第二射线发射装置32可以同时设置在第一检测通道111和第二检测通道112的上方,也可以同时设置在第一检测通道111和第二检测通道112的下方。

对应地,安全检查系统200设置有两个第三支撑部13,每个第三支撑部13的结构与上述实施例中的安全检查系统100的第三支撑部13的结构相同。由此,可将两个第三支撑部13分别对应第一检测通道111和第二检测通道112连接于顶壁11e的外侧,另外,本实施例中第二射线发射装置32的具体设置方式与上述实施例的安全检查系统100相同,故不再加以赘述。

另外,图5中只示出了将其中一个第二射线发射装置32设置在第一检测通道111上方,并且另一个第二射线发射装置32也同样设置在第二检测通道112的上方的情形,而安全检查系统200的两个第二射线发射装置3的设置方式还可以是:将其中一个第二射线发射装置32设置在第一检测通道111的上方,而将另一个第二射线发射装置32设置在第二检测通道112的下方;或者将其中一个第二射线发射装置32设置在第一检测通道111的下方,而将另一个第二射线发射装置32设置在第二检测通道112的上方。

当两个第二射线发射装置32同时在上方或下方时,第二探测器装置42的第一组探测器模块421和第二组探测器模块422的设置方式与安全检查系统100中的第二探测器装置42的设置方式相同,但是当其中一个第二射线发射装置32设置在上方时,而另一个第二射线发射装置32设置在下方时,则需要将第一组探测器模块421对应向第一检测通道111中发射检测射线的第二射线发射装置32设置于第一检测通道111的相应位置处,而将第二组探测器模块422对应向第二检测通道112中发射检测射线的第二射线发射装置32设置于第二检测通道112的相应位置处。

当然,本实施例中的安全检查系统200的其他变换形式以及其他有益效果与上述实施例中的安全检查系统100相同,故不再加以赘述。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两个第二射线发射装置32沿第一检测通道111和第二检测通道112的延伸方向与第一射线发射装置31彼此错开地设置。这样设置的目的与上述安全检查系统100中的一个第二射线发射装置32沿第一检测通道111和第二检测通道112的延伸方向与第一射线发射装置31彼此错开地设置的设置目的相同,故不再加以赘述。

在本实施例的安全检查系统200中,由于每个第二射线发射装置32只负责与其相对应的检测通道,则每个第二射线发射装置32相对于各自对应的检测通道的安装高度可降低,同时功率也可以降低。同时分别在第一检测通道111和第二检测通道112上方或者下方对应地单独设置第二射线发射装置32,在提高辐射图像的成像质量的同时,使得对每个检测通道的射线发射装置的控制逻辑变得更加简单,能够更容易地通过软件实现控制过程,同时使安全检查系统200的可靠性更高。

下面结合上述安全检查系统100结构组成对安全检查系统100的运行步骤、工作原理进行简单说明。

当有检测物品进入第一检测通道111时,第一检测通道111开始执行检测工作。即,控制装置控制第一射线发射装置31以及第二射线发射装置32开始向第一检测通道111发射检测射线,对应地,经由第一射线发射装置31和第二射线发射装置32发出的检测射线穿过第一输送装置51上的检测物品后,被相对应地设置于第一检测通道111和第二检测通道112中的第一探测器装置41和设置于第一检测通道111中的第二探测器装置42的第一组探测器模块421不断接收。第一探测器装置41和第二探测器装置42将接收到的检测射线转换成电信号输入至控制装置,最终经由显示装置将由控制装置处理后生成的辐射图像进行显示。

当第一检测通道111中的检测物品离开第一检测通道111时,第一检测通道111停止检测工作。即,控制装置控制第一射线发射装置31和第二射线发射装置32停止向第一检测通道111中发射检测射线。

当有检测物品进入第二检测通道112时,第二检测通道112开始执行检测工作。即,控制装置控制第一射线发射装置31以及第二射线发射装置32开始向第二检测通道112发射检测射线,对应地,经由第一射线发射装置31和第二射线发射装置32发出的检测射线穿过第二输送装置52上的检测物品后,被相对应地设置于第一检测通道111和第二检测通道112中的第一探测器装置41和设置于第二检测通道112中的第二探测器装置42的第二组探测器模块422不断接收。第一探测器装置41和第二探测器装置42将接收到的检测射线转换成电信号输入至控制装置,最终经由显示装置将由控制装置处理后生成的辐射图像进行显示。

当第二检测通道112中的检测物品离开第二检测通道112时,第二检测通道112停止检测工作。即,控制装置控制第一射线发射装置31和第二射线发射装置32停止向第二检测通道112中发射检测射线。

需要注意的是,在安全检查系统100对检测物品进行检测的过程中,第一射线发射装置31和第二射线发射装置32在第一检测通道111和第二检测通道112两者的任何一者需要执行检测工作时发射检测射线,并在第一检测通道111和第二检测通道112两者全部停止检测工作后停止发射检测射线,以保证两个检测通道的检测需要。并且,由于第一检测通道111和第二检测通道112共用第一射线发射装置31和第二射线发射装置32,为了避免两个检测通道的检测物品最终生成的辐射图像叠加,第一检测通道111和第二检测通道112需要按照分时检测的方式执行检测工作。

安全检查系统200同样包括控制装置和显示装置,对于安全检查系统200的工作原理和安全检查系统100相似,同样需要第一检测通道111和第二检测通道112按照分时检测的方式执行检测工作。但是安全检查系统200的工作原理和安全检查系统100不同之处在于,当安全检查系统200运行时,当有检测物品进入第一检测通道111中时,需要控制与第一检测通道111相对应的第一射线发射装置31和第二射线发射装置32发射检测射线;而当有检测物品进入第二检测通道112中时,需要控制与第二检测通道112相对应的控制第一射线发射装置31和第二射线发射装置32发射检测射线。

综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安全检查系统通过为第一检测通道和第二检测通道设置位于第一检测通道一侧的第一射线发射装置以及对应的第一探测器装置,并进一步地在第一检测通道和第二检测通道的上方或者下方为第一检测通道和第二检测通道设置共同或者单独的第二射线发射装置以及对应的第二探测器装置,使得第一检测通道和第二检测通道能够分别生成两个视角的辐射图像,从而便于判图员对检测物品(即旅客的行李物品)生成的辐射图像进行物质识别,提高判图效率,并进一步提升判图的准确度,降低了漏判和复检的几率。而且通过第二射线发射装置由第一检测通道和第二检测通道的上方向下或下方向上发射检测射线,不会因为检测物品的摆放影响辐射图像的清晰度,则可以根据检测物品的具体形状在输送装置上进行合理摆放,避免出现检测物品在检测通道内翻倒的问题,提高了安全检查的通过效率。

本实用新型可以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而不脱离其精神和本质特征。因此,当前的实施例在所有方面都被看作是示例性的而非限定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非上述描述定义,并且,落入权利要求的含义和等同物的范围内的全部改变从而都被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之中。并且,在不同实施例中出现的不同技术特征可以进行组合,以取得有益效果。本领域技术人员在研究附图、说明书及权利要求书的基础上,应能理解并实现所揭示的实施例的其他变化的实施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