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油料的多点取样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42819阅读:296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油料的多点取样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油料的多点取样装置,属于石化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储罐用以存放酸碱、醇、气体、液态等提炼的化学物质,储罐广泛在华北地区,根据材质不同大体上有:聚乙烯储罐、聚丙烯储罐、玻璃钢储罐、陶瓷储罐、橡胶储罐、不锈钢储罐等,就储罐的性价比来讲,现在以钢衬聚乙烯储罐最为优越,其具有优异的耐腐蚀性能、强度高、寿命长等,外观可以制造成立式、卧式、运输、搅拌等多个品种,随着眼前储罐行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行业和企业运用到了储罐,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到了储罐行业,钢制储罐是储存各种液体(或气体)原料及成品的专用设备,对许多企业来讲没有储罐就无法正常生产,特别是国家战略物资储备均离不开各种容量和类型的储罐。我国的储油设施多以地上储罐为主,且以金属结构居多,在石化行业,储油罐作为临时存放液体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长时间放置,储罐内的液体需要进行取样分析,尤其确定不同深度样品情况是否均一,采用人工取样不仅需要一定经验积累,而且取样精度难以保证,现有取样设备不能针对不同深度进行快速取样,并且操作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用于油料的多点取样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储油罐内取样不具有代表性,且取样效率低、取样时间长的缺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油料的多点取样装置,包括储油罐,所述储油罐顶部一端螺栓连接传动电机,所述储油罐内腔设有竖直定位柱,所述竖直定位柱连接压块,且所述竖直定位柱贯穿所述压块底部与顶部,所述压块底部一端连接压力传感器,所述压块一侧连接取油嘴,所述储油罐一侧连接小型油泵,所述小型油泵管道连接取油嘴,所述小型油泵一侧连接控制装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压块质量可调。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传动电机通过钢丝线连接所述压块。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控制装置内包括有PLC控制芯片,且所述控制装置电性连接所述传动电机、压力传感器与小型油泵。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储油罐一侧管道连接流量调节阀。

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本实用新型,利用所述传动电机,通过钢丝绳拉动所述压块上下快速移动,通过所述小型油泵管道连接与所述压块连接在一起的取油嘴取油,实现了对不同深度油层的取样,而且利用传感器还可以辅助计算不同取样深度,取样效率更加快捷高效,并且设计的取样装置结构简单,适合大批量使用,可降低生产成本,设计自动化程度高。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电性联系图;

图中:1、储油罐;2、传动电机;3、竖直定位柱;4、压块;5、压力传感器;6、取油嘴;7、小型油泵;8、控制装置;9、流量调节阀。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油料的多点取样装置,包括储油罐1,储油罐1顶部一端螺栓连接传动电机2,通过传动电机2,可以控制压块4升降,储油罐1内腔设有竖直定位柱3,竖直定位柱3连接压块4,竖直定位柱3主要起着固定压块4竖直移动轨迹的作用,且竖直定位柱3贯穿压块4底部与顶部,压块4底部一端连接压力传感器5,当压块4移动时,压力传感器5就可以检测出不同深度油压值,经过换算可得出所处深度,压块4一侧连接取油嘴6,用于吸取不同深度油罐内的油,储油罐1一侧连接小型油泵7,小型油泵7管道连接取油嘴6,通过泵运转进行吸油取样,小型油泵7一侧连接控制装置8,实现自动化取样作业。

压块4质量可调,以适应不同油样变化。

传动电机2通过钢丝线连接压块4,通过控制传动电机2的转数,进而控制压块4上升下降高度。

控制装置8内包括有PLC控制芯片,且控制装置8电性连接传动电机2、压力传感器5与小型油泵7,集成控制所有电性元件。

储油罐1一侧管道连接流量调节阀9,方便调节罐内油量。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通过控制装置8控制传动电机2转动,进而传动电机2通过钢丝绳控制压块4上下移动,小型油泵7运转,通过与之管道连接的取油嘴6进行不同深度油料取样作业,并且压力传感器5还可以通过检测压力变化,经过换算得到取样深度,本实用新型设计结构简单,不仅方便操作,而且购买成本低廉,设计合理,实用性强。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