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临床医学检测涂片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95077阅读:691来源:国知局
一种临床医学检测涂片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临床医学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临床医学检测涂片装置。



背景技术:

临床医学需要对各样本病菌进行检测,以确定患者的病因病情,进而医务工作人员人员才能对症下药,尽早将患者从疾病中解救出来。涂片是临床医学检测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之一,也是检测的重要基础工作。涂片是检测血液中或者组织中包括淋球菌、新型隐球菌、梅毒螺旋体、棒状杆菌等病原体的一种检测方法。目前,医务工作人员在临床给患者进行检测涂片制作时,大多使用棉棒自试管内蘸取样本,再将样本涂抹在载玻片上,其经常出现在载玻片的过程中出现污染影响了检测结果,导致检测不准确,进而医务工作人员无法确定患者的病情。虽然市场上也出现了临床医学检测技术涂片器,其主要包括取样管、空气囊、按钮装置、刮片等部件组成,通过空气囊将检测样本吸入取样管中,然后挤出样本,由刮片在载玻片上涂抹,需要下次检测时按压按钮装置更换刮片,虽然基本实现了临床医学血液样本检测。但是其通过空气囊反复抽取压缩使得血液样本残留在取药管里甚至有些会吸入空气囊中,使得上一次的样本会参合到下一次样本检测,影响了下一次检测效果,也影响了检测的准确性。并且通过按钮装置更换刮片,使得刮片经常直接弹脱出现危险,刮片无法再次使用,造成了浪费,增加了临床医学检测成本。另外其刮片输送样本不均匀,使得涂抹也不均匀,进而影响了检测结果。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有效避免临床医学样本检测混乱影响检测结果,有效提高检测刮片利用率的临床医学检测涂片装置。

一种新型临床医学检测涂片装置,包括装置本体、空气囊、压块、压头、密封圈一、取样管、单向阀、密封圈三、导液槽和刮片,装置本体内部设置有装置本体内腔,空气囊设置在装置本体内腔内,压块粘接在空气囊外壁上,压头穿过装置本体壁与压块连接,取样管通过螺纹与装置本体下部活动连接,取样管设置有取样管内腔,取样管内腔与空气囊对合连接,密封圈一设置在取样管内腔与空气囊之间,单向阀设置在取样管内腔内,刮片通过螺纹与取样管下部活动连接,密封圈三设置在刮片和取样管之间,导液槽设置在刮片上,导液槽个数为3至6个。

进一步,该新型临床医学检测涂片装置还包括密封圈二,密封圈二设置在取样管内腔与空气囊之间。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取得的有益技术效果为:该临床医学检测涂片装置具有零部件少,结构简单,操作使用方便,较好的避免了多次检测出现的检测样本错乱,影响检测结果的情况。并且其较好的提高了刮片的利用率,降低了临床医学检测成本,为患者减轻治疗负担。另外,其刮片疏通均匀,加强了涂抹的均匀性,提高了检测的准确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在图中,1、装置本体;2、空气囊;3、压块;4、压头;5、装置本体内腔;6、密封圈一;7、密封圈二;8、取样管;9、单向阀;10、密封圈三;11、导液槽;12、刮片;13、取样管内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一种新型临床医学检测涂片装置,包括装置本体1、空气囊2、压块3、压头4、密封圈一6、取样管8、单向阀9、密封圈三10、导液槽11和刮片12,装置本体1内部设置有装置本体内腔5,空气囊2设置在装置本体内腔5内,压块3粘接在空气囊2外壁上,压头4穿过装置本体1壁与压块3连接,取样管8通过螺纹与装置本体1下部活动连接,取样管8设置有取样管内腔13,取样管内腔13与空气囊2对合连接,密封圈一6设置在取样管内腔13与空气囊2之间,单向阀9设置在取样管内腔13内,刮片12通过螺纹与取样管8下部活动连接,密封圈三10设置在刮片12和取样管8之间,导液槽11设置在刮片12上,导液槽11个数为3至6个。

进一步,该新型临床医学检测涂片装置还包括密封圈二7,密封圈二7设置在取样管内腔13与空气囊2之间。

操作步骤为:通过手握住装置本体1,按压压头4,由压头4推动压块3顶住空气囊2,则空气囊2闭合,将刮片12对准需要检测的样本,然后松开压头4,则空气囊2张开,样本进入取样管内腔13,由于有单向阀9,样本无法进入空气囊2,然后将刮片12对准载玻片涂抹,样本通过取样管内腔13由导液槽11向刮片12尾部网载玻片涂抹,同样按压压头4便可充分均匀涂抹,也能较好的避免样本遗留在空气囊2内,防止多次使用的交叉,提高了检测的准确性。当需要下一次检测时通过旋钮取样管8与装置本体1之间的螺纹便可有效分解,可以更换取样管8,便于下次清洗,当需要更换刮片12,同样可以旋开刮片12与取样管8的螺纹,方便快捷。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