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机场行李运检系统扫描检测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94587阅读:560来源:国知局
一种机场行李运检系统扫描检测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运检装置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机场行李运检系统扫描检测门。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机场,乘客在托运行李时,在柜台办理行李托运业务后,由工作人员将行李贴上标签,安排托运检测,这必然会增加工作人员的劳动量,而且也增加机场的人工成本,如何发明一种可以减少工作人员的劳动量,而且降低机场的人工成本,是目前本技术领域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机场行李运检系统扫描检测门,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国内机场乘客的行李均是由工作人员安排托运,增加工作人员的劳动量,而且增加机场的人工成本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机场行李运检系统扫描检测门,包括传送平台,所述传送平台的内腔底部安装有传送装置,所述传送平台的顶部前侧固定安装有阻挡框,所述传送平台的顶部后侧固定安装有检测门框,所述检测门框的外壁前侧固定安装有信号指示灯,所述检测门框的内腔底部左侧固定安装有两组摇摆扫描仪,所述检测门框的内腔底部右侧固定安装有RFID读卡器,所述检测门框的内腔左侧壁固定安装有光栅发光器,所述检测门框的内腔右侧壁固定安装有接收器。

优选的,所述传送装置包括传动电机,且传动电机固定在传送平台的左侧壁内腔底部,所述传动电机的输出端连接有转轴,所述转轴的外壁套接有传动轴,所述传动轴贯穿于传送平台内腔右侧壁,且传动轴的外壁套接有传送带。

优选的,所述传送平台的内腔左右侧壁均开有与传送装置相配合的通孔,且通孔的内腔安装有轴承。

优选的,所述检测门框为可透红外线的黑色亚克力检测门框。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种机场行李运检系统扫描检测门,设计合理,实用性强,而且可以自行的检测用户信息和乘客行李,当乘客行李过高时,信号指示灯会发生闪烁,采用摇摆扫描仪,可以全方位一百八十度自行的扫描行李标签,采用RFID读卡器,可以自行的采集乘客的信息,不需要工作人员,减少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和人工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检测门框分别与摇摆扫描仪、RFID读卡器、光栅发光器和接收器连接机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传送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中:1传送平台、2传送装置、21传动电机、22转轴、23传动轴、24传送带、3阻挡框、4检测门框、5信号指示灯、6摇摆扫描仪、7RFID读卡器、8光栅发光器、9接收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机场行李运检系统扫描检测门,包括传送平台1,所述传送平台1的内腔底部安装有传送装置2,所述传送平台1的顶部前侧固定安装有阻挡框3,所述传送平台1的顶部后侧固定安装有检测门框4,所述检测门框4的外壁前侧固定安装有信号指示灯5,所述检测门框4的内腔底部左侧固定安装有两组摇摆扫描仪6,所述检测门框4的内腔底部右侧固定安装有RFID读卡器7,所述检测门框4的内腔左侧壁固定安装有光栅发光器8,所述检测门框4的内腔右侧壁固定安装有接收器9。

其中,所述传送装置2包括传动电机21,且传动电机21固定在传送平台1的左侧壁内腔底部,所述传动电机21的输出端连接有转轴22,所述转轴22的外壁套接有传动轴23,所述传动轴23贯穿于传送平台1内腔右侧壁,且传动轴23的外壁套接有传送带24,传动电机21带动转轴22转动,转轴22带动传动轴23转动,传动轴23带动传送带24转动,完成传送装置2的传送工作,所述传送平台1的内腔左右侧壁均开有与传送装置2相配合的通孔,且通孔的内腔安装有轴承,所述检测门框4为可透红外线的黑色亚克力检测门框。

工作原理:当乘客登机托运行李时,将行李箱放置在传送平台1上的传送装置2上,传送装置2带动行李移动,经过检测门框4时,检测门框4上的两个摇摆扫描仪6构成十字摇摆,扫描检测行李箱上的行李条标签,并将扫描信息传输给相连接的计算机系统,当行李箱过高时,光栅发光器8发出的红外光线被行李箱阻挡,接收器9检测到某路光强度变化后,即可判断出行李箱进入光幕设定的危险区域,立即输出控制信号,并发送给信号指示灯5,使信号指示灯5闪烁,提醒乘客行李箱过高,RFID读卡器7可以检测乘客的登机卡,并将登记卡信息传输给计算机系统。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