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伸缩温度传感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035763阅读:44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伸缩温度传感器,属于温控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用于测量设备轴瓦温度等的温度传感器长时间浸泡在高温介质如油等中,被测设备内的介质容易从传感器外壳与线缆的连接处渗透到线缆内部,或者从线缆的端部渗透到线缆内部,一方面导致传感器损坏,另一方面介质会沿着线缆渗透到与传感器连接的端子箱中,对后端的设备来说存在安全隐患。现有技术中,一般通过密封胶将线缆进行密封,防止液体介质渗透,但是这种方式密封效果不好,机油仍然会通过导线的毛细作用渗入;并且感温元件的伸出长度不能够调节,不能适应多种规格的设备。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以上不足,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伸缩温度传感器,其可以伸缩,可以适应不同规格的设备。

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可伸缩温度传感器,包括壳体、导线、感温元件以及压缩弹簧,所述导线设置在壳体内,包括固定部以及可伸缩的伸缩部,所述固定部与所述壳体连接,所述伸缩部与所述感温元件连接;所述感温元件活动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壳体上间距设置有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所述压缩弹簧套设在所述感温元件上并位于所述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之间,所述感温元件上还设置有顶紧块,所述顶紧块位于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之间,并靠近所述感温元件与待侧介质接触的一端设置。

所述感温元件与所述壳体之间通过密封圈密封。

所述壳体包括螺纹连接的压紧螺栓以及连接螺栓,所述压紧螺栓和连接螺栓均设置有通孔,所述压紧螺栓上设置有外螺纹,所述连接螺栓的通孔内设置有内螺纹,所述连接螺栓的通孔的内径缩小形成所述第一限位块,所述压紧螺栓形成所述第二限位块。

还包括与所述压紧螺栓螺纹连接的压紧螺母,所述固定部固定在所述压紧螺母上。

所述压紧螺栓与所述压紧螺母的连接处以及所述压紧螺栓与所述连接螺栓的连接处均设置有密封圈。

所述壳体上焊接有密封所述固定部的密封套。

所述密封套表面覆盖密封胶。

所述固定部与所述伸缩部连接处滚压处理。

采用以上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取得了以下技术效果: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伸缩温度传感器,通过可伸缩的伸缩部与感温元件连接,可以进行伸缩,并通过压缩弹簧复位,能够适应多种规格的设备,并且能够与待侧物紧密接触,测量更加准确;

(2)感温元件与壳体之间通过密封圈密封,可以防止油渗入;

(3)压紧螺栓与所述压紧螺母的连接处以及所述压紧螺栓与所述连接螺栓的连接处均设置有密封圈,并在壳体上焊接密封套,可以进一步起到密封的作用,阻止外界杂质进入。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可伸缩温度传感器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伸缩温度传感器,包括壳体1、导线2、感温元件3以及压缩弹簧4,所述导线2设置在壳体1内,包括固定部21以及可伸缩的伸缩部22,所述固定部21与所述壳体1连接,所述伸缩部22与所述感温元件3连接;所述感温元件3活动设置在所述壳体1内,所述壳体1上间距设置有第一限位块11和第二限位块12,所述压缩弹簧4套设在所述感温元件3上并位于第一限位块11和第二限位块12之间,所述感温元件3上还设置有顶紧块31,顶紧块31位于第一限位块11和第二限位块12之间并靠近所述感温元件3与待侧介质接触的一端设置。通过可伸缩的伸缩部22与感温元件3连接,可以进行伸缩,并通过压缩弹簧4复位,能够适应多种规格的设备,并且可以将感温元件3与待侧物紧密接触,测量更加准确。

其中,壳体1包括依次螺纹连接的压紧螺母13、压紧螺栓14以及连接螺栓15,压紧螺母13、压紧螺栓14以及连接螺栓15均设置有通孔,导线2和感温元件3位于所述通孔内,固定部21固定在压紧螺母13上,感温元件3一部分位于连接螺栓15内,另一部分伸出连接螺栓15外。压紧螺栓14上设置有外螺纹,连接螺栓15的通孔内设置有内螺纹,所述连接螺栓15的通孔的内径缩小形成第一限位块11,压紧螺栓14形成第二限位块12,压缩弹簧4设置在第一限位块11与第二限位块12之间,感温元件3上还设置有顶紧块31,顶紧块31位于压缩弹簧4与第一限位块11之间。感温元件3与壳体1之间通过密封圈5密封。压紧螺栓14与压紧螺母13的连接处以及压紧螺栓14与连接螺栓15的连接处均设置有密封圈5。压紧螺母13上焊接有密封套6,用于密封固定部21露出压紧螺母13的部分,密封套6表面覆盖密封胶7。固定部21与所述伸缩部22连接处滚压处理。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但是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