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铜带测量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27637阅读:213来源:国知局
一种铜带测量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铜带生产辅助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铜带测量装置。



背景技术:

铜合金带材(铜材)的宽度和侧弯是带材产品重要的质量指标。检验工序需要准确测量出铜带宽度及侧弯数值,只有铜带的宽度及侧弯数值在设定数值范围之内,铜带才符合产品要求。现有技术中,铜带材料的宽度是由检验员拿游标卡尺对每个待测量的铜带不同位置的宽度数据逐个测量,得出多个宽度数据,而多个宽度数据中最大的即为该铜带的宽度数值。而侧弯则是取一段铜带与直线的钢尺比对得,再由检验员对钢尺侧面到铜带侧面的多个点的距离数值进行测量,得出多个侧弯数据,其中数据最大的即为该铜带的侧弯数值。现有技术中侧面铜带宽度及侧弯数值完全取决于人工手动测量。而这种完全依赖于人工手动测量的方法,由于铜带产品产量高,使得现有测量方法速度慢,加上人工测量的误差,不能满足批量生产,严重影响产品生产率,实际可操作性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能够方便快捷地同时完成铜带宽度数值及侧弯数值测量,实现宽度数值及侧弯数值测量由人工测量升级为自动测量,同时确保测量出的宽度数值及侧弯数值精确可靠,降低误差,能够有效判断铜带产品质量,有效提高测量效率,降低成本,防止不符合要求产品因为测量误差流出生产车间的铜带测量装置。

要解决以上所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铜带测量装置,所述铜带测量装置包括装置本体,所述的装置本体包括操作平台,操作平台上设置凸起的基准点Ⅰ和凸起的基准点Ⅱ,装置本体上还设置激光感应器,激光感应器设置为位于基准点Ⅰ和基准点Ⅱ之间位置的结构,激光感应器设置为位于基准点Ⅰ和基准点Ⅱ上方位置的结构,激光感应器与控制部件连接。

所述的基准点Ⅰ和基准点Ⅱ中间位置设置感应线,感应线设置为位于基准点Ⅰ和基准点Ⅱ形成的基准线中间位置的结构,激光感应器设置为位于感应线正上方位置的结构,控制部件与显示器连接。

所述的铜带测量装置测量铜带宽度时,待测量宽度的铜带设置为一端抵靠在基准点Ⅰ上的结构,测量宽度的铜带设置为另一端抵靠在基准点Ⅱ上的结构,所述的激光感应器设置为能够测量感应线位置的铜带的铜带左端面位置到铜带右端面位置的距离数值的结构,铜带左端面位置到铜带右端面位置的距离数值为铜带的宽度数据。

所述的铜带测量装置测量铜带侧弯时,待测量宽度的铜带设置为一端抵靠在基准点Ⅰ上的结构,待测量宽度的铜带设置为另一端抵靠在基准点Ⅱ上的结构,激光感应器设置为能够测量位于感应线位置的铜带的铜带左端面位置到基准线的距离数值的结构,所述的待测量的铜带的铜带左端面位置到基准线的距离数值为铜带的侧弯数据。

所述的激光感应器测量感应线位置的铜带的铜带左端面位置到铜带右端面位置距离数值时,激光感应器测量的铜带的铜带左端面位置到铜带右端面位置距离数值设置为能够显示在显示器上的结构。

所述激光感应器测量感应线位置的铜带的铜带左端面位置到基准线的距离数值时,激光感应器测量的感应线位置的铜带的铜带左端面位置到基准线的距离数值设置为能够显示在显示器的结构。

所述的激光感应器包括发射器、接收器、基座、电缆,发射器中设置高亮度LED辐射光、散射元件和准直仪镜头,接收器中设置分光器、远心光学系统、影像传感器和高速线性CCD,所述的显示器内设置电传感器、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和记录器,激光感应器和显示器通过连接电缆连接,发射器和接收器通过连接电缆连接。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能得到以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铜带测量装置,在需要对待测量的铜带测量宽度数值及侧弯数值时,先将一段待测量的铜带防止到操作平台上,然后将铜带一端侧面贴合在基准点Ⅰ上,将铜带另一端侧面贴合在基准点Ⅱ,这时,当需要测量铜带的宽度数值时,左右移动铜带,激光感应器能够测量位于激光感应器下方位置的铜带的宽度,激光感应器测量时能够感应到正下方位置的铜带的铜带左端面到铜带右端面的距离,从而得出一个宽度数据,这时左右移动铜带,激光感应器就能够感应到铜带不同位置的宽度数据,从而得出多组宽度数据,激光感应器将多个宽度数据传递到控制部件,控制部件对多个宽度数据进行对比,从中选出数值最大的一个,该数值最大的即为该条进行测量的铜带的宽度数值,从而方便快捷完成宽度数值测量,并且测量的宽度数值准确可靠。当需要测量铜带的侧弯数值时,激光感应器能够测量位于激光感应器下方位置的铜带的侧弯,激光感应器测量时能够感应到正下方位置的铜带的铜带左端面到基准线的距离,不断移动铜带,激光感应器能够测量出多个铜带左端面到基准线的距离数据,激光感应器将多个距离数据传递到控制部件,控制部件对多个距离数据进行对比,从中选出数值最大的一个,该数值最大的即为该条进行测量的铜带的侧弯数值,从而方便快捷完成侧弯数值测量,并且测量的侧弯数值准确可靠。上述测量方法测量结果由激光感应器掌控,有效降低误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铜带测量装置,结构简单,能够方便快捷地同时完成铜带宽度数值及侧弯数值测量,实现宽度数值及侧弯数值测量由人工测量升级为自动测量,同时确保测量出的宽度数值及侧弯数值精确可靠,降低误差,能有效判断铜带产品质量,提高测量效率,降低成本,防止不符合要求产品因为测量误差流出生产车间。

附图说明

下面对本说明书各附图所表达的内容及图中的标记作出简要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铜带测量装置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铜带测量装置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铜带测量装置的操作平台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标记分别为:1、装置本体;2、操作平台;3、基准点Ⅰ;4、基准点Ⅱ;5、激光感应器;6、感应线;7、基准线;8、显示器;9、铜带;10、铜带左端面;11、铜带右端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如所涉及的各构件的形状、构造、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位置及连接关系、各部分的作用及工作原理等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附图1-附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为一种铜带测量装置,所述的铜带测量装置包括装置本体1,所述的装置本体1包括操作平台2,操作平台2上设置凸起的基准点Ⅰ3和凸起的基准点Ⅱ4,装置本体1上还设置激光感应器5,激光感应器5设置为位于基准点Ⅰ3和基准点Ⅱ4之间位置的结构,激光感应器5设置为位于基准点Ⅰ3和基准点Ⅱ4上方位置的结构,激光感应器与控制部件连接。上述结构,在需要对待测量的铜带测量宽度数值及侧弯数值时,先将一段待测量的铜带防止到操作平台上,然后将铜带一端侧面贴合在基准点Ⅰ3上,将铜带另一端侧面贴合在基准点Ⅱ4,这时,当需要测量铜带的宽度数值时,左右移动铜带,激光感应器能够测量位于激光感应器下方位置的铜带的宽度,激光感应器测量时能够感应到正下方位置的铜带的铜带左端面到铜带右端面的距离,从而得出一个宽度数据,这时左右移动铜带,激光感应器就能够感应到铜带不同位置的宽度数据,从而得出多组宽度数据,激光感应器将多个宽度数据传递到控制部件,控制部件对多个宽度数据进行对比,从中选出数值最大的一个,该数值最大的即为该条进行测量的铜带的宽度数值,从而方便快捷完成宽度数值测量,并且测量的宽度数值准确可靠。当需要测量铜带的侧弯数值时,激光感应器能够测量位于激光感应器下方位置的铜带的侧弯,激光感应器测量时能够感应到正下方位置的铜带的铜带左端面到基准线的距离,不断移动铜带,激光感应器能够测量出多个铜带左端面到基准线的距离数据,激光感应器将多个距离数据传递到控制部件,控制部件对多个距离数据进行对比,从中选出数值最大的一个,该数值最大的即为该条进行测量的铜带的侧弯数值,从而方便快捷完成侧弯数值测量,并且测量的侧弯数值准确可靠。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铜带测量装置,结构简单,能够方便快捷地同时完成铜带宽度数值及侧弯数值测量,实现宽度数值及侧弯数值测量由人工测量升级为自动测量,同时确保测量出的宽度数值及侧弯数值精确可靠,降低误差,能够有效判断铜带产品质量,有效提高测量效率,降低成本,防止不符合要求产品因为测量误差流出生产车间。

所述的基准点Ⅰ3和基准点Ⅱ4中间位置设置感应线6,感应线6设置为位于基准点Ⅰ3和基准点Ⅱ4形成的基准线7中间位置的结构,激光感应器5设置为位于感应线6正上方位置的结构,控制部件与显示器8连接。上述结构,基准点Ⅰ3和基准点Ⅱ4均为圆柱体结构,基准线即为基准点Ⅰ3中心点延伸到基准点Ⅱ4中心点的一条直线,当而感应线位于基准点Ⅰ3和基准点Ⅱ4中间位置,感应线与基准线垂直交叉,当测量铜带宽度时,激光感应器感应到位于感应线上的铜带左端面到铜带右端面的距离,从而得出一个宽度数据,当铜带左右移动时,激光感应器感应到铜带不同位置位于感应线位置的宽度数据,从而得出多个宽度数据,激光感应器得到的宽度数据会及时反馈到控制部件,控制部件对多个宽度数据进行对比,判断出最大的一个,该数据即为该测量铜带的宽度数值,控制部件然后将宽度数值反馈给显示器,显示器将该宽度数值显示在显示器上,便于检测人员查看。而当测量铜带侧弯时,位于感应线的铜带的铜带左端面与感应线重合,铜带左端面与感应线重合的点到基准线的距离,即为测量的侧弯数据,铜带不断移动,激光感应器测量出多个侧弯数据,激光感应器得到的侧弯数据会及时反馈到控制部件,控制部件对多个侧弯数据进行对比,判断出最大的一个,该数据即为该测量铜带的侧弯数值,控制部件然后将侧弯数值反馈给显示器,显示器将该侧弯数值显示在显示器上,便于检测人员查看。

所述的铜带测量装置测量铜带9宽度时,待测量宽度的铜带9设置为一端抵靠在基准点Ⅰ3上的结构,待测量宽度的铜带9设置为另一端抵靠在基准点Ⅱ4上的结构,所述的激光感应器5设置为能够测量感应线6位置的铜带9的铜带左端面10位置到铜带右端面11位置的距离数值的结构,铜带左端面10位置到铜带右端面11位置的距离数值为铜带9的宽度数据。上述结构,当铜带放置到操作平台后,激光感应器感应到铜带的存在,然后开始进行测量,铜带左端面10位置即为铜带左端面与感应线重合的点,而铜带右端面即为铜带右端面与感应线重合的点,这样,铜带宽度距离为两个点之间的直线距离,而铜带移动不同位置,方便快捷完成多个铜带宽度数据测量,最终得出准确的宽度数值。然后将宽度数值与标准数据进行对比,如果宽度数值在标准数值范围内,表明在误差允许范围内,铜带符合要求,如果超出标准数值,表明该铜带不符合要求。

所述的铜带测量装置测量铜带9侧弯时,待测量宽度的铜带9设置为一端抵靠在基准点Ⅰ3上的结构,测量宽度的铜带9设置为另一端抵靠在基准点Ⅱ4上的结构,激光感应器5设置为能够测量位于感应线6位置的铜带9的铜带左端面10位置到基准线7的距离数值的结构,所述的待测量的铜带9的铜带左端面10位置到基准线7的距离数值为铜带9的侧弯数值。上述结构,铜带一端抵靠在基准点Ⅰ3上,铜带9另一端抵靠在基准点Ⅱ4上,实现铜带定位,而铜带左端面10位置即为铜带左端面与感应线重合的点,该重合的点到感应线与基准线重合的点的两个点之间的直线距离,即为该铜带的侧弯数据,铜带在操作平台上不断移动,就能够得出多个侧弯数据,最终得出准确的侧弯数值。侧弯数值越大,表明铜带弯曲程度越大,当该侧弯数值与标准数值对比,如果在标准数值范围内,表明在误差允许范围内,铜带符合要求,如果超出标准数值,则表明该铜带不符合要求。

所述的激光感应器5包括发射器、接收器、基座、电缆,发射器中设置有高亮度LED辐射光、散射元件和准直仪镜头,接收器中设置有分光器、远心光学系统、影像传感器和高速线性CCD,所述的显示器8内设置有光电传感器、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和记录器,所述的激光感应器5和显示器8通过连接电缆连接,发射器和接收器通过连接电缆连接。上述结构,发射器中高亮度LED辐射光通过专用的散射模组和准直仪镜头更改为均匀的平行光,并照射到测量范围内的铜带上,然后进入到接收器的光线会被铜带遮挡,这样会形成一个阴影。阴影左端面对应于铜带左端面,阴影右端面对应于铜带右端面,阴影左端面到阴影右端面的距离则为测量的铜带的宽度数据。阴影左端面与感应线重合的点到基准线的距离则为铜带的侧弯数据。测出数据后,辐射光影像就会通过远心光学系统显示在高速线性CCD上,高速线性CCD的输出入射信号被显示器器8中的处理器进行处理。通过上述结构,铜带的宽度数值和侧弯数值就可以被显示和输出到显示器8上。

所述的激光感应器5测量感应线6位置的铜带9的铜带左端面10位置到铜带右端面11位置距离数值时,激光感应器5测量的铜带9的铜带左端面10位置到铜带右端面11位置距离数值设置为能够显示在显示器8上的结构。

所述激光感应器5测量感应线6位置的铜带9的铜带左端面10位置到基准线7的距离数值时,激光感应器5测量的感应线6位置的铜带9的铜带左端面10位置到基准线7的距离数值设置为能够显示在显示器8的结构。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铜带测量装置,在需要对待测量的铜带测量宽度数值及侧弯数值时,先将一段待测量的铜带防止到操作平台上,然后将铜带一端侧面贴合在基准点Ⅰ上,将铜带另一端侧面贴合在基准点Ⅱ,这时,当需要测量铜带的宽度数值时,左右移动铜带,激光感应器能够测量位于激光感应器下方位置的铜带的宽度,激光感应器测量时能够感应到正下方位置的铜带的铜带左端面到铜带右端面的距离,从而得出一个宽度数据,这时左右移动铜带,激光感应器就能够感应到铜带不同位置的宽度数据,从而得出多组宽度数据,激光感应器将多个宽度数据传递到控制部件,控制部件对多个宽度数据进行对比,从中选出数值最大的一个,该数值最大的即为该条进行测量的铜带的宽度数值,从而方便快捷完成宽度数值测量,并且测量的宽度数值准确可靠。当需要测量铜带的侧弯数值时,激光感应器能够测量位于激光感应器下方位置的铜带的侧弯,激光感应器测量时能够感应到正下方位置的铜带的铜带左端面到基准线的距离,不断移动铜带,激光感应器能够测量出多个铜带左端面到基准线的距离数据,激光感应器将多个距离数据传递到控制部件,控制部件对多个距离数据进行对比,从中选出数值最大的一个,该数值最大的即为该条进行测量的铜带的侧弯数值,从而方便快捷完成侧弯数值测量,并且测量的侧弯数值准确可靠。上述测量方法测量结果由激光感应器掌控,有效降低误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铜带测量装置,结构简单,能够方便快捷地同时完成铜带宽度数值及侧弯数值测量,实现宽度数值及侧弯数值测量由人工测量升级为自动测量,同时确保测量出的宽度数值及侧弯数值精确可靠,降低误差,能有效判断铜带产品质量,提高测量效率,降低成本,防止不符合要求产品因为测量误差流出生产车间。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示例性的描述,显然本实用新型具体的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实用新型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改进,或未经改进将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他场合的,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