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浮顶罐远程气体浓度监测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246316阅读:534来源:国知局
外浮顶罐远程气体浓度监测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外浮顶罐气体浓度监测领域,具体讲是一种外浮顶罐远程气体浓度监测系统。



背景技术:

外浮顶罐的浮顶是一个漂浮在贮液表面上的浮动顶盖,随着储液的输入输出而上下浮动,浮动顶盖周边与储罐内壁之间形成一个环形空间,这个环形空间内设置有一、二次密封圈,使储罐内的液体在顶盖上下浮动时与大气隔绝,从而大大减少储液在储存过程中的蒸发损失。采用外浮顶罐储存油品时,可比固定顶罐减少油品损失80%左右。

在外浮顶罐火灾事故中,一、二次密封圈间的可燃气体浓度过高是导致雷击火灾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必须对该环形空间内的气体浓度进行实时监测。传统的气体浓度监测系统是将气体探测器设置于被测气体所处位置,而外浮顶罐一、二次密封圈内充满着可燃油气混合气体,火灾危险性极大,在密封圈内增加用电设备,无疑会增大火灾危险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不仅能够实时监测一、二次密封圈所围腔体中的气体浓度,而且监测精度更高,使用更为安全的外浮顶罐远程气体浓度监测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提供一种具有以下结构的外浮顶罐远程气体浓度监测系统,包括储罐、可燃油气探测器和氧气探测器,储罐内腔上部设有浮顶,浮顶顶部与储罐顶部边沿之间装有自动扶梯,浮顶周边与储罐内壁之间形成一个环形空间,该环形空间内设置有一、二次密封圈,其中,还包括若干油气探测支管、油气探测环管、油气探测干管、氧气探测支管、氧气探测环管和氧气探测干管,可燃油气探测器和氧气探测器均装在机房内,若干所述油气探测干管和氧气探测干管均沿自动扶梯的倾斜方向安装在自动扶梯两侧,若干所述油气探测环管和氧气探测环管均位于浮顶上方,若干所述油气探测支管和氧气探测支管均沿储罐圆周等间距均匀分布,油气探测支管和氧气探测支管的一端均与一、二次密封圈所围腔体相通,另一端分别与对应的油气探测环管和氧气探测环管连接相通,油气探测环管和氧气探测环管的另一端分别与对应的油气探测干管和氧气探测干管连接相通,油气探测干管和氧气探测干管的另一端分别通过油气探测管道和氧气探测管道与可燃油气探测器和氧气探测器相通,油气探测管道和氧气探测管道上均装有吸气泵。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外浮顶罐远程气体浓度监测系统,其中,油气探测管道和氧气探测管道上均设置有环形气腔,环形气腔位于吸气泵的前方,可燃油气探测器和氧气探测器的进气口分别与对应的环形气腔相通。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外浮顶罐远程气体浓度监测系统,其中每根油气探测支管和氧气探测支管的底部与一次密封圈之间的垂直距离均为0.3m。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外浮顶罐远程气体浓度监测系统,其中,氧气探测支管、氧气探测环管和氧气探测干管的数量均为四根,自动扶梯的两侧各两根,油气探测支管、油气探测环管和油气探测干管的数量均为十根,自动扶梯的两侧各五根。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外浮顶罐远程气体浓度监测系统,其中,氧气探测环管与氧气探测干管、氧气探测干管与氧气探测管道、油气探测环管与油气探测干管以及油气探测干管与油气探测管道之间均通过金属软管连接相通。

采用以上结构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外浮顶罐远程气体浓度监测系统具有以下优点:与现有技术直接将气体探测器设置于被测气体所处位置不同,本实用新型将可燃油气探测器和氧气探测器设置于防火堤外的机房内,通过吸气泵、油气探测管道和氧气探测管道将被测气体吸入机房,从而实现对一、二次密封圈内可燃气体浓度和氧气浓度进行实时监测的目的,保证了系统的安全性;沿储罐圆周等间距均匀分布的氧气探测支管和油气探测支管能够对一、二次密封圈所围较大体积腔体内不同位置处的气体进行采集,使得监测精度比现有技术更高。

油气探测管道和氧气探测管道上环形气腔的设置可使吸入的可燃油气和氧气在被可燃油气探测器和氧气探测器检测前,在此环形气腔内充分混合,然后再进行检测,从而进一步提高气体浓度的监测精度。

将油气探测支管和氧气探测支管的底部与一次密封圈之间的垂直距离设置成0.3m,可进一步提高气体浓度的监测精度。

四根和十根分别沿储罐圆周等间距均匀分布的氧气探测支管和油气探测支管可在有效降低成本的情况下,充分采集一、二次密封圈所围腔体内各处的可燃气体浓度。

金属软管的设置可在浮顶上下浮动时,保证所采集气体的正常传输。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外浮顶罐远程气体浓度监测系统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外浮顶罐远程气体浓度监测系统中油气探测管道、可燃油气探测器、环形气腔及吸气泵连接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外浮顶罐远程气体浓度监测系统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在本具体实施方式中,本实用新型外浮顶罐远程气体浓度监测系统包括储罐10、可燃油气探测器40、氧气探测器50以及若干油气探测支管70、油气探测环管71、油气探测干管72、氧气探测支管80、氧气探测环管81和氧气探测干管82。储罐10内腔上部设有浮顶,浮顶顶部与储罐10顶部边沿之间装有自动扶梯30,浮顶周边与储罐10内壁之间形成一个环形空间,该环形空间内设置有一、二次密封圈。可燃油气探测器40和氧气探测器50均装在防火堤外的机房60内。若干所述油气探测干管72和氧气探测干管82均沿自动扶梯30的倾斜方向安装在自动扶梯30的两侧,若干所述油气探测环管71和氧气探测环管81均位于浮顶上方,若干所述油气探测支管70和氧气探测支管80均沿储罐10圆周等间距均匀分布。每个油气探测支管70的底端均与一、二次密封圈所围腔体20相通,每个油气探测支管70的顶端均与对应的油气探测环管71一端连接相通,油气探测环管71的另一端与油气探测干管72连接相通,油气探测干管72的另一端通过油气探测管道73与可燃油气探测器40相通。每个氧气探测支管80的底端均与一、二次密封圈所围腔体相通,每个氧气探测支管80的顶端均与对应的氧气探测环管81一端连接相通,氧气探测环管81的另一端与氧气探测干管82连接相通,氧气探测干管82的另一端通过氧气探测管道83与氧气探测器50相通。上述每根油气探测支管70和氧气探测支管80的底部与一次密封圈之间的垂直距离均为0.3m。

结合图2,油气探测管道73上装有吸气泵100,油气探测管道73上设置有环形气腔101,氧气探测管道83上也装有吸气泵,并且也设置有环形气腔。环形气腔101位于吸气泵100的前方,可燃油气探测器40的进气口和氧气探测器50的进气口分别与对应的环形气腔101相通。油气探测管道73和氧气探测管道83上环形气腔的设置可使吸入的可燃油气和氧气在被可燃油气探测器40和氧气探测器50检测前,在此环形气腔内充分混合,然后再进行检测,从而进一步提高气体浓度的监测精度。

在本具体实施方式中,本实用新型将氧气探测支管80、氧气探测环管81和氧气探测干管82的数量均设置为四根,自动扶梯30的两侧各两根,氧气探测支管80采用直径为0.7cm的镀锌钢管;将油气探测支管70、油气探测环管71和油气探测干管72的数量均设置为十根,自动扶梯30的两侧各五根,油气探测支管70采用直径为0.7cm的镀锌钢管。

在浮顶上下浮动时,为了保证所采集气体的正常传输,氧气探测环管81与氧气探测干管82、氧气探测干管82与氧气探测管道83、油气探测环管71与油气探测干管72以及油气探测干管72与油气探测管道73之间均通过金属软管90连接相通。

本实用新型将可燃油气探测器40和氧气探测器50设置于防火堤外的机房60内,然后通过吸气泵100、油气探测管道73和氧气探测管道83将被测气体吸入机房60,调整被测气体流速0.6m/s,从而实现对一、二次密封圈内可燃气体浓度和氧气浓度的实时监测,保证了系统的安全性,为充氮保护系统的启停提供可靠的依据;沿储罐10圆周等间距均匀分布的若干氧气探测支管80和油气探测支管70能够对一、二次密封圈所围较大体积腔体内不同位置处的气体进行采集,使得监测精度比现有技术更高。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