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绳式编码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97275阅读:1660来源:国知局
拉绳式编码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通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光电编码器,特别涉及一种拉绳式编码器。



背景技术:

光电编码器是一种通过光电转换将输出轴上的机械几何位移量转换成脉冲或数字量的传感器,是目前应用最多的传感器之一。现有的光电旋转编码器中,编码器不能够直接测量直线位移,在很多设备上,如型钢厂大型生产线中采用的矫直机,用普通的编码器就会有增加换辊人数的困扰,时间上也会延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拉绳式编码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拉绳式编码器,包括外壳1、轴4、机械主体5和拉绳装置11;

所述机械主体5上设有第一轴承3和第二轴承6,轴4穿过第一轴承3、第二轴承6与机械主体5下方的拉绳装置11相连,机械主体5的主体孔内径和轴承外圈以及轴4的外圈和轴承内圈间分别为过盈配合,机械主体5上还设有凹槽,其内装有光源;

所述第一轴承3上方设有套在轴4上并用胶粘住的码盘座2,码盘座2上方连有码盘9,码盘9上方设有带光电池的电路板8,电路板8通过螺钉固定在机械主体5上;所述外壳1 通过螺钉固定在机械主体5外部,其为圆柱型,侧面设有通孔;

所述拉绳装置11为长方体,底部设有圆片状底座,拉绳装置11内装有铝合金滚筒,滚筒与轴4同轴转动连接,其上缠有钢丝,拉绳装置11一侧设有拉绳装置出口10,其上开有供钢丝出入的通孔,通孔内还设有能够自动收回钢丝的自动回旋装置。

所述码盘座2上设有内螺纹。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实用新型拉绳式编码器可直接测量直线距离;

2、拉绳式编码器节省用户材料成本,提高设备作业率;

3、拉绳式编码器结构简单,合理紧凑,可减少传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拉绳式编码器的外形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拉绳式编码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拉绳式编码器的拉绳装置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1.外壳 2.码盘座 3.第一轴承 4.轴 5.机械主体 6.第二轴承 7.电缆线 8. 电路板 9.码盘 10.拉绳装置出口 11.拉绳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本实用新型的拉绳式编码器外形图如图1所示,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由外壳1、码盘座2、第一轴承3、轴4、主体5、第二轴承6、电路板8和码盘9构成的编码器,另一部分为拉绳装置11。

如图2,一种拉绳式编码器,包括圆柱型外壳1,码盘座2,第一轴承3,轴4,主体5,第二轴承6,电缆线7,电路板8,码盘9,拉绳装置出口10及呈长方体且带有圆片状底座的拉绳装置11;编码器部分,机械主体5上放置两个轴承3和6,主体孔内径和轴承外圈之间为过盈配合;轴4直接穿过两轴承,轴的外圈和轴承内圈之间也为过盈配合,使轴4带动轴承转动;第一轴承3上方放有一带螺纹孔的码盘座2,套在轴4上并用胶粘住,固定轴承和轴,码盘座2和轴间也为过盈配合;码盘座2上方放置一码盘9,码盘9上方放置电路板 8,电路板8与机械主体5间用螺钉相连;外壳1侧面有一通孔,用于连接电路板8的电缆线7的侧出,且外壳1与机械主体5间用螺钉固定。

如图3,拉绳装置11内部装有铝合金滚筒,钢丝缠绕在上面,拉绳装置11侧面设有拉绳装置出口10,其上有一通孔,钢丝线可从该通孔处拉出,当被测物体产生位移时,拉动与其相连接的钢丝,钢丝带动铝合金滚筒转动,铝合金滚筒直接与编码器轴外露部分相连,即带动了编码器的转动;在通孔处内部放置自动回旋装置,当位移反向移动时,内部的自动回旋装置将自动收回钢丝,并在钢丝伸收过程中保持其张力均匀平稳;拉绳式编码器即输出一个与钢丝移动量成正比例的电信号。

本实用新型编码器工作原理:

机械主体5上有一凹槽,凹槽用来放置光源,凹槽的位置只要能保证放置其中的光源照射出的光可完全覆盖住码盘光通道的范围即可,钢丝拉出时,带动铝合金滚筒的转动,而编码器上轴的外露部分直接与铝合金滚筒连接,铝合金滚筒的转动带动了编码器上轴的转动;此时,固定在凹槽内的光源发出的光,通过码盘9,码盘9上是按一定规律排列的明暗两种光通道,当轴4转动时,码盘9也同步转动,这时电路板8上的光电池会将码盘9上透光和不透光的信号接收并转变为电信号,再通过电路板8上电子器件组成的逻辑电路的处理,转换成代码以矩形波的形式输出,完成了机械运动物理量向电量的转换。

本实用新型拉绳式编码器,在编码器上安装一个拉绳装置11,并配以自动回旋装置,用于测量直线距离,用在矫直机上,可减少换辊人数及时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