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车刀角度测量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36788阅读:46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测量工具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车刀角度测量装置。



背景技术:

测量工具对于现今人类是必不可少的,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测量工具涉及各行各业,与人类发展息息相关,人类对于精确数据的要求越来越严苛,测量工具的改进已迫不及待,未来精密测量是一种发展趋势。

现有车刀角度测量装置在测量车刀前角和后角时,正交平面的位置无法准确确定,测量时只是用肉眼观察垂直关系,造成误差较大,容易让学生产生概念混淆,影响测量结果,且滑板上面的挡销无法确定刀体的具体位置,不能保证测量的准确性。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减小测量误差,提高测量结果准确率的新型车刀角度测量装置。

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车刀角度测量装置,包括立柱、刻度板座、标尺座、指度板、刻度板及底座;所述刻度板座上安装有刻度板和指度板,所述立柱外侧面中部设有外螺纹,所述刻度板座与立柱螺纹连接;所述新型车刀角度测量装置还包括挡板、标尺及两个滑体;所述立柱下端与标尺座设有的安装孔固定连接,所述标尺沿左右方向设置,标尺安装在标尺座上,所述指度板与标尺相互垂直设置,所述指度板下端前侧面开设有方形豁口形成方形刃,所述标尺座与底座上表面转动连接,标尺座设有刻度坡面,所述底座上表面前端开设有两个滑槽,所述两个滑槽均沿左右方向设置,所述挡板下表面通过两个滑体与两个滑槽滑动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实用新型的刻度板座与立柱螺纹连接,立柱下端与标尺座设有的安装孔固定连接,刻度板座与标尺座通过立柱固定连接,刻度板座与标尺座可以一同绕立柱整体回转,且标尺座上的标尺与刻度板座上的指度板刚好处于相互垂直的位置关系。使用这种方法,可以通过仪器本身来确定正交平面位置,这将减少人为操作确定正交平面时的误差,也便于车刀角度的读取。

2.本实用新型将原有车刀角度测量装置的滑板上的挡销改为挡板,并将滑板取消,改为在底座上凿开两条滑槽,将两滑体与挡板相连。使用这种方法,可以将被测刀具位置固定,减少了刀具因为移动刀体错位所造成的误差,扩展了工作范围,并使挡板沿滑槽在工作面上水平移动。

3.本实用新型将原有车刀角度测量装置的指度板下端前侧面开设方形豁口形成方形刃,使用这种方法,减小了指度板与被测刀具相靠时由于厚度所带来的误差。

4.本实用新型的数显水平尺能够便于调平装置精确的保持底座的水平状态。

5.本实用新型最大限度的减小了人工操作和装置本身所带来的误差,使测量数据更为精确化,工作者操作更加简洁方便,局限性小、适用性强、能够满足多数刀具几何角度测量。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其中:1-立柱;2-刻度板座;3-标尺座;3-1-刻度坡面;4-指度板;4-1-方形刃;5-挡板;6-滑体;7-底板;8-调平装置;8-1-升降杆;8-2-螺杆;8-3-螺母;8-4-支撑板;9-数显水平尺;10-标尺;11-刻度板;12-底座;12-1-滑槽。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新型车刀角度测量装置,包括立柱1、刻度板座2、标尺座3、指度板4、刻度板11及底座12;所述刻度板座2上安装有刻度板11和指度板4,所述立柱1外侧面中部设有外螺纹,所述刻度板座2与立柱1螺纹连接;所述新型车刀角度测量装置还包括挡板5、标尺10及两个滑体6;所述立柱1下端与标尺座3设有的安装孔固定连接,所述标尺10沿左右方向设置,标尺10安装在标尺座3上,所述指度板4与标尺10相互垂直设置,所述指度板4下端前侧面开设有方形豁口形成方形刃4-1,所述标尺座3与底座12上表面转动连接,标尺座3设有刻度坡面3-1,所述底座12上表面前端开设有两个滑槽12-1,所述两个滑槽12-1均沿左右方向设置,所述挡板5下表面通过两个滑体6与两个滑槽12-1滑动连接。

所述立柱1下端开设有键槽,立柱1下端与标尺座3的安装孔通过键固定连接。

所述新型车刀角度测量装置还包括底板7、数显水平尺9及四个调平装置8;所述底座12设置在底板7上表面,所述数显水平尺9安装在底板7上,所述四个调平装置8安装在底板7底面。

每个所述调平装置8均包括剪式升降杆8-1、螺杆8-2、螺母8-3及支撑板8-4;所述剪式升降杆8-1上端与底板7底面固定连接,剪式升降杆8-1下端与支撑板8-4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螺杆8-2下端与支撑板8-4转动连接,螺杆8-2上端与剪式升降杆8-1的其中一个支杆固定连接,所述螺母8-3与螺杆8-2螺纹连接。

工作方法:

测量时,将被测刀具放置于底座12上,紧靠挡板5,转动标尺座3使标尺10与被测刀具前端相靠,调节指度板4座高低,使指度板4的方形刃4-1与被测刀具上端接触,然后进行读取数据。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